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件9——隶书.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239102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课件9——隶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书法课件9——隶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书法课件9——隶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书法课件9——隶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书法课件9——隶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课件9——隶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课件9——隶书.ppt(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 * 1 1 一、什么叫隶书 n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 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 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n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 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二、隶书的起源 n1、说文解字叙这样解释说:在秦始皇推行 小篆的时候,“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 ,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

2、,以趣约易”。 n 当时秦国的正统文字是小篆,笔道圆转回环,某 些笔顺不符合手写的自然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 的速度。 n而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对快速书写的需求越来 越迫切。于是书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 文的圆转笔道改为方折笔画,有时还 略加省改,已略具隶书的风味,在当时形成了一 种俗书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 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 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线条圆 润流畅,

3、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 受。唐张怀瑾称颂李 斯的小篆是:“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二、隶书的起源 n2隶书的创始者秦代程邈 隶书相传是秦代书家程邈所作。 程邈,秦代下杜人,初为县之狱吏,他对文字很 有研究,后因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阳(今陕 西省淳化西北)狱中。 他感到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 不便,因此就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 削繁就简,变圆为方,拟定了一批日常应用的标 准隶书,成隶书3000字奏之。 秦始皇看后很

4、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 为御史,并以其所创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佐书 ,故曰“隶书”。所以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三、隶书发展简史 n(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n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 整无波磔。 n云梦睡虎秦简 n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 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 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

5、有后世隶书的特征 ,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 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 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云梦睡虎秦简:是隶书初创于秦的标志性材料。秦隶在 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 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

6、持的。 n(二)简朴方正时期-西汉至东汉 前期隶书 西汉早期隶书多采用实用性用笔, 没有 粗细相间,缺乏墨韵。结字没有要求,在 改秦篆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产生了破坏 “平衡”的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笔,出 现所谓的“隼尾”。 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将竖画、横画都掺 和“隼尾”,使古隶早期不平衡的结字又 趋于平衡。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n马王堆帛书黄 帝内经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

7、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马王堆帛书 易经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武威 王杖 诏令 册 n此册约成于西汉成帝时期。它提供了汉代王杖诏书的格式,显 示了诏书书体的特

8、点。其字形普遍方正整饬,结体宽博,有官 方文书矜持的风度。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居延汉简 释文:华商尉史周育当为 君牛不 相当杀廿 予恩己决恩不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鲁孝王刻石为现存最早的 西汉刻石之一。 西汉前期(武 帝以前)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 杂。由鲁孝王刻石可以看出,其 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显波势,用笔 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

9、”字长脚与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简 同趣。明 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 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 凿者也。” n五凤二年刻石。共十三字, 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 日成”。公元前56年刻,纵384 厘米,横736厘米。存山东曲阜 孔庙。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三老忌日碑 碑文字体介于篆隶之间 ,结体宽舒不拘,书风古厚朴茂,章法 错落有致。初拓因石面不平,石花斑驳 可爱,字画较肥厚。晚拓石面磨平,字 画变纤弱。 此碑

10、清咸丰二年(1852)出土于浙江余姚 客星山下。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 国军曾用作灶石,虽经薰灼,字幸完好 。1921年秋,碑转徙至上海,为京江陈 渭泉所得,日人欲以重金购之,事为浙 人姚煜、沈宝昌获悉,即与同里丁辅之 等募款以八千金买得,石遂免于外流。 n三老忌日碑汉建武二十八年(52)五 月刻,纵75厘米,横37厘米。存杭 州西泠印社。东方收藏,中国艺术品 ,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n(三)、蚕头雁尾时期-东汉中后期 n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

11、段。 n一是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颀长变为扁平 ,笔画上将回环缭绕的线条切割为一段一段的横 的和竖的短线。 n二是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 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因此进入 东汉,隶书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式的突破,一波 三折,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成熟。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n汉阳嘉残 碑 n133年 n横平竖直 ,蚕头雁 尾,无论 点画还是 结体,都 是已经成 熟而且典 型的隶书 。此碑书 法方整秀 劲,波挑 夸张,飘 逸多姿, 允称汉隶 中

12、之佼佼 者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n汉熹平石经残 石,东汉熹平 四年(175)刻 石,是隶书字 体成熟以后的 标准楷模。隶 书字体由此广 被天下,成为 流行字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n现状 n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 一个古董商人手里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 n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著名书法家

13、蔡邕所 出,是熹平石经的一部分。于右任所得石经残石为两 面刻,一面刻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 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二百零五字 。这是数十年来出土残石中字最多的一块,向来为书法界 、考古界所珍视。 n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 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于西安碑林,现陈列于西安 碑林第三室。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东汉隶书刻石欣赏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

14、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子游残石 n汉元初二年(115) 六月 刻,隶书。碑断为二, 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 字。 n此碑是汉隶体系中境界 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 茂密,用笔圆劲浑厚, 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 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 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 ,殆,张黑女碑所 从出也。”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裴军纪功碑 n此碑全称汉敦煌太守 裴岑纪功碑。汉永和 二年(137)八月立,隶 书,6行,行10字 。 n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 圆劲古厚,

15、气势磅礴。 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 大度,章法茂密。 n清方朔谓其书“雄劲生 辣,真有率三千人禽王 俘众气象。乃以篆为隶 ,由篆变隶之渐也。”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n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 态飘逸自然。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 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n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 ,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n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守敬评 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 仙,六朝疏秀一派,皆

16、从此出。”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汉乙瑛碑 n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 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 年)立,十八行,满行四十字,无额。 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 n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 可读,书益高古超逸。” n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 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 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 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 n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谓骨肉 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不虚也。” n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 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 在。”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汉石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