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

ali****a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6.31KB
约25页
文档ID:112779327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_第1页
1/25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 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二、 古代学校的萌芽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 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   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③六艺教育礼乐: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御:射箭技术以及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数:文字书写以及算法;三、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上的变革: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般认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②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上层建筑也发生激剧的变化 ③文化教育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官学衰落的原因: 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②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③战争动乱打破了旧的文化垄断私学兴起:① 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②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特点: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四、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 教育的作用: 孔子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① 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社会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

 ②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 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 ③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个人作用) 名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 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评价有教无类: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主张普及教育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

 3、关于教育的目的 名词:“学而优则仕”: 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成人,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则是无可怀疑的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中有关这方面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虽然重点突出诗、礼、乐,但对其他内容也不忽视《诗》、《书》、《礼》、《易》、《春秋》都向学生传授孔子在教育内容中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5、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二)启发诱导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十分有害的。

 (三)学思行结合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6、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原则: (一) 立志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 (二) 克己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 (三) 力行 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四)中庸恰到好处;(五)内省运用内省来提高修养;(六)改过 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上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克服缺点与发扬优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8、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2、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 ”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爱护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对学生的热爱鼓舞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  (四)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实名,既要注意集成,又要探索创新(五)教学相长孔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学相长的;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①养士之风盛行;②百家争鸣;③私学发展 儒家私学 墨家私学: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既是教学团体也带有宗教色彩; 道家私学; 法家私学;二、齐国的稷下学官①性质和特点: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容纳百家,思想自由;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学术自由(容纳百家、地位平等、相互争鸣与吸取)、待遇优厚;②历史意义稷下学官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 墨子的教育思想  ① 墨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把教育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哀鸿,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 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宝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与不强强调主观努力) 墨子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2、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有时也称作“兼士”墨子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作治术人材 墨子为了培养“贤士”,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道德教育外,还有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3、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主动: “强说人”的主动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创造:实践:量力:四、 孟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社会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社会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个人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如果不受教育,不肯学习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小人。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2、教育目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3、理想人格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 第一,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 与持志紧密相联的是“养气”,既要“持志”,又要“养气”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第二,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已”就是要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第三, 动心忍性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第四,存心养性善端要成为实在的善行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4、 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 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间接,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地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盈科而进: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教亦多术: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五、 荀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个人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首先,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把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

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人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