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我国炉外精炼现况与发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57694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我国炉外精炼现况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7年整理】我国炉外精炼现况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我国炉外精炼现况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我国炉外精炼现况与发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炉外精炼现况与发展一、我国钢包精炼炉应用情况我国于 1975 后从瑞典引进两台 ASEA-SKF 型钢包精炼炉,1979 开始设计我国第一台40tLF/V 型钢包精炼炉,接着各钢厂纷纷采用该技术,但是大容量的钢包炉仍然不断从国外引进。在 1996 年上海浦钢公司投产了二台三相三臂式 100tLF/VD 钢包精炼炉,说明我国已具备了设计制造大型钢包精炼炉的能力,一年后上海五钢公司建成了一台三相电极吊挂式 LF/VD 炉,它是没有横臂的新型的导电结构方式的炉子。1999 年武钢公司一炼厂建成了一台三相单臂式 100tLF/VD 炉。我国的钢包精炼炉包含在建的至今已拥有大小近 100 台左右。但

2、是,由于直流钢包炉供电系统要配有直流电源的整流装置,在维护、使用上增加难度。选用的厂家不多,而交流钢包炉投资省,使用维护方便,有的钢厂可利用停产的小电炉变压器,因此选用厂家较多。从 LF 炉的结构形式可分三种,即上述提到的三种 100tLF/VD 炉都是我国近年来自行设计的代表炉形。二、我国三种 LF 炉短网结构的特点应该说明我国 100tLF 炉采用的三种短网形式没有改变钢包炉三相供电的基本特性,仅在传输电能的方式上采用了不同形式。一、三相三臂导电方法是三相电弧炉传统采用的结构,因此在钢包炉上被选用的最多,只是导电横臂产生后代替了原来的铜管导电,使导电截面增加,阻抗减小,提高系统的有功功率。

3、二、三相电缆吊挂与电极夹头直接相连,电极夹头装置上端同升降杆连接。这种结构形式是由瑞典 ELKEM-SCANLANCE 公司 1985 年为波兰 HULA-CZESTOCHWA 公司提供的 90100tLF炉炉形。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二次侧导电线路短,阻抗小,有效功率高,同时夹头装置呈“品”字型,电极极心圆极小,对减少钢包耐材侵蚀有利。三、三相单臂结构形式于 1989 年首先由德国巴登公司 80tLF 炉上使用,它采用根加强型横臂,头部呈“Y”型,装有三只夹头装置,导电钢管布置在横臂的上部和两侧。电极升降系统由三套可并为一套,操作控制简化,并也可获得较小的电极极心圆,操作维护方便,投资省。但这种结

4、构对二次侧的短网设计要求高,三相阻抗的不平衡在静态计算上需要精确,控制时选择的电流参数要恰当,三相电极需要在熔炼 23 炉后必须整平头部。从基本分析看,三种结构形式在 100t 容量都用得很好,但是三相电缆吊挂式和三相单臂式最大优点是适用于中小型钢包炉,可充分利用极心圆小的优点,但前者更适合于熔炼对碳含量控制要求高的优质钢,这是仅供选用参考的见解。三、我国钢包炉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钢包精炼技术近三年内随着平炉改转炉或电弧炉工程的需要已有迅速的增长,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随着我国钢液连铸比的迅速提高,加速了钢包精炼技术的发展,但是到1998 年的全国粗钢精炼比仍只有 20%左右,与连铸比的差距很

5、大。因此,今后大力发展炉外精炼技术是必然的趋势。令人可喜的是是很多大钢厂对炉外精炼技术的工艺操作都已掌握相当知识,也看中国内的设计水平逐步与进口技术接近,并且造价低。但就 LF 炉钢包炉来说,结合国内目前技术水准,其工艺装备技术还需要在如下方面予以关注和完善:采用计算机控制,提供钢液加热温度趋势图,可选择的功率曲线图和功率自控模型。具备三相同步起弧功能。采用计算机控制三相电弧电压、电流的动态调节,使三相功率的不平衡控制在较小范围。提示补加合金元素数量及其预计的收得率。对渣料的选用和补加提供工艺指导,根据钢种要求予示脱硫效率和S含量、O含量的低限控制的示范方法。对吹氩搅拌有多种搅拌模式的选择菜单。在炉盖上配备具有计量功能的多流喂丝装置。在加料孔上配备自动加合金和渣料,以及配有连续加入发泡剂的功能。所有辅助系统、传动系统有完整的安全保护、紧急报警和故障自检功能。重要的压力、流量、温度在屏幕有动态显示。每炉有完整的操作记录和单耗记录以及钢液化学成分、温度和渣样分析的数据。当然对于生产节奏比较稳定,钢种比较少的钢厂也可开发人工智能型模糊控制方法,采用更为先进自控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