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9340845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6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染与流行过程第一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第一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三节: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第三节: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第一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第一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二、传染的临诊类型二、传染的临诊类型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返回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1、传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如发热、黄疸、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2、等。)也叫感染。2、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返回3、传染病的发生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一般把引起传染病发生的病原微生物称“病原体”。病原体致病力的程度和大小称为“毒力”。(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易感性的动物。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抵抗力)称有“易感性”。(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的外界环境。4、传染病的特征:(1)、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用于血清学诊断的基础)。(4)、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5)、耐过动物获

3、得特异性免疫。5、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6、注意几个重要的概念:带菌(毒)现象:动物体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成为无害寄生时称带菌(毒)现象。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有时动物身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是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入侵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病状,这种状态称抗感染免疫。二、传染的临诊类型二、传染的临诊类型传染过程表现各种形式,从而出现许多类型,可归纳如下:1、按传染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2、按病原体种类可分为: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4、3、按传染部位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返回4、按症状的典型性可分为: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的临诊症状。非典型感染:缺乏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的临诊症状。5、按发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6、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7、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一过型(消散型)感染、顿挫型感染、温和型感染。温和型感染:症状表现比较缓和。8、按病毒情况可分为:持续性感染和长程感染。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至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潜伏期的意义:确定

5、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判断共同传播媒介;防止疫情扩散,解除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返回2、前驱期:一般性症状出现(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知道有病了)。3、明显(发病)期:出现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每一种病可能有不同,与诊断有关)。4、转归(恢复)期:出现康复、死亡或慢性化等;视致病因子和机体免疫力双方矛盾斗争的较量而定。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

6、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返回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动物传染病能够在动物之间直接传染或间接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互相传染,即构成流行过程,也可称流行。也就是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和发展以及终止的过程。返回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一)、传染源: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机体。1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注意:发病期的动物,更要注意那些非典型和慢性感染的动物,还要注意患有人兽共患病的病人。返回2病原携带者

7、:是指没有任何病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因而是更具有危险性的传染源。重点阐明病原携带者的分类及其各自的意义。(1)、潜伏期携带者:只有少数,如: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等。(2)、恢复期携带者:是指病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布菌病、猪气喘病等。(3)、健康携带者: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等。(二)、传播途径1、定义: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途径。2、分类(可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1)水平传播:同一世代动物之间(群体间、个体间)平行传播。水平传播可分水平传播可分:A、直接接触传播(无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直接接触易感动物(如狂犬病)。

8、B、间接接触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经传播媒介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有: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有:a经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及尘埃传染)。b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病从口入,人畜一般。含经皮肤、粘膜。c经污染的土壤传播。d经活的媒介物传播:(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类)。传播媒介:将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传播媒介。如生物(媒介者)、物体(媒介物、污染物)等。(2)垂直传播:母体及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的方式:垂直传播的方式:A经胎盘传播。B经卵传播。C经产道传播。(三)、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动物群体的易感性:

9、是指畜禽对于每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的大小。影响因素:1畜群的内在因素:种属、品系和年龄、性别与营养状况的影响较为明显。2畜群的外界因素:饲养管理水平和防疫卫生条件有显著的影响。3特异免疫状态:先天性被动免疫,无病状传染或非典型的顿挫型传染等。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一)、疫源地:1、概念: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存在、到达)地区。措施:对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及扑杀等综合性防疫措施,对病原体采取消毒为主的措施。2、范围:根据传染源的分布、污染范围及周围动物免疫状态而定。可分:疫点:单个传染源或单个疫源地,指患病畜所在畜舍、草场、饮水点等。疫区:空间上许多相互连接的疫源地,除病

10、畜所在畜舍、草场、饮水点外,还包括发病前后到过之处。在疫区的周围为受威胁区。 返回3、疫源地存在时间和消灭条件:疫源地存在时间:要根据传染源存在时间、外界环境中病原体存活时间来确定。适时掌握。否则会使疫情重发或扩散,或造成不必要地人力物力浪费。消灭条件:传染源与病原体的消灭并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易感动物中无新病例出现及终末消毒,血清学检查为阴性。(二)、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自然疫源地:1、概念: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传播媒介(主要为昆虫)和宿主动物在自身世代交替中无限期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群落,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其进程不依赖于人类的参与与否。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的地区。2、主要自

11、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犬瘟热、口蹄疫、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等。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主要可区分为四种形式:1散发:散在发生或呈零星发生,发病数不多且无规律。2地方流行性:发病数较多,且有地方(区)性的含义。3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范围广。爆发: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突然,范围局限在几个畜群或一定地区。4大流行:往往是跨省、甚至于跨国性的,如FMD。返回(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展阶段:1、流行前期:从传染病病原体侵入到出现第一批病例为止的时期。2、流行发展期:流行前期之后,患病不断升高的时期。3、

12、大流行期:畜禽大批罹病,患病率、死亡率都达到最大限度时期。4、流行减退期:畜禽发病数量减少,死亡数减低或病情减轻的时期。5、流行后期:不再出现新病例的时期。6、流行间歇期:上一次流行之后到下一个流行之间的时期。(三)、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季节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中发病率升高。如夏秋季的禽痘,冬春季的呼吸道病。周期性:一次流行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度流行,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如牛的流行热,口蹄疫,小鹅瘟等。地方性: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疾病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称为地方性传染病。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作用于传染源(1)一定

13、的地理条件(如河、海、山等)对传染源有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2)季节变换,气候突变,常使隐性感染动物转为显性传染(猪气喘病)。(3)自然疫源地(狂犬病)。返回2、作用于传播媒介(1)温度:夏秋季气温较高,多为吸血昆虫滋生季节(乙型脑)。(2)日光、干燥对物体和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致死作用(禽流感)。(3)洪水泛滥季节,易造成水源污染(钩端螺旋体病)。3、作用于易感动物(1)低温高湿条件下,可使易感动物受凉、降低呼吸道粘膜的屏障作用。(2)在高温条件影响下,肠道杀菌作用降低,易患消化道传染病。(3)长途运输、过度拥挤等,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二)社会因素(二)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

14、度、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第三节: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一、流行病学概念一、流行病学概念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三、调查的主要方法三、调查的主要方法四、调查的主要内容四、调查的主要内容五、常用的数、率、比五、常用的数、率、比 六、常用的频率指标六、常用的频率指标返回一、流行病学概念:一、流行病学概念:是研究传染病在畜群体中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防制疫病的措施和消灭畜群中传染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1、目的:认识疾病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5、2、要求:认真负责地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返回三、调查的主要方法三、调查的主要方法(一)询问调查:查明传染源、传播媒介、畜群资料、发病和死亡情况、自然情况,并填写调查表格中。(二)现场观察:饲养环境、水源卫生、饲料来源、粪便和尸体处理、昆虫分布习性、卫生措施、气候等。(三)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等方法,证实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畜群免疫状况,发现有关因素。(四)数理统计:用统计学方法,对畜群的发病数、死亡数、屠宰率等,进行整理分析。返回四、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本次流行情况调查1、各种时间关系。2、空间分布。3、受害动物的背景及现状资料。4、各种频率指标。5、防制措施。(二)、

16、疫情来源调查1、既往史。2、致病因子。(三)、传播途径和方式调查1、饲养管理。2、检疫。3、自然环境。4、传播媒介。(四)、相关资料调查返回五、常用的数、率、比五、常用的数、率、比1、数:指绝对数。如感染数、发病数死亡数、康复数等。2、率:指一定量的畜禽群体中发病的畜禽数量。可用百分比表示(A/B+A)。3、比:是构成比,也可用百分比表示。(A/B)4、比例:是指比值,(A/B+A)。返回六、常用的频率指标六、常用的频率指标(一)动态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群体中新发生某事件的频率。1、发病率。2、死亡率。3、病死率。(二)静态率:表示群体中一定时间内存在某事件的频率的指标。1、患病率。2、感染率。3、携带率。返回课后作业1、名词解释:传染、传染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流行过程、传染源、病原体、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媒介、疫源地、自然疫源地、传染病的季节性、传染病的周期性、流行性、暴发。2、传染病的特点及发展阶段。3、感染的常见临诊类型有哪些。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式及其特点。返回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