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房屋共墙纠纷协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邻里房屋共墙纠纷协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邻里房屋共墙纠纷协议第一篇范文:合同编号:_邻里房屋共墙纠纷协议甲方(共墙房屋所有权人):_乙方(相邻房屋所有权人):_鉴于甲方与乙方之间存在邻里房屋共墙纠纷,为确保双方合法权益,经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以共同遵守以下条款:一、共墙定义1.1 本协议所指共墙,是指位于甲方房屋与乙方房屋之间的墙体,该墙体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的墙体。二、纠纷解决2.1 甲方与乙方确认,双方因共墙产生的纠纷,应通过友好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2.2 如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将纠纷提交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诉讼解决。三、共墙使用及维护3.1 甲方与乙方共同享有共墙的使用权,并承担相应的维护义务。3.2 甲方与乙方应确保
2、共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得擅自改变共墙的结构和用途。3.3 甲方与乙方在使用共墙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四、费用承担4.1 共墙的维护费用,由甲方与乙方按照各自房屋面积比例承担。4.2 甲方与乙方因共墙产生的纠纷,产生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由败诉方承担。五、保密条款5.1 甲方与乙方在签订本协议之日起,对协议内容负有保密义务,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协议内容。六、争议解决6.1 本协议的签订、履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6.2 本协议签订后,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
3、讼。七、协议生效7.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7.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附件:1. 甲方与乙方的身份证复印件2. 房屋产权证书复印件3. 共墙纠纷相关证据材料甲方(签字/盖章):_乙方(签字/盖章):_签订日期:_第二篇范文:第三方主体+甲方权益主导邻里房屋共墙纠纷协议甲方(共墙房屋所有权人):_乙方(相邻房屋所有权人):_丙方(第三方调解机构):_鉴于甲方与乙方之间存在邻里房屋共墙纠纷,为确保甲方合法权益的优先性,同时兼顾乙方及丙方的权益,三方经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共同遵守以下条款:一、共墙定义1.1 本协议所指共墙,是指位于甲方房屋与乙
4、方房屋之间的墙体,该墙体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的墙体。二、第三方主体职责2.1 丙方作为第三方调解机构,负责对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共墙纠纷进行独立、公正、专业的调解工作。2.2 丙方应确保调解过程公开透明,及时向甲方、乙方反馈调解进展情况。三、甲方权益3.1 甲方作为共墙房屋所有权人,享有以下权益:3.1.1 对共墙的使用权、维护权和管理权。3.1.2 对乙方在共墙上的任何不当行为享有制止权。3.1.3 在共墙纠纷解决过程中,享有优先考虑的权益。四、甲方权利条款4.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对共墙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缮,确保共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稳定性。4.2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在使用共墙时,不得损害甲方
5、房屋的安全和美观。4.3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对共墙上的任何改动或施工提前通知,并征得甲方同意。4.4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因共墙纠纷产生的合理费用,包括但不限于维修费、鉴定费等。五、乙方义务与限制5.1 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对共墙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缮,确保共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稳定性。5.2 乙方在使用共墙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甲方房屋的安全和美观。5.3 乙方不得擅自改变共墙的结构和用途,不得在共墙上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甲方房屋安全的行为。5.4 乙方如违反本协议规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甲方损失、承担违约金等。六、费用承担6.1 共墙的维护费用,由甲方与乙方按照
6、各自房屋面积比例承担。6.2 丙方的调解费用,由甲方与乙方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三方协商确定。七、争议解决7.1 本协议的签订、履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7.2 本协议签订后,如发生争议,三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八、第三方介入的意义和目的8.1 丙方作为第三方调解机构,其介入有助于保证纠纷解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提高调解效率。8.2 丙方的介入有助于缓解甲乙双方的对立情绪,促进双方和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九、甲方为主导的目的和意义9.1 甲方作为共墙房屋所有权人,其权益在本协议中处于优先地位,有助于保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7、9.2 甲方的主导地位有助于确保共墙纠纷的解决结果符合甲方的利益需求,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十、协议生效10.1 本协议自三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10.2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方(签字/盖章):_乙方(签字/盖章):_丙方(签字/盖章):_签订日期:_第三篇范文:第三方主体+乙方权益主导邻里土地界限纠纷协议甲方(土地所有权人):_乙方(相邻土地使用权人):_丙方(第三方调解机构):_鉴于甲方与乙方之间存在邻里土地界限纠纷,为确保乙方合法权益的优先性,同时考虑甲方及丙方的权益,三方经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共同遵守以下条款:一、土地界限定义1.1 本协议所
8、指土地界限,是指位于甲方土地与乙方土地之间的界限,该界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土地分界。二、第三方主体职责2.1 丙方作为第三方调解机构,负责对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土地界限纠纷进行独立、公正、专业的调解工作。2.2 丙方应确保调解过程公开透明,及时向甲方、乙方反馈调解进展情况。三、乙方权益3.1 乙方作为相邻土地使用权人,享有以下权益:3.1.1 对土地界限的使用权、维护权和管理权。3.1.2 对甲方在土地界限上的任何不当行为享有制止权。3.1.3 在土地界限纠纷解决过程中,享有优先考虑的权益。四、乙方权利条款4.1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对土地界限进行必要的确认和维护,确保土地界限的明确性和稳定性。4.2
9、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在使用土地时,不得损害乙方土地的使用权益。4.3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对土地界限上的任何改动或施工提前通知,并征得乙方同意。4.4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承担因土地界限纠纷产生的合理费用,包括但不限于鉴定费、评估费等。五、甲方义务与限制5.1 甲方应按照乙方的要求,对土地界限进行必要的确认和维护,确保土地界限的明确性和稳定性。5.2 甲方在使用土地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损害乙方土地的使用权益。5.3 甲方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界限的位置和范围,不得在土地界限上进行任何可能影响乙方土地使用的行为。5.4 甲方如违反本协议规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乙方损失、承担违约金等
10、。六、费用承担6.1 土地界限的确认和维护费用,由甲方与乙方按照各自土地面积比例承担。6.2 丙方的调解费用,由甲方与乙方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三方协商确定。七、争议解决7.1 本协议的签订、履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7.2 本协议签订后,如发生争议,三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八、乙方为主导的目的和意义8.1 乙方作为相邻土地使用权人,其权益在本协议中处于优先地位,有助于保护乙方的合法权益。8.2 乙方的主导地位有助于确保土地界限纠纷的解决结果符合乙方的利益需求,维护乙方的合法权益。九、弱化甲方为主导的意义和目的9.1
11、 在本协议中,甲方的权益虽然受到保护,但乙方的主导地位有助于平衡双方利益,避免甲方滥用土地所有权。9.2 弱化甲方为主导,有助于促进双方平等协商,减少土地界限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十、协议生效10.1 本协议自三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10.2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方(签字/盖章):_乙方(签字/盖章):_丙方(签字/盖章):_签订日期:_第四篇范文:合同相关注意事项在合同订立、签订及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以下注意事项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一、合同订立前的准备1.1 审查各方主体资格:确保参与合同订立的各方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2、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1.2 明确合同目的和内容:各方应明确合同的目的、条款内容和预期效果,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合同无效或履行困难。1.3 收集和核实证据:在合同订立前,各方应收集与合同相关的证据材料,如身份证明、产权证书、历史协议等,并相互核实。二、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1 确认合同文本:各方应仔细阅读合同全文,确保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一致,无遗漏或误解。2.2 确认签字盖章:合同应由各方合法授权的代表签字或盖章,签字人或盖章人应具备相应的授权。2.3 合同副本:各方应保留合同副本,以备后续查阅或作为法律诉讼的依据。三、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1 履行合同义务:各方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13、各自的义务,确保合同的顺利实施。3.2 异常情况处理:如遇到合同履行中的困难或争议,各方应及时沟通协商,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寻求第三方协助。3.3 证据保全: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方应注意收集和保存与合同履行相关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四、合同变更和解除4.1 合同变更:如需对合同内容进行变更,各方应协商一致,并书面确认变更内容,必要时重新签订合同。4.2 合同解除:如因不可抗力或法定原因需解除合同,各方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进行,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五、争议解决5.1 和解与调解: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和解或调解的方式解决,以减少诉讼成本和时间。5.2 诉讼或仲裁:如和解或调解不成,各方可按照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选择诉讼或仲裁解决争议。六、法律法规遵守6.1 合同订立、签订及实施过程中,各方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不得从事任何违法活动。6.2 各方应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确保合同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