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编辑所谓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中文名炫耀性消费性质一种消费理念用途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特点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介绍编辑一个朋友狠下心买了辆高档轿车,结果不到一年价格跌去好几万元,我对他深表同情时,他说,其实他心疼的不是那几万块钱,而是价格下跌后,他爱车的档次也跌了下来这位凡勃伦凡勃伦朋友没说出来的潜台词是,爱车的档次跌下来之后,他的面子也跟着跌了下来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天价年夜饭……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是因为它更加昂贵、更加没用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
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而后者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前段日子有新闻说,天津一个商场两周内卖出了20多部Ver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tu,这多少钱?最便宜的好像4万多,最贵的20多万,天津人嘛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呢?按照凡勃伦物品的两种效用来分析,用一部20多万元的打时,耳朵和嘴巴使用的通话功能可能只有几百元,其余的20万元都打在脸上了;又有新闻说,天价年夜饭价格再创新高,达到了20万元,同理,在享用一顿20万元的年夜饭时,舌头和胃享受的大概也只有几百元,其余的部分也都吃在脸上按照凡勃伦物品的定律,如果价格下跌,炫耀性消费的效用就降低了,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对于一位凡勃伦物品的崇拜者,同样是这部20万元的,如果1万元卖给他,他也许根本不会瞧一眼,同样是一顿20万元的年夜饭,如果请他免费品尝,大概也会被拒绝因为这些物品里只剩下实际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消费效用凡勃伦说,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
[1]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但该现象长期以来被以“生产主义”为主导范式的社会学家们所忽视当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凡勃伦倒是个例外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了《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一书,该书出版后即引起极大轰动可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炫耀性消费的传播途径炫耀性消费的传播途径立并获得大发展的时期,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具有敏锐洞见的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表达K.马克思从商品—货币关系入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精细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M.韦伯则沉溺于对资本主义为什么仅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大发展的探索;G.西美尔是从货币文化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他对大都市中的时尚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彩的分析;E.涂尔干则尤为关注社会分工及其社会转型(由机械械团结的社会转变为有机团结的社会)过程中的失范、越轨等反常社会现象凡勃伦所生活的美国则更加引人注目1894年,美国工业发展的速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度已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设在密西根德尔朋的生产流水线隆隆驰下第一辆汽车,可以断言,消费社会在美国已经初露端倪。
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暴发户(nouveaux riches),而这些暴发户的行为则成了凡勃伦关注的焦点凡勃伦以其敏锐的洞察亲眼目睹了“镀金时代”(golded age)的暴发户们在曼哈顿大街购筑豪宅,疯狂追逐时髦消费品有鉴于此,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这一社会科学界内的不朽语但由于“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及其进化论框架、功能主义倾向、本能主义心理学思维,凡勃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一段时期,凡勃伦的著作甚至被湮没在社会学的荒野中,无人过问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型社会(production-oriented society)向消费主导型社会(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的全面转变,消费问题本身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人们才愈益认识到凡勃伦的重要性当人们提到炫耀性消费,第一个想到的是炫耀,与此相关的是大把的花钱我们以为,炫耀性消费应当具有一些基本的标准,而这个标准的主要意义不存在于消费所产生的金额第一个标准,是炫耀性消费应当是纯粹的消费,因此我们需要鉴别一些貌似消费而实际上是投资的“消费”:譬如千金宴请客户,其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消费只是一个幌子,一种公关手段。
第二个标准,是炫耀性消费的心灵依附性如果没有心灵上对消费所产生的高人一等的依附、如果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显摆”,就不是炫耀性消费,譬如有的富人一点小毛病也要到大医院开高价药,这种消费只是人们对于安全和权威的莫名信任和归托而已积极作用编辑1、炫耀性消费对生产有很强的拉动作用炫耀性消费又可称为“显眼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富裕者总是要通过购买一些昂贵的奢侈品或大讲排场疯狂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要满足这些富有者的消费欲望,就需要生产昂贵的奢侈品,就要创造可共他们疯狂消费的条件和环境2、炫耀性消费有利于启动市场,拉动消费消费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商机炫耀性消费更是其中的最大亮点上海顶级私人物品集中展示了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3、炫耀性消费能增加国家税收,调整储蓄和消费的比重,并有平衡收入差距的作用炫耀性消费能使相关产业升级和膨胀,高档消费的同时也依法纳税,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国家税收有一定作用而且炫耀性消费可以使相对富裕阶层的货币财富积累减缓.也可以给贫困阶层和打工族提供更多的赚钱机会,从而平衡收入差距。
消极作用编辑1、炫耀性消费使人们价值观扭曲,甚至导致个别人的腐化堕落当人们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权贵身份时,就要尽其所能地去炫耀和攀比,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在很多腐败案例中,一些高官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大肆进行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并为满足欲望而放弃原则和法律,进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直至腐化堕落2、炫耀性消费会导致资源浪费有悖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的资本和消耗大量的资源生产炫耀性商品:为了摆阔一掷千金、大肆挥霍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耗浪费了本可以节省的资源和财物我国资源状况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资源都难以保证,而炫耀性消费对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耗费,则直接影响到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炫耀性消费使社会财富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体现,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炫耀性消费不仅使大量的奢侈品生产耗资巨大.而且这些消费者又以惊人的铺张浪费将奢侈品化为废弃物享受不了的人有条件挥霍,需要的人又没条件满足浪费的财富也只是满足了富有者的虚荣心.这无异于实际财富的低增长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4、炫耀性消费导致社会生产导向不合理,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炫耀性消费使大量资源和财力投入到可供浪费的生产中而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正缺乏资源和财力的投入,大量的扶贫工程急需财力支持所以炫耀性消费与我们的富民政策也是相悖的研究发展编辑理论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和营销学的学者借鉴了此前经济学家的基础性研究,并大量引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炫耀性消费尤其是奢侈品需求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在这一研究领域不再具有优势,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方法被逐渐采用,经济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又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文讲到,早在1948年,作为博弈论先驱之一的Morgenstern就意识到研究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需要使用博弈论工具但是,他的观点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其实,凡勃伦理论中的“歧视性对比”与“金钱竞赛”,天然地适用博弈论和信号模型的分析框架开拓性Frank(1985)的研究最早打破僵局他认为,炫示效应因商品种类不同而不同他把商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看到的有形商品,如汽车和住房,与其他人所拥有的同类商品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商品的价值,即这类商品的消费会影响消费者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相对地位,故被称为位置商品(positional goods);另一类商品的消费是外界无法看到的,如储蓄产品和保险单,因此被称为非位置商品。
Frank的研究就是考察人际比较怎样对不同种类商品的消费产生影响Leibenstein虽然详尽地考察了个体消费行为的相互影响,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独立做出的,Frank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研究了消费者可以合作决策时的情形他首先用一个简单的战略式博弈证明,在存在人际比较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非合作决策会导致一种“囚徒困境”式的均衡结果,即炫示效应将使得消费者消费较多的位置商品和较少的非位置产品,达不到整体最优福利水平进而,Frank证明了三个命题:(1)如果消费者可以合作决策,他们对非位置商品(位置商品)的需求数量多于(少于)消费者独立决策时的需求;(2)单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在合作决策时高于非合作决策;(3)如果收入增加(减少),非合作消费决策对非位置商品预算份额的增加(减少)会快于(慢于)合作消费决策命题(1)和命题(2)其实说明,合作消费决策能够克服非合作决策时的“囚徒困境”因为,将更多的资源花费在位置商品上对单个消费者或许有助于提高相对社会地位,但这种针对其他消费者的“冒犯”信号显示,会引致其他消费者的“防御性”信号显示,最后大家都在位置商品上花费过多的资源Frank也简单地讲到(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的)模仿倾向与衡量个人能力(财富与收入)的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是负相关的。
稳定的社会网络能够提供更多的衡量信息,而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的衡量信息比较少,所以后面一种环境中的消费者对位置商品的需求较多,对非位置商品的需求较少从生命周期角度看,人的年龄越大,衡量他的能力的信息越充分,故老年人对位置商品的需求不大婚前、婚后的消费行为变化也印证了上述论断存在条件Bagwell和Bernheim(1996)把凡勃伦效应定义为“出于炫耀财富的需要,愿意为功能相同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炫耀财富则是为了赢得理想的社会地位他们假定,炫耀性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内在功能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它们被赋予了炫耀性色彩他们俩设计了一个四阶段博弈模型:第一阶段,在位厂商为炫耀性商品选定质量水平和价格水平;第二阶段,潜在竞争者观察到在位厂商的信息,决定进入与否;第三阶段,消费者观察到厂商的信息,决定购买炫耀性商品的数量,并把所剩资源用于购买非炫耀性商品;第四阶段,社会生活圈子观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推断他的财富水平,并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生活圈子对他所拥有的财富水平的认定,但财富水平是私人信息,外界无法观察,这使得个人有动机通过炫耀性消费来争取理想的社会地位由于假定商品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炫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