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983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及建设规划(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 2016年12月目 录第一章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1一、主要成效1二、突出问题2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5三、规划目标6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10一、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10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生态修复12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14四、城市污染治理与市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5五、海绵城市建设19六、城市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21七、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推广22八、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24第四章 政策与保障措施26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考核机制26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监

2、管评估26三、增加政府投入,拓宽资金渠道26四、加大科技支撑,强化示范推广27五、倡导绿色生活,鼓励公众参与27附件1编制说明28附件2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37第一章 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效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我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绿地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全国城市公园绿地总面积由2004年底的25.2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底的58.2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4年底的7.39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底的13.08平方米。城市绿地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20%左右,稳定增长到目前的36.29%

3、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绿地面积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5年,有310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7个城市创建成为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绿地建设与管养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园林绿化投资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额比例连续五年超过10%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社会投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等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空气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实施环境

4、空气质量新标准,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类的比重逐步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完成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编制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处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1.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4.1%。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规划管控机制逐步建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技术广泛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区域和城市生态格局的保护完善和结构优化,加大了城乡绿色生态空间的建设管控。各地逐步建立了

5、城市绿线、蓝线、生态控制线等管理制度。开展了工矿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荒山边坡、河湖水系、湿地等生态修复实践。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积极推行海绵型绿地建设、立体绿化、再生水利用等生态技术。 二、突出问题我国城市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空间侵占严重,生态功能退化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不够,开山毁林、填河填湖、侵占湿地、围海造地等现象突出,硬铺装比例过高、河道截弯取直、乡土植物使用比例低、树种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城市生态空间总量不足,气候调节、污染净化、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到2014年底,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绿地

6、率36.29%数据来源:调研数据,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的38%仍有一定差距。老旧城区绿量不足,部分城市老旧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不到6平方米,不足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一半。地区和城市间绿地建设与管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中小城市落后于特大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环境质量有待改善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严重,2015年按照新标准开展监测的338个城市中仅有21.6%数据由环境保护部提供的城市达标,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区域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一些重点流域、滨海城市水污染严重,2015年海河流域类和劣类国控断面比例为51.6%。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

7、引发地质灾害频发、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力不足,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调查显示,各地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有待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缺乏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城市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亟需完善。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加大城市生态修复力度,扩大生态空间总量,提升城市生

8、态功能,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构建“山青、水净、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一)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尊重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和生态格局的保护。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强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统、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规划的统筹协调。(二)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在优先保护城市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染治理、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治理措施,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保护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和加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城市生态

9、空间保护与管控、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政策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四)创新机制,强化监管。探索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组织体系和多元化投入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部门责任,建立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成考核评估管理,实施动态监控和跟踪监测,确保规划任务有效实施。 三、规划目标到2020年,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达到以下目标: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增加生态空间整体规模,完善绿色空间网络,提高生态修复水平。城市规划区内水域、山地、绿地、湿地、林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用地占比合理增长,城市建成区

10、绿地率达到38.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平方米,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不低于80%,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大于80%。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升公园绿地、绿道等生态产品的服务功能,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配置标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大于95%,林荫路推广率不低于90%,黑臭水体占比不高于1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完善。增加城市生物栖息地规模,保护栖息地的完整性、连续性,增加景观异质性,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丰富城市物种多样性。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不低于

11、0.8。城市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总体高于93%,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省级人民政府对城市的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15%,单位GPD能耗不高于0.4吨标准煤/万元,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大于5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绿色出行分担率不低于70%。保障工作协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投资比例不低于1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不低于3.5%,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

12、到80%。表1: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大类指标评价分类2020年标准指标说明生态空间建设建成区绿地率(%)38.9考核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考核性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12.0考核性人均建设用地80-10012.4人均建设用地大于10014.6水体岸线自然化率(%)80引导性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80引导性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80引导性人居环境质量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考核性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95考核性黑臭水体占比(%)10考核性林荫路推广率(%)90考核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3引导性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13、80引导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引导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木本植物指数0.8引导性古树名木保护率(%)100考核性综合物种指数0.5引导性城市环境安全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93考核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城市生态本底所对应的要求考核性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级人民政府对城市的要求考核性各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次总达标率(%)昼间90引导性夜间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考核性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90引导性资源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15引导性单位GPD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4引导性城镇

14、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0考核性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考核性绿色出行分担率(%)70引导性综合保障支撑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投资比例(%)12考核性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3.5考核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80引导性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一)科学编制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以城市绿地、山体、水体、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开展城市自然生态资源摸底调查与评价,编制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明确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各类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控制要求,划定水体保护线(蓝线)、绿地系统线(绿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实施计划。重要生态空间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二)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管控。开展城市自然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价,识别和划定重要生态空间,制定管理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施严格保护。将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