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9293085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苏教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第三单元单元 毛主席曾用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教育过全党;谈到文艺教育过全党;谈到文艺方针时,又提出了方针时,又提出了“双百双百”方针,即方针,即“百花齐放,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家争鸣”,“百花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种花卉,那么大大家知道是指各种花卉,那么大家知道家知道“百家百家”是指哪百家吗?对,它指的是春秋战是指哪百家吗?对,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种流派,各种流派,它们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它们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一篇文章

2、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导入人物介绍孟子孟子(前(前372372年前年前289289年),名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或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有“亚圣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孟”。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3、,记录了孟子的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理想。写作背景 得得道道多助多助, ,失道失道寡寡助助天时天时不如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地利

4、不如人和人和。施行施行仁政仁政少少有利的天气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上下团结 译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提出观点新课讲解三里三里之之 城城 ,七里之,七里之郭郭 , 环环而而 攻攻之之而而 不胜。不胜。夫夫环环而而攻攻 之,必有得天时之,必有得天时者矣者矣, 然而然而 不胜者,不胜者,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的内城内城外城外城围围表顺承表顺承代词

5、,代前面代词,代前面城郭城郭转折,但是转折,但是句首发语词句首发语词表顺承表顺承者:指者:指“得天时得天时”这种情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定。虽然这样,虽然这样,但是。但是。这这译文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6、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新课讲解城城非不高非不高也也,池池 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非不非不坚坚 利利也,也,米粟非不多也,米粟非不多也,委委而而去去之之 ,是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城墙表判断表判断表判断表判断护城河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兵器。革,甲胄。坚固坚固锐利锐利放弃放弃离开离开代城郭代城郭这这译文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

7、是因为作战的(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新课讲解故故曰,曰,域域民不民不以以封封疆疆之之界界,固固国不国不以以山溪之山溪之险险,威威 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得道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助之之至至 , 亲戚亲戚 畔畔 之之。因此因此限制限制凭凭划分划分的的界限界限使使巩固巩固凭借凭借险要险要震慑震慑武力的强大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施行仁政的君主到到极点极点内外亲属内外亲属 通通“叛叛” 背叛背叛之:代词,代之:代词,代“失道者失道者译文译文:所

8、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大。能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新课讲解多助之至,天下多助之至,天下顺顺之。之。 以以天下天下之之所顺所顺 ,攻,攻 亲戚亲戚之之所畔,故所畔,故君子君子有有不战,战必胜矣。不战,战必胜矣。归顺,服从

9、归顺,服从凭凭连接主谓间,取消句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子独立性,无义。连接主谓间,取消句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子独立性,无义。施行仁政的施行仁政的君主。君主。或者或者译文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父母兄弟都反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父母兄弟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不战则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已,战就一定胜利。新课讲解 第第1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怎样论述?作者

10、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 攻攻城城:天时天时而而环环攻攻之之守方守方地利地利不如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问题探究 第第3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 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 ”。 守守城城:守方守方攻方攻方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委而去之委

11、而去之地利地利人和人和不如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问题探究 第第4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战战争争治治国国域民(不以域民(不以)固国固国(不以(不以)威天下威天下(不以(不以)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排比排比(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类比类比论证论证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深入论证深入论证“得道得道”即即“得人和得人和”则则“战战必胜必胜”。 问题探究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大

12、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层进式排比)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笔带

13、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问题探究 这这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 然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接接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意义。 这这篇短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篇短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仁政”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治国中的重要性。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