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1024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孟子在文中体现的“王道”主张。 3.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孔子之孙孔伋j(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 ,提出“性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尊王道、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在孟子看来,王道是尧舜先王之道,仁政是先王之道的核心与关键,是后世政道的准则,也是唯一合理的政道。 “贼仁者为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如果暴政害民,就是民贼,人人可得而诛之。 孟子认为:士的身份虽然处在君王之下,但士作为社会的良知

3、,身上担负着社会责任,充当的是“王者师”的角色,有责任和义务去教导君王、引导君王行王道仁政,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检测:为下列字注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池,w,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殍( ),pio

4、,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诵读课文第一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疑问:何也?,思考:梁惠王见到孟子为什么首先问关 于“民”的问题?,“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序) “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5、,杀人盈城”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战”字,各个国家长期处于战事之中,有的力图扩张,有的深恐灭亡。韩、燕弱小,置不足论。魏以魏惠王而衰,齐以齐闵王而衰,楚以楚怀王而衰,赵以赵孝成王而衰,都是因为争兵好战才致此。,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思考:,诵读课文第二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曳(y):拖着。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诵读课文第三、四段,曰: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无:通“毋”,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1.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3.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战场上,弃甲之兵,不论是逃跑五十步还是一百步,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逃跑。,思考:,诵读课文第五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7、,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 :密。 罟(g) :网。 洿(w)池:池塘。 生:活着的人。 丧(sng) :埋葬,办丧事。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效果,结果,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谷 不可胜食,鱼鳖 不可胜食,林木 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

8、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措施是很基本的,梁惠王做到了吗?,诵读课文第六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树:名动,栽种; 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代词,复指; 畜: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 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陈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颁:通

9、“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还应该施行那些巩固措施,有何结果呢?,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效果,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诵读课文第七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10、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 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能

11、施仁政,则天下之民至焉。_仁者爱民,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 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比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 2.完成5.3资料上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