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0027955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1.内容考点清单2.影响(1)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2)存在的问题a.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等。b.在战争基本结束后,由于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而未及时取消,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名师点拨如何理解“非常时期”(1)国际: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退

2、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1.背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战争:4年的世界大战和3年的国内战争。(2)自然灾害:19201921年的旱灾。(3)错误地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工人、农民的不满。(4)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2.内容: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意义(1

3、)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上: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社会主义探索: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上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1)从实施背景看,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弊端。(2)从具体措施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俄的国情,符合

4、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从实施的效果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考点二考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1.概念: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背景a.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b.苏联的国情:国民经济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c.国际背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帝国主义形成

5、了对苏联的包围与威胁。(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内容4.评价(认识)(1)积极: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消极:存在诸多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图说历史片面的经济漫画的题目叫瘸子巨人,画中的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靠拐杖的支撑才能勉强走路。它

6、描绘了苏联不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滞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考点三考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使苏联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2)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3.措施及结果(1)经济领域a.措施: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

7、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b.结果:由于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2)政治改革a.内容: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结果:纵容自由化思想,致使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结果社会失控、政局不稳、思想领域混乱、民族问题严重、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4.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苏联解体。名师点拨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知识拓展1.苏联社

8、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5)社会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方法。但也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6)执政党必须不断

9、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苏俄(联)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一、深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战时”说明它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2)这是在战争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符合一切服从大局的思维,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对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布尔什维克的主要领导人产生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难以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10、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列宁看到了问题,调整了政策。2.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及时调整政策,实事求是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2)新经济政策对市场、货币、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可,体现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生产迅速恢复,说明了经济规律的重要价值。二、认识和评价斯大林模式1.它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因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要克服的资本主义的最大的弊病就是经济危机的出现。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是克服经济危机的重要设想。斯大林模式开创

11、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2.迅速实现现代化,防止法西斯扩张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背景。3.苏联本身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近代沙皇的统治阻碍了民主法制思想在社会上的迅速传播。斯大林模式的功绩是巨大的,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启示: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斯大林模式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严重失调,是斯大林模式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片面的极端化思维模式的危害是巨大的。非此即彼是极端化思维的主要特点,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就是极端化思维的体现。三、归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

12、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

13、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

14、导和配套措施,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7.邓小平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史料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

15、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史料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史料研习史料呈现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史料解读史料1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

16、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史料2说明了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变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论从史出综合上述史料,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有怎样的重大历史意义?答案提示“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意义: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题二戈尔巴

17、乔夫改革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刺向了党的心脏。”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也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摘编自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等史料解读该史料表明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的改革最终导致史料呈现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纠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论从史出1.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上信息,请用史实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刺向了党的心脏”和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的观点。2.如何认识苏联解体?答案提示1.说明:(1)戈尔巴乔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困苦。(2)进行的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2.认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