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01451511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3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教学(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及课程的选择性等划分的课程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含义: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它是一级课程。,国家课程的特点: 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公共

2、性,基础性、神圣性, 第一,强制性。国家课程是为全国适龄儿童开设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合乎国家要求的公民,因而要求无条件执行。 第二,统一性。国家课程面向全国适龄儿童,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方式都有统一的规定。 第三,公共性。国家课程追求公共性而不是差异性。 第四,基础性。国家课程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目的是保证每个公民都要具备最基本的素质。 第五,神圣性。国家课程具有法律的神圣性,所以必须开齐开足开好。,(2) 地方课程 含义: 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地方课的特点: 第一,地方性 第二,多样性 第三,特色化 第四,自主性

3、,(3) 校本课程 含义: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特点: 第一,校本性。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有本校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其价值观上,只在于对本校有没有作用,而不考虑其他学校有没有用因而具有明显的学校本位的性质 第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开发类型上有改编,选编、新编等,在内容上有兴趣类,生活类,技能类,学术类等, 第三,灵活性。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个性化。国家课程追求共性,而校本

4、课程追求个性,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第五,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追求是形成学校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 第六,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校方提供的课程,老师可以自主选择开发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开设相应的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第七,动态性。校本课程不追求统一而固定的教材,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1) 学科课程 含义: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或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科目化。分科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分门别类,因而要求根据

5、不同的科目编制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一内容相对应于某一科学领域。 第二,预设性。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预先设计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科知识的严密性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第三,结构化。内容编制时强调根据学科逻辑进行编排,强调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结构序列,而甚少考虑教学的逻辑,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四,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学问,只有学问中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恰当内容, 第五,专业化 。文科课程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着不同的结构,因而不可能将各种学科进行整合,而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2) 活动课程 含义: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立足

6、儿童的经验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 第一,活动性。既要活又要动,表现为身心愉悦,思维活跃,活动灵活而富有弹性,多种感觉,协调行动。 第二,经验性。注重学生现有经验,注重通过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 第三,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目标。 第四,综合性。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 第五,开放性。包括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 第六,心理学化。强调将教材恢复到他所被抽象出来的经验,变为直接和个人的经验,使其具有它的原状与意义。 第七,乡土性。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与开展活动

7、。,(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的含义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把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仍属学科课程的一种。 综合课程的特点 第一,整合性。 第二,整体性。 第三,开放性。 第四,适应性。,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 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显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显露性,显性课程都是通过公开的方式明确地列入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通过课程表、教学计划的。 第二,计划性,显性课程都是预先制定好的,经过严格审查的课程,所有的内容与实施方式都有详细的计划,而且不能随意改变 第三,行政性,显性课程又称官方课程,

8、是国家与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规定的学习内容,具有行政的不可抗拒性, 第四,规范性,显性课程的内容选择,编排方式,教学安排,评价手段,都有严格的规范,既要符合学科的逻辑,又要适应学生学习, 第五,可评估性,显性课程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手段,其结果是可预期的和可评价的,(2)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隐性课程设计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的自然环境,精神文化环境,正规课程的意识形态选择,老师的人格和行为,班级气氛的。 2.非公开性。隐

9、性课程是非常直的,非公开的,国家或学校都不能强迫执行, 3.依附性。隐性课程需要借助某种个体才能传递及孕含的价值,如通过校园环境,教师行为,学校组织文化等载体,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 4.潜隐性。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潜隐的方式,在暗默中把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第五,愉悦性。一般通过预约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他所传授的教育性经验。 第六,易接受性。隐性课程对学生没有硬性的要求,因而学生不必感觉到它的强制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相应的观念与意识。 第七,持久性。作为隐性课程的载体的校园环境,学校传统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他是稳定的,持久的,因而能对学生产生持久

10、的影响。 第八,难评估性。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方式加以评估。,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而编制的,学校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设置的课程。 必修课程的特点 1.强制性 2.基础性 3.均衡性,(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兴趣、爱好、个性及其发展方向而编制的允许个人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的特点 1.自主性 2.选择性,二、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最先形成于美国。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主张建立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采取编制课程的科学方法。这本专著是美国

11、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专论课程的第一部著作,是课程研究专门化的里程碑。,(一)学科中心论的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赛,赫尔巴特,巴格莱、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论和永恒主义课程论是其主要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势与缺陷 (1)优势 第一,按学科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递。 第二,按学科教授相关知识,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 第三 ,根据学科逻辑安排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12、 第五,课程的构成比较单纯。容易教学和评价。,(2)缺陷 第一,按学科组织教学内容,容易把相关知识割裂。 第二,学科内容往往与社会关心的问题及发生的事件而相脱节。 第三,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1.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 为中心。因为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活动来进行, 而不是按学科的逻辑来安排, 第二,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认为儿童的一切 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因此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 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2

13、.活动课程论的优势与缺陷 (1)优势: 第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 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强调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直接经 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 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 第四,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主张教材的编 排不是学科的逻辑而应是儿童的心理结构,即根据 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教材。 第五,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什么?在什么时候 学?如何学等?都应充分尊重儿童,教师只是儿童 学生的辅助者和引导者,(2)缺陷 第一,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

14、要性,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 第二,降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参谋或顾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而不是执行有计划的教学任务。,(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1.观点(见教材) 2.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优势与缺陷, (1)优势 社会中心课程论重视教育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编排课程,有利于为社会服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缺陷 不足之处在于,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科本身、学生本身的系统性及需要,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

15、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同时,社会中心课程论还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单靠教育是不能解决的。,第二节 课程开发与设计 一、影响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因素 (一)社会需求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 可接受性 (四)文化传统 (五)课程理论的影响,二、课程开发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教育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2.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是斯腾豪斯。主张: (1)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张按学生的需要,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内容。,3.情境模式 代表人物是斯基

16、尔贝克和劳顿 (1)分析情境 (2)拟定目标 (3)设计教与学的课程方案 (4)诠释和实施课程方案 (5)评估、反馈和重新建构,三、课程目标确定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有影响的课程目标类型有如下几种: 1.行为目标 美国学者泰勒是行为目标的创始人。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一书中提出的 布鲁姆从课程评价的角度出发,首先将教育目标 划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2.生长性目标 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斯腾豪斯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形式,四、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需要 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指关于一定学段课程的整体规划,是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