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972487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学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学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学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研究 中的理性和感性 蒋孔阳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 ,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是美学研究中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 西方许多强调感 性的当代理论与西方传统理论及中国古代美学的有关思想可相互发明 、 相互补充 , 于我们立足理 性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 系 , 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 关键词美学理性感性 作者简介蒋孔阳 , 年生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文艺研究在百废待兴的年创刊 , 从它诞生之初 , 就令人瞩目 。 她经常是图文 并茂 的内容 , 一直是我在众多 的学术刊物中 引为好友 , 独有所钟 的 。 值此她二十诞辰 的 盛典 , 编辑部 同志一再来函 , 嘱我为他们专门 推出

2、的学术专号写点什么 。 我卧病有时 , 自 感精力不济 , 表达不能从心 , 本欲坚辞 。 可是 老朋友 的好意难却 。 正为难间 , 我的学生陆 扬同志来看我 , 言谈当中 , 讲到了美学中的理 性和感性问题 。 陆扬 同志攻研西方 学 术 有 年 , 他提出当代西方的美学 , 明显有从理性向 感性倾斜的趋势 , 觉得很可以同我国传统美 学对话 , 为此想听听我 的意见 。 我思想下来 , 觉得理性和感性的关系问题 , 对于走 向 以兀 年的中国美学 , 也还具有现实意义 , 因而有一 些想法 , 是有此文 的缘起 。 过去的十年里 , 美学在 中国的发展虽不 似年代的轰轰烈烈 , 可是也踏

3、踏实实 , 有 了许多发展 。 不说它在高校里作为一 门基础 课程 , 已经稳稳扎下 了根基 , 它向社会 , 向文 化的方方面面渗透下去 , 亦是一个叫人欣喜 的好的趋势 。 我们的文化应 当是 审美的文 化 。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主张 。 这是说 , 一方面 文化设施的建设既要顾及它们的实用效果 , 又要考虑到满足人们的爱美天性 , 能够昂扬 中华民族奋发 向上 的精神 。 另一方面文化的 研究 , 可待深究 的领域更多 。 至少 , 感性和理 性的关系 , 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 陆扬 同志同我谈了他最近读英国马克思 主义美学家特里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 态的感受 。 他 印象颇深 的是

4、 , 伊格尔顿在他 这本书里 , 当仁不让把肉体当作主题推了出 来 。 肉体和精神是对立 的两元 , 它不追求真 理 , 只追求快感 。 美学研究过去一直讲究蕴 含了理性的感性显现 , 特别是没有理性支持 的生理快感 , 从来就是最忌讳的东西 。 但就 是这个我们谈审美经验时避之唯恐不及的概 念 , 到伊格尔顿笔下成了革命的动因 。 而且 作者认为它是有着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基础 。 我们 当然不会忘记马克思关于感觉的著名论 一一 述 “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 客观地展开 的丰富 性 , 主体的人 、 人的感性的丰富性 , 如有音乐 感的耳朵 、 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 总之 , 那些 能成为人的享

5、受的感觉 , 即确证自己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感觉 , 才一部分发展起来 , 一部分 产生 出来 。”这些话依伊格尔顿 的理解 , 就是 人类的感觉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目的 , 它 不需要功利的论证 。 而且伊格尔顿认为他这 样说 , 是要拯救美学中的唯物主义 , 把美学从 窒息它 的唯心 主义栓桔 中解放出来 。 伊格尔顿的看法 , 包括他对马克思 的解 释 , 应当说有一些偏悖的地方 , 比如至少他就 缺乏辩证法的精神 , 并不是我们可以完全赞 同的 。 但是他对感性的强调 , 或者说自弗洛 伊德以来 ,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 对人类无意识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的重视 , 都有着深刻的历史

6、渊源 。 柏拉图把一个完整 的世界一分为二 , 以现实世界为虚幻的镜相 , 把真善美悉尽交给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 由此 下衍了西 方抽象思辨的哲 学传统 。 抽 象 过 头 , 就难免物极必反 , 乃有本世纪形形式式的 反理性 、 反传统思 潮 出现 。 上面伊格尔顿的 观点有 它合理的地方 , 但是不应脱离这个大 的历史背景来加理解 。 我比较赞成康德以 判断力批判来沟通形而下和形而上世界 , 让理性通过审美 同意志沟通 的做法 。 虽然康 德对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逐一说明 , 有人认 为终还是理性把感性压抑得利害 , 我以为康 德以想象力和知解力来解释美感的源起 , 应 是较好地解决了感性和

7、理性的统一问题 。 比较来看 , 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 中 , 感性 经验 同理性精神的关系 , 要和谐得多 。 儒家 论乐说诗 , 抒情言志 , 事父事君道家放浪形 骸 , 返璞归真 , 主张精神同天地宇宙交游 。 这 都不同于西方抽丝剥茧 、 循序渐进 的逻辑思 辨传统 。 中国古代文化历来就是情理并茂的 文化 。 这如我以前所说 , 我们看重感性 , 并不 是看重客观对象 , 而是看重主观对客观的感 受 。 我们看重理性 , 强调道与 自然 , 强调整体 的把握 , 但我们所强调 的 , 不是体系的建立 , 而是物我两忘 , 天人契合 。 就对乐和诗的重 视来说 , 音乐长时 间在艺术门类

8、中占据至尊 地位 , 应是东西方相通的 。 儒家的 “ 六艺 ”中, 乐是仅有的一门今天意义上 的艺术 。 西方迄 至文艺复兴人文教育中的 “ 七艺 ” 中 , 也独有 音 乐一 艺是 今天所说的美 的艺术 。 所不同 者 , 是西方是用毕达哥拉斯传统的数学理论 , 来解释音乐 , 认真把它当作一门科学中国的 音乐美学 , 却带有浓厚 的人文伦理色彩 , 紧密 联系着哲学 , 联系着政治和社会 。 孔子 的哲 学中 , 很 大一部分是 由美学思想组成 , 首当其 冲的就是他的乐论 。 孔子主张君子的教育应当是兴于诗 、 立 于礼 、 成于乐 。 这里诗 、 礼 、 乐 三端虽则都是 以形象来演

9、绎 “ 礼 ”的 内容 , 然而当中的区分 , 讲究起来也是意味深长 。 特别是诗可以兴 、 观 、群、怨, 其与精神世界 的密切联 系 , 在我国 被强调远较西方为甚 。 柏拉图认定好诗只能 敬神和歌功颂德 , 余者一概被他扫地出门 。 可是柏拉图心目中的好诗 , 放到我 国诗言志 的视野中看 , 很可能是相 当糟糕的作品 。 但 问题在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同样也是一个 推陈出新 、 不断创造的过程 。 所以孔子对审 美的看法 , 同后人心 目中的孔子美学 , 所见肯 定不 同 。 这是说 , 我们不会寻求回归孔子美 学中的鉴赏和复古态度 , 而有充分理由从中 读出充满创造力的自由精神

10、。 毕竟 , 即便我 们成功地重构了过去 , 也无异 于生物学家将 曾经是鲜活 的组 织 解 剖 切 片 。 构 造虽 然依 旧 , 然而生命不存在了 。 所以美在创造 。 在空 间上它有无限的排列组合在时间上它革故 创新 , 生生不已 。 创造是亘古常新的 。 公元的第二个千年即将成为历史 , 世 纪足音港量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子无情地 向前推进 , 文化的全球化倾向已经成为非常 现实的事情 。 凭藉网上交通 , 于方寸之间 、须 一一 臾之刻遨游世界 , 早已不是虚构故事 。 但一 方面 经 济 大 潮卷过来 人 文 科 学穷于 应付不 暇 , 一方面就像经济全球化 的主体是在西方 ,

11、 东方只是 “ 他者 ”, 文化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也 有类似的倾向 。 在这一新形势下 , 有人对我 国传统文化的前途忧心忡忡 。 我倒以为这一 担优没有必要 。 就拿以人为根本对象的美学 研究来说 , 可以说它 的使命不是淡化了 , 而是 更加深化了 。 接受西方审美文化和保持中国 美学的民族特色 , 两者应当是并行不悖的 。 西方强调感性的许多当代理论 , 这样来看 , 于 我们立足理性精神来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马 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 理当有所借鉴 , 有所交 通 。 美是形象 , 面对形象 , 不能单靠理性来求 认知 , 而要通过感性的形式 , 通过情感和想 象 , 来作体味感知 。 所

12、以审美经验中的感知 , 已经积淀了理性的形式 。 我国自古以来就善 于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 , 没有理 由害怕西 方文化会改变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 反过来 看 , 今天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中国审美文 化全面走 向世界 , 可以说正也面临着一个前 所未有 的机遇 。 对于美学的未来 , 让我想起莎士比亚 的 一首十四行诗 , 诗最后莎翁非常自信地说 , 只 要人还能呼吸 , 还有眼睛能看东西 , 他这首诗 就会生存下去 。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 , 只要人 爱美的天性不变 , 只要艺术还有它的天地 , 我 们美学这 门科学也就会生存下去 。 非但生存 下去 , 它肯定还会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 在我们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 的过 程 中大有作 为 的 。 责任编辑陈剑澜 瞎子摸象 朱治观 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