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0576703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结合词人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体会该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该词的艺术特点,重点掌握写景烘托、动作细节和典故的运用。 3、了解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4、背诵该词。,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赏心亭:北宋丁渭所建,在城西下水门的城墙上,下为秦淮河,是游览胜地。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写于他建康通判任上(11681170)。这时作者率兵南归已有六七年,张浚北伐失败,朝廷主和派正得势,极力主张抗金北伐的作者眼见收复中原无望,悲愤交加,登上赏心亭,借登临览胜来抒发内心的抑郁悲愤。,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首词主要通过登高望远,感时伤怀,抒发了词人虽欲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却报国无门、壮志

2、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写登上赏心亭所见,抒发自己报国之心无人理会的苦闷与孤寂。开头两句总写楚地秋色,着重写水天一色的壮阔、寂寥无边,笔势遒劲。“遥岑”三句写登楼人眼中的大好河山:它们就象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让“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愈加痛苦愁怅。其中,“落日楼头”点明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断鸿”既是境界渲染,又是登楼人自况,“江南游子”既是前面登楼人从“断鸿”中透出,又主持着后面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系列行为细节,“断鸿”与“游子”透露着飘零的孤独感,“把吴钩看了”反映出游子杀敌报国的意向,“栏杆拍遍”则是无人理会的愤懑宣泄。这一部分由景及人,以景衬人,

3、细节传神,意境深沉感人。 词的下片先用三个典、九个短句抒发自己的壮志与悲哀:自己不可能学张翰留恋家乡不顾天下大局,更不愿象许汜那样不顾国家有难,只顾买地买房、大发国难财;然而岁月空抛,自己忧愁国事却壮志难酬,这怎能不让人想起桓温时不我待的感慨而倍加伤感。接下来,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苦,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其中“倩何人唤取”有无人唤取之意,让“红巾翠袖”去“揾英雄泪”已是可悲之极尚且不能,作品的悲苦之意再次被深化。,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这首词善于以景渲染、借景抒情,“清秋、落日、断鸿”等意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是善用典型细节:“江南游子,把吴钩

4、看了、栏杆拍遍”,把流落江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个人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动人心魄。其他如灵活用典、章法谨严等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很好地体现了“苏辛”豪放词的风采。,水龙吟 一望无际的楚地,秋高气爽,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远处的山峰,看上去就像女人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让我感到无比的愁恨。夕阳西下,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我站在楼上,一会儿瞭望远方,一会儿看着手中的宝刀,急得直拍栏干,却没有人领会我此时的心情。 (面对今天的局势)不要说正是鲈鱼味美的季节,就算秋风吹过了,即便象晋代张季鹰那样不顾大局的人难道他能抛下国事不管只管回

5、家享清福么?而像三国时的许汜一样,趁天下动乱,只顾买田置屋发国难财,我也实在做不出。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天下局势汲汲可危,怎能不让人心急如焚啊?(然而我却只能整天无所事事,浪迹青楼)谁能理解我啊!歌儿舞女,怎能擦干我的眼泪抚平我的心?,辛稼轩当宋之南,抱英雄之志,有席卷中原之略,厄于时运,势不得展,长短句涛涌雷发,坡公以后,一人而已。(清冯班叙词源)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四) 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中多寓意作,如又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6、遍,无人会,等临意。”此类甚多,皆为北狩南渡而言。以是见词不徒作,岂仅批风咏月。(清李佳左庵词话) 词起结最难,而结犹难于起,盖不欲转入别调也。“呼翠袖,为君舞。”“倩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正是一法。然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乃得。(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落日数语,不减王粲登楼赋。(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起句破空而来,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之“献愁贡恨”,从远目中见;“江南游子”,从“断肠落日”中见;纯用倒卷之笔。“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仍缩入“江南游子”上;“无人会”纵开;“登临意”收合。后片愈转愈奇,“季鹰未归”则鲈脍陡然一转,“刘郎羞见”则田舍陡然一转,如此

7、则江南游子亦惟长抱此忧以老而已;却不说出,而“树犹如此”作半面语缩住。“倩何人”以下十三字,应“无人会、登临意”作结。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陈洵海绡说词),一、这首词通过登建康亭望远,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而壮志难伸的愤怒和苦闷。 二、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辛弃疾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大风格流派。其特点是:创作上重视文学的社会意义,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旧框子,多方面言怀咏志,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并充分发挥了词的叙事、状物、抒情、议论的功能,不受音律束缚,使词摆脱了仅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独立发展的新诗体。风格或潇洒飘逸,清旷奔放,或慷

8、慨苍凉,雄浑悲壮,一洗绮罗香泽之气,具有昂扬奋进、激励人心的力量。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前者词中流露的主要是个人家庭及感情生活的落魄失落情怀,而后者在这类词中抒发的则是针对民族国家不能恢复、个人怀才不遇的失落悲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胡念贻 辛弃疾在连天烽火中从北方的土地上率领一支起义的队伍突破金兵的重重阻击南归,满想支持南宋政权恢复北方,统一祖国,干一番事业。但在腐朽的南宋政权之下,经历了一个时期,一直不得重用。在一年的秋天,他怀着怫郁的心情,登上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赏心亭,写出了这一首著名的水龙吟词 这

9、首词就题材来说,属于登临游览之作,但作者在词中感叹身世,写得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它表现了作者渴思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苦闷;同时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这些却是通过登临游览的感受写了出来,感情的色彩很强烈,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一些特色。最明显的特色是它的语言遒劲而又圆转畅达;叙事议论,兼而有之。在辛词中,代表了它的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阕是写他登上赏心亭所见和他在亭中临眺时的情景和感触。起首两句,用挺拔而又宛转的句子写出了一种望中的阔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词中,江水总是和愁连在一起的,“水随天去秋无际”包含了愁,没有说出来,接下去的三句点出了“愁”字和“恨”字。这是山河破碎之愁和家国之

10、恨。词中写江北的“玉簪螺髻”般的青山引起了他登临的愁恨,用“遥岑远目”引起。诗人写他远望群山,不是按照一般的叙事顺序,说青山引起了他的愁思,而是说“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把顺序颠倒了过来。过去的词评家称这种写法叫“倒卷之笔”(陈洵海绡说词),“倒卷之笔”在这里是能显出遒劲的风格来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七句一气贯下,每一句只能用逗点隔开。按照词律,“江南游子”末尾一字是韵脚,因此人们习惯于在这里用一个句点,其实这割断了文气。如果从语法上分析,“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的主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两个表述时间和地点的短语。我们读这几句

11、词,从“落日楼头”起,一定要读到“登临意”才领会了作者的一个完整的意思。然而这七句每一句都包含了独特的内容,都能引起读者的一些想象。“落日楼头”,令人联想到南宋统治集团由于不发愤图强所造成的衰颓局面;“断鸿声里”,令人联想到北方战火中离散的人民;“江南游子”,令人想起辛弃疾南归后的沦落不偶;“把吴钩看了”,令人理解辛弃疾的不忘战斗和志在恢复;“阑干拍遍”,令人想起辛弃疾的报国之志未酬;“无人会,登临意”,表现了辛弃疾当时的孤独心情。尽管这七句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然而它作为一个整个的形象,是作者描写他在登赏心亭时的即目所见和心绪。句子象散文般的流畅,而在读到它时,却又感到诗味是那样浓郁。 下片

12、用了几个典故,作者借用典故发议论。开头两句用晋代张翰(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而“命驾便归”事。作者用这个典故,不是写他思念故乡,要回老家去;他已是无家可归。他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表明他也曾想弃官归隐,这意味着抛弃平生抗金的抱负。但又一转念,这样作就变得和汉末的许汜一样,将被刘备所讥。刘备在讥许汜“求田问舍”的同时,还说他无“忧国忘家”、“救世之意”,辛弃疾如果弃官归隐,不也是如此吗?他又转而想到,这些年来,时间在,“忧愁风雨”中白白地流过去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真是无可奈何。下阕主要表现的就是这些意思。这些意思如果用散文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情也许不是很难;用

13、词来写,要求写得不失去词的韵味,就不是那样容易了。辛弃疾在这里,象写散文那样地畅谈心曲,写得是那样层层推进,舒卷自如,然而他写出来的却是形式精美和笔意宛转的词,丝毫没有留下散文的痕迹。最后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结,这不但写出了一种孤独之感,回应上阕“无人会,登临意”,而且用一种慷慨呜咽的笔调收束住下阕的这些议论,使得整个这首词如过去词评家所说有“裂竹之声”。 一首词或一首诗中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某种激烈的情绪,总不能不发一些议论,有时就要带一点散文化的倾向。一不注意,就易流于卤莽,或者索然寡味。然而一些写得成功的词和诗,对这些问题是解决得很好的,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如此。(选自唐宋词鉴赏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