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595370604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班级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表明( )A. 华夏认同的观念

2、不断加强B. 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C. 家国一体的政体逐渐完善D. 纪传体通史体裁得以推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从而可知华夏认同的观念不断加强,A项正确;“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与本题材料主要内容“华夏认同”不一致,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文化素质,排除B项;家国一体的政体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

3、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本题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的政体,排除C项;司马迁编著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体裁,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纪传体通史体裁得以推广,排除D项。故选A项。2. 郑国位于南北东西交通的中心,商人的活动较为显著。郭沫若说:“在东周初年,郑国的建国差不多就是纯全靠执政者(新兴地主)和商人的同盟而成立的。”当时的盟约是:“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抢夺)。”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郑国( )A. 商人占据国家主导地位B. 统治基础较为薄弱C. 商人经营活动不受限制D.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4、: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郭沫若认为,在东周初年,郑国的建立几乎完全依赖于执政者(新兴地主)和商人的同盟,且双方订立盟约,互不背叛,执政者不强行压低商人价格,不抢夺商人财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描述揭示了春秋时期郑国政权与商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暗示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即新兴地主阶级与商人阶级形成了一定的联盟,共同构成了郑国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因材料仅表明商人阶级与执政者(新兴地主)有同盟关系,并未说明商人占据国家主导地位,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郑国统治基础的强弱问题,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统治基础较为薄弱”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双方有“我无强贾

5、”的盟约,即执政者不强行压低商人价格,这并不意味着商人经营活动完全不受限制,只是在这一特定同盟关系下受到了一定的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3. 南朝内乱时,北魏政权趁机将其地的大批民户强制迁至平城附近,称之为“平齐民”。孝文帝改革以来,“平齐民”逐渐摆脱了俘虏身份,很多人被允许还乡和正常迁徙,还有不少得以入朝做官,甚至取得了士族地位和特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A. 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B. 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C. 北魏的户籍管理政策废驰D. 当时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

6、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北魏政权掳掠的“平齐民”逐渐获得平民身份,甚至取得士族地位和特权,说明北魏政权逐渐摆脱较为落后的统治方式,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深,并没有体现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排除A项;北魏加强了户籍管理,而不是废弛,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并不能体现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通过这些措施,唐代( )A. 规范了监察运行机制B. 实现了地方吏治清明C. 保障了谏官独立身

7、份D. 避免了中央决策失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代设有专门的谏官进谏用纸,且每月有上封事言时政得失的制度,并对不举职事的谏官有所处分。从而可知唐代对谏官进谏的流程和责任有所规范,以保障监察制度的有效运行,A项正确;因材料仅涉及中央监察制度的运行,与地方吏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谏官可以独立于皇权或政府之外行使职权,仅表明其有固定的进谏程序和责任,排除C项;尽管规范监察制度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避免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5. 如图

8、壁画出自山西洪洞广胜寺,描绘了元朝一个戏班登台谢幕的场景。画中人物角色丰富,行当齐全。这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戏剧壁画。下列关于该壁画认识正确的是( )A. 它是研究戏曲历史的宝贵资料B. 它是京剧艺术产生的历史见证C. 它表现了晋商的日常生活意趣D. 它证明元代绘画艺术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山西)。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壁画描绘了元朝戏班登台谢幕的场景,人物角色丰富,行当齐全,且壁画面积大、保存好。从而可知该壁画是研究戏曲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A项正确;因京剧艺

9、术产生于清代,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仅描绘了戏班谢幕的场景,并未体现晋商的日常生活,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该壁画面积大、保存好且描绘了戏曲场景,但并不能证明元代绘画艺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6. 明朝后期,儒士常常引用明太祖的“六谕”教化乡里,他们还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延续明制,宣讲内容变为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皇权受法律约束B. 基层治理机构组织完善C. 乡约与国家法典紧密结合D. 儒士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

10、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至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时期的儒士在教化乡里时,常常引用皇帝的教化诏令,并且常常引用当时的法律来解释这些诏令。从而可知乡约(一种地方教化与自治制度)与国家法典(代表皇权的法律)紧密结合,C项正确;因“明清时期皇权受法律约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法律是皇权专制的工具,排除A项;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教化与法律的关系,没有体现基层治理机构组织是否完善,排除B项;本题材料描述的主要是乡约与法律结合,不是儒士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7. 如表是明清时期苏州府的治域面积和丁口数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清时期苏州府( )

11、年代治域面积(平方千米)丁口数(万人)明洪武崇祯8627240.5541清乾隆咸丰6762590.8654.3(资料来源: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A. 雇佣经济关系率先出现B. 城镇化率领先全国C. 地方行政划分层级减少D. 人地矛盾有所加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治域面积不断缩小,丁口数不断增多,人均占有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少,造成人地矛盾加剧,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经济关系,但材料没有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府的治域面积和丁口数统计

12、表,与B项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划分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8. 清末湘系大员刘坤一提出:“至中国与泰西各国通商,商舶往来如织,而中国尚无商船运货前赴泰西,以分洋人之利,现在中国已有使臣分驻英、法、美、德、日、秘及日本等国,华商若往通商,自无虑其人地生疏,致受欺侮。”其意在(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借助领事馆扩大航运权C. 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题意可知,刘坤一认为中国已经有了驻英、法、美、德、日、秘等地的公使,这

13、样中国的商船到达这些国家就不至于受到欺侮,所以刘坤一意在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C项正确;刘坤一是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客观上推动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排除A项;据“以分洋人之利”可知是与外商争利,不是为了扩大航运权,排除B项;刘坤一是为了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图为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发的电气捉贼图,介绍了上海租界出现的新现象。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图片配文:意大利国有名八乐既者,创造电气安置,宅内可以捕捉盗贼。其法于宅内安置电气,夜间有贼潜启户扉,扉启则电气忽明,贼必猛吃一惊。维时电气光中已暗将贼之面目拍成一照。治后电光

14、渐灭,电铃响动直达捕房。巡捕得知,即掩至拘捉,按图索骥,百无一失。至妙之法也A. 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发展B. 传媒宣扬传播新鲜事物C. 电气技术在中国广泛运用D.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发了电气捉贼图,介绍了上海租界利用电气技术捕捉盗贼的新现象,点石斋画报作为晚清时期的传媒,刊发了介绍电气技术捕捉盗贼这一新鲜事物的图画,这体现了传媒在宣扬传播新鲜事物方面的作用,B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确实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但本

15、题材料主要讨论的是传媒对新鲜事物的宣扬传播,并未直接提及洋务运动及其影响,因此A项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虽然本题材料提到了电气技术在上海租界的应用,但并未说明电气技术在中国广泛运用,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广泛运用”的结论,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电气技术和传媒的作用,并未直接提及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内地,排除D项。故选B项。10. 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军”“力争关税自主”“为死难同胞报仇”等口号。这些口号( )A. 表明中共工作重心发生转移B. 助推了民主革命进程C. 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D. 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从而可知这些口号有利于推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程,B项正确;因“表明中共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表述与本题时空不符,当时中共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排除A项;因“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因“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