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5109413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细解析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小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工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段析】书信的开头语,准备就巴特勒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 【品味】 “多谢”一词使文章开篇就充满了讽刺意味。 “赞誉”一词是文章的关键词,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以上文段中用了很多敬语如“您” “多谢” “请”等,这是作者真正在表达他的敬意吗如果不是,那又为何这样写呢) 【段

2、析】过渡句,承上启下。 【品味】 “请”字含有讥讽意味。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对比有怎样的作用)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2 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

3、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用细致的描写来再现圆明园的魅力有何意义)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

4、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这句话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段析】写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堪称世界奇迹。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直接描写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的,如赞誉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描绘圆明园的布局设施;也有把圆明园与世界其他建筑物类比来表现其艺术价值的,如把圆明园同巴特农神庙对比来写,定出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把圆明园同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此外,举出伏尔泰谈起圆明园一例,证

5、明了圆3 明园的知名度。 第一部分: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品味】 “奇迹”一词,充分肯定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如同”一词突出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 “几乎”一词写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超乎了人的想象。 “典范”再次强调圆明园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排比句式,既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节奏感,又把圆明园描绘得如诗如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的赞赏,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无知和野蛮。 “无法形容” “恍若月宫” “一千零一个梦” “眼花缭乱” “神庙”等优美文辞,把圆明园描绘得恍若人间仙境,再次赞扬了圆明园的艺术

6、价值。 “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强调圆明园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文化遗产。 画线句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见圆明园是见亚洲文明,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为何一句话单成一段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段析】过渡句,笔锋一转,由赞美圆明园过渡到下文谴责、抨击英法联军。承上启下。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4 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

7、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荡然无存”一词强调了什么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为什么用两个褒义词来形容两个强盗行窃的结果这样写制造了怎样的效果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段析】强烈谴责和抨击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将圆明园同巴特农神庙作对比,矛头直指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额尔金。采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方法,语言犀利、辛辣,抨击性强。 【品味】 “强盗”

8、指英法联军,揭露了其野蛮行径。 “洗劫” “放火” “劫掠” “赃物”等词语写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更彻底” “更漂亮”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均为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博物馆” ,写出了圆明园中珍宝之多,也揭露了英法联军罪恶之大。 “手挽手” “笑嘻嘻”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抢了别人东西的强盗是文明人吗雨果为什么要这样写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段析】运用反语,谴责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 【品味】 “文明”和“野蛮”是一组反义词,放在一起用,形成一种鲜5 明的对照,谴责性和抨击性极强。 将受到历史制

9、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 【段析】抗议英法政府的罪行,指出英法政府将受到历史的制裁。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品味】画线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帝国主义永远是人民的敌人。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段析】敦促法兰西帝国停止对其他国家

10、的侵略,归还本属于其他国家的财产。替中国人民说话,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品味】 “富丽堂皇的破烂” ,用语奇妙,含义丰富。一方面赞美了圆明园物品的珍贵;另一方面谴责了法兰西帝国厚颜无耻的强盗行为。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段析】表明态度,强调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行为是强盗行为。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封信是雨果的赞誉吗为何他要用这一词语 【段析】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6 第二部分: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并敦促侵略者归还他们在圆明园抢来的珍宝。 【品味】 “赞誉” ,反语,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 维克多雨果 1861

11、 年 11 月 25 日于高城居 答案速查: 作者并不是在表达敬意,用这些敬语能制造一种讽刺效果,达到嘲讽的目的。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都是人类文明的杰出代表,又都是在法国强盗的劫掠下遭受了灭顶之灾,作者将二者并写更加突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嘴脸。用细致的描写再现圆明园的美妙能更加突出圆明园艺术方面的价值,说明它的美是令人惊叹的,从而更能体现出这美丽建筑的破坏者英法联军的罪孽深重。将希腊、埃及、罗马、巴黎等地著名的建筑与东方的圆明园构成类比,强调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在极力渲染了圆明园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后,这一句单独成段,制造了一种震人心魄的效果。如此美丽的艺术奇迹消失了,

12、人们在深深遗憾和震惊的同时,更对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强烈痛恨,愤怒谴责。在结构上承接上文,领起下文。“荡然无存”一词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留下。这个词用在这里更强调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洗劫之彻底,罪孽之深重。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语,反语的运用往往能制造讽刺的效果。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这位大文学家为自己的罪恶粉饰、正名。但7 雨果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他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利用反语,使他的讽刺更辛辣,更尖锐。“文明人”一词起到了讽刺的作用,所谓的文明人却做起了强盗,杀人、放火、抢劫,做尽坏事。这个词暗含抨击英法联军之意,也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与狡猾。“政府”是英法联军背后的支持者,它只代表少数侵略势力,他们以侵略为手段,掠夺财物。而人民则代表更广大的群体,他们是善良的,有良知的,是热爱艺术、渴望和平的。本文并非是一篇赞誉,相反是一篇控诉状。 “赞誉”一词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是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深刻揭露和讽刺。在文章结尾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