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95613093 上传时间:2024-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101中学2025届高三测试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

2、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

3、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

4、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

5、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6、第二个阶段是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摘编自孙先旭、胡

7、鹏林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

8、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9、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 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

10、,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B. 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C. 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D. 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2. 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B. 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C. 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D. 郑板桥认为“意在

11、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4.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B. 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C. 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D. 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追求理想、情趣和不计利害得失的出世精神。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含义和作用。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

12、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侍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而予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贱人犹然,况衣

13、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

14、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亦骤称之 骤:屡次而畏且慕之 畏:敬服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 殆:大概虽其身去介卿之侧 去:离开庶乎其来视我也 庶:希望其步趋之节

15、节:关键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 恨:遗憾因介卿之教诲 因:因为于今为大备 备:具备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 裕:有益A. B. C. D. 7. 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B. 黄生C. 曾巩D. 众童子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生之能浸浸闻 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B. 而异其业之进 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C. 虽奴隶贱人加详焉 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D. 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 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9.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10. 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