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上传人:z****q 文档编号:593806288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2024/9/29,#,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地形图上的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类型。,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了解地形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地理实践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及地形类型的识别。,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包括坡度陡缓的判断、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估算。,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T,)、等高线地形图样本、实物模型(如地形沙盘)等。,学生准备:预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准备笔记本和笔。,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地形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学生如何在这张图片中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引出地形图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新知讲授,2.1,等高线与等深线,等高线:解释等高线是地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展示等高线地形图样本,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其特点。,等深线:

3、简要介绍等深线是在海洋底图上表示海水深度相等的点的连线,与等高线概念相呼应。,2.2,地形类型的识别,山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高原:等高线数值较大,但稀疏,边缘部分等高线较密集。,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丘陵: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较密集,但无明显的闭合等高线。,平原:等高线稀疏,数值变化小。,通过实例展示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识别并描述其特点。,2.3,坡度陡缓与海拔估算,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处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缓。,海拔与相对高度:介绍如何利用等高线数值估算某点的海拔及两点间的相对高度。,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实践计算,加深理解。,

4、3.,巩固练习,小组活动:分组给每组学生发放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样本,让学生合作识别地形类型、判断坡度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地形案例(如登山路线规划、水库选址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4.,课堂小结,总结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及地形类型的识别方法。,强调等高线地形图在判断坡度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方面的应用。,5.,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预习下一节内容,了解地图的其他应用或相关地理知识。,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情况,特别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针对难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如增

5、加实践操作环节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高山、深谷,,高低起伏状况差别很大。地表的高低起伏用什么表示呢?,第二章 地图,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授课老师:刘老师,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学习目标,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海拔,671,米,海拔,

6、354,米,(,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相对高度,317,米,(,3,)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海拔的起算点一定是,海平面,,相对高度的起算点可以是,任意一个地点,。,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与等深线,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高线的绘制,对一个区域不同地点的海拔进行测量,并标注在地图上。根据已知点的海拔可以估算其他未知点的海拔。,确定要绘制等高线的海拔,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平滑的曲线。,按照一定的海拔差(即等高距),分别绘制其他等高线。,测绘点海拔的标注,等

7、高线的绘制,等高线的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上的高度为海拔,单位是米。,同一幅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叫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标注的数值,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判断地势高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是相等的;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

8、,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判断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上判断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升高,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鞍部:两侧的山脊、山谷等高线近似对称,活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识别图中,表示的地形部位。,比较图中和两地的坡度差异。,:山峰;:陡崖;,:山脊;:山谷;,:鞍部。,地等高线较地稀疏,坡度比地平缓。,分层设色地形图,1.,含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2.,

9、设色的原则,绿色,平原,黄色,低山、丘陵,褐色,高山,白色,山地雪线以上的部分,深浅不同的蓝色,海洋的不同深度带,目前,我国常用的分层设色地形图,,200,米,等高线以下为,深绿色,,,200,500,米,等高线间为,浅绿色,,,500,1000,米,等高线间为,浅黄色,,,1000,2000,米,等高线间为,深黄色,,,2000,3000,米,等高线间为,浅褐色,。,3.,作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围,需要查看地图上所附的高度表。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判读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4.,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地形,海拔,地面起伏程度,高原,50

1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丘陵,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山地小,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平原,200,米以下,宽广平坦,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海洋,活动 绘制并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图中高度表,用不同的彩笔完成分层涂色。,: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判断图中,所代表的地形类型。,课堂小结,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海拔与相对高度,常见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比较容易判读各种各样的地形,以

11、及地表的起伏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标注的海拔,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拓展延伸,歌诀记忆等高线地形的判读,判断地形地势图,关键是读等高线;,同一线上高度等,同幅图上高差等。坡陡线密有悬崖,坡缓线疏易攀爬;鞍部内有同心圆,山谷曲线向内弯。,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地点的相对高度总是低于绝对高度,B.,以海平面为起点的高度即海拔,C.,地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D.,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不一定相等,随堂练习,B,下列有关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

12、色表示陆地上的平原,B.,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蓝色越深,说明海洋越深,C.,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越深,说明平原海拔越高,D.,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用白色或浅紫色表示高山顶上的积雪和冰川,C,(,山东枣庄,),今年五一,四位大学生穿着登山鞋,带着装备前往北方某山进行考察。下图为某山地形图,读图完成,3,5,题。,他们商定的上山路线是顺着山谷爬山,然后攀岩,再经过陡坡攀登到甲山山顶。下列选项与他们的路线最相符的是,(,),A.ab,甲,B.cd,甲,C.ef,甲,D.hg,甲,B,他们从甲山穿越到乙山,两山的相对高度是,(,),A.17,米,B.17,千米,C.200,米,D.2,千米,A,他们在乙山山顶游玩后,先向西北方向,再向北方下山,他们选择的路线是,(,),A.,乙,ba B.,乙,dc,C.,乙,fe D.,乙,gh,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