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114765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基础》教案资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1课题第一章 绪论课时2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11月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重点1、内环境稳态2、神经及体液调节 3、负反馈难点1、兴奋性、阈值2、神经及体液调节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生命活动的基本体征;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 熟悉 正负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了解 本课程整体设计与要求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说课1、简要介绍生理学这门课程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课程性质及考试方式二、新课教授 第一节 概述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

2、务和意义,学习生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二节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1、 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适应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1、 体液与内环境2、 内环境及其稳态第四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1、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2、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三、小结23607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简要自我介绍,检查人数。二学科简介1、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生理学与医学的关

3、系? 2、学习生理学的方法。三突出重点,详细讲解1、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重点讲兴奋性、阈值2、重点讲解内环境与稳态;3、结合临床实例讲解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4、举例讲解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 正反馈,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四归纳小结本次课主要内容并重复重点,提问并答疑,布置下次内容预习。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兴奋性、阈值概念、组织兴奋性与阈值关系 3、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4、人体功能的调节的方式和特点5、何为正反馈?何为负反馈?教学后记:学生们开学初,积极性高,课堂纪律较好,气氛活跃,考勤无缺课。人体结构基础课程

4、尚未开课,缺少人体结构知识,只能要求学生尽量预习,方便其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知识。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2课题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课时4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11月 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肌细胞收缩功能重点1、 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2、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3、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难点1、继发性主动转运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

5、产生机制 3、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受体概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熟悉 通道转运和载体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能区分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不同点,学会运用局部电流学说来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了解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2、主动转运3、出胞和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

6、跨膜电变化1、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2、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3、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三、小结 580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出新课内容 1、复习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入代谢与物质转运的关系,并复习细胞的结构; 2、问题:提出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概念;二 重点讲述1、由单纯扩散引出另一种被动物质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比较二者异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

7、总结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共同点引出被动转运概念,再提出主动转运, 重点讲解生物泵(钠泵)的活动特点,简要讲解出胞与入胞作用;3、详细讲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分析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4、设疑提问引出课题阐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三难点突破1、 将易化扩散比喻为生活中“乘公车”,便于学生理解; 2、 画图详细解说静息状态时的静息电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及两者关系,融通前后知识点,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突破难点;3、 留几分钟时间让同学看书,加深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理解;4、 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粗肌丝、细肌丝滑动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通过提问,复习和检测本章重点内

8、容。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 细胞是组成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了解细胞和细胞器的分子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才能阐明整个人体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 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3课题第三章 血液(第一、二节)课时2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11月21-25日 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细胞重点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难点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血液的组成、正常值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9、概念、正常值及意义;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基本功能;红细胞的生产与调节。熟悉 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了解 血液理化性质。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 1、 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晶体渗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及生理作用3、血液的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1、红细胞: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与破坏2、白细胞:数量、功能、分类3、血小板:数量、生理特性、功能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

10、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系统解剖学、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教学过程:一 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例如贫血等五教学小结与检测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3、重点复习检测 1) 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2) 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3) 红细胞生成与调节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

11、、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4课题第三章 血液(第三、四节) 课时2节任课教师授课日期2011 年11.28-12.2日授课方式理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重点血液凝固、“ABO”血型分型的依据及其输血的原则;难点血液凝固的过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 血液凝固和纤溶的基本过程,人体血量正常范围;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类型;交叉配血试验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熟悉 交叉配血试验;血型的临床意义。了解 Rh血型与输血。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

12、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 3)抗凝与促凝 2、纤维蛋白溶解: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1、 血型:1)“ABO”血型系统 2)Rh血型系统2、输血:1)“ABO”血型与输血 2)交叉配血 3)输血原则 三、小结 580 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卫版生理学本科(第6版)教材 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通过问题引出新概念什么是血液凝固,

13、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二、重点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及抗凝系统。对比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的异同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三、 血量、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血型分型依据与血型鉴定四 图示输血原则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1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2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3 试述ABO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而效果好。 生理学基础 教案编号:5课题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二节)课时4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