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课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91857160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283 大小:6.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3页
中医基础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3页
中医基础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3页
中医基础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3页
中医基础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课件(2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主讲杨富贵杨富贵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概述概述二、中医学特点1.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2.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应

2、的治疗方法。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念含义: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方属性的概括初期含义: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晦暗、沉静、抑

3、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素问. .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属性阴阳属性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属性的特性阴阳属性的特性1.1.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2.2.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3.3.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类经附翼. .医易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2.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4、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使也。” 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3. 3. 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4.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此长彼消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1. 1. 说明人体

5、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阳阳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侧腰腰背背 背背胸胸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手手足足三三阳阳经 阴阴 内内下下右右内内侧胸胸腹腹腰腰腹腹五五脏肝肝脾脾肾手手足足三三阴阴经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2.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升、出(阳) 降、入(阴)降、入(阴)常态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平

6、衡;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3.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中医基础理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

7、光。)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中医基础理五:五:金木水火土(五材)金木水火土(五材)行:行: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概念概念中医基础理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内容内容1.1.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革、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生生我我者者为

8、为母母,我我生生者者为为子子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概念概念1.1.含义含义:藏: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生理病理系统。 象: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概念概念藏象藏象又作又作“脏象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

9、脏及其表现于外,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明白什么是明白什么是藏象藏象了吗?了吗?中医基础理中医基础理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中医基础理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一

10、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中医基础理人体之精的层次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中医基础理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一)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中医基础理(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之精的成

11、分。中医基础理2.精的施泄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中医基础理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气化血化神生成贮藏施泄中医基础理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中医基础理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脏腑之精(三)生殖之精中医基础理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医基础理

12、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 中医基础理中医学中精与气概念的区别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中医基础理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人体之气来源于:

13、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中医基础理(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中医基础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一身之气元气谷气自然界清气宗气肾为生气之根肺为生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中医基础理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14、中医基础理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心肺脾胃肾肝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中医基础理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中医基础理(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

15、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中医基础理2.气化的形式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等。 中医基础理(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中医

16、基础理四、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抑制、调控作用: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中医基础理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中医基础理人身之气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气”,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

17、等作用。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中医基础理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精(元精,真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受后天之气的充养,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医基础理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

18、的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宗气的生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宗气呼吸道助肺司呼吸心脉助心行血气丹田资助先天元气中医基础理 营 气卫气 概念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气属阴,又称营阴。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 生成 分布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行于脉中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行于脉外 功能化生血液

19、营养全身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营气与卫气中医基础理营气与卫气的联系营卫二气都源于水谷之精的化生,来源相同。 营气与卫气之间又可相互化生,相互资助。营气在脉中,若游出脉外则为卫气;卫气行脉外,若进入脉中则为营气。营气与卫气分之为二,合二为一。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参见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方证)。中医基础理营气与卫气的运行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应是:相偕而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昼则卫气起主导作用,夜则营气起主导作用.中医

20、基础理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一个部分,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这些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包含有元气、谷气及吸入清气的成分。由于所在脏腑和经络的不同,他们的构成成分和功能发挥也就各具其相对特异性。 中医基础理 第三节 血 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血学说。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中医基础理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

2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 中医基础理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营气和津液。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中焦脾胃受气取汁,化为水谷之精) 2.心肺(奉心化赤;肺吸入清气) 3.肾(肾精化血) 中医基础理血液化生示意图饮食水谷水谷精微脾胃之气营气津液肾精肝心脉血清气肺气肾气中焦受气取汁髓心气中医基础理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宁静、凉润作用的协调。气的固摄作用。血液的质

22、量,包括清浊及黏稠状态,都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 病邪的影响:阳邪侵人,血液妄行,血逸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血行缓慢,可出现瘀血。 中医基础理(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中医基础理四、血的功能(一)濡养“血主濡之”。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二)化神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医基础理第四节 津液中医学的津液

23、学说,是有关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中医基础理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中医基础理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与脾胃小肠大肠有关。胃“游溢精气”而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

24、。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为粪便。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 中医基础理(二)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脾气散精: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也可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 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三)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主要

25、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肾气的蒸化作用,将脏腑代谢产生的下输到肾或膀胱的浊液分为清浊两个部分:清者重新吸收布散至全身,浊者则成为尿液。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均依靠于肾气的蒸化等作用。肺气宣发,将津液外输于体表皮毛,津液在气的蒸腾激发作用下,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气门)。另外,呼气时也带走一些水分。 大肠排出粪便时,也随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 中医基础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中医基础理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津液有着较强的滋润和濡养

26、作用。由于津的质地较清稀,其滋润作用较明显,而液的质地较浓稠,其濡养作用较明显。(二)充养血脉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还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并起到了滑利血脉的作用。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第五节 神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神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而中医学中的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研究人体之神的概念、生成、作用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神学说。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作用中医基础理 一、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内

27、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中医基础理二、神的生成(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 中医基础理(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外界刺激下,人体内部脏腑将做出反应,于是便产生了神。 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作出应答反应的结果,表现为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脏腑

28、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还可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中医基础理 三、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 神的作用示意图精血气津液神驭生,行,控生,行,固生,行,摄脏腑之气脏腑功能推动和调控分化主宰生命活动中医基础理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 形神之间的关系形:在中医学中有二义,一指人之形体结构,二指构成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但中医学将“气”称为“无形”肉眼不可见。神:人体

29、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中医基础理 形神关系示意图形神形为神之宅 神为形之主 中医基础理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2.气能行血补气行血补阳还五汤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3.气能摄血补气摄血独参汤(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气血双补)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中医基础理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补气生津 2.气能行津补气行水(气虚水肿) 行气利水(气滞水肿) 3.气能摄津补气固汗玉屏风散(自汗

30、) 补气固尿(尿失禁) 4.津能生气补津生气 5.津能载气气随津脱补气固脱中医基础理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二)津血同源夺汗者无血:大汗之人不可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 夺血者无汗:大出血之人不可再用发汗之法。中医基础理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同源互化同源互化充养中医基础理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补气生精,补气固精 (二)精能化气补精生气 (三)精气化神补精生神,补气生神 (四)神驭精气安神固精,安神控气中医基础理 精气神关系示意图血气精神生生摄驭化养行摄生摄生调互化同源中医基础理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概念概念脏脏脏脏 腑腑腑腑脏脏:心、肝、

31、:心、肝、脾、肺、肾脾、肺、肾腑腑:胆、胃、:胆、胃、小肠、大肠、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脉、胆、女子胞子胞脏腑包括脏腑包括中医基础理五脏六腑的位置中医基础理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内容内容五五行行自自 然然 界界 五五色色五五音音五五味味五五化化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 木木青青 宫宫 酸酸 生生 风风 东东 春春火火 赤赤 商商 苦苦 长长 暑暑 南南 夏夏土土 黄黄 角角 甘甘 化化 湿湿 中中长长夏夏金金 白白 徵徵 辛辛 收收 燥燥 西西 秋秋水水 黑黑 羽羽 咸咸 藏藏 寒寒 北北 冬冬脏腑脏腑五五脏脏五五腑腑五五窍

32、窍五五体体五五荣荣五五志志五五液液肝肝 胆胆 目目 筋筋 爪爪 怒怒 泪泪心心小小肠肠舌舌 脉脉 面面 喜喜 汗汗脾脾 胃胃 口口 肉肉 唇唇 思思 涎涎肺肺大大肠肠鼻鼻 皮皮 毛毛 忧忧 涕涕肾肾膀膀胱胱耳耳 骨骨 发发 恐恐 唾唾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一、心一、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有心包卫护 。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1)主血脉: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主血

33、.B主脉主脉全身全身全身全身血脉血脉心气心气君主之官,神明出。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2)2)藏神:藏神: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心在体合脉心在体合脉心在体合脉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其华在面其华在面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开窍于舌开窍于舌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志为喜,在志为喜,在志为喜,在液为

34、汗在液为汗在液为汗在液为汗心中医基础理 位置:位于腹中,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上端接胃,下通大肠。下通大肠。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形态:纡曲回环迭积的形态:纡曲回环迭积的管状器官。管状器官。小肠概述小肠概述 受盛之官,化物出受盛之官,化物出中医基础理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受盛和化物(一)主受盛和化物(二)泌别清浊(二)泌别清浊中医基础理受受盛盛:受受盛盛就就是是以以器器盛盛物物,即即接接受受的的意意思思。小小肠肠接接受受由由胃胃初初步步消消化化的的饮饮食食物物,故故小小肠肠是是接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化物化物:有变化、消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

35、思,小肠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化吸收。受盛化物受盛化物中医基础理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所所谓谓清清,即即指指各各种种精精微微物物质质;所所谓谓浊浊,即即指指饮饮食食物物经经消消化化后后剩剩余余的的残残渣渣部部分分。小小肠肠的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清浊,各走其道分别清浊,各走其道将食物将食物残渣残渣下推大肠。下推大肠。 将水谷将水谷精微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吸收大量吸收大量水分水分,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故称故称“小肠主液小

36、肠主液”。中医基础理精微由脾吸收精微由脾吸收饮食物入胃,经过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输送各走其道,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官的营养。中医基础理水液糟粕各行其道入肠水液糟粕各行其道入肠小肠将食物残渣向小肠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的同时也吸收大肠输送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为尿。中医基础理由由此此可可见见,小小肠肠的的生生理理功功能能在在饮饮食食物物的的消消化化过过程程中中,是是十十分分重重要要的的。小小肠

37、肠这这一一功功能能正正常常,清清浊浊各各走走其其道道,精精微微物物质质输输布布全全身身,糟糟粕粕下下归归大大肠肠,无无用用水水液液泌泌渗渗入入膀膀胱胱。若若小小肠肠有有病病,不不仅仅引引起起消消化化功功能能失失常常,出出现现腹胀、腹痛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导致: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导致:泌别清浊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小便短少,便溏泄泻。小便短少,便溏泄泻。 临床上常采用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的治法。 小肠小肠大肠大肠膀胱膀胱前前后后水水分分残残渣渣又称又称“前后分利法前后分利法”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38、藏象藏象二、肺二、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管。1. 1.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气司呼吸)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主气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气的生成(宗气)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

39、藏象二、肺二、肺2 2)主宣发肃降)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肺肺气气肃肃降降宣宣 发发A.呼出体内的浊气呼出体内的浊气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外达皮毛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吸入自然界清气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谢后成为尿液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二、肺二、肺3 3)主通调水道)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

40、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布和排泄。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肾(膀胱)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外达皮毛,汗、呼气肺肺尿尿脾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二、肺二、肺4 4)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朝百脉 -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助心行血。主治节主治节 - - 是指肺

41、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3. 3. 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皮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开窍于鼻喉为门户,喉为门户,在液为涕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在志为悲( (忧忧) )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相表里 肺中医基础理大肠:大肠:传导之官,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变化出焉(传(传化糟粕)化糟粕)。 位置:位于腹中,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小肠,上端接小肠,下连魄门。下连魄门。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形态:回环迭积状。形态:回环迭积状。中医基础理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化

42、糟粕传送糟粕,吸收水份传送糟粕,吸收水份是是胃气胃气降浊延伸降浊延伸与与肺气肺气下达有关下达有关 变成粪便,排出体外变成粪便,排出体外赖赖肾肾主气化正常主气化正常(大肠主津)(大肠主津)糟糟粕粕的的传传导导通通利利,一一方方面面依依赖赖于于大大肠肠本本身身功功能能正正常常,另另外外又又和和胃胃的的降降浊浊、肺肺气气肃肃降降及及肾肾的气化功能有关。的气化功能有关。中医基础理大肠传导失职大肠传导失职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肠鸣,腹痛,溏泄。肠鸣,腹痛,溏泄。病理病理大肠实热,肠道失润大肠实热,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解。大便干结难解。湿热蕴结大肠湿热蕴结大肠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腹

43、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中医基础理传导糟粕传导糟粕排泄大便、主津排泄大便、主津大肠大肠大大肠肠为为“传传导导之之官官,变变化化出出焉焉”。大肠大肠小结小结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三、脾三、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 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仓仓仓仓廪之官,五味出廪之官,五味出廪之官,五味出廪之官,五味出。1 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中医基础理第三

44、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三、脾三、脾食物食物胃胃精微精微全身全身脾主运化脾主运化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脾的自转输脾的自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三、脾三、脾多余的水液多余的水液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肺、肾肺、肾体外体外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三、脾三、脾2 2)主统血)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三、脾三、脾3 3)脾气主升

45、:脾气以升为主。脾气以升为主。升清: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防止内脏下垂。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与胃相表里脾中医基础理位位置置:位位于于膈膈下下,上上接接食食道道,下下通通小小肠肠,胃与脾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胃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化水

46、谷化水谷形形态态:为为曲曲屈屈状状的的囊状器官囊状器官中医基础理上部上部上脘上脘(包括包括贲门贲门)。中部中部中脘,即胃体。中脘,即胃体。下部下部下脘下脘(包括包括幽门幽门)。胃两门三脘胃两门三脘胃脘胃脘中医基础理胃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喜润恶燥)中医基础理 主受纳: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接受容纳饮食物。胃为胃为“太仓太仓”、“水谷之海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水谷气血之海”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胃主受纳胃主受纳中医基础理腐熟水

47、谷:腐熟水谷: 使使饮饮食食物物初初步步消消化化,变变成成食食糜,糜, 在在脾脾的的帮帮助助下下化化生生精精微微,初初步吸收。步吸收。 胃主腐熟胃主腐熟中医基础理脾胃共同消化饮食物脾胃共同消化饮食物饮食物的消化以脾胃之气作为动力,饮食物的消化以脾胃之气作为动力,同时必须有阴液的参与,脾胃共同消同时必须有阴液的参与,脾胃共同消化饮食。化饮食。中医基础理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合,称为“胃气胃气”。 中医学强调中医学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重要性胃气的重要性“有胃气则生,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无胃气则死”。中医基础理诊断诊断有胃气则生

48、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无胃气则死 治疗治疗留得一分胃气留得一分胃气 便存一分生机便存一分生机“保胃气保胃气”为养生治疗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则。的重要原则。保胃气保胃气中医基础理主通降、以降为和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饮食食物物入入胃胃,经经过过胃胃的的腐腐熟熟作作用用后后,进进入入小小肠肠,进进一一步步消消化化和和吸吸收收。同同时时胃胃的的通通降降是是继继续续受纳的前提条件。受纳的前提条件。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中医基础理胃气上逆胃气上逆降降浊浊是是胃胃继继续续受受纳纳的的前前提提。若若胃胃不不和和降降,饮饮食食物物滞滞留留于于胃胃,可可出出现现胃胃脘脘胀胀痛痛、不不欲欲饮饮食食等等症症。若若胃胃气气上上逆逆

49、,则则发发生生恶恶心心、呕呕吐吐、嗳嗳气气、呃呃逆逆等等症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素问素问:“浊气在上,则生浊气在上,则生月真月真胀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中医基础理(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二)主通降、以降为和(二)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脾胃胃为为“仓仓廪廪之之官官,五五味味出出焉焉”。“保胃气保胃气”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则。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则。胃小结胃小结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四、肝四、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将军之官

50、,谋虑出焉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 1)主疏泄:)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3.调畅情志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疏泄:)主疏泄:(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血、津液运行正常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脾胃运化脾胃运化(脾升胃降

51、)(脾升胃降)前提前提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肝失疏泄肝失疏泄胃胃脾脾A.头晕目眩头晕目眩B.飧泄飧泄(肝脾不和)(肝脾不和)A.嗳气,呃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脘腹胀痛C.便秘便秘(肝胃不和)(肝胃不和)(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3)调畅情志)调畅情志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血正常运行气血正常运行情志活动正常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沉默寡言,喜太息。急躁易怒急躁易怒中医基础理第三

52、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2 2)主藏血:)主藏血:是指肝具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调节血量和和防止出血防止出血的功能。的功能。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筋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与胆相为表里肝中医基础理胆的:胆的: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位置:位置:位于右胁下,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 形态:形态:中空的囊状器官。中空的囊状器官。中医基础理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胆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贮存与排泄胆汁(一)贮存与排泄胆汁(二)胆主决断(

53、二)胆主决断中医基础理(一)贮存与排泄胆汁(一)贮存与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而贮藏于胆胆汁生成于肝而贮藏于胆 其味苦、色黄绿、又称其味苦、色黄绿、又称“精汁精汁” 受肝主疏泄的直接控制和调节,受肝主疏泄的直接控制和调节,在肝的在肝的调控下,胆汁及时排泄调控下,胆汁及时排泄于肠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于肠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胆为胆为“中精之府中精之府”贮存胆汁贮存胆汁排泄胆汁排泄胆汁中医基础理胆汁是在肝内生成胆汁是在肝内生成,由肝化生分泌。由肝化生分泌。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作用。

54、在进食后,作用。在进食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胆,胆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肝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肝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中医基础理由于肝胆关系密切,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由于肝胆关系密切,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有源,胆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则影响到胆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胆的病变胆的病变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厌食、腹胀、腹泻厌食、腹胀、腹泻 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发为黄疸发

55、为黄疸(身面目皆黄身面目皆黄)胆气不利,气机上逆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滞留胆汁滞留日久易形成砂石日久易形成砂石中医基础理胆胆汁汁分分泌泌与与排排泄泄受受阻阻:厌食、腹胀、腹泻。厌食、腹胀、腹泻。 胆胆气气不不利利,气气机机上上逆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胆汁汁滞滞留留,郁郁而而化化热,日久易形成砂石。热,日久易形成砂石。胆汁排泄受阻胆汁排泄受阻中医基础理湿湿热热蕴蕴结结肝肝胆胆,胆胆汁汁不不循循常常道道,发发为为黄疸:黄疸:(身面目皆黄身面目皆黄)。黄黄 疸疸中医基础理(二)胆主决断(二)胆主决断生理生理 : 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

56、胆量有关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胆为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虚胆气虚胆小惊怯、睡眠不安。胆小惊怯、睡眠不安。胆热痰扰胆热痰扰惊悸而烦、急躁易怒。惊悸而烦、急躁易怒。病病理理中医基础理胆既为胆既为六腑六腑之一之一: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之腑之一。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之腑之一。也属也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之一: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胆的两重性胆的两重性中医基础理(一)贮存与排泄胆汁、助消化(一)贮存与排泄胆汁、助消化(二)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二)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胆为胆为“中正之

57、官,决断出焉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小结胆小结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五、肾位于腰部五、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脊柱两侧 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之官,伎巧出焉1 1 1 1)藏精,)藏精,)藏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藏精藏精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精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狭义:指禀

58、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1 1 1 1)藏精)藏精)藏精)藏精肾所藏之精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不断培育充养活力资助活力资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精微物质。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藏精藏精藏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中医基础理第三节第三节 藏象藏象2 2)主水)主水

59、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肾肾肺肺尿尿脾脾肃降肃降膀胱膀胱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整个水液代谢。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升清升清降浊降浊中医基础理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肾气衰减,摄纳无力,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中医基础理 1.主骨,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

60、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中医基础理膀胱: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出矣化出矣位位置置:位位于于小小腹腹正正中中,居居肾肾之之下下,大大肠肠之之前,膀胱前,膀胱与肾相表里。与肾相表里。形形态态:囊囊性性器器官官,充充盈盈时时为为卵卵园园形形,排排空空似椎形。似椎形。中医基础理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贮尿和排尿 贮存尿液贮存尿液经机体利用后的水液,下输膀胱经机体利用后的水液,下输膀胱排泄尿液排泄尿液尿液达一定量时,通过气化排出体外尿液达一定量时,通过气化排出体外与肾气化与肾气化密切相关。密切相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者,州都之

61、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中医基础理人体饮入的水液通人体饮入的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过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化为综合作用,化为津液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作用。津液代谢后营养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之液,经剩余之液,经三焦三焦之道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定量时,在肾的气化气化作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自主地排出体外。膀胱排尿需肾的气化膀胱排尿需肾的气化中医基础理气气化化功功能能失失常常小小便便不不利利、尿少,甚则癃

62、闭。尿少,甚则癃闭。膀膀胱胱失失其其约约束束尿尿频频,尿尿量多,甚则尿失禁。量多,甚则尿失禁。湿湿热热毒毒邪邪侵侵入入膀膀胱胱尿尿急急,尿痛,尿淋涩。尿痛,尿淋涩。中医基础理膀胱小结膀胱小结贮存尿液贮存尿液排泄尿液排泄尿液膀胱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中医基础理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疏通水道(疏通水道 ) 关关于于三三焦焦的的具具体体形形态态和和位位置置尚尚无无定定论论,争争议议颇颇多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认识:1、分布于胸腹腔的一、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个大腑:即脏

63、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通道中医基础理上、中、下焦的合称上、中、下焦的合称 部位三焦部位三焦上焦上焦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等。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等。中焦中焦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下焦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中医基础理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三焦的总体功能(一)三焦的总体功能1、通行元气、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

64、经难经) 2、运行水液、运行水液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水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三焦气化”。中医基础理三焦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中医基础理三焦运行水液三焦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三

65、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正如脏腑之一。正如素问素问所说:所说:三焦者,决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渎之官,水道出焉。中医基础理三焦各部的生理功能特点三焦各部的生理功能特点雾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均匀的敷布全身。均匀的敷布全身。沤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u)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用。化津液的作用。渎渎沟

66、渠水道之意。沟渠水道之意。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液,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概括。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概括。上焦如雾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下焦如渎中医基础理上焦特点上焦特点上焦如雾指上焦有宣发精微与卫气,上焦如雾指上焦有宣发精微与卫气,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故上焦的功能,实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故上焦的功能,实际体现为际体现为心肺的气化输布心肺的气化输布作用,关系到营作用,关系到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上焦如羽

67、,非轻不举”中医基础理中焦中焦. .下焦特点下焦特点中焦如沤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中焦如沤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血液等。 渎渎,即水沟,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即水沟,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泌别清泌别清浊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膀胱的功能。“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中医基础理中焦中焦. .下焦特点下焦特点中焦如沤主要是

68、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中焦如沤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血液等。 渎渎,即水沟,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即水沟,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泌别清泌别清浊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膀胱的功能。“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中医基础理通行元气通行元气运行水液运行水液三焦者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小结三焦小结中医基

69、础理中医基础理经络一、什么是经络?一、什么是经络? 是针灸推拿的核心理论;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经:有路径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特点:直行、较大络:络:有网络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 细小,纵横交错,遍布 全身。 特点:纵横交错、交细小二、什么是经气?二、什么是经气? 推动物质运行的动力(例;血液的流动必须依赖气的推动) 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人体精神)三、什么是经络系统?三、什么是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不像人体其他的几个网络,拥有特定的管线结构,而是一个遍布全身由多种不同物质所构成的锦密网络中医基础理 经络经络经

70、络:经络:如同路,有航空线、铁路、高速路、公路、乡间小路路长期使用 路况 会逐渐不好,车辆受阻,保持经络畅通,好比是对路的养护,是令身体健 康的前提,经络是人体气 百 百血运行的通气:气:如同运输工具,有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如果说运输工具是物质,通 经济发展的保障,气就是人体内的物资,是人体健康的营养保障。血:血:如同物质,有吃的、穿的、用的物质丰富,人们才会丰衣足食。物质是经 济发展的基础。血液就是人体内的物质,是人体健康的营养保障。穴位:穴位:如同总调度室,调度室用以指挥协调,让路、车、物资充分发挥作用。所 以,对穴位进行按摩、涂抹产品,目的是要透过穴位,让经络、气、血 融会贯通,通力

71、协作,延缓衰老,健康体魄。中医基础理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为主干经为主干经深经深经粗经粗 1、 2、 3、络为分支络为分支络浅络浅络细络细经少经少经多直行经多直行4、5、络多络多络多纵横交错络多纵横交错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概念概念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五别络浮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孙络孙络连属连属部分部分络脉络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结构的

72、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基础理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经脉经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的正经十二经脉别行的正经经络经络十五别络十五别络经脉别出的较大分支经脉别出的较大分支系统系统络脉络脉浮浮 络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孙孙 络络最细小的络脉最细小的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连属部连属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应区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应区中医基础理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

73、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由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由手足、阴阳、脏腑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三部分组成成 手足手足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 脏腑脏腑 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名称 阴阳阴阳 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如: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如: 将隶属于将隶属于五脏五脏、循行于、循行于四肢内侧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的经脉称为阴经阴经 将隶属于将隶属于六腑六腑,循行于,循行于四肢外侧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的经脉称为阳经阳经中医基础理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

74、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以以立正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立正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标准。为标准。 六条阴经分布于六条阴经分布于 四肢内侧和胸腹四肢内侧和胸腹 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 下肢的内侧是足三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阴经 六条阳经分布于六条阳经分布于 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 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 下肢的外侧是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1.1.组成组成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2

75、.2.走向走向头头胸胸手手足足腹腹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灵枢灵枢.逆顺肥瘦篇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3.3.流注次序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

76、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食指端足大趾足大趾目外眦目外眦目内眦目内眦足小趾端足小趾端无名指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足大趾端小指端小指端鼻孔旁鼻孔旁心中心中胸中胸中肺中肺中灵枢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医基础理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 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共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条,故称为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的特点:(二)奇经八脉的特点: 1、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规律;、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规律; 2、无表里相

77、合的配偶关系、无表里相合的配偶关系 3、别道奇行、别道奇行 中医基础理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1、任脉:任脉:行于腹、胸、頦下正中线,诸阴经均行于腹、胸、頦下正中线,诸阴经均与之交会与之交会,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故称“阴阴脉之海脉之海”2、督脉: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之交会,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与之交会,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阳脉之海”3、冲脉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经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

78、血的作用,故称“十二十二经之海经之海”或或“血海血海”4、带脉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中医基础理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5、阴维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具具 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6、阳维脉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于督脉,具: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于督脉,具有有 系全身阳经的作用系全身阳经的作用7、阴脉阴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

79、呲与: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呲与 阴脉会阴脉会合,合, 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8、阳脉阳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呲与: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呲与 阴脉会阴脉会合,合, 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经络学说的运用体表受邪,传之于内体表受邪,传之于内阐释病理变化阐释病理变化内脏有病,形见于外。内脏有病,形见于外。 脏腑有病相互影响脏腑有病相互影响 循经诊断循经诊断运用运用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诊断判断病位判断病位压痛诊断压痛诊断 是针灸、按摩治病的依据是针灸、按摩治病的

80、依据指导疾病治疗指导疾病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通路作为药物治疗的通路药物归经药物归经指导其他治指导其他治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腧穴腧穴 1.1.定义: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2.2.分类:分类:十四经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且归属于十二经脉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和任、督脉的腧穴。奇穴: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腧穴。腧穴。阿是穴: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

81、、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1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2 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3 3)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4 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1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是以骨节为标志, ,将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腧穴定位的方法。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

82、位方法:2 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1. 1. 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肉纹理 2. 2.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皱纹等咬肌咬肌 、耳屏与下颌、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关节之间中医基础理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经络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3 3)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中医基础理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时时 间:间:3:005:00 (寅时)寅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

83、少商穴 左右各有11个穴位功功 能:能:控制呼吸系统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气管、肺不舒服、心悸、 喜吃淡味、耐心差、肤色差中医基础理肺经肺经肺经:下呼吸道,甲状腺,皮肤;肺经:下呼吸道,甲状腺,皮肤; 肺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肺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 肺主呼吸,肺虚则语音细小,不愿多说话。肺主呼吸,肺虚则语音细小,不愿多说话。2、 肺主皮毛宣发,肺虚则皮肤血液循环不足,肺主皮毛宣发,肺虚则皮肤血液循环不足,出现暗黑,不红润。出现暗黑,不红润。3、 肺主肃降,肺气虚大肠则排便无力。肺主肃降,肺气虚大肠则排便无力。4、 肺在情志主悲,肺虚会产生自悲、担心、肺在情志主悲,肺虚会产生自悲、担心

84、、易哭泣等心理过重;易哭泣等心理过重;5、 肺藏魄,肺虚则人说话无魄力,不敢肯定肺藏魄,肺虚则人说话无魄力,不敢肯定或承诺。或承诺。中医基础理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时时 间:间:5:007:00 (卯时)(卯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左右各有20个穴位功功 能:能:调节消化系统失调的症状:失调的症状:手臂酸痛、易胖、肩井 酸 痛、鼻子不适、口干、 口臭、颈肿、便秘、眼睛发黄皮皮 肤:肤:肤色暗陈、斑明显、过敏中医基础理大肠大肠大肠:大肠,上呼吸道,鼻咽部,皮肤;大肠:大肠,上呼吸道,鼻咽部,皮肤;大肠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大肠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 大肠经为肺经之腑

85、(辅),虚症会出现毒大肠经为肺经之腑(辅),虚症会出现毒素不能排出引起上行的咽喉至鼻部之间的功能素不能排出引起上行的咽喉至鼻部之间的功能衰弱,抵抗感染力下降;衰弱,抵抗感染力下降;2、 反应在皮肤上主要是皮肤的毛孔的粗糙,反应在皮肤上主要是皮肤的毛孔的粗糙,不光泽;不光泽;3、 反应在大肠上主要是大肠排便推动无力;反应在大肠上主要是大肠排便推动无力;严重有左侧或右侧的下腹部胀痛感或果冻样粘严重有左侧或右侧的下腹部胀痛感或果冻样粘液便液便中医基础理大肠大肠大肠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大肠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 大肠经为肺经之腑(辅),实热症反应在大肠经为肺经之腑(辅),实热症反应在咽喉至鼻部之

86、间干燥上火或急性发炎;咽喉至鼻部之间干燥上火或急性发炎;2、 反应在皮肤毛孔上易出现炎症;反应在皮肤毛孔上易出现炎症;3、 反应在大肠上通常排便次数增加。反应在大肠上通常排便次数增加。注意:大肠经交叉如和肺经同时出现则提示咽注意:大肠经交叉如和肺经同时出现则提示咽喉的严重病变,如单独出现交叉则提示有大肠喉的严重病变,如单独出现交叉则提示有大肠的严重病变(腹泻)。的严重病变(腹泻)。中医基础理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时时 间:间:7 :009:00 (辰(辰时)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历兑穴 左右各有45个穴位功功 能:能:调节胃的功能、研磨食物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

87、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中医基础理足阳明胃经预防及主治疾病:预防及主治疾病: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 面部疾患面部疾患:座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其他疾患其他疾患:中风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中医基础理胃经胃经胃经:胃肠道,乳房,膝关节;胃经:胃肠道,乳房,膝关节;胃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胃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胃虚会有消化慢,膝盖酸软无力,严重有腹胀;、胃虚会有

88、消化慢,膝盖酸软无力,严重有腹胀;2、女性胃经虚症则在经期来临时乳房胀痛。、女性胃经虚症则在经期来临时乳房胀痛。3、有时老人还有严重的膝盖骨的病变。、有时老人还有严重的膝盖骨的病变。 胃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胃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大多由近期饮食过于刺激饱胀引起;会有胃部不适,、大多由近期饮食过于刺激饱胀引起;会有胃部不适,严重会有胃痛症状;严重会有胃痛症状;2、女性会有乳房肿块(小叶增生)。、女性会有乳房肿块(小叶增生)。注意:胃经交叉提示胃病的疼痛发作期。注意:胃经交叉提示胃病的疼痛发作期。中医基础理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时时 间:间:9:0011:00 (巳时)(巳时)起止穴位:起止穴

89、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功功 能:能:调节消化、免疫系统 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敏、拉 肚子、便秘、月经不调中医基础理脾经脾经脾经:消化道,免疫及内分泌,糖尿病,肌肉;脾经:消化道,免疫及内分泌,糖尿病,肌肉;脾胰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脾胰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脾胰主运化,脾虚(胰岛素分泌不足)则人能量(糖,蛋白、脾胰主运化,脾虚(胰岛素分泌不足)则人能量(糖,蛋白质,脂肪)的转化太慢,全身各大器官(心肝脾肺肾)营养的输质,脂肪)的转化太慢,全身各大器官(心肝脾肺肾)营养的输送太慢,人出现全身无力状态;送太慢,人出现全身无力状态;2、脾胰主升清,营养

90、物质向上输布能力差,所以头晕,面唇发、脾胰主升清,营养物质向上输布能力差,所以头晕,面唇发暗;暗;3、脾胰主统血,脾虚则人易出现皮下出血如大腿部皮下青紫斑;、脾胰主统血,脾虚则人易出现皮下出血如大腿部皮下青紫斑;4、脾胰主肌肉,脾虚多见于肌肉松弛;内脏下垂(胃下垂);、脾胰主肌肉,脾虚多见于肌肉松弛;内脏下垂(胃下垂);5、脾胰在情志主思,脾虚的人则思虑多而行动实干少,且多梦;、脾胰在情志主思,脾虚的人则思虑多而行动实干少,且多梦;6、脾藏意,脾虚则此人行事易出现犹豫不定的状态,做事不能、脾藏意,脾虚则此人行事易出现犹豫不定的状态,做事不能持久持久 中医基础理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时时 间:间:

91、11:0013:00 (午(午时)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功功 能:能:控制肺的功能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中医基础理心经心经心经:头,脑,神志,心脏;心经:头,脑,神志,心脏;心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心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 心主头脑,左侧出现虚症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期心主头脑,左侧出现虚症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期睡眠不足,脑部供血氧不足引起脑神经衰弱(细胞不活跃睡眠不足,脑部供血氧不足引起脑神经衰弱(细胞不活跃或萎缩);或萎缩);2、 心主神明,右侧心虚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期睡眠心主神明,右侧心虚

92、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期睡眠不足引起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不足引起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3、 心主血脉,会由思维不活跃引起心脏功能的下心主血脉,会由思维不活跃引起心脏功能的下心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心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 1、 心主头脑,左侧出现实症则是因为长期用脑过度或心主头脑,左侧出现实症则是因为长期用脑过度或是精神压力大引起的血脉上冲于脑导致脑部的压力大和血是精神压力大引起的血脉上冲于脑导致脑部的压力大和血液循环不良;液循环不良;2、 心主神明,右侧由于短期的用脑过度或是精神压力心主神明,右侧由于短期的用脑过度或是精神压力大引起的血脉上冲于脑导致脑部的压力大和血液循环不良。大引起

93、的血脉上冲于脑导致脑部的压力大和血液循环不良。3、 心主血脉,会由思维过于紧张兴奋引起心律不齐。心主血脉,会由思维过于紧张兴奋引起心律不齐。注意:心经交叉提示心情的不舒畅,郁闷,脑部气血不通注意:心经交叉提示心情的不舒畅,郁闷,脑部气血不通中医基础理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时时 间:间:13:0015:00 (未时)(未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 左右各有19个穴位功功 能:能:控制小肠的功能、营养的 吸收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肩颈酸痛、僵硬、耳部 不适、听力减退、三叉 神经痛、偏头痛中医基础理小肠经小肠经小肠经:小肠,十二指肠,肩关节;小肠经:小肠,十二指肠,肩关节;

94、小肠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小肠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 有慢性肠炎,时有排便次数多,饮食受刺有慢性肠炎,时有排便次数多,饮食受刺激易腹泻,人较瘦弱。激易腹泻,人较瘦弱。2、 大多肩膀背酸痛。大多肩膀背酸痛。 小肠实症:近期形成的实症小肠实症:近期形成的实症 1、 小肠实症大多由用脑过度引起,小肠实症大多由用脑过度引起,2、 少数由于胆汁的分泌少而引起小肠的紧张少数由于胆汁的分泌少而引起小肠的紧张状态,一般反应肩膀酸痛;状态,一般反应肩膀酸痛;3、 少数由于过于辛辣饮食引起的。少数由于过于辛辣饮食引起的。注意:小肠经交叉肯定有经常腹泻症状注意:小肠经交叉肯定有经常腹泻症状 中医基础理足太阳膀胱经足

95、太阳膀胱经时时 间:间:15:0017:00 (申(申时)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左右各有67个穴位功功 能:能:调节呼吸、循环、消化、 吸收、泌尿系统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头痛、眼力不佳、腰 酸背痛、泌尿系统问题、 易浮肿中医基础理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及主治疾病:预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 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 胃肠炎、肝炎、胆囊炎泌尿生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肾炎、阳痿、睾丸炎 、 闭经、月经不调、痛经、 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其他疾病: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

96、神经痛、 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 的肌肉痛中医基础理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时时 间间:17:0019:00 (酉时)(酉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左右各有27个穴位 功功 能:能:控制全身的功能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水肿、尿酸增高、泌尿 系统差、生殖系统差、 血压高或低中医基础理膀胱经膀胱经膀胱经:脊椎病变,泌尿系统,骨关节病变膀胱经:脊椎病变,泌尿系统,骨关节病变膀胱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膀胱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膀胱经虚症,一般为膀胱功能下降,钙排出长期得不、膀胱经虚症,一般为膀胱功能下降,钙排出长期得不到管制和回收,所以会出现骨质大量缺钙引起的慢性骨骼到

97、管制和回收,所以会出现骨质大量缺钙引起的慢性骨骼疾病;疾病;2、左侧以上半身或颈椎为主,右侧以下半身或腰椎为主;、左侧以上半身或颈椎为主,右侧以下半身或腰椎为主;如合并肾经同时虚弱则表示严重。如合并肾经同时虚弱则表示严重。膀胱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膀胱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膀胱经实症,一般为膀胱功能下降,钙排出近期得不、膀胱经实症,一般为膀胱功能下降,钙排出近期得不到管制,所以会出现骨质缺钙引起的慢性骨骼疾病;到管制,所以会出现骨质缺钙引起的慢性骨骼疾病;2、左侧以上半身或颈椎为主,、左侧以上半身或颈椎为主, 右侧以下半身或腰部为主;右侧以下半身或腰部为主;如合并肾经同时出现则表示严重。如

98、合并肾经同时出现则表示严重。注意:膀胱经交叉在女性多为妇科炎症引起的骨骼病变,注意:膀胱经交叉在女性多为妇科炎症引起的骨骼病变,男性多为骨骼病变或前列腺炎、男性多为骨骼病变或前列腺炎、中医基础理肾经肾经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足后跟,耳,脑,肾脏;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足后跟,耳,脑,肾脏;肾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肾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 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先天身体虚弱;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先天身体虚弱;2、肾主水主骨,肾虚则血中营养不能有效管制,转化尿液代谢、肾主水主骨,肾虚则血中营养不能有效管制,转化尿液代谢太多,人就会流失钙和蛋白质;太多,人就会流失钙和蛋白质;3、肾藏志,肾虚则

99、志弱,人会没有勇气和毅力;肾藏志,肾虚则志弱,人会没有勇气和毅力;4、肾藏恐,肾虚人会过多产生害怕的情绪。、肾藏恐,肾虚人会过多产生害怕的情绪。肾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肾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有些人是因为服药后肾对毒素产生的应激反应(肾损害)、有些人是因为服药后肾对毒素产生的应激反应(肾损害)2、肾火旺,一般人可能为纵欲的性生活过后;或是易患生殖系、肾火旺,一般人可能为纵欲的性生活过后;或是易患生殖系统肿块的人群;统肿块的人群;3、肾实症,有些人无以上两种情况,但经常有疲惫感,是有隐、肾实症,有些人无以上两种情况,但经常有疲惫感,是有隐性肾炎倾向,如受药物,疲劳,辛辣食物等影响会转为急性肾

100、炎;性肾炎倾向,如受药物,疲劳,辛辣食物等影响会转为急性肾炎;4、女性肾经交叉多为妇科病变所致;男性多为长期服药引起。、女性肾经交叉多为妇科病变所致;男性多为长期服药引起。中医基础理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时时 间:间:19:0021:00 (戌(戌时)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功功 能: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中医基础理心包经心包经心包经:心脏包膜血管,全身血管;心包经:心脏包膜血管,全身血管; 心包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心包经主心脏与血管,左侧出现虚症则是心脏本身的慢性病变如心脏的功能下降。2、心主喜,心情郁闷

101、引起;则心脏供血不足,功能下降;心包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心包经主心脏与血,左侧出现实症则是心脏本身的慢性病变如心脏节律加快或心律不齐。2、心主喜,心过喜引起情感的兴奋,心律不齐;注意:心包经交叉提示心情的不舒畅,郁闷,心脏气注意:心包经交叉提示心情的不舒畅,郁闷,心脏气血不通(冠心病前兆)。血不通(冠心病前兆)。中医基础理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时时 间:间:21:0023:00 (亥(亥时)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 穴 左右各有23个穴位功功 能:能:统管免疫系统和淋巴系统失调的症状:失调的症状:抵抗力低下、易感冒中医基础理三焦经三焦经三焦经:全身淋巴系统,淋巴结

102、,免疫系统;三焦经:全身淋巴系统,淋巴结,免疫系统;三焦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三焦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因慢性炎症或疲劳引起的免疫机能下降,、因慢性炎症或疲劳引起的免疫机能下降,抵抗力下降。抵抗力下降。三焦经实症:近形成的实症三焦经实症:近形成的实症1、身体近期全身的炎症反应,如呼吸系统或、身体近期全身的炎症反应,如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消化系统;2、淋巴结的近期发炎、淋巴结的近期发炎注意:三焦经交叉有正在发炎症状。注意:三焦经交叉有正在发炎症状。中医基础理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时时 间:间:23:001:00 (子(子时)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 窍阴穴, 左右各有44

103、个穴位功功 能:能:与肝相表里,主消化系统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胆汁分泌异常、脂肪 代谢差,形成肥胖症、 肩部酸痛、偏头痛、 失眠、多梦中医基础理足少阳胆经预防及主治疾病:预防及主治疾病:肝胆病:肝胆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绞 痛、各种慢性肝炎头面五官病:头面五官病:头昏、偏头痛、 面神经炎、面神经 麻痹、耳鸣、耳聋、其他疾病:其他疾病:感冒、发热、咽喉 肿痛胁下痛、经脉所 过处的肌肉痛中医基础理胆经胆经胆经:胆,胃肠道,脖子,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偏头痛)胆经:胆,胃肠道,脖子,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偏头痛) 胆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胆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胆虚症,胆汁分泌少、胆虚症,胆汁分泌少,

104、对肉类营养不能乳化吸收,人会对肉类营养不能乳化吸收,人会比较瘦弱;比较瘦弱;2、胆虚又导致动物性氨基酸缺乏、胆虚又导致动物性氨基酸缺乏,会引起人体的血管出现会引起人体的血管出现营养不良性的收缩抽搐(偏头痛);营养不良性的收缩抽搐(偏头痛);3、胆虚因为胆汁分泌少,不能有效性乳化进入小肠的肉、胆虚因为胆汁分泌少,不能有效性乳化进入小肠的肉质食物,十二指肠和胃部易出现发炎等病症。质食物,十二指肠和胃部易出现发炎等病症。胆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胆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胆实症,大多人的胆汁分泌多,对肉类饮食吸收量大,、胆实症,大多人的胆汁分泌多,对肉类饮食吸收量大,不吃便会腹部不适;一般人会偏胖;

105、不吃便会腹部不适;一般人会偏胖;2、胆实症,少数人偏瘦是因为多食辛辣食物造成的;、胆实症,少数人偏瘦是因为多食辛辣食物造成的;3、经常和肝火旺同时出现,此人是脂肪肝的形成期。、经常和肝火旺同时出现,此人是脂肪肝的形成期。中医基础理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时时 间:间:1:003:00 (丑时)(丑时)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左右各有14个穴位功功 能:能:控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失调时症状:失调时症状:口干、眼力不佳、消化 不良、恶心、性器官疼痛中医基础理足厥阴肝经预防及主治疾病预防及主治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 调、盆腔炎、前列腺 炎、疝气肝胆病:肝

106、胆病:各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 囊炎、肝脾肿大、抑郁症其他疾病:其他疾病:头顶痛、头晕眼花、各种 眩晕、癫痫、胃痛等中医基础理肝经肝经肝经:生殖系统,眼,神经,头,筋;肝经:生殖系统,眼,神经,头,筋;肝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肝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肝藏血,肝虚则血不能吸收肝脏化合的营养,则出现贫血;、肝藏血,肝虚则血不能吸收肝脏化合的营养,则出现贫血;2、肝主筋,肝虚则血虚,营养物质不能输送到人的肌腱之处,、肝主筋,肝虚则血虚,营养物质不能输送到人的肌腱之处,人会没有力气;人会没有力气;3、肝主生殖,肝虚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女子排卵和男子生精能、肝主生殖,肝虚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女子排卵和男

107、子生精能力下降,同时性欲减退;力下降,同时性欲减退;4、肝血虚还会引起维生素、肝血虚还会引起维生素A的转化不足,粘膜组织和神经组织得的转化不足,粘膜组织和神经组织得不到保护,易发生眼结膜炎,大肠炎,神经麻痹现象。不到保护,易发生眼结膜炎,大肠炎,神经麻痹现象。5、肝血虚是近视的起因,在青少年时期多为久视或睡眠不足引、肝血虚是近视的起因,在青少年时期多为久视或睡眠不足引起。起。6、肝藏魂、肝藏魂有似有似“将军将军”的性格,如肝血不足会出现多梦,的性格,如肝血不足会出现多梦,胆虚惊;胆虚惊; 中医基础理肝经肝经肝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肝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肝藏血,肝实症则血热上行,上冲于头引

108、起头顶部胀闷,面、肝藏血,肝实症则血热上行,上冲于头引起头顶部胀闷,面部潮红;部潮红;2、肝主筋,肝实则血旺营养物质过多输送到肌腱处造成肌腱过、肝主筋,肝实则血旺营养物质过多输送到肌腱处造成肌腱过于强劲和骨节肿大。于强劲和骨节肿大。3、肝主生殖,肝实症生殖系统功能易过强,男性易患前列腺肿,、肝主生殖,肝实症生殖系统功能易过强,男性易患前列腺肿,女性易患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女性易患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4、火旺还会引起维生素、火旺还会引起维生素A的不转化,眼部充血,易发炎,结肠患的不转化,眼部充血,易发炎,结肠患病比例高,有的人还有神经抽搐和手的抖动。病比例高,有的人还有神经抽搐和手的抖动。5、肝

109、火旺的人易致脾虚症和心虚,所以消化吸收不好,头晕,、肝火旺的人易致脾虚症和心虚,所以消化吸收不好,头晕,精神不振;精神不振;6、肝火旺属肝的功能太过,有似、肝火旺属肝的功能太过,有似“暴躁将军暴躁将军” 即心神不宁魂不即心神不宁魂不安,失去指挥的智谋、筹划、策略、防御等判断能力,甚至发展安,失去指挥的智谋、筹划、策略、防御等判断能力,甚至发展为癫狂等精神障碍疾病。为癫狂等精神障碍疾病。中医基础理任任 脉脉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 为单穴,一穴一名,共有 24个穴位中医基础理督脉督脉起止穴位:起止穴位: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 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8 个穴位中医基础理 谢谢大家

110、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一、概念一、概念1.1.含义: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2.2.分类:分类:六淫六淫六淫六淫 疠气疠气疠气疠气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其他病因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二、内容二、内容1.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 (热热) )六种外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外

111、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二、内容二、内容1.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 (热热) )六种外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六淫六淫1.1.含义:含义:凡致病凡致病凡致病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的外邪,称为风邪。(一)风邪(一)风邪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一)风邪(一

112、)风邪六淫六淫百病之长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风性开泄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善行数变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病急,变快(风疹、中风)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1.1.含义:含义: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的外邪,称为寒邪。的外邪,称为寒邪。的外邪,称为寒邪。(二)寒邪(二)寒邪六淫六淫

113、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二)寒邪(二)寒邪六淫六淫阴邪伤阳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寒性凝滞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气血闭阻(疼痛、脉迟);寒性收引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1.1.含义: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三)暑邪(三)暑邪六淫六淫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三)暑邪(三)暑邪六淫六淫

114、阳邪炎热阳邪炎热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热性升散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暑多夹湿暑多夹湿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1.1.含义:含义: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外邪称为外邪称为外邪称为湿邪湿邪。 (四)湿邪(四)湿邪六淫六淫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四)湿邪(四)湿邪六淫六淫湿性重着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

115、重、头晕沉)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阻遏气机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1.1.含义:含义: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称为燥邪。称为燥邪。称为燥邪。(五)燥邪(五)燥邪六淫六淫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五)燥邪(五)燥邪六淫六淫干涩伤津干涩伤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

116、燥)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 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1.1.含义: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邪,称为热邪。 (六)火邪(六)火邪六淫六淫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六)火邪(六)火邪六淫六淫火性炎上火性炎上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耗气伤津耗气伤津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生风动血生风动血出血、动风(项强、抽搐)出血、动风(项强、抽搐)扰乱心神扰乱心神神乱(烦躁、神昏、狂乱)

117、神乱(烦躁、神昏、狂乱)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1.1.含义: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外感病邪。 疠气疠气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中医基础理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病理产物病理产物1.1.1.1.概念:概念:概念: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2.2.2.2.种类:种类:种类:种类: 痰饮:痰饮:痰饮

118、: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有形痰饮、产物。包括有形痰饮、产物。包括有形痰饮、产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无形痰饮。无形痰饮。无形痰饮。 瘀血瘀血瘀血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疼痛、肿块、出疼痛、肿块、出疼痛、肿块、出血为主。血为主。血为主。血为主。 结石:结石:结石: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

119、结石。易发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胃、胆、肾等。胃、胆、肾等。胃、胆、肾等。胃、胆、肾等。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概念概念1.1.1.1.概念:概念:概念:概念: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2.2.2.2.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邪正盛衰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1.1.1.1.含义:含义

120、:含义:含义: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2.2.2.2.虚实病机:虚实病机:虚实病机:虚实病机: 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

121、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一)阳偏盛(一)阳偏盛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热、动、燥热、动、燥病机趋向

122、: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二)阴偏盛(二)阴偏盛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寒、静、湿寒、静、湿病机趋向: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

123、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 (三)阳偏衰(三)阳偏衰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四)阴虚证(四)阴虚证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 (五)亡阳证(五)亡阳证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

124、调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现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的危重证候。(六)亡阴(六)亡阴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一)气虚(一)气虚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

125、、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运行不畅。(二)气滞(二)气滞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三)气逆(三)气逆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四)血虚(四)血虚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行不

126、畅。瘀血的定义:瘀血的定义: 离经之血,存积体内离经之血,存积体内(血证论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离经之血为瘀血”。)。) 不畅之血,失却功能不畅之血,失却功能(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内结为瘀血内结为瘀血”。)。) (五)血瘀(五)血瘀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五)血瘀(五)血瘀中医基础理第六节第六节 病机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六)痰证(六)痰证1. 1. 含义:含义: 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候,是为痰证。候,是为痰证。中医基础理第七节第七节

127、四诊四诊概念概念含义:含义: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望诊: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儿指纹。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神;色;形;态。;神;色;形;态。神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得神:得神:有神,是精充、气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旺

128、的表现。表现: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含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面色红润,肌肉不削、动作灵活。肌肉不削、动作灵活。意义: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主脏腑精气充足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少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又称神气不足。表现:表现:精神不振,精神不振,两目乏神,两目乏神,面色少华,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意义:意义:正气不足正气不足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失神: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亏神衰的表现。表现

129、:表现: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面色晦暗无华面色晦暗无华目暗睛迷,瞳仁呆滞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动作迟钝。或见肌肉消瘦,动作迟钝。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意义:意义:脏腑功能衰败脏腑功能衰败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假神:假神:是久病、重病患者突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神然出现的暂时精神“好转好转”的虚假征象。的虚假征象。表现: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语言清亮、突然颧清、突然语言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红如妆、突然能食。 。意义:意义:是阴阳离决的危候

130、。是阴阳离决的危候。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少神:少神:躁、狂、癫、痴、痫躁、狂、癫、痴、痫。表现:表现:焦虑恐惧焦虑恐惧 脏躁脏躁 狂躁不安狂躁不安 狂病狂病, ,热病热病 淡漠痴呆淡漠痴呆 癫病癫病, ,痴呆痴呆 卒然昏倒卒然昏倒 痫病痫病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二)舌诊(二)舌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一)内容(一)内容 舌质:色、形、态舌质:色、形、态 舌苔:色、质舌苔:色、质(二)正常舌象(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二)舌诊(二)舌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三)病理舌象(三)病理舌象

131、舌质舌质 1 1舌色舌色 淡红舌淡红舌;淡白舌淡白舌;红绛舌红绛舌;青紫舌青紫舌 2 2舌形舌形 老、嫩舌老、嫩舌;胖、瘦舌胖、瘦舌;点、刺舌点、刺舌;裂纹舌裂纹舌;齿痕舌齿痕舌 3 3舌态舌态 痿软舌痿软舌;强硬舌强硬舌;歪斜舌歪斜舌;颤动舌颤动舌;吐弄舌吐弄舌;短缩舌短缩舌中医基础理一、望诊一、望诊(二)舌诊(二)舌诊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三)病理舌象(三)病理舌象 舌苔舌苔 1 1苔质苔质 薄、厚苔;薄、厚苔;润、燥苔;润、燥苔;腐、腻苔腐、腻苔 剥、落苔;剥、落苔;偏、全苔;偏、全苔;真、假苔真、假苔 2 2苔色苔色 白苔白苔薄白苔薄白苔/ /厚白苔厚白苔 黄苔黄苔淡黄苔淡黄苔/ /

132、深黄苔深黄苔/ /焦黄苔焦黄苔 灰黑苔灰黑苔灰黑干苔灰黑干苔/ /灰黑润苔灰黑润苔中医基础理二、闻诊二、闻诊(一)听声音(一)听声音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声音:声音:语声高亢洪亮有力、连续者,多属语声高亢洪亮有力、连续者,多属实证、热证、阳证实证、热证、阳证;语声低微细弱无力、断续者,多属语声低微细弱无力、断续者,多属虚证、寒证、阴证虚证、寒证、阴证。中医基础理二、闻诊二、闻诊(一)听声音(一)听声音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2.语言:语言: 谵语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神( (实实) ) 郑声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神识不

133、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涣散弱:心气大伤,精神涣散( (虚虚) ) 独语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续: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 狂言狂言狂躁妄言,语无伦次,精神错乱,骂詈不狂躁妄言,语无伦次,精神错乱,骂詈不 避亲疏:痰火扰乱心神避亲疏:痰火扰乱心神中医基础理二、闻诊二、闻诊(一)听声音(一)听声音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3.呼吸:呼吸:喘喘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哮哮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中医

134、基础理二、闻诊二、闻诊(二)嗅气味(二)嗅气味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病室有血腥气病室有血腥气出血。出血。病室尸臭病室尸臭脏腑衰败,病情危重。脏腑衰败,病情危重。病室尿臊气病室尿臊气肾衰。肾衰。病室有烂苹果气味病室有烂苹果气味消渴重证。消渴重证。病室有蒜臭气味病室有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有机磷中毒。中医基础理三、问诊三、问诊(一)问寒热(一)问寒热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 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减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减 外邪袭表外邪袭表, ,卫阳被遏(失煦)卫阳被遏(失煦) 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寒寒怕冷怕冷 外感风邪外感风邪, ,腠理疏松腠理疏松 寒战:严重恶寒伴战栗寒

135、战:严重恶寒伴战栗 邪正剧争邪正剧争, ,感邪严重感邪严重, ,卫阳卫阳闭郁闭郁 畏寒:自觉怕冷,得温可解畏寒:自觉怕冷,得温可解 阳亢内虚,机体失煦阳亢内虚,机体失煦热热发热发热 体温高:体温高:正气抗邪的一种防御性反正气抗邪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应 体温不高:体温不高: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中医基础理三、问诊三、问诊(二)问大便(二)问大便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 便次:便次:1 12 2次次/ /日日 便质:成形不燥,干湿适中,便质:成形不燥,干湿适中, 无浓血、粘液、食物残渣。无浓血、粘液、

136、食物残渣。 便感:排便通畅,便后舒适便感:排便通畅,便后舒适 正常大便正常大便正常大便正常大便中医基础理三、问诊三、问诊(二)问大便(二)问大便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 1 1 1)便秘:)便秘:)便秘:)便秘: 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便次减少便次减少便次减少便次减少 排便困难排便困难排便困难排便困难 大便干燥大便干燥大便干燥大便干燥 2.2.2.2.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热结肠道,肠道津亏,血虚失润,气虚失热结肠道,肠道津亏,血虚失润,气虚失热结肠道,肠道津亏,血虚失润,气虚失热结肠道,肠道津亏,血虚失润,气虚失 运,阳虚寒凝。运,阳虚寒凝。运,阳虚寒凝。运,阳虚寒凝。

137、(2 2 2 2)泄泻:)泄泻:)泄泻:)泄泻: 1.1.1.1.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便次增多,便质稀薄。便次增多,便质稀薄。便次增多,便质稀薄。便次增多,便质稀薄。 2.2.2.2.病因:病因:病因:病因:伤食泄泻伤食泄泻伤食泄泻伤食泄泻 脾气亏虚脾气亏虚脾气亏虚脾气亏虚 大肠湿热大肠湿热大肠湿热大肠湿热 命门火衰命门火衰命门火衰命门火衰 肝郁犯脾肝郁犯脾肝郁犯脾肝郁犯脾1.1.1.1.便次异常便次异常便次异常便次异常中医基础理三、问诊三、问诊(二)问大便(二)问大便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2.2.2.2.便质异常便质异常便质异常便质异常鲜血便:鲜血便:鲜血便:鲜血便: 先血后便,便血鲜红

138、先血后便,便血鲜红大肠热毒(近大肠热毒(近 血)血) 先便后血,便血紫暗先便后血,便血紫暗脾不统血(远脾不统血(远 血)血) 完谷不化完谷不化完谷不化完谷不化: : : :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 / / /肾阳亏虚肾阳亏虚肾阳亏虚肾阳亏虚溏结不凋溏结不凋溏结不凋溏结不凋: : : :大便时干时稀大便时干时稀大便时干时稀大便时干时稀 。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肝郁脾虚/ / /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脓脓脓脓 血血血血 便便便便: : : :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湿热痢疾大便中

139、夹有脓血粘液。湿热痢疾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湿热痢疾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湿热痢疾中医基础理三、问诊三、问诊(二)问大便(二)问大便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3.3.3.3.便感异常便感异常便感异常便感异常肛门灼热肛门灼热肛门灼热肛门灼热: : : : 大肠湿热大肠湿热里急后重:里急后重:腹痛急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腹痛急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湿热痢疾所致。湿热痢疾所致。排便不爽排便不爽: : 排便不通畅排便不通畅, ,有涩滞难尽之感有涩滞难尽之感 大肠湿热大肠湿热/ /肝郁犯脾肝郁犯脾/ /伤食泄泻伤食泄泻 滑泻失禁:滑泻失禁:滑泻失禁:滑泻失禁:脾肾阳虚(久病年老体弱或久

140、泻不愈)脾肾阳虚(久病年老体弱或久泻不愈)脾肾阳虚(久病年老体弱或久泻不愈)脾肾阳虚(久病年老体弱或久泻不愈) 大肠湿热(新病势急)或神失所主大肠湿热(新病势急)或神失所主大肠湿热(新病势急)或神失所主大肠湿热(新病势急)或神失所主 肛门气坠:肛门气坠:肛门气坠:肛门气坠:脾虚气陷(脱肛)脾虚气陷(脱肛)脾虚气陷(脱肛)脾虚气陷(脱肛)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一(一)脉诊概念)脉诊概念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脉脉脉道脉道脉搏脉搏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流动时振动管壁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产生的搏动。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脉

141、象脉象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是脉搏所显示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的脉位( (浅、深浅、深) )、脉数、脉数( (频率、节律频率、节律) )、脉形、脉形( (长短、大长短、大小小) )和脉势和脉势( (有力、无力有力、无力) )各方面的综合形象。各方面的综合形象。脉诊脉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血液汇聚之处血液汇聚之处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二)脉诊部位(二)脉诊部位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1.三部九侯法:三部九

142、侯法:诊察人体上、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中、下三部有关动脉的诊脉方法。动脉的诊脉方法。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二)脉诊部位(二)脉诊部位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2.2.人迎寸口法:人迎寸口法: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诊脉方法。进行分析的诊脉方法。寸口脉(桡动脉)人迎脉(颈动脉)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二)脉诊部位(二)脉诊部位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3.3.仲景三步法:仲景三步法: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参诊脉方法。 太溪脉(胫后动脉)趺阳脉(足背动脉)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二)脉诊部位(二)脉诊部位第七节

143、第七节 四诊四诊4.4.寸口诊脉法:寸口诊脉法: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脉之脉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寸寸关关尺尺左手心心肝肝肾肾右手肺肺脾脾命命寸-关-尺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三)指法(三)指法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 1布指:布指: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2 2调指:调指:臂长宜疏,身矮要密;臂长宜疏,身矮要密;指目指目候脉,三指齐平候脉,三指齐平3 3运指:运指:举举轻轻按按重,中取为重,中取为寻寻;三指;三指总按总按,一指,一指单诊单诊4

144、4平息:平息:医息调匀,医息调匀,平息平息计数;计数;五十脉动五十脉动,脉方清晰,脉方清晰5 5察脉:察脉:指息之后,指息之后,位数形势位数形势;反复操练,细心体察;反复操练,细心体察 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四)平脉的特点(四)平脉的特点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 1. 含义: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 常,营养良好的形象。常,营养良好的形象。 2. 2. 特点: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 其中关键是脉来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和缓” (一)有胃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四)平脉的特点(四)平脉的特点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

145、四诊1. 1. 含义:含义: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 沛,脏腑健运之象。沛,脏腑健运之象。 2. 2. 特点:特点:应指有力,节律整齐。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其中关键是脉象应指其中关键是脉象应指“有力有力”。 (二)有神中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四)平脉的特点(四)平脉的特点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 1. 含义:含义:有根之脉,是指脉中显示出有根基有根之脉,是指脉中显示出有根基 (肾间动气)之象。(肾间动气)之象。 2. 2. 特点: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尺脉有脉;沉取不绝。 关键是关键是“尺部有脉尺部有脉”而呈而呈“三部有脉三部有脉” (三)有根中

146、医基础理四、脉诊四、脉诊(五)常见病脉(五)常见病脉第七节第七节 四诊四诊1.1.浮脉类:浮脉类:浮、洪、芤、革、濡、散浮、洪、芤、革、濡、散2.2.沉脉类:沉脉类:沉、浮、劳、弱沉、浮、劳、弱3.3.数脉类:数脉类:数、促、动、疾数、促、动、疾4.4.迟脉类:迟脉类:迟、缓、涩、结迟、缓、涩、结5.5.实脉类:实脉类:实、滑、紧、长、弦实、滑、紧、长、弦6.6.虚脉类:虚脉类:虚、细、短、微、代虚、细、短、微、代中医基础理中医基础理如何号脉中医基础理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中医基础理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

147、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中医基础理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中医基础理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中医基础理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中医基础理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

148、心脏危险。(太直观了吧!)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是不是好玩? 中医基础理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 中医基础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中医基础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