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96314213 上传时间:2024-12-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立教育集团2023年11月高2023级期中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

2、,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3、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调解制度在我国

4、古代被称为调处和对。”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后者的司法理念与前者大相径庭,审判的理念在于把社会事务拉入国家政治领域,并使其得到政治的解决,公权力是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者。基于传统中国的司法理念,“受到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二方结构的争议解决都是通过调解的方式完成。简而言之,人们认为中国法官并不

5、兼有审判和调解的职能,相反,法官本质上是一名调解人,他几乎不做或很少进行在传统法院模型中指明的此类审判活动”。在传统中国,“非官方的和解人很明显一直在发挥作用。仅当这些和解人无法解决争议时,人们才诉诸更正式的调解,即诉讼”。调解体现了政治统治解决民间纠纷的非政治性却是社会认同的制度设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念的具体运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国家化或政治化现象,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无讼的目标。这正如赛如斯H匹克(Cyrus FPeake)所说:“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并使其产生了对法庭的不信任,这为法律在中国社会的

6、运作空间设置了显著的与明确的局限,这与法律在西方社会运作的广阔空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节选自刘建军社区中国)材料三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

7、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想的礼治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希望借助身内的良心来维持礼俗。B. 因为在乡土社会中通行的是“连坐”,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C.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犯错者往往被视作有道德问题而加以教化。D. 国家精英以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抑讼。2. 以下对乡土社会中“调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官方的“和解人”一般由长老、乡绅这样读书知礼、富有权威

8、的人来担任,调解过程往往粗暴却极有效。B. 调解是实现无讼的手段之一,它是“社会事务由社会自身处理、民间纠纷由民间自行解决”理念的具体运用。C. 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公权力。D. 调解以礼俗作为准则,是由于当事人世代聚居,血缘、地缘关系密切,人情、利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任务。B. 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C. 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

9、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D. 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4. 三则材料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无讼”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5. 赛如斯H匹克认为,“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B 3. D 4. 材料一侧重于传统礼治在“非讼”方面的作用。材料二侧重于“调解”在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作用。材料三重点在于分析抑制诉讼的途径方法。 5. 从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礼治认为打官司表示教化不够,是可羞的事情。在价值取向上,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

10、向,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现“非讼”途径上,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制度化、非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等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正是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的措施,“非讼”成了中国民间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而“诉讼”则是被认为是非常规的手段。正如赛如斯H匹克认为的那样,“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故选B。【

1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调解过程往往粗暴却极有效”以偏概全。从材料一第二段“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可知,这只是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C“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公权力”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说明,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社会力量。D“是由于当事人世代聚居,血缘、地缘关系密切,人情、利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

12、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可知,调解以礼俗作为准则,是因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ABC三项中,都是强调调解的作用和诉讼的不可取。只有D项是关于教授诉讼方法的,不属于“非讼”的范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侧重点的分析能力。材料一中,重点论述了传统礼治在“非讼”方面的作用。如第一段中“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

13、,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第二段中“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等内容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材料二中,从第一段中“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段中“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材料二侧重于“调解”在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作用。材料三则是重点分析了抑制诉讼的途径方法。“为了实现无

14、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等内容就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中“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15、。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等内容可知,中国传统礼治认为打官司是可羞的事情,这在思想上对诉讼造成了阻碍。其次,从材料二“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等内容可知,在价值取向上,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正是对无讼的强调,这就导致了诉讼的减少。最后,在具体实现“非讼”途径上,从材料三“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可知,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制度化、非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等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所以,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价值取向上,中国都是倾向于“非讼”的,同时在实现“非讼”途径上也设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