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婴幼儿体格测量课件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68MB
约89页
文档ID:573638469
婴幼儿体格测量课件_第1页
1/89

体格测量体格测量. 常见的体格检查项目v身高v体重v上臂围v胸围v腰围v臀围. 身高篇v反映人体骨骼纵向生长水平 v意义:纵向测量指标主要与骨骼系统的生长有关在全身各个系统中,骨骼是最稳定的系统之一,受遗传因素控制作用较强,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够得到体现所以纵向测量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长期营养、疾病和其它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过程. . 儿童身长测量v1.身长 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不能站立或站立时不能保持足跟、骶骨和胸椎与身高计保持接触(以使婴幼儿维持身体直立位),需卧位测量头顶点至足底距离,称之为身长 儿童身长测量v1.身长3 岁以下儿童要量身长v(1)使用器材:为卧式量板(或量床),卧式量板由一长120cm 的底板及在其一端与之垂直的顶板组成,另有一可以移动于底板纵槽上的足板该足板必须与顶板平行,与底板垂直,v在底板中线两侧要嵌有两条与长边平行的量尺,其刻度可读至0.1cm . . 工作准备v应选择好工作场地,准备好测量工具v标准量床应选择平坦的地方放置,围板刻度应面向光源(便于读数)仔细检查两端头板有无松动的现象,围板刻度0点是否与头板的头顶面重合,并以钢尺检查围板上的刻度是否准确,一般为10.0cm,误差不得大于0.1cm。

儿童身长测量步骤v①将量板放在平坦地面或桌面;v②让母亲脱去小儿鞋帽和厚衣裤,穿单衣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v③助手固定小儿头部使其接触头板、扶正此时小儿面向上,两耳在一水平上,两侧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与量板垂直;v④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在确定小儿平卧于板中线后,将左手置于小儿膝部,使其固定、伸直,用右手滑动滑板,使之紧贴小儿双侧足跟,然后读取读数至小数点后一位(0.1cm) 身高的测量. 身高的测量v(1)使用器材:为身高坐高计v注意使用前应校对零点,以钢尺测量基准板平面红色刻线的高是否为10.0cm,误差不得大于0.1cmv同时应检查立柱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有无晃动,零件有无松脱等情况并及时加以纠正 . . 身高测量方法v①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骶骨部及两肩间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v②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以厘米(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0.1cm) . 身高测量注意事项v①身高坐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

v②测试人员每天测试前检查身高坐高计,进行校正v③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量姿势要求,测试人员读数时两眼一定与压板等高,两眼高于压板时要下蹲,低于压板时应垫高v④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v⑤读数完毕,立即将水平压板轻轻推向安全高度,以防碰坏 身高测量常见错误v量身高时易仰头,应两眼平视正前方 v背、臀及脚跟没紧贴量尺 v体重计没归零 v穿厚重衣服,或身上有重物(如皮夹、钥匙串等) v饭后立即量体重,导致误差 v身高计上之横板与受测者头顶未呈直角 体重篇. 体重(body weight,BW)v体重的意义v体重与营养状况的关系v成人体重的测量及注意事项v常见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 体重(body weight,BW)v一、体重的意义v体重是营养评定中最简单、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是历史上沿用已久,目前最为主要的营养评定指标v体重是脂肪组织、瘦组织和矿物质之和v体重的改变是与机体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改变相平行的,故体重可从总体上反映人体营养状况 体重的测量v体重反映了身体各部分、各种组织重量的总和,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和水分占主要成分。

在构成体重的各成分中,骨骼发育受遗传因素影响大,发育趋于稳定,儿童肌肉、内脏变化居中,而水分和体脂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体重可呈双向变化体重的下降可由远期或近期营养造成v研究还表明,体重下降可预示群体中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以及有阻碍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存在新生儿和婴儿体重的测量误差比身高小,此期体重可有效地反映营养状况 . . . . 常见的体重测量工具. 儿童体重测量v新生儿测量体重需要运用婴儿磅秤或特制地杠杆称,最大载重量10kg;v适用于1个月~7岁儿童磅秤最大载重50kg,误差不超过50g;v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用磅秤,最大载重100kg,误差不过100g 儿童体重测量v误差测量可用标准大砝码结果记录用kg位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体重测量前应校正零点(不再零点应调节校正螺丝),校正灵敏度(用100g砝码)和测量误差v被测量的儿童应脱去外衣、鞋帽,去除内衣重量也可由大人抱着婴儿称量,然后减去成人和婴儿所穿衣服重量 儿童体重测量v较小的儿童在称重时,可以采用两次称量:根据电子秤的性能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v——电子秤有去皮功能:先称小孩母亲的体重待电子秤稳定后,将秤显示的数字清零,将小孩递给母亲,电子秤这时显示的数值就是小孩的体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

v——电子秤没有去皮功能:先让母亲抱着小孩一同称量,将电子秤显示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放下小孩,再称母亲的体重,两次称量的差值,就是小孩的体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 . 儿童体重测量要点v被测婴幼儿按年龄不同,取不同体位进行体重测量,1岁以下取卧位,1—3岁取坐位v被测婴幼儿事先排空大小便,测量时脱去外衣、鞋袜和帽子,只着背心和短裤,按不同测试体位要求使婴幼儿安定的位于体重计中央v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 儿童体重测量要点v如被测婴幼儿哭闹厉害,无法独立配合完成体重测量,可采用减差法进行v测量读数过程中,不能手扶婴幼儿,同时注意防止婴幼儿身体剧烈扭动v如有特殊原因,被测婴幼儿不能脱衣物,应设法扣除衣物重量 成人体重测量仪器要求v1.使用仪器 为杠杆秤注意使用前需检验其准确度和灵敏度v准确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1%其检验方法是:以备用的10kg、20kg、30kg 标准砝码(或用等重标定重物代替),分别进行称量,检查指示读数与标准砝码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v灵敏度检验方法是:置100g重砝码观察刻度尺抬高了3mm 或游标向远移动0.1kg 而刻度尺维持水平位时则达到要求 成人体重测量方法v2.测试方法 v①测试时,杠杆秤应放在平坦地面上,调整零点至刻度尺呈水平位。

v②受试者身着短裤短袖衫,站立秤台中央测试人员放置适当砝码并移动游码至刻度尺平衡v读数以kg 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v记录员复诵后将读数填入方格内测试误差不超过0.1kg 体重测量注意事项v3.注意事项 v①每天使用时,要观察杠杆秤是否有螺丝松动,并及时拧紧v②每天使用前均需校正杠杆秤测试人员每次读数前都应校对砝码重量避免差错v③受试者站在秤台中央,上、下杠杆秤动作要轻v④测量体重前受试者不得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成人体重测量要求v(2)被调查的人员要求v——清晨,空腹,秤重之前应排尽大小便v——测量时应脱去鞋帽和外衣,仪穿背心和短裤v——测量时待被测量者在体重秤上站稳后v——用弹簧式体重计或杠杆式体重计,称重其感量(敏感度指标)及读数要求至100g. . . 常见标准体重计算公式v、布洛卡公式、布洛卡公式v身高在165厘米以下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v身高在165厘米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10. 常见标准体重计算公式v适合亚洲人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适合亚洲人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v日本京都大学桂教授在布洛卡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计算公式:v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v这一公式的计算结果适合于亚洲人的具体情况。

常见标准体重计算公式v还有一种计算方法,军事医学科学院专门针对以南北地区划分的中国人v北方人理想体重(kg)=[身高(cm)-150]×0.6+50;v南方人理想体重(kg)=[身高(cm)-150]×0.6+48 常见标准体重计算公式v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常见儿童标准体重计算公式v儿童标准体重的计算,简便的方法是: 1~6个月:出生体重(kg)+月龄×0.6=标准体重(kg) 7~12个月:出生体重(kg)+月龄×0.5=标准体重(kg) 1岁以上:8+年龄×2=标准体重(kg). . 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v利用上臂紧张围与上臂松弛围二者之差,表示肌肉的发育状况v一般此差值越大说明肌肉发育状况越好,反之说明脂肪发育状况良好 工作准备v设计测量结果记录表,并指定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测量前统一培训v使用仪器准备v卷尺——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刻度可读至0.1cmv皮褶厚度计. 场地准备v桌子、凳子,必要时准备床,测量儿童腹部皮褶需要平卧v由于上臂围和皮褶厚度需要尽量裸露,在气温低的情况下,采取保暖措施v被测者准备:应尽量裸露检测部位,天气暖和可完全裸露左上臂;天气寒冷,将外套、毛衣左袖脱下,内衣左袖卷至肘关节. 我国北方成人上臂围正常参考值. v使用仪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刻度v需读至0.1cm。

1.上臂紧张围v上臂紧张围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围度v(1)测量方法:被测者上臂斜平举约45角,手掌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量者站于其侧面或对面,将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v(2)注意事项:v①测量时被测者要使肌肉充分收缩,卷尺的松紧度要适宜v②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2.上臂松弛围v上臂松弛围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松弛时的围度v(1)测量方法: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后,将卷尺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令被测者将上臂缓慢伸直,将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v(2)注意事项:v①测量上臂松弛围时,要注意由紧张变换到放松时,勿使卷尺移位v②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胸围v1.使用器材用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测量使用前经钢卷尺校对,每米误差不超过0.2cm 胸围v2.测试方法 v①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平静呼吸v②两名测试人员分别立于受试者面前与背后共同进行胸围测量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下角下缘向胸前围绕一周男生及未发育女生,在胸前沿乳头下缘为固定点; 乳腺已突起的女性,以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高度为固定点. 胸围v④应在平静呼吸时读取数值,带尺上与零点相交的数值即为胸围值。

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v③带尺围绕胸部的松紧度应适宜,以对皮肤不产生明显压迫为度 胸围. 胸围. 婴幼儿胸围测量v仪器准备v仔细检查软尺有无裂缝,制作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用2m长的刻度钢尺检查软尺的刻度是否准确,若2m相差0.5cm则不能使用,需更换 婴幼儿胸围测量v被测婴幼儿取仰卧位,自然躺平,使其处于平静状态测量者立于婴幼儿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婴幼儿胸前右侧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饶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回至零点,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读数,以cm为记录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腰围(waist measurement). 腰围v1.使用仪器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刻度需读至0.1cmv2.测量方法v ①被测者自然站立,平视前方v②要两名测试员配合测试员甲选肋下缘最底部和髂前上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以此中点将卷尺水平围绕腰一周,在被测者呼气末,吸气未开始时读数测试员乙要充分协助,观察卷尺围绕腰的水平面是否与身体垂直,并记录读数 腰围. 臀围v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度v1.使用仪器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刻度需读至0.1cm 臀围测量方法①被测者自然站立,臀部放松,平视前方。

②要两名测试员配合,测试员甲将卷尺置于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即耻骨联合与背后臀大肌最突处),以水平围绕臀一周测量测试员乙要充分协助,观察卷尺围绕臀部的水平面是否与身体垂直,并记录读数 . 3.注意事项v ①注意被测者要放松两臀,保持自然呼吸状态②测量误差不超过lcm 坐高v1.使用器材 身高坐高计v测试前校正坐高计零点,以三角尺一边平放于坐板上,尖端指向坐高标尺的零点,误差不大于0.1cm 坐高测试方法v①受试者坐于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使骶骨部、两肩胛区靠立柱,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的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开与小腿呈直角上肢自然下垂,双手不得支撑坐板,双足平踏在地面上如受试者小腿较短,适当调节踏板高度以维持正确检测姿势v②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两眼与压板呈水平位进行读数,以cm 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将读数记入方格内测试误差不超过0.5cm 坐高测量注意事项v①测量时,受试者应先弯腰使骶骨部紧靠立柱而后坐下,以保证测量姿势正确v②较小儿童应选择宽度适宜的坐板和合适的足踏板高度,以免测量时受试者向前滑动,而影响测量值的准确性。

v③其他注意事项与身高测量相同 膝高v膝高是胫骨平台上缘至胫骨内踝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v使用仪器 误差不超过0.2cm 的直钢尺 膝高测量方法v①被测者事先做好预备(脱右鞋和袜子,右裤腿卷膝部以上露出膝盖),自然站立v②被测者右腿提起屈膝将脚踩在木凳上,全脚掌贴于凳面,小腿与凳面垂直v③测试者找准胫骨内踝和胫骨平台位点将直钢尺固定齿端对准胫骨内踝下缘,测量胫骨内踝下缘至胫骨平台上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v定义v与营养状况的关系v评定标准v测定注意事项. 体质指数定义vBMI是一个国际肥胖标准,1998年美国国家卫生部正式提出 v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价18 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它不仅对反映体型胖瘦程度较为敏感,而且与皮褶厚度、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较高体质指数的计算公式为:vBMI=体重(kg)/[身高(m)]2vBMI 被认为是反映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以及肥胖症的可靠指标22. WHO 对成人BMI 的划分v18.5~24.9 为正常范围,v <18.5 为低体重(营养不足),v ≥25.0 为超重,v肥胖前状态是25.0~29.9,v一级肥胖 30.0—34.9,v二级肥胖 35.0~39.9,v三级肥胖 >40.0。

v这一标准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v2.亚太地区BMI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专家顾问组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2002 年提出亚洲成年人:vBMI<18.5 为体重过低,v18.5~22.91 正常,v≥23.0 为超重,v23.0~24.9 肥胖前期,v25.0~29.9 一级肥胖,v>30.0 为二级肥胖v这一标准很少人采用 v最近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对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vBMI<18.5 是体重过低,v18.5~23.9 为体重正常,v24.0~27.9为超重,v >28 为肥胖v为了便于进行国际间的相互比较;各国多推荐使用WHO 对成人BMI 的分级标准. 注意事项v(l)病人出现水肿、腹水等,引起细胞外液相对增加,并可掩盖化学物质及细胞内物质的丢失v(2)病人出现巨大肿瘤或器官肥大等,可掩盖脂肪和肌肉组织的丢失v(3)利尿剂的使用会造成体重丧失的假象v(4)在短时间内出现能量摄入及钠量的显著改变,可导致体内糖原及体液的明显改变,从而影响体重 注意事项v(5)如果每日体重改变小于0.5kg,往往提示是体内水分改变的结果,而非真正的体重变化。

在排除脂肪和水的变化后,体重改变实际上反映了LBM的变化v(6)不同营养类型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消耗比例不同,因而体重减少相同者,有的可能蛋白质特别是内脏蛋白质消耗少(mRrasmus),有的蛋白质消耗(kwashiorkor),从维持生命和修复功能而言蛋白质的多少比体重改变更重要,所以不同类型营养不良病人,相同体重的减少对预后可产生不同影响. ◆◆人体测量资料的各种评价指数人体测量资料的各种评价指数 Kaup Kaup指数:指数:Kaup指数=[体重(kg)/身高(cm)2]x104用于衡量婴幼儿的体格营养状况判断标准此指数15~18为正常,>18为肥胖,<15为消瘦 RohrerRohrer指数:指数: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x107评价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格发育状况判断标准:Rohrer指数>156为过度肥胖,156~140为肥胖,140~109为中等,109~92为瘦弱,<92为过度瘦弱 Vervaeck Vervaeck指数指数:Vervaeck指数={[体重(kg)+胸围(cm)]/身长(cm)}×100用于衡量青年的体格发育情况。

. Vervaeck指数营养评价标准 . . v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1 岁时儿童的头围增至46m,而第二年头围只增长2 cm,第三年与第四年共增加1.5 cm,5 岁时达50 Cmv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 cm,1 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2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反映出胸廓和胸背肌肉v上臂围在出生后第1 年内由11 cm 增至16 cm,随后维持到5 岁左右 . . 体格测量调查表v1、工作准备v调查表v笔v工作台. 工作程序v制作体格测量调查表v确定调查项目. . v程序5、填写测量信息. .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