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上传人:茅** 文档编号:595285239 上传时间:2024-11-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4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材简析】“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学习工具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梳理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模型制作做准备;模块二,制作三种地球模型;模块三,展示、对比、评价三种地球模型。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

2、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本课的重点是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们的模型制作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会制作、改进、利用模型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

3、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科学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态度责任: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

4、模型。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菜刀一把、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直径12cm的白色泡沫球若干个、地球仪。学生:1.每组自备水彩笔、橙子、筷子、抹布;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书中“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1.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提问:大家觉得这是什么? 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揭示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板书)。2.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

5、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写在记录单内。 【设计意图】聚焦于教科书“海陆分布模型”,引起学生对于已有地球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1.明确活动要求(1)绘制思维导图,注意分类合理。(2)提出可探究的关于地球的问题。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巩固已经知道的地球知识,为制作模型做好铺垫。三、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地球内部结构图、地球海陆分布图、

6、东西半球分界图)、菜刀、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泡沫球、水彩笔、橙子、勺子、筷子、抹布1.导语: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呢?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知,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

7、供学生参考:“海陆模型”先用铅笔勾勒海陆边界轮廓,再涂色。“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可切可不切。)(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鼓励为主。)(4)动手制作模型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5)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4.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相同: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明白模

8、型的意义)(2)“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怎样使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设计意图】五年级时,已经用橡皮泥做过“地球结构模型”,所以制作的难点是“海陆分布模型”和“自转模型”,通过微课简洁明了出示制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四、拓展(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地球仪1.观察地球仪。2.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设计意图】观察专业的地球仪,学生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同时会与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进行比较,体会模型改进的意义,了解改进方向。五、课堂小结(预设1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

9、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在不断地改进中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设计意图】建模的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第一节课中的模型制作是已有知识内化后的外现,在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到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研究,必要时进行改进,感受模型的价值。六、板书设计1.我们的地球模型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结构模型海洋多,陆地少 海利分布模型地球在运动 自转模型【疑难解答】1.课堂内制作地球模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对模型进行研讨和改进,该怎么办?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课时内很难将所有目标落实。本课一共涉及了三种模型,其中“结构模型”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制作过了,所以“橡皮泥地球

10、结构模型”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海陆分布模型”是最花时间的,对海陆分界线的“精度”不应要求过高;将平面的海陆分布图绘制到球面上,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指导。“地球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内部的果肉可以先不掏出(掏出果肉是为了长久保存,可回家掏)。模型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应贯穿于本单元每一堂课和课后时间,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材料和更多的工具”在模型的制作中能起到极大帮助,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家中材料和工具制作更加“精良”的地球模型。2.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

11、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

12、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可以有多种。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探究实践:能根据

13、已有知识,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态度责任: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验证。难点: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和太阳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手电筒、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同一地点的昼夜照片、昼夜交替动图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

14、念。2.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黑夜的特征,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为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做铺垫。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自转模型、学习单(一)提出假设(预设8分钟)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2.思考并

15、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用简单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视频演示假设示意图画法)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老师将学生的观点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计意图】画想法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并产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动力。(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12分钟)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到底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2.出示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然后播放视频简单演示。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1)严格按照标准判断昼夜交替现象。(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4.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