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诗词三首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诵读并默写课文,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3.学会鉴赏,学习和了解比兴及用典的手法;感受诗词内涵,体会作者情怀,感悟人生之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行路难(其一)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水调歌头 行路难行路难(其一)(其一)李白李白作者介绍作者介绍李李白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能够配乐的歌诗)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背景资料背景资料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济沧海(jì) 检查预习检查预习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字音字形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金樽:斗十千:珍羞:投箸:歧路: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一斗酒值十千钱同“馐”,美味的事物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像白云一样的帆船济,渡过;沧海,大海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课文朗读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金 樽 清 酒/ 斗 十 千 , 玉 盘 珍 羞/ 直 万 钱 停 杯 投 箸/ 不 能 食 , 拔 剑 四 顾/ 心 茫 然 欲 渡 黄 河/ 冰 塞 川 , 将 登 太 行/ 雪 满 山 闲 来 垂 钓/ 碧 溪 上 , 忽 复 乘 舟/ 梦 日 边 行 路 难 ! 行 路 难 ! 多 歧 路 , 今 安 在 ?长 风 破 浪/ 会 有 时 , 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读读过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1.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析诗的第一句品味赏析品味赏析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2.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停” “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了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4.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情?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写法探究写法探究运用多种手法抒情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停杯投箸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应熊实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比兴、象征:““冰塞川冰塞川”“”“雪满山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3.用典用典: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他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②““长风破浪会有时长风破浪会有时””——借用南朝名将宗悫(què)的典故,描绘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鉴赏评价鉴赏评价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拓展延伸拓展延伸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行路难》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表现了他对黑暗朝廷和艰难仕途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之感;另一方面,他又对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贤人终得明主赏识之例,使得他对追求理想怀有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是他豪放不羁、自强积极个性的体现。
总总 结结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结构图示结构图示美酒佳肴无心食用,心中茫然缅怀先贤,有所期盼面对现实,愤懑迷惘展望未来,信念坚定刘禹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刘刘禹禹锡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贞元九年进士,曾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检查预习检查预习1.词语释义词语释义酬:巴山楚水:弃置身:怀旧:翻似:长(zhǎnɡ)精神: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怀念故友翻:副词,反而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课文朗读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巴 山 楚 水/凄 凉 地 , 二 十 三 年/弃 置 身 怀 旧 空 吟/闻 笛 赋 , 到 乡 翻 似/烂 柯 人 沉 舟 侧 畔/千 帆 过 , 病 树 前 头/万 木 春 今 日 听 君/ 歌 一 曲 , 暂 凭 杯 酒/ 长 精 神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1. 1.朗读诗歌,讨论诗歌大意是什么朗读诗歌,讨论诗歌大意是什么??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2.2.本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诗各联各写了什么?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品味赏析品味赏析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句诗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诗中运用了层层层层递递进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首联凄凉地、弃置身直抒胸臆激愤之情颔联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感叹之情颈联沉舟、病树千古名句自比之意尾联歌一曲、长精神点睛之笔坚忍之慨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苏轼轼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苏苏轼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背景资料背景资料知识链接知识链接词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检查预习检查预习1.词语释义词语释义把酒:宫阙:琼楼玉宇:不胜寒:弄清影:何似:朱阁:绮户:照无眠:何事:端起酒杯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朱红色的楼阁刻有纹饰的门窗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经受不住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比得上课文朗读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朗读指导朗读指导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1.1.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品味赏析品味赏析把酒问月,引出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2. 2.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样的情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4. 4.体会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意义。
所表达的意义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文人的才情,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水调歌头内容景物写法下阙——上阙——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实写: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写:宫阙、琼楼玉宇明月月圆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人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联想谢谢谢谢观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