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8031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名词解释1 小篆【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2 之言,之为言【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

2、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 如字【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是去声,第一个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

3、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旧读入声。 “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同。 4 入声韵【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

4、-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5 古白话【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6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

5、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二、翻译题7 标点并翻译以下古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

6、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

7、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答案】(1)标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

8、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

9、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译文如今,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别人的桃李,众人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执政的人抓到了他就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狗、猪和鸡的人,他的罪过又比偷别人桃李的人更深。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至于进入比如他人牛马圈偷别人牛马的人,比偷别人狗猪鸡

10、的人更加不仁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罪过更加深厚。至于杀掉没有罪的人,拽掉他的衣裳,拿走他的兵器,比进别人的牛马圈偷牛马更加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会知道并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大肆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举动,说那是仁义。这可以说他们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杀一个人,说那是不义,必定会有一重死罪。按照这种解释类推,杀十个人,是十倍的不仁义,必定会有十倍死罪。杀一百个人,是一百倍不义,必定会有一百倍的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很清楚而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做了大不义之事,攻

11、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行为,说那是仁义,实际上是不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如果知道那是不义的,要怎么解释把不义的事写下来留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的人,很少见到黑说是黑,多数时候见到黑说是白,那么肯定是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区别;很少尝到苦说是苦,多数时候尝到苦说是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犯了很小的错误,众人知道分辨并责备;犯了大错去攻打他国,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赏那样的举动,说是仁义。这难道可以说他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因此可以知道,天下人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是凌乱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广泛地学习,对不明之处提出详细的问题,

12、慎重地加以思考,对其进行正确地分辨,然后坚定地予以执行。除非不学,学不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思考,想不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分辨,分辨不清的,依然不能放弃;除非不行动,行动不能做得彻底,也绝不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百次也要做到;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千次也要做到。果真能这样做,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8 请抄录下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译为现代语体文。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舆大國執雠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弔有憂贺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