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8836466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1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 变化的内力作用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定位教材活动指导回归教材答疑解惑随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体验成功重点难点探究重点难点个个击破基础知识导学挑战自我点点落实栏目索引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答案基础知识导学挑战自我 点点落实2.分类内力作用:由引起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和等引起自然力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答案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概念上地幔上部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类侵入活动岩浆上升到

2、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影响形成了各种,也伴随着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冷凝火山岩浆岩地震2.地壳运动(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2)地质构造与地貌。高山和谷地。断裂断层地垒山地凹陷地带(3)地震概念:是地球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答案水平运动褶皱块状地堑内部能量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所产生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或地壳内的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

3、,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答案断裂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热流【思考】“我们周围的山地只是内力作用的体现,平原是外力作用的体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答案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任何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这两种作用的共同产物。山地一般先有内力作用使其地势升高,然后由外力作用塑造其外形。平原一般是内力作用使其地势降低,然后外力作用不断堆积形成平坦的地形。答案返回探究点一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探究活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褶皱的形成示意图重点难点探究重点难点 个个击破材料二背斜和向斜示意图(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挤压/张裂)

4、?材料一中的岩层受力后,岩层在甲、乙两处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挤压。甲处岩层形态向上隆起形成背斜;乙处岩层形态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答案(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答案答案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如材料二所示。试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答案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反思归纳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典型特征背斜、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状态,其判断依据

5、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背斜向斜一般形态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倒置地形(差别侵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遭受侵蚀而形成山岭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示(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了解地质构造的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情况归纳如下图:探究点二断层的判断探究活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某地地质剖面图答案材料二华山大断崖(1)材料一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2)材料二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断层线上岩石的抗侵蚀强

6、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3)断层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4)断层处适合做水库坝址吗?为什么?答案答案断层构造。经断层运动后,断层线上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侵蚀后会形成河谷、河流。答案狭长的凹陷地带(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答案不适合。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容易导致水的渗漏和诱发地震。反思归纳断层的判断组合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地表形态例证图解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常形成块状山地华山、庐山、泰山等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返回课堂小结随堂

7、达标检测对点训练一地质作用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12345解析答案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大气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解析答案12345解析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C对点训练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读下图,回答34题。123453.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正确的是()A.S向斜山谷M背斜山地V断层山谷B.S

8、背斜山谷M向斜山地V断层山谷C.S向斜山谷M断层山谷V背斜山地D.S断层山谷M向斜山谷V背斜山地答案D解析答案4.图中所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山地B.高原C.丘陵D.平原12345解析地质构造的判断可从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分析。地形判读注意图中地势起伏情况及海拔,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A综合提升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1)图中C、D处,属背斜的是_。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2)从地形上看,C处是_,形成原因是_;D处是_,形成原因是_。12345解析答案解析向斜槽部

9、由于长期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山岭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谷地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3)C、D两处找油气应在_处;找地下水应在_处。解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易于储水。DC(4)A、B、C、D四处,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处,原因是_。12345解析答案返回解析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牢固、稳定,适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C为向斜部位,C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教材教材P53探索探索广口瓶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是按照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沉积的。因为广口瓶静置

10、后,瓶中的水逐渐静止下来,瓶内水中的沙、土等物质,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所以自下而上,沉积颗粒由大到小,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教材教材P59复习题复习题1.(1)山上找到贝壳类化石说明该山曾经是海洋;(2)南极地区有煤炭资源,说明曾经生长植被,而该地太冷;(3)火山喷发、地震是当前地壳运动的证据;(4)非洲和南美洲两岸轮廓相似,古生物、地质构造相连说明大陆漂移。教材活动指导回归教材 答疑解惑2.(1)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中存在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2)震级是通常地震

11、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成震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而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强烈影响。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震级是说这次地震大小的量级。而烈度是说该地的破坏程度。在浅源地震(地震深度1030km)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即最大烈度)的关系,根据经验大致如下表所列:震级与烈度关系表震级(级)3以下3456788以上震中烈度(度)12345677891011123.(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12、: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层。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

13、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返回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期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