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9740156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课件:8-抗原提呈细胞(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呈给T 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专职性专职性抗原抗原提呈提呈细胞细胞(professional APC ):):组成性组成性表达表达MHC IIMHC II类分子和类分子和T T细胞活化所需的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能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并激活

2、共刺激分子,能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并激活ThTh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细胞。 DCDC,巨噬细胞,巨噬细胞,B B细胞细胞 非专职性非专职性APCAPC: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树突状细胞因其具有树突状细胞因其具有许多分支状突起而得许多分支状突起而得名,是体内最主要的名,是体内最主要的抗原摄取、加工、提抗原摄取、加工、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1973 年年 由由 Steinman 发现发现树突状细胞的分类

3、树突状细胞的分类根据来源分:根据来源分: 髓系DC(myeloid DC) 淋巴系DC (lymphoid DC)Myeloid DC(mDC ) conventional DCLymphoid DC Plasmacytoid DC (pDC)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分化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分化( (pDC)pDC)HSCHSC,造造血血干干细细胞胞;MPPMPP,多多能能祖祖细细胞胞;CMPCMP,传传统统骨骨髓髓祖祖细细胞胞;CLPCLP,传传统统淋淋巴巴祖祖细细胞胞;GMPGMP,粒粒和和巨巨噬噬细细胞胞祖祖细细胞胞;MEPMEP,巨巨核核和和红红细细胞胞祖祖细细胞胞;M-DCM-DC巨巨噬噬细细胞

4、和胞和DCDC祖细胞祖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分化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分化Flt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树突状细胞的分类树突状细胞的分类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 immature DC mature DC未成熟未成熟DC表达多种表达多种TLR、Fc R、C3bR、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MHC I/II分子,具有很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无分子,具有很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无提呈能力。提呈能力。在在TLR配体或多种细胞因子,如配体或多种细胞因子,如GM-CSF和和IL-4作用作用下,未成熟下,未成熟DC发育分化为成熟发育分化为成熟DC,后者上调

5、,后者上调MHC,尤其是,尤其是II类分子,同时表达类分子,同时表达B7和和ICAM等共刺激分等共刺激分子,其抗原提呈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丧失抗原摄取和子,其抗原提呈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丧失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加工能力。树突状细胞的分类树突状细胞的分类根据组织分布:根据组织分布: 1.1.淋巴样组织的淋巴样组织的DCDC 并指状并指状DC interdigitating DC DC interdigitating DC (IDCIDC) 滤泡样滤泡样DC follicular DC (FDC)DC follicular DC (FDC) 2. 2.非淋巴组织的非淋巴组织的DCDC 间质性间质性DC

6、 interstitial DCDC interstitial DC 朗格罕氏朗格罕氏DCDC(Langerhans Cell, DC)Langerhans Cell, DC) 体液中的体液中的DC (DC (隐蔽细胞(隐蔽细胞(veiled cells veiled cells 和血液和血液DCDC)上皮组织中的上皮组织中的LCLC(1 1,普通光镜)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入,普通光镜)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入引流淋巴结的引流淋巴结的T T细胞区,成为细胞区,成为IDCIDC(2 2,扫描电镜照片)。,扫描电镜照片)。郎格汉斯细胞郎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Langerhans cells)

7、s cells) 存在皮肤组织细胞表面表达存在皮肤组织细胞表面表达MHCMHC类抗原、类抗原、FcFc R R、C3bRC3bRIDCIDC表达高水平的表达高水平的MHCMHCII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B7B7,具有激活具有激活T T细胞的能力。细胞的能力。来源:血DC、间质DCLangerhans cells并指状树突状细胞(并指状树突状细胞(interdigitating DCinterdigitating DC) 存在于淋巴组织的胸腺依赖区存在于淋巴组织的胸腺依赖区B cellsFDC滤泡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folicular DC, FDCfolicular

8、DC, FDC) 存在于淋巴滤泡存在于淋巴滤泡淋巴滤泡内的淋巴滤泡内的FDCFDC通过通过FcFc受体受体和补体受体捕获和补体受体捕获被致敏的抗原,被致敏的抗原,并将其递呈给并将其递呈给B B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的重要亚群树突状细胞的重要亚群浆细胞样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DC(plasmacytoid DC,pDC)发展史发展史19581958年年, , 最初发现时被称为浆细胞样最初发现时被称为浆细胞样T T细胞细胞, , 直到直到19971997年由华人科学年由华人科学家刘永军发现这类细胞经家刘永军发现这类细胞经IL-3IL-3和和CD40LCD40L活化后获得

9、活化后获得DCDC形态形态, 1999, 1999年被年被命名为浆细胞样命名为浆细胞样DCDC。一旦活化,主要通过快速释放大量。一旦活化,主要通过快速释放大量型干扰素型干扰素来参与抗病毒感染,故又称为干扰素产生细胞(来参与抗病毒感染,故又称为干扰素产生细胞(IPCIPC)。在连接固有)。在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免疫和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 表面标志表面标志mouse: CD45RAmouse: CD45RAhihiB220B220+ +CD11cCD11clowlowCD11bCD11b- -MHC-IIMHC-IIlowlow ,CD8CD8和和 TLR7,TLR9.TLR7,TL

10、R9. human: CD4human: CD4+ + CD45RA CD45RA+ +IL-3RIL-3R(CD123CD123)+ + CD11c CD11c- -,TLR7,TLR9TLR7,TLR9pDCpDC特异性表面标记有特异性表面标记有BDCA-2(BDCA-2(于成熟时消失于成熟时消失),BDCA-4),BDCA-4可用于可用于pDCpDC的分离的分离作为作为APC的树突状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其他功能树突状细胞的其他功能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IL-12等促进等促进Th1细胞分化的因子;细胞分化的因子;1. pDC是体内最主要的是体内最主要的I型型IFN产生细胞,后者

11、产生细胞,后者 在宿主抗病毒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宿主抗病毒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3. IL-10、TGF- 诱导诱导B细胞发生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类别转换, 产生产生IgA类抗体;类抗体;4. IL-1 促进促进T T、B 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 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抗原摄取:抗原摄取: Fc受体、补体受体、甘露糖受体等特点特点: : 抗原的摄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很强,抗原提呈能力较弱,细胞因子刺激后,上调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

12、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抗原的摄取:抗原的摄取: BCR、非特异性的胞饮B B淋巴细胞可识别游离的抗淋巴细胞可识别游离的抗原原 淋巴滤泡中的淋巴滤泡中的FDCFDC通过通过补体受体和补体受体和Ig FcIg Fc受体捕受体捕获抗原,长时间置于细胞获抗原,长时间置于细胞表面,致敏表面,致敏B B细胞。细胞。 表表 几类主要几类主要APCAPC的分布及其主要特性的分布及其主要特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抗原的处理和提呈MHC I类分子途径MHCII类分子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抗原的交叉提呈)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交叉提呈(交叉提呈(cross-presentationcross-presentati

13、on) 指APC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并通过MHC类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这不同于传统性的外源性抗原是通过MHC类分子途径进行加工、处理和提呈给CD4+T细胞。内源性抗原在某些情况下也能通过MHC类途径加以提呈。 -目前对外源性抗原通过MHC I类分子的途径提呈的机制研究较多。 外源性抗原交叉提呈的多种形式外源性抗原交叉提呈的多种形式自噬(自噬(autophagyautophagy)与)与APCAPC对对MHC IMHC I类分子的交叉提类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呈途径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一条胞内蛋白降解途径,主要对体内的一些长寿蛋白及一些细胞器进行降解,降解后产生的氨基

14、酸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参与物质的再循环。自噬是一个进化保守的过程,其分子机制从酵母到哺乳动物十分相似,近年来对自噬在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关注,也是抗原提呈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在自噬过程中,待降解的胞浆组分及细胞器被包裹在一种被称为自噬小体(autophagosome)的双层膜结构中,最终与溶酶体形成自噬溶酶体,实现胞内物质的降解。外源性抗原通过外源性抗原通过MHC I类交叉提呈(自噬的作用)类交叉提呈(自噬的作用)J Immunol, 2009,182:3335肿瘤细胞在营养耗竭或化疗药物作用下,可诱导自噬小体产生。瘤细胞裂解后,自噬小体可以释放至胞外进而被DC捕获,自噬小体中的肿瘤抗原如何

15、以及在何种细胞器与DC的MHC-I分子结合,目前尚不清楚。肿瘤抗原MHC-I复合物最终递呈给CD8+T细胞。J Immunol, 2009,182:3335内源性抗原被内源性抗原被MHC II类分子提呈类分子提呈 (自噬的作用)(自噬的作用)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CMA)途径,胞浆内的分子伴侣Hsc70识别底物蛋白分子的特定氨基酸序列如KFERQ样基序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溶酶体受体LAMP2a结合使底物发生去折叠,并被转运至溶酶体腔进行降解。自噬(macroautophagy)途径,待降解的蛋白和细胞器被非溶酶体来源的双层膜结构所

16、包裹,形成自噬小体,并由自噬小体将其携带到溶酶体中降解加工。脂类抗原的脂类抗原的CD1CD1分子提呈途径分子提呈途径 脂脂类类抗抗原原不不能能被被MHCMHC限限制制的的T T淋淋巴巴细细胞胞识识别别;脂脂类类抗抗原原可可与与表达于表达于APCAPC表面的表面的CD1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分子结合而被提呈CD1CD1是是一一类类MHCMHC样样分分子子,包包括括CD1a-eCD1a-e五五个个成成员员,与与 2m2m组组成成二聚体二聚体 - CD1a-c- CD1a-c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特定的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特定的T T细胞以介导对细胞以介导对 于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于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 CD1d- CD1d将脂类抗原提呈给将脂类抗原提呈给NKTNKT细胞以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以参与固有免疫应答。CD1CD1分子既可以提呈外源性脂类抗原也可以提呈自身脂类抗原,分子既可以提呈外源性脂类抗原也可以提呈自身脂类抗原,其提呈脂类抗原不依赖于其提呈脂类抗原不依赖于TAPTAP或或HLA-DMHLA-DM分子,主要是通过分子,主要是通过CD1CD1分子分子的再循环过程,而没有明显的抗原加工处理。的再循环过程,而没有明显的抗原加工处理。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