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唯物辩证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90756155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章唯物辩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三章唯物辩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三章唯物辩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三章唯物辩证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三章唯物辩证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章唯物辩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唯物辩证法(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陕科大管理学院 第三章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一)辩证法(一)辩证法(二)形而上学(二)形而上学(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一)辩证法(一)辩证法1.1.论论战战方方法法通通过过揭揭露露对对方方命命题题中的矛盾从而驳倒对方的方法。中的矛盾从而驳倒对方的方法。2.2.用用联联系系、运运动动变变化化的的观观点点看看待待事事物的存在状况。物的存在状况。3.3.辩证法发展的三个阶段:辩证法发展的三

2、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二)形而上学1.“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物理学之后”2.用孤立、静止不动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存在状况。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反映。(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2.运运动动变变化化观观点点和和静静止止不不动动观观点点的的对立。对立。3.3.是是否否承承认认事事物物内内部部矛矛盾盾问问题题的的对对立;最立;最 后一点是二者对立的焦点后一点是二者对立的焦点

3、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一)联系(一)联系(二)发展(二)发展 (一)联系(一)联系1.1.联系:联系: 事事物物之之间间及及其其内内部部诸诸要要素素的的相相互互作作用用、相互影响等关系。相互影响等关系。2.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3.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 本本质质联联系系与与非非本本质质联联系系、必必然然联联系系与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二)发展(二)发展1.1.发展:发展: 新新事事物物的的产产生生、旧旧事事物物的的灭灭亡。亡。2.2.运动

4、和发展的区别:运动和发展的区别: 运运动动包包括括所所有有的的变变化化,发发展展主要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主要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矛盾盾的的同同一一性性:对对立立的的双双方方所所具具有有的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矛矛盾盾的的斗斗争争性性:对对立立的的双双方方所所具具有有的的相互排斥,相互代替的性质。相互

5、排斥,相互代替的性质。关系:关系:A.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2.同同一一性性、斗斗争争性性在在事事物物发发展展中中的的作作用用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A.为矛盾的存在、转化提供了场所。B.为矛盾双方各自得到充分发展提供了条件。C.决定矛盾转化的形式。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性的作用:A.为改变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做准备。B.最后冲破矛盾的统一体。3.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A.矛盾存在的普遍性:B.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C.意义:认识事物的总原则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A.每个矛盾各有其

6、特点。B.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系:关系:A.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矛矛盾盾普普遍遍性性特特殊殊性性关关系系的的方方法法论论意义意义A.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根据。B.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4.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多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多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次要矛盾:多对矛盾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矛次要矛盾:多对矛盾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矛 盾。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对

7、矛盾中不占主导地矛盾的次要方面:一对矛盾中不占主导地 位的方面。位的方面。意义: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意义: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5.5.对对立立统统一一规规律律是是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的的实实质质和和核心核心对对立立统统一一规规律律揭揭示示了了事事物物联联系系、发发展展的的根源根源对对立立统统一一规规律律贯贯穿穿于于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所所有有规规律和范畴的始终律和范畴的始终是是否否承承认认对对立立统统一一规规律律是是辩辩证证法法和和形形而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上学对立的焦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总原则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总原则 (二)质量互变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1.1.质、量、度及意义质、量

8、、度及意义质:一物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一物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A.质与物的存在直接同一。B.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C.质是多方面的。量: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程度等量: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程度等规定性。A.量与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B.量是多方面的。度:事物保持质不发生变化的量的界限。度:事物保持质不发生变化的量的界限。A.度是质与量的统一。B.关节点不是度。 意义:意义:把握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把握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把握度是达到全面、准确对物的认识。2.2.质变、量变的关系:质变、量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

9、变是旧的量变结束,新的量变开始。质变是旧的量变结束,新的量变开始。3.3.质变、量变的复杂性质变、量变的复杂性量变引起质变的多样性。量变引起质变的多样性。质变的两种形式。质变的两种形式。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1. 肯定: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肯定: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否定: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否定: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2.2.辨证的否定观辨证的否定观否否定定是是事事物物内内部部矛矛盾盾运运动动的的结结果果,是是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的联系,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的联系,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否定

10、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对对一一切切文文化化思思想想要要坚坚持持批批判判继继承承的的态态度度,反反对对“复复古古主主义义”、“虚虚无无主主义义”。3.3.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否定定之之否否定定:事事物物的的发发展展是是自自我我运运动,自我完善的过程。动,自我完善的过程。否否定定之之否否定定表表明明事事物物的的发发展展是是前前进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普遍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特殊性:否定的阶段不同;否定的内容不同;前进性、曲折性的表现不同。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1、(一)本质和现象(一)本质和现象(二)原因和结果(二)原因和结果(三)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四)可能性和现实性(四)可能性和现实性(五)内容和形式(五)内容和形式 (一)本质和现象(一)本质和现象1.1.含义:含义:现象:事物的外在联系,外部特征现象:事物的外在联系,外部特征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本性质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本性质2.2.关系关系:区别:A.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把握,本质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握;B.现象多变、本质相对稳定; C.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 联系:联系:A.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3.3.意义: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

12、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实践践活活动动中中要要勤勤于于观观察察,善善于于思思考;考;对本质的认识要不断深化。对本质的认识要不断深化。 (二)原因和结果(二)原因和结果1.1.含义:含义:原因: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原因: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引起的现象结果:由原因引起的现象2.2.关系:关系: 在在具具体体的的因因果果关关系系中中,二二者者不不能能颠颠倒;倒;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3.3.意义:意义: 科学研究的前提和方法。(三)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必然性和偶然性1.1.含义:含义:必然性: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趋势。必然性: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

13、事物发展不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事物发展不一定如此的趋势。2.2.关系:关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二者相互转化二者相互转化3.3.意义:意义: 把握必然性;注重偶然性(四)可能性和现实性(四)可能性和现实性1.1.含义:含义:现实性:具有客观根据的现实存在。现实性:具有客观根据的现实存在。可可能能性性:包包含含在在现现实实性性中中预预示示事事物物发发展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前途的种种趋势。2.2.如何区分可能性:如何区分可能性:区分可能与不可能。区分可能与不可能。区分现实的可能与非现实的可能。区分现实的可能与非现实的

14、可能。区别两种对立的可能。区别两种对立的可能。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3.3.关系:关系: 二者存在区别;二者存在区别;现现实实性性从从可可能能性性转转化化而而来来,现现实实性中包含可能性;性中包含可能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二者可以相互转化。4.4.意义:意义:实践活动要从现实性出发。实践活动要从现实性出发。发发挥挥主主观观能能动动性性,创创造造条条件件,促促使好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使好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五)内容和形式(五)内容和形式1.1.含义:含义: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方式。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方式。2.2.关系: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A.内容的性质决定形式的性质。B.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化。形式反作用内容:形式反作用内容:A.当形式适合内容时促进内容的发展。B.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阻碍内容的发展。3.3.意义:意义: 实践活动中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 试试用用矛矛盾盾的的同同一一性性和和斗斗争争性性的的关关系系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析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