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336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 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1)机体觉:。(2)运动觉: (3)平衡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 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

2、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同时对比。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也叫做感觉后效。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一种感觉改变另一种感觉)(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3) 联觉 (一种感觉产生另一种感觉)(四)感受性测量感受阈限(1)绝对感受性(能力)和绝对感受阈限(数值) 其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1空间

3、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 .错觉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经验参与对新事物加以理解2知觉的选择性(优先)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不随意注意)直接兴趣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的概念(随意注意) 间接兴趣是有预先目的,必要

4、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直接兴趣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的数量也大,广度越大2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时间长 (注意分散是被动的 被吸引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四、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1)形象记忆

5、: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2)逻辑记忆:概括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2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瞬时记忆的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2)短时记忆(要想加提高,只能加大组块)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

6、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三)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理解

7、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2保持与遗忘(1)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厚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了。(3)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消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

8、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压抑(动机)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4)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意义和数量2系列位置效应3学习程度4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3回忆或再认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

9、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时机得当 方法合理 次数要适宜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脑卫生五、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 (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2根

10、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2)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再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

11、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四)思维的品质1.深刻性2.敏捷性3.灵活性4.独创性 5.批判性 (五)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基本过程)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六)思维的具体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七)问题解决

12、的思维过程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 目标状态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2、问题呈现与表征方式3、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动机与情绪 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 子目标逆向搜索爬山法 ( ) (九)创造性思维特征 流畅性 在规定时间内产生的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变通性 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表现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表象的概念 (以感知觉为基础) 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

13、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 直观形象性 概括性 反映事物大体轮廓 可操作性六、想象(一)想象的概念 (以表象为基础) 现实性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代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