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一、什么是经济周期?n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的交替n经济周期是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n经济周期不是局部的波动,而是总体经济的波动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A-B:衰退 B-C:萧条 C-D:复苏 D-E:繁荣(扩张)TYt1 t2 t3 t4 t5NABCDE0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阶阶 段段 特特 征征繁 荣 就业率不断提高,资源充分利用,工 资物价不断上涨衰 退 需求下降,产品积压,失业率上升, 价格下降萧 条(危 机) 工人大量失业,工厂大量倒闭,价格 水平很低,生产下降至最低点复 苏 大量机器开始更新,企业利润有所增 加,经济开始回升美国实际GDP的周期性波动美国的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GDP的周期波动美国的实际投资与实际GDP的周期波动经济波动的三个典型事实n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无法预测的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无法预测的。
n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n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三、经济周期的测量 n由于收入、产出、就业、投资、价格、利率等经济变量往往具有不同的时间反应特征,因此如何测量经济系统的综合状态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n测量经济周期涉及到两个概念:经济指示经济指示器器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经济指示器n早期使用的经济指示器主要有哈佛晴雨表、美国国家研究局指示器、德国指示器等n使用经济指示器的目的在于构成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对这些时间序列的分析使经济系统的发展路径变得清晰,从而能够供分析部门和决策部门确定当时经济体系所处的状态n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指示器只是表明经济状态,不能对这一状态做出解释生产能力的利用率n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考察经济周期的主要变量,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用就业率就业率表示就业率便成为经济周期的测量指标之一四、经济周期的类型n1、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s) 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对美国(60年间)和英国(100年间)银行清算和批发物价的详细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持续时间为2-4年的短波周期 后来被称为库存投资周期,因为这种周期主要由存货等变量因外生随机影响发生暂时波动引起的。
2、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s) 法国人克莱蒙特·朱格拉通过对法、英、美三国银行数据、利率和物价的研究,提出了持续时间为7-11年的中波周期 朱格拉中波周期主要是工商业固定投资的大规模更新变动起主导作用所引发的周期3、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s) 库兹涅茨在研究1840-1914年期间美国某些商品的生产与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时,发现美国存在15-25年的周期 他又根据英、法、德和比利时等国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变动的历史资料,提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平均时间为15-25年的周期后来库兹涅茨周期也被称为建筑业周期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s)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根据美、英、法100多年批发物价指数、利率、对外贸易、煤炭产量、消费量等的变动,提出了持续时间为40-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波周期 技术发明和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被认为是这种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5、熊彼特周期 综合,一个长周期(48~60年)包括6个中周期(9~10年),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40个月) 五、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一)二战以前的相关理论1. 纯货币理论 信用扩张导致经济繁荣,出于黄金储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信用不得不转向收缩,于是经济走向萧条。
萧条时,资金流回银行,逐渐进入下一个周期2. 投资过多论 新技术发明 投资增加 信用扩张 投资继续增加 投资品价格提高 投资品生产增加 经济繁荣 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 储蓄减少 信用收缩 投资下降 投资品生产过剩 经济萧条3. 消费不足论 生产扩张要求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但由于储蓄过多,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价格下降、经济萧条4. 熊彼特的解释 创新 超额利润 仿效、创新浪潮 信用扩张、投资品需求增加 经济繁荣 创新被普及 超额利润消失 信用、投资品需求下降 经济收缩、衰退5、心理预期 经济高涨时,投资预期过度乐观 过度投资 过度繁荣; 当投资过度被察觉后,又转化为过度悲观 过度紧缩投资 经济萧条6、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频繁 农业生产减产 工业、商业、工资、购买力、投资等 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二)二战以后的相关理论n1、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 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周期归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
2、乘数-加速数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萨缪尔逊)3、政治周期理论(诺德豪斯)4、均衡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 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过多或过少5、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普雷斯科特) 经济周期主要是由总供给冲击造成的,技术的创新引起经济波动6、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乘数-加速数理论n加速原理: 投资↑ 总收入或总供给↑ 消费↑ 投资↑(引致投资),引致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总收入或总供给增长的速度更快KI加速数(β)n加速数(加速系数):资本增量(投资)与产量增量之比结论:n1. 投资的变动取决于年产量的增量的变动,而不是取决于年产量的绝对变动n2. 由于资本-产量比大于1,因此净投资的变动量倍数于产量的变动,这就是加速原理的作用加速原理既可以正方向起作用,也可以反方向起作用n3. 要想使投资保持不变,消费必须持续增长,消费量只有以递增的幅度增长,才能保持加速作用对经济繁荣起刺激作用如果消费不持续上升,投资会下降,经济会衰退乘数-加速数模型n基本思想: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n模型的基本公式:n结论:经济中消费、投资、收入是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的。
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会自发地形成经济的周期波动,但经济扩张有上限,经济收缩有下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调节,以维持长期的经济稳定n政府调节经济可以掌握三个环节: 1. 调节投资 2. 影响加速数 3. 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实际经济周期理论n经济周期波动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外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可以分为总需求冲击或总供给冲击或两者的组合n总供给冲击主要由五类因素引起:1、地震、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产出带来不利影响2、能源价格的骤然升降3、战争、政治动荡或工人骚乱4、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结构5、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n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n所谓的技术是指任何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到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技术不再仅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新的科技或设备的采用,而是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n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建立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RBC)。
n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n技术是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经济繁荣并不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经济能力本身的提高但新技术突破不会一个接一个,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n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模型中,他们没有考虑货币或财政需求方面的冲击,唯一冲击是影响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冲击n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采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分析经济波动现象,通过校准的方法确定模型中的参数,用计算机模拟出各宏观变量的最优变化路径,并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金融经济周期理论n1996年 伯南克和格特勒等人提出金融加速器模型:信贷市场的自身变化导致小冲击被放大和加强,导致经济出现剧烈波动n1999年,金融经济周期理论(Bernanke,Gertler & Gilchrist,BGG模型):信息不对称、金融制度 金融摩擦 金融加速器 影响产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