龙母传说起源新探,蒋明智 (中山大学中文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悦城龙母传说的主要内容和故事类型,1.主要内容 《南越志》所记《端溪温媪》故事最为完备: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其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许,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水,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元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故事类型 我认为可以把悦城龙母传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类型来看待,把它归为“掘尾龙祭母”故事类型更为合适 其情节单元如下: (1)龙母在岸边拾得巨卵 (2)从巨卵里孵出一条守宫 (3)龙母误断守宫尾巴,守宫逡巡而去;多年后回来,守宫变为龙子 (4)秦始皇聘娶龙母,无功而返 (5)龙母卒,龙子拥沙成坟葬母,来时风雨相随。
二、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载问题,1.容肇祖(1897-1984)的观点 : 容肇祖在《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一文中认为,龙母传说的成立期主要在唐代的一百年间其见诸记载的,最早是唐刘恂(生卒年不详)《岭表录异》里的《悦城龙母》: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霜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见鱼在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2.我的观点 : (1)比《岭表录异》记载要早的,在唐代就有卢肇(818-?)的《阅城君庙记》 (2)再往前追溯,在唐代,李景休(生卒年不详)和赵令则(生卒年不详)在碑刻中所记录的龙母传说,又比《阅城君庙记》早 (3)自宋代《太平寰宇记》到清代《渊鉴类函》,其中所引《南越志》之《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证据链”,从而证明,南北朝时期沈怀远所著《南越志》记有《端溪温媪》是可信的。
(4)再往前追溯,晋代顾微(孙吴至西晋时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在《广州记》中,就已提到了悦城龙母的传说,惜原文亦已佚唐代白居易(772—846)在《白氏六帖事类集》“程溪浦口”引顾微《广州记》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应为“裂”——笔者注)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 (5)《广州记》所记“龙掘见,境大丰”的传说,与《南越志》所记“掘尾龙祭母”的传说,是龙母传说中两个不同的故事类型这说明至少在西晋,龙母传说已形成了不同的异文由于顾微和沈怀远都是外地人,他们到岭南后才将龙母传说记录成不同的文本,因而,在这以前,龙母传说在民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口头讲述过程是毫无疑问的三、龙母传说的起源,1.艾伯华的观点 艾伯华认为龙母传说来源于《华阳国志》所记的九隆神话 :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壶,居于牢山尝捕鱼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壶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而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皆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
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九隆神话的情节单元可以归纳为: (1)龙母触沉木有感生十龙 (2)九隆陪龙父坐,因此被推选为王 (3)十龙妻十女,生子皆画龙纹,着龙尾 (4)九隆死,世代相继 很明显,这是圣王传说的遗留,与悦城龙母属于不同的故事类型2.刘守华的观点 (1)刘守华认为,龙母传说的早期形态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中的《蛟子》: 长沙有人,忘其姓名,家住江边有女子,渚次浣衣,觉身中有异,后不以为患,遂妊身生三物,皆如鲸鱼女以己所生,甚怜异之乃着澡盘水中养之经三月,此物遂大,乃是蛟子各有字:大者为“当洪”,次者为“破阻”,小者为“扑岸”天暴雨水,三蛟一时俱去,遂失所在后天欲雨,此物辄来女亦知其当来,便出望之蛟子亦举头望母,良久乃去经年后,女亡三蛟子一时俱至墓所哭之,经日乃去闻其哭声,状如狗嗥 在我看来,《搜神后记》是明人假托陶潜所辑录改传说已经故事化应该是后起的 (2)刘先生进一步指出,《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实出于《后汉书·窦武传》的《窦氏蛇》 : 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
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聚集,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恸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3.我的观点 (1)以往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而后现代史学却对此进行了质疑,认为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正如赵世瑜所指出的:“传说对历史学家来说就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和历史放在同等的价值层次上,也即在历史记忆的意义上,传说与历史文献传达的历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这种历史记忆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第二,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第三,那些具有所谓的负面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者是由于政府的禁止,或者由于让人难堪而不便被公开的记忆,或者是人们强迫自己去遗忘或不去思考的记忆,但对于某些事件来说,人们强迫遗忘的企图往往是不成功的,一旦人们被告知说不要去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却往往被记忆下来借鉴这一理论,我们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进一步来探讨龙母传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2)龙母传说大都谈到了龙母与秦始皇的(前259—前210年)关系,这是该传说最大的历史背景 龙母传说大都谈到了龙母与秦始皇的(前259—前210年)关系,这是该传说最大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有意将龙母征召入宫,纳为妃子就事件本身而言,并非史实但联系与秦始皇有关的其他民间传说来看,它又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张紫晨(1929-1992)在《孟姜女与秦始皇》一文中指出,明、清以来流传于山海关、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等地流传的孟姜女故事,都谈到秦始皇召见孟姜女后,基本反应是见色起意,欲纳后宫,封为昭阳或正官夫人这与秦始皇荒淫无耻的历史事实是相吻合的 传说提到了秦始皇纳龙母为妃的原因是“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朕德”也就是秦始皇的“水德” 龙是水德的祥瑞,是秦始皇君权神授的象征 传说中提到的两个地名,也透露了秦汉时期的政治面貌事实上,龙母传说也与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历史事件相关连据《淮南子》载:“(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西呕亦称西瓯,是百越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大体分布于汉代的郁林郡和苍梧郡,其东有南越、东瓯,北为五岭,西有骆越,约相当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即今桂东南及粤西南这一片这正是龙母传说圈的流传地。
此外,龙母传说也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正因如此,著名神话学家袁珂(1916-2001)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便认为:“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对后代有着普遍的代表性质: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宋代邓恒显(生卒年不详)在《孝通庙记》就写道:“晋康郡悦城之龙母,闻于天下矣自秦迄今,盖千数百年,其威灵神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来者,糜不乞灵于祠据《悦城龙母庙志》所载,自宋至清,人们无不将龙母视为秦代之神四、从传说看龙母文化的起源地,1.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纵观专家提出的大明山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的证据,主要有如下几条: 第一,大明山龙母传说具有原生性 第二,大明山龙母传说体现了壮族的蛇图腾观念 第三,大明山龙母传说是用原生态壮语讲述的 第四,大明山具有深厚的龙母文化积淀 第五,大明山成为龙母文化的发祥地是环境使然仔细推敲,这些证据很难站得住脚 (1)关于大明山龙母传说的原生性问题 事实上,广西壮族地区流传的“特掘拜山”的故事群是珠江流域“掘尾龙拜山”传说圈的一个外围部分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就已有学人搜集,如:余兢的《掘尾龙——台山的传说》、陈文治的《掘尾龙出状元》、温仇史的《掘尾龙拜山》,多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粤语地区。
在广州市,该故事还被锤炼成著名的歇后语“掘尾龙——搞风搞雨在新会市又衍变成《掘尾龙出巢》 更早的还有清代广东佛山人吴研人在《札记小说》中记录的广东秃尾龙传说全文如下: 粤中有秃尾龙之说,相传某童子,豢一小蛇,蛇渐长,至室不能容,乃纵之溪涧中,而断其尾曰:“将以为识验也既而蛇成龙,以秃尾故,不能升天,每飞腾至半空中即复下其飞腾一次,必大风雨为灾光绪初(在丙子、丁丑之间,时余尚稚, 不及忆其真矣),三月初九日之灾为最巨,覆舟以百计,死伤人畜以千计,广州慧具,为市一空,至有以缸瓮殓者,诚奇灾也当难发时,余方随族老扫墓花县,舟次赤泥(地名),舟子忽惊告秃尾龙起,急维舟大树下,人则避至岸上舟人遥指曰:“是秃尾龙也望之,第见天际黯云一段而已俄而风雨大作,雷电挟冰雹至,一时顷即止,花县幸不成灾2)关于大明山龙母传说与壮族蛇图腾观念 无论是掘尾蛇传说,还是掘尾龙传说,它们都是掘尾龙拜山故事类型的不同异文,没有先后之别之所以有的以掘尾蛇面目出现,有的则以掘尾龙面目出现,主要是由传统的龙、蛇一体化观念造成的 (3)关于大明山龙母传说的地方特色 民间传说一方面处于不断的传播和流动之中;另一方面,当一传说流传到另一地后,当地的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言土语,结合本地的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乃至故事,加以吸收、融合、锤炼,使其呈现出近似原作又有所发展的新的面貌。
这是民间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大明山龙母文化特质是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在地方化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4)大明山龙母文化的来源线索 对大明山是龙母文化发源地这一观点最直接的反驳是下面两条材料: 第一,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横州志》载:“龙母庙在南门外,相传神姓林,梧州藤县人,随父宦于肇庆德庆州,遂居之,因濣河下漱,吞数虫,孕而生数石卵,乃置蔴蓝中饲以为玩一日他往,母见为怪,而倾于河及回觅之至河,蛇已化龙去矣后游鹤岗,龙子来朝,龙母遂择于悦城水口飞升,遗葬至今依然,每旱祷雨立应宋时敇封‘悦城龙母水府元君’,就坟建立庙宇,代增壮丽,两粤各处皆奉祀焉 第二,据清代光绪年间编纂的《武缘县图经》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祭祀秦女龙母温夫人”2.悦城才是龙母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首先,传说记载最早 其次,建庙历史悠久,悦城龙母屡获封建王朝敕封,声名显赫 第三,传播路线有迹可循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大明山龙母文化不具有原生性,因为它的传说及其信仰实际上本源于悦城的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尽管在语言、风物、习俗和传统等方面,环大明山龙母文化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但它们毕竟是悦城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在环大明山地区地方化的结果。
真正的龙母文化发源地是在德庆悦城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违背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发明”出现呢?依笔者看,一方面是发明者对龙母文化的历史发展缺乏了解和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明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五、龙母传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