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9013486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作者背景】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张籍家境贫困,官职卑微,又害眼疾,孟郊寄张籍诗戏称他“穷瞎张太祝”。他的诗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如塞下曲痛陈穷兵黩武之害;凉州词描述唐朝同当时少数民族的战争;求仙行吴宫行嘲讽了统治者的思想愚昧、生活荒淫;山农词贾客乐则以农民的艰难困苦反衬了商人的奢侈豪华。此诗另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

2、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达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无可奈何。【主旨感悟】此诗是张籍为拒绝节度使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运用比兴手法,委婉而坚定地表明自己忠于

3、朝廷,不愿依附李师道的坚定立场。【艺术鉴赏】1委婉含蓄,意蕴深沉。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首二句诗是说这位君子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的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李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丈夫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4、。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事夫誓拟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2富有民歌风味。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细腻地刻画诗人的心理,“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深深地感谢你的知遇之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不安。但必须要把这明珠还给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直接以口语入诗,将一个女子婉约的心事说得十分明白。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

5、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

6、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解析】敌:抗衡。【答案】A1诵读文言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重点学习第1、2、3则;借鉴和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说理艺术)。3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2掌握通假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通“蓄”)5特殊句式(1)判断句故为渊驱鱼者,獭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2)倒装句祭祀以时。尧荐

7、舜于天而天受之。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1如何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选文1记载了孟子那段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成了国家的代称。“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诸侯国的国君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

8、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在现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2孟子是如何解释“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第2则选文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齐宣王问道:“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意思是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传”就是传记、书册。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

9、以被侵犯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说是:“以力假仁者霸(即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的可以称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即凭借德行实行仁义者可以成就王业),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即靠实力使人服从,人家并非心悦诚服,只是实力不够不得不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对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的,曾说:“尧舜,性之

10、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尧和舜实行仁义是根于本性,商汤周武王实行仁义是身体力行,五霸实行仁义只是借来牟利;不过借的长久了,又怎么知道他不最终把仁义变成他自己的呢?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看孟子怎么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首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也就是贼和残)叫做独夫。由于夏桀、殷纣残害仁义,商汤、周武王诛灭夏桀和殷纣,就只不过是诛灭了

11、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这一回答,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3请以“桀、纣之失天下”一章为例,分析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本章中比喻运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做“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痼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既具有文学性,又

12、具有思辨色彩,让人易于接受。4如何理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这一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5如何理解“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成语“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出处。这一句用“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作比喻,说明国君如果对自己的百姓不好,老百姓就会离开他,而去归附有仁德的国君。6孟子是如何阐述舜成为天子是“天与之”而不是“人与之”的?孟子首先明确对万章指出:舜有天下是“天与之”,然后说明上天也不是直接把天下交给舜,而是先把舜的行为和事情显示给人们看,如果适合老百姓的心意的话,老百姓就会接受他让他做天子,继而孟子叙

13、述了舜的行为和事情:辅佐尧二十八年,尧死后避于南河之南,朝拜的诸侯纷纷去向他朝拜。这样,做天子也就理所当然了。7你是怎样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章的?“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论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

14、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8齐宣王的问话有何特点?孟子是如何回答的?齐宣王所问的两点是非常尖锐的,“汤放桀,武王伐纣”和“臣弑其君”都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孟子肯定商汤流放夏桀和周武王讨伐殷纣,就会与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有序自相矛盾,而对“臣弑其君”,又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孟子的回答机智而锐利。对第一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于传有之”,显示了孟

15、子的机智。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独夫。于是“汤放桀,武王伐纣”“诛无道,弑独夫”的正义主张不言自明。9本文中,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孟子在“民为贵”一章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齐宣王问曰”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桀、纣之失天下”一章则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民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

16、流一样不可阻挡。“万章曰”一章,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仁言不如仁声”一章则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选几段文字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细细体味。【答案】B(A桀:ji,粢:z;C恶:w;D篡:cun,朝:cho)【答案】C(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和”/动词“给予”;C项,均为介词“在”;D项,顺承连词/假设连词“如果”。)【答案】D(A组,前一个“有”是动词,其意思与“无”相对;后一个“有”也是动词,当“占有、拥有”讲。B组,前一个“谓”是动词,当“叫、称”讲;后一个

17、“谓”是动词,当“说的是”讲。C组,前一个“载”是加强语气的助词;后一个“载”是名词,读“zi”,当“年”讲。D组,两个“欲”均当“想、想要”讲。)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重新立一个贤君)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答案】C【答案】D(A项“其”应指代天下;B项“之”应指代舜;C项“之”应指代天把天下给了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孟子曰:“桀

18、、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答案】D(例句与D都当“得到”讲,A得意,B心得,C同“德”。)A/B/C/D/【答案】C(取独/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示代词,这些/宾语前置的标志。)8本段采用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的观点。在句式上采用了_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_。【答案】比喻引证得民心者得天下排比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