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语文1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03MB
约44页
文档ID:106808923
大学语文1_第1页
1/44

大学语文,,第一章 诗歌篇,1.蒹葭 2.春江花月夜 3.浪淘沙 4.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诗歌的特点 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的目的是以歌言志,决定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手法都带有强烈的抒情特色 丰富的想象性 体现在自由和大胆,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诗句结构的跳跃性 不连贯和无序性,有时连文法也不符合 如,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语言的多义性 比兴手法、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与读者的理解相关 “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智位置,故能感发人之性情 和谐的音乐性 诗歌为使读者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特别讲究句子回声平仄音韵的安排包括节奏、韵脚、双声、叠韵、四声、连绵词等因素蒹 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蒹葭》选自《诗经 · 秦风》,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还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同时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人们将他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诉出来,使我们今天仿佛还能闻到田野中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的树叶声,看到蓝天绿水之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 此外,《诗经》对统治者的压迫与战争徭役所带来的苦难都有所揭露 除直斥统治者的丑恶外,人们还表达了劳动生活中的快乐表现了热爱和平与坚决抵抗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主义色彩《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粗通文意,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起兴) 芦苇茂密,白色的露水凝结成霜 所为伊人,在水一方全诗的中心意象)这句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方 溯洄(逆流而上)从之(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伊人”),道阻且长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伊人” ),宛在水中央 顺流寻找她,仿佛她就又在水的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借景起兴)芦苇茂盛,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所为伊人,在水之湄这句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所说的那个人,在河的岸边 溯洄(逆流而上)从之(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伊人”),道阻且跻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险峻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伊人” ),宛在水中坻水中的小洲、小岛)顺流寻找她,仿佛她走到了在水的中的小沙丘兼葭采采,白露未已,(借景起兴)芦苇茂密,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所为伊人,在水之涘全诗的中心意象)这句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岸头 溯洄(逆流而上)从之(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伊人”),道阻且右。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迂回曲折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伊人” ),宛在水中沚顺流寻找她,仿佛她就在水中洲内容分析,《蒹葭》是《诗经·秦风》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这是一篇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表现了对远方的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是一篇历代传诵的佳篇 1.主要内容 《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结着霜的秋晨,沿着河水去追寻所仰慕思念的人,可是不管他怎样努力也没法接近道路艰难而遥远,河水迂回而曲折伊人”一会儿在水那边,一会儿又像在水中央,一会儿又似在水之岸总是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表现出了一个人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2.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每章前四句 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 “所谓” “在水一方”,,第二层,每章后四句。

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苍苍” “凄凄”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已” “方” “湄” “涘” “长”、“跻”、“右”、“央”、“坻”、“沚”,“伊人”所指何人?,关于“伊人”之所指,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认为是想念朋友之词;有的认为是贤人隐居不仕之作;有的认为是一首思慕恋人的情歌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朱熹《诗集传》,课堂练习,1. 找出诗中韵脚所在 苍 霜 方 长 央(ang) 2. 从这单纯的内容和简单的文字中,能否感觉到其 中丰富的美?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 (2)形象可感 (3)余音绕梁,,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背诵全文,浪淘沙 李 煜,宋词简介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宋词类别 1.长短规模:小令、中调和长调 2.音乐性质: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 3.拍节:令,引,近,慢 4.创作风格,,5.词牌来源: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忆秦娥》(秦楼月》)《忆江南》(《望江南》《谢秋娘》)《如梦令》(《忆仙姿》)《念奴娇》(《大江东去》《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舞蹈)《舞马词》(舞马)《唉乃曲》(泛舟)《渔歌子》(打鱼)《浪淘沙》(浪淘沙)《抛球乐》(抛绣球)《更漏子》(夜)宋词派别: 花间派 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希济、欧阳炯、 尹鹗、李珣 、李煜等 婉约派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 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 豪放派 辛弃疾、苏轼、岳飞、陆游等。

作者简介,李煜,字重光,是末位帝王,被称作 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南唐被北宋所灭 后,李煜被宋军俘虏,过了两年多的 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前期: 艳情闲愁 风格柔美缠绵 后期: 怀故伤今 风格沉郁凄怆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梦醒后,只听) 门帘外传来滴滴答答的细雨声,浓郁的春意将要凋残了这两句点明了写作地点及时间实写,运用白描,营造深沉的意境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以声写静,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融入哀愁,暗含遭遇 罗衾不耐五更寒 薄薄的丝绸被已使人耐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这既是写夜深又是写心态借外物以抒写主观感受不仅是写身寒,更是写心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梦里竟然忘记了自己已身为俘虏,这才有了片刻的欢愉。

这两句以梦后之苦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反衬现实中的极度哀怨愁苦 独自莫凭栏 一个人时不要依栏远眺自我劝诫 “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为,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辽阔的南唐大好河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了无限”为虚,“江山”为实,虚实结合,表达作者的伤心之情,对故国思念与悔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落花随流水而去,春天将要结束,今昔对比,真是一是天上,一是人间流水落花春去也”一写水流、花落、春归,二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指人,暗示词人一生即将结束,表达了别离幽情课堂思考,全词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对全词做简要赏析词的上片运用倒叙,由醒后写梦中,由景写到观景人,情景交融,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 词的下片主要是抒情,写梦醒后的无限感慨和忧愤,表现出对故国的无限怀念和对现实的深切绝望,不堪被俘后的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 全词多用白描,直抒胸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