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37020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全面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

2、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课时分配约用4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教学内容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 过渡时期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与主要任务1社会性质(1)过渡时期的划分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

3、义。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里说的“社会主义的因素”,指的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日益壮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作用的加强,等等。毛泽东在深刻剖析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

4、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3)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国营经济为领导。政治形态: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形态: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决定的东西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第一,中国的现代性工业虽然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但它却

5、极为集中,没收这些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第二,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人民民主革命中常常参加或保持中立,并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建国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家的积极性,因而一切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第三,封建土地所有制有的已经被废除,有的限期被废除。第四,在革命胜利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国家和私人合作的经济即国家资本主义,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2总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历时一年多,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晶,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具体考察分析19491952年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的确立是完全正确的,是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所必须的。(1)没收官僚资本为国营经济本身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实际已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而经过3年多时间的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较为强大,又成为对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物质力量。(2)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既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直接

7、成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3)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在农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运动,既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实际开始了改造的最初步骤。(4)新中国处于“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环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契机。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中国特色(1)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行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2)逐步过渡:如稳步前进,自愿互利,走群众路线。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委托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这些形式

8、,在产品归国家或国营经济所掌握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但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过程的关系或国家取得产品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国家通过这些形式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消灭资产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灵活性:比如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4)制度改造和人的改造相结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我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是使他们从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

9、的方法主要以企业为基地,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既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又使他们在企业内部同工人一起劳动、学习,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把对资本家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同对企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创举。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背景(1)小农经济的局限性;(2)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须积极引导;(3)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

10、义道路。(2)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4)依靠农民的大多数和建立农村无产阶级的优势,制定并贯彻了一条正确的阶级政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党和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且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贵的财富。3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11、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2)组织形式:手工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实现由手工业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3)方法步骤:采取从供销合作入手,再组织生产合作,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地把手工业的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经验和理论(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早就提出但未实现的设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胜利地完成了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恩格斯和

12、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变为现实,取得了成功的经验。(2)采取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质:产权归属和利润分配。从流通领域(委托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的改造向生产领域的实质性改造。(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果尽管改造期间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后期曾出现过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和简单划一等偏差和问题,但却在我国社会很少震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三、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工作1.伟大的

13、历史的胜利2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尽管“这项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3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重要意义(1)肯定半个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肯定历史功绩第一位。(2)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3)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期准备。4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主要缺点要求过急,改变太

14、快。表现:(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快。(2)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过大,干部管理水平一时跟不上去;财务管理上出现混乱现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业产品结构过于简单。(3)工业化建设的“冒进”问题。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提出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党的历史

15、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本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个历史性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由个体农民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和加强,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的确定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在建国初期短短的7年中,我们党就在一个东方大国胜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备了许多历史条件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在长期的民主革命中,党就不断地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为胜利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条件。第四,在民主革命斗争中,党从理论和时间两个方面培养了大批能治党、治国、治军的干部队伍,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充分的组织准备。第五,中国人民对工业化、现代化的深深向往是选择社会主义的主观因素。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