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9174738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4.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筹城乡,规划全域统筹城乡,规划全域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合肥市规划局合 肥 市 规 划 设 计 研 究 院二 一 年十二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提提 纲纲一、合肥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建设用地目标预测二、城乡体系规划三、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五、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六、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七、城乡综合防灾规划八、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九、旅游发展规划第一章:合肥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建设用地目标预测以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实施平台,整合城乡空间资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乡发展活力,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

2、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管理与体制创新“六个一体化”,把合肥建设成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一、城乡发展总体目标社会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生态目标空间目标空间目标建设经济、社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绿色城乡实现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劳动均等化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力自由流动的和谐城乡和谐城乡构筑内部资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集约城乡经济目标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形成城乡互补与小城镇工业与小城镇工业化的富裕城乡化的富裕城乡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

3、城镇建设用地预测规划到2030年:合肥市市域人口为1000万人,城镇人口为9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全市城镇建设用地为900平方公里。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名称名称内容内容20302030年年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规模(万人)(万人)(万人)(万人)(km2 2)中心城市中心城区500500500500490490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店埠32-8030-8035-80桥头集 25-3020-2520-25撮镇22-4520-4530-45上派副中心城区上派32-8030-8035-80桃花20-3520-3530-35严店18-2

4、515-2515-25南岗副中心城区南岗32-5030-5035-50小庙18-3016-3020-30双墩副中心城区磨店22-3020-3025-30双墩32-5030-5030-50三十头28-5025-5030-50小城市肥东石塘、长临河、梁园14-2510-2012-25肥西紫蓬、三河、高刘、14-2510-2012-25长丰水湖、下塘、吴山14-2510-2012-25 一般镇肥东(12)元疃、白龙、杨店、响导、陈集、八斗、古城、马湖、众兴、张集、牌坊、包公3-41-41-4肥西(7)官亭、丰乐、高店、铭传、柿树岗、山南、花岗长丰(10)杨庙、朱巷、庄墓、罗塘、义井、左店、杜集、造甲

5、、陶楼、岗集合计合计10001000900900900900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一、城乡空间结构1、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700万人口的都市区2、考虑交通设施对城镇化、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依托重大交通设施的重点镇3、考虑合肥市经济圈重大发展战略,培育小城市既是市域发展需要也是合肥经济圈内城市需要通过构建“圈层+轴向”的城乡空间拓展模式,规划提出“一核一圈五轴的城乡空间结构。一核:合肥中心城区。一圈:城市都市区中心城区为核心,与周边副中心城区、城镇呈一体化发展趋势、密集分布的城镇圈层。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四个新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周边紧密相连的乡镇等。该

6、圈层将成为合肥市城镇重点发展地区。五轴:由中心城区向五个方向的发展沿着交通轴线的发展轴。合宁沪面向长三角发展轴合淮埠面向沿淮城镇圈发展轴合六面向皖西发展轴合安面向皖江城市带发展轴合芜面向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发展轴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合肥核二、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规划至2030年,形成1419等级体系。1个主城区、4个副中心城区、一个滨湖新区、9个小城市、29个镇和600个中心村(社区)的城乡体系。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级。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小城市:长

7、临河、石塘、梁园、三河、紫蓬、高刘、吴山、下塘、水湖29个镇600个中心村。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名称名称内容内容中心城市在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上增加淝河镇、大兴、大圩、瑶海工业园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店埠桥头集撮镇上派副中心城区上派桃花严店南岗副中心城区南岗小庙双墩副中心城区磨店双墩三十头小城市肥东石塘、长临河、梁园肥西紫蓬、三河、高刘、长丰水湖、下塘、吴山一般镇肥东(12)元疃、白龙、杨店、响导、陈集、八斗、古城、马湖、众兴、张集、牌坊、包公肥西(7)官亭、丰乐、高店、铭传、柿树岗、山南、花岗 长丰(10)杨庙、朱巷、庄墓、罗塘、义井、左店、杜集、造甲、陶楼、岗集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二、

8、市域城乡规模等级规划规划布置中心村600个其中:肥东县:200个 肥西县:200个 长丰县:200个每个中心村户数在800-1200户之间,总人口100万。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三、城镇职能分工规划以各个区的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展支点,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名称名称职能职能中心城市综合型店埠副中心城区综合型上派副中心城区综合型南岗副中心城区综合型双墩副中心城区综合型小城市工业型下塘旅游商贸型紫蓬、三河、长临河物流型高刘综合型水湖、吴山、石塘、梁园一般镇综合型杨庙镇、朱巷镇、庄墓镇、罗塘乡、义井乡、左店乡、杜集乡、造

9、甲乡、陶楼乡、岗集、元疃、白龙、杨店、响导、陈集、八斗、古城、马湖、众兴、张集、牌坊、包公、官亭镇、丰乐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山南、花岗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发展指引1、中心城区 强化合肥在圈内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产业扩散、技术创新和信息集散的功能以及在利用外资,对外经贸与合作、科技辐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2、副中心城区 副中心城区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合肥经济圈外围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同时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综合配套公共管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邮电金融、商业服务、旅游休闲等设施,突出集聚和规模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及辐射能力,鼓励本地就业

10、,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塑造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副中心城区内城镇发展指引:店埠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协调与中心城区东部老工业区的关系,预留充分的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严格控制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加强与撮镇、化工基地的联系,加强与中心城区交通设施的对接;严格控制店埠河两岸的用地,充分挖掘店埠河资源,打造店埠河景观廊道。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40-50万人。上派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承担合肥经济开发区配套城区的职能,发展配套产业;保持城区紧凑组团状格局,严格保护江淮运河两侧绿色廊道;加强与中心城区特别

11、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湖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派河港区的货运能力。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40-50万人。双墩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加强与瑶海经济开发区(新站)、庐阳工业园区、现状三十头镇的空间协调和基础设施的衔接。2030年,人口规模40-50万人。撮镇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及店埠城区联系,引导城镇空间集中向东、北发展,升级改造店埠河港区,加强港区与店埠、循环经济园之间的交通联系。2030年,人口规模30-40万人。桃花镇:接受主城辐射,与合肥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形成合肥市配套产业基地。积极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合作。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

12、30-40万人。南岗镇:接受主城辐射,与合肥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高新产业研发与技术转化为主要特色的新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20-30万人。严店镇: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充分利用滨湖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带动镇域经济。注意与北部上派、南部三河的经济联系,注重滨湖地区的保护和综合利用。2030年,人口规模20-30万人。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发展指引3、小城市小城市指在中心城市外围中心镇、重点镇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规划建设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能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和充

13、足的就业机会的新兴城市。意义解决布局分散、减少资源浪费、缓解市区人口压力、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途径县下辖市(镇级市)建设特点1 建立产业特色;2 建立较完善的城市功能,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3 市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进行;4 基础设施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5 市场协作与政府主导共同发挥作用;6 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整体规划、坚持规划法制化;7 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促使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

14、施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合肥市选择以下九个城镇作为合肥市都市区外围重点发展的小城市(小城市)肥东:长临河镇、梁园镇、石塘镇肥西:水湖镇、下塘镇、吴山镇长丰:三河镇、紫蓬镇、高刘镇水湖三河长临河紫蓬高刘吴山下塘梁园石塘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文化休闲胜地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平

15、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梁园发展定位:振兴商贸业,做大工业,合肥市工贸综合型县域中心城镇。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5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沿合蚌路向西南发展。石塘:发展定位: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集群道路,是合肥市工贸综合型县域中心城镇。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5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西南发展。水湖: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长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发展规模:2030

16、年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25万人,城镇人口22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平方公里以内。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南、次要向北。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下塘发展定位:以铝产业加工的主导产业生态型工矿城镇。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20万人,城镇人口16万,城镇建设用地为16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北。吴山发展定位:以吴王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带动吴山美食的推广,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发展都市农业,走农业产业集聚道路。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7万人,城镇人口5万,城镇建设用地为5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三河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以旅游为龙头,以三产作支撑,发

17、展旅游名镇、经济大镇、文明新镇。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10平方公里左右。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紫蓬发展定位:以紫蓬山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二产作支撑,发展城镇经济。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9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9平方公里左右。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高刘发展定位:合肥市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江淮风貌带的重要载体,合肥市城郊休闲度假基地,重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走廊、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城镇规模: 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12-25

18、平方公里左右。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4、一般镇发展指引为周边乡村地区提供综合服务,以农业、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工业不再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要功能。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积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农村和农业产业化功能,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5、村庄发展指引 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通过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稳步推进迁村并点。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建设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高效农业,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以农村功能为导向,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中心村建设规模:中心村建设规模

19、:户数:户数:800-1200800-1200户户占地面积:占地面积:20-3020-30公顷每村公顷每村* *20302030年合肥市域中心村(社区)数量表年合肥市域中心村(社区)数量表(单位:个)肥东肥西长丰合计远期规划中心村200200200600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村庄体系结构: 中心村-基层村n 村庄分类及建设指引(下图)乡村协调地区都市区生态控制地区保留重点发展型村庄保留适度发展型村庄城镇化村庄预城镇化村庄近期迁建村庄逐步迁建村庄引导迁建村庄5、村庄发展指引*农村新社区布局模式分类布局引导范例*村庄分类及建设指引图*乡村协调地区基层村建设模式图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第三章:城乡产业发

20、展规划 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壮大支柱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大中型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冶金和化工产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打造汽车、装备制造、家电和化工产业。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将新型平板显示打造成千亿元级产业,培育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产业。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

21、合肥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中心。 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承发展种子培育、蔬菜园艺、苗木花卉、特色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千亿元级产业。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一、合肥市城乡产业一体化总体部署:一、合肥市城乡产业一体化总体部署:2424战略支撑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家电产业新兴产业先导型产业加快培育第一产业:现代农业第二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 第三产业:物流产业,金融、会展、物联网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业传统优势产

22、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铝加工、电力、化工、食品、耐材及建材、纺织服装第三产业:商贸服务业产业聚焦二、合肥市城乡产业一体化体系二、合肥市城乡产业一体化体系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先导型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全国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构建引领合肥经济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1、农业发展定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粮

23、食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休闲农业、生物质产业和农业服务业,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2、农业发展战略u 突破“小作坊”式小农经济经营方式,走“集团作战、抱团发展”的农业产业集群化战略u 以搭建公共平台建设为核心,实施市场联动。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高能级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检测平台,形成立足合肥经济圈,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新格局。u 联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以生态旅游为纽带,实施旅游联动。要大力整合合肥现代农业和外围区域城镇景观

24、旅游资源,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系列,形成合肥现代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的自然生态系列、观光休闲系列、风情体验系列、农耕文化系列、教育认知系列等u 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战略现代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强调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3、城乡农业布局规划“三大圈层”、“五大产业带”1、城区农业圈层(第一圈层)多功能农业。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建设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达到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的建设目的。2、近郊农业圈(第二圈层)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重点,

25、兼顾生态、生活功能。建设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农业圈。3、近郊农业圈(第三圈层)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和辐射带动功能作用。 五大产业带:1、环巢湖水生蔬菜和特种水产种养产业带2、肥西沿合铜公路15公里蔬菜园艺产业带3、肥东沿店白路种养一体高效农业产业带4、长丰沿合水路30公里雪山草鸡养殖产业带 5、沿北环高速40公里经济林木产业带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小作坊”式小农经济经营方式,走“集团作战、抱团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形成七大产业集群。七大产业集群1、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20万亩草莓产业集群2、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集群,3、肥东撮镇、肥西三河

26、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10万亩莲藕产业集群,4、肥西小庙和长丰双墩为核心的亿只家禽养殖产业集群,5、肥西聚星为核心的7万亩蚕桑产业集群,6、肥西县紫蓬镇为核心的农家乐旅游农业产业集群7、肥东县古城镇5万亩市场养殖产业集群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4、农业产业集群规划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第二产业发展指引1、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做大体量、优化结构、创新发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2、打造6个千亿级产业,10个500亿级产业6个千亿级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型平板显示、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10个500亿级产业,化工、冶金、新材料、节能环保、

27、公共安全等。3、加快国家、省级开发园区整合、扩容、升级,鼓励工业园区与县、区合作发展,重点建设四大集聚区、两大示范园和五大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第二产业发展指引1、四大产业集聚区 工工业业区名称区名称整合工整合工业业园园西部集聚区西部集聚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包括蜀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电、汽车、电子信息及软件、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高新技术产业西南部集聚西南部集聚区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包括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合肥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北部集聚区北部集聚区新站综合开发

28、试验区为重点,包括瑶海工业园区、庐阳工业园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等产业东部集聚区东部集聚区以合肥循环示范经济园、肥东经济开发区、撮镇省级商贸物流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型化工、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北部集聚区北部集聚区西南部集聚区西南部集聚区西部集聚区西部集聚区东部集聚区东部集聚区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第二产业发展指引2、两大示范(园)区 工工业业区名称区名称合肥承接产业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转移示范园区位于长丰、瑶海区和新站区域,规划起步区15平方公里,远期控制200平方公里,重点承接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

29、源、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 合肥自主创新合肥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在派河以南肥西境内,规划起步区15平方公里,远期控制2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家用电器、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合肥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第二产业发展指引3、五条产业带 即依托国家、省级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沿重要交通干线,向外围延伸拓展,打造合巢芜、合桐安、合六叶、合淮蚌、合宁沪等五条产业带,幅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合淮蚌产业带合六叶产业带合宁沪产业带合巢芜产业带

30、合桐安产业带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第二产业发展指引4、乡镇工业集聚区发展指引贯彻贯彻“一区一园一主业一区一园一主业”策略,将合肥市近策略,将合肥市近30个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为个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为15个工业集聚区,引导乡个工业集聚区,引导乡镇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镇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工业区名称整合情况白龙工业集聚区八斗工业集聚区元瞳工业集聚区众兴工业集聚区纳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园区梁园工业集聚区店埠工业集聚区纳入肥东经济开发区撮镇工业集聚区纳入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龙潭工业集聚区纳入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青年工业工业园纳入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肥东县乡镇工业集聚区整

31、合情况肥东县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情况工业区名称整合情况上派工业集聚区三河工业集聚区纳入自主创新示范区花岗工业集聚区纳入自主创新示范区官亭工业集聚区紫蓬工业集聚区小庙工业集聚区严店工业集聚区纳入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业区名称整合情况三十头工业集聚区纳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园区岗集江淮汽车汽配园左店工业集聚区吴山镇工业集中区 杨庙镇工业集中区 义井乡工业集中区罗塘乡工业集中区水家湖工业区*长丰县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情况长丰县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情况*肥西县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情况肥西县乡镇工业集聚区整合情况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n 加大“优二进三”力度,提升都市区现代服务业档次。n 坚持“兴二促三”,在都市

32、区以外区域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n 在乡村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培育出约300家农家店(包括百大集团合家福超市、徽商集团红府超市、徽盐连锁 等),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203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格局.成为服务业大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要明显高于GDP增幅,逐步构筑与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合肥成为合肥经济圈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五、现代服务业规划1、发展目标* *

33、三次产业占三次产业占GDPGDP的比重的比重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n 两轮驱动两轮驱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n 双管齐下。双管齐下。既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要优化提升消费者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生产者服务业。 n 三力合一三力合一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n 四化带动四化带动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法治化优化服

34、务业环境。 n 分类指导分类指导各区、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各自发展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好大旅游、大文化、金融、商贸与物流、信息服务与软件、中接轨服务。接轨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立足合肥经济圈,服务全省,服务“长三角”,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五、现代服务业规划2、发展原则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n 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n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扶持大文化产业 n 以接轨长三角为契机,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业 n 促进商贸与物流业升级,打造物流中心、购物天堂 n 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n 以持续快速健康为基调,稳步

35、发展合肥房地产业 n 探索新型服务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n 以城乡现代服务设施均等化为目的,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五、现代服务业规划3、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五、现代服务业规划4、空间布局依托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划分为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城区综合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园区生产性服务等四大功能区。 旅游休闲功能区旅游休闲功能区 环巢湖旅游休闲区。主要范围包括四顶山旅游度假区(合肥段的茶壶山、黑石咀、红石咀及巢湖市段中庙、姥山构成巢湖旅游资源的集中区 )、滨湖温泉滨湖、水乡古镇与乡村民

36、俗等多个景区。发展滨湖休闲观光旅游,打造集生态、考古、历史、爱国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人文旅游服务区。 省际黄金旅游功能区。依托合宁、合铜黄高速公路,联合上海、黄山两市,将合肥的旅游休闲和上海的都市、黄山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条“名城名湖名山”的国际级黄金旅游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大旅游经济圈,扩大和丰富合肥市旅游度假服务区的内涵和外延。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五、现代服务业规划4、空间布局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 中央商务区(CBD)。该区为合肥市滨湖新区,是合肥市未来的城市中心区。滨湖新区将建成杭州未来集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公司总部、商务洽谈

37、、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CBD)。区内重点发展外向程度高、服务范围广、附加值高的新型服务业,打造服务全省、全国的商务、信息核心平台。 中央商业区(核心商圈)。以合肥市老城区三孝口商务圈为核心,向四面延伸,该区域重点围绕人民(市府广场)广场和淮海路步行街,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商业设施。主要承载传统文化、商务功能、金融服务区和商业银行集聚区。各个区块协调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央商业(金融)服务区。 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打造淮河路商业步行街、长江中路综合商业街(大东门五里墩立交桥)、宿州路综合商业街、长江西路综合商业街、新徽商总部基地商业街、胜利路综合商业街县(市)域功能街区。各县(市)要根

38、据自身特点,实行重点突破,并主动承接城市中心的辐射,按照争创特色的要求,发展壮大各自的强项,形成强有力的区块效应。同时,要以争创特色乡镇为重点,以推进城市化为契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加强若干功能区的划分,加快对农村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开发力度,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要。 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五、现代服务业规划4、空间布局物流功能区 物流园区服务区。主要包括撮镇、新港、新站、勾庄物流区块和新桥航空园区等物流基地。依托各园区所辐射的产业,新桥航空园区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信息软件。实现物流、交易、仓储、加工、运输、报关、货代等的配套发展,创造专业化程度高、流通功能强、经营规范的区域物流中心。建

39、设完善新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新站物流基地等。 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合肥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周谷堆)、百大集团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依托现有物流企业,扶强扶优成为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的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商品批发市场。以产业升级为依托,创新交易方式,使传统市场向连锁经营、展览展示、购销代理、商品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的新型市场转变。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五、现代服务业规划4、空间布局四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园区:空港枢纽型物流园区北站枢纽型物流园区撮镇综合型物流园区新港综合型物流园区六个物流中心:六个物流中心:井岗物流中心新站物流中心迎河港物流中心循环经济园物流中心店埠物流中

40、心桃花物流中心物流业空间结构:构建“四园区六中心”物流空间布局,结合专业配送中心,最终将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的三级等级结构,共同组成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五、现代服务业规划4、空间布局生产服务功能区生产服务功能区 经开区产业技术服务区。区内服务业发展依托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大学城的智力资源,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综合代理、进出口咨询、产品信息及产品研发、组合配售等服务,提升基地竞争力。 高新技术服务区。该功能区以高新技术、科技研发为核心,为产业区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实现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新站生产性服务区。该功能区将

41、积极发展商业服务、代理、转口贸易等,把研发、设计、广告、法律、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为新站产业基地提供全方位生产服务。 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一、航空机场规划 重点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建设机场专用通道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体系。 2015年客运吞吐量6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2020年旅客吞吐量1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万吨;2030年旅客吞吐量2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新桥国际机场疏港通道(高速与快速路)新桥国际机场疏港通道(高速与快速路) 新桥国际机场与轨道

42、交通衔接规划新桥国际机场与轨道交通衔接规划 二、铁路系统规划国家铁路网规划中,经过合肥的国家铁路干线与城际快速线:合宁高速铁路(合肥南京)合武高速铁路(武汉合肥)京福高速铁路华东第二客运通道(阜合杭客专)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二、铁路系统规划(1)客运专线p 沪汉蓉高铁p 京福高速铁路p 华东第二客运通道(阜合杭客专)(2)“大”字型城际铁路p 合肥-安庆p 合肥-南京p 合肥-淮南-蚌埠p 合肥-巢湖-芜湖p 合肥-六安(3)普通铁路规划p 宁西铁路合宁段及西合复线p 合肥-庐江-铜陵普通铁路p 既有华东第二通道电气化改造p 既有合九线电气化改造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规划目标

43、:以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重点加强高等级道路、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到2030年基本实现城乡交通现代化和公交一体化。(1 1)依托市域县道骨架路网,构建全市域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依托市域县道骨架路网,构建全市域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市域县道骨架路网按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功能标准进行控制预留,如路幅布置形式、路灯设施、排水系统、交通控制等,作为水、气等其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载体,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和经济条件分期实施。(2 2)农村居民出行实现)农村居民出行实现“3045”3045”目标目标以贯通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都市区

44、、县城城区连接和方便农村居民出行为核心,加快推进公路结构网络化建设,实现市域内各乡镇、中心村可在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各乡镇、中心村可在45分钟内至城区或县城。(3 3)县乡公路等级标准化,铺装高级化)县乡公路等级标准化,铺装高级化全市县道公路全部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通达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扩权强镇试点镇和重点镇县道公路基本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乡道公路达到四级以上,部分通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土地整理示范村和乡道重要节点等重要村庄乡道公路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市属四区以及产业园区县乡公路一般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建设。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1 1)高速公路及国省道网方案:放射型高速公路网

45、络结构)高速公路及国省道网方案:放射型高速公路网络结构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合肥市域高速公路网主要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一环七射”结构,现状已基本建成,同时规划中省高速公路S23和S12分别从市域西侧和边侧边界穿过。p 沪汉蓉高速(上海成都)p 沪陕高速(上海 西安)p 京台高速(北京 台北)p 合安高速(沪汉蓉、沪渝高速联络线)p 合巢芜高速(沪汉蓉、沪渝高速联络线)(2 2)快速路道路网)快速路道路网向西、西南、西北(3条):合六叶高速(沪蓉高速-沪陕高速安徽段)、G312国道以及合六城际快速路 (繁华大道西延)向北方向(4条):合淮阜高速、合徐高速(京台高速安徽段)、合淮蚌城际快

46、速路(蒙城北路北延)和S101省道 向东方向(4条):合宁高速(沪蓉高速-沪陕高速安徽段)、合浦公路、S331、 S200省道 ,建设合巢城际快速通道(合马路改造)向东南方向(3条):合巢芜高速、合巢马高速和S105省道 向南方向 (4条):合安高速、合铜黄高速(京台高速安徽段)、G206国道、S103省道 ,建设合桐城际快速通道(合安路改造)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3)县道骨架网n 路网结构:形成“一环六横六纵”县道骨架网n 区域联系区域联系三县之间、三县与相邻市县之间连通需要根据县与县之间连通需求,需要连通县道有:罗塘至寿县,长丰与寿县之间联系通道;沛河至定远,长丰与定远之间

47、联系通道;陈桥至定远义和镇,肥东与定远之间联系通道;高刘至寿县广岩,肥西与寿县之间联系通道,空港工业园对外联系道路。一环六横六纵县道骨架网近期建设公路横断面与远期市政化道路断面做好衔接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3 3)县道骨架网)县道骨架网路线名称路线名称起讫点起讫点主要控制点主要控制点里程(里程(kmkm)等级等级环城环城公路公路西环西环花岗花岗- -紫蓬紫蓬- -小庙小庙- -高刘高刘花岗镇、紫蓬镇、跨沪汉蓉铁路桥花岗镇、紫蓬镇、跨沪汉蓉铁路桥42.542.51 1北环北环高刘高刘夏店夏店元瞳元瞳杨店杨店高刘、夏店、元瞳、杨店、白龙高速出入口高刘、夏店、元瞳、杨店、白龙高速出入

48、口62.662.61 1东环东环杨店杨店梁园梁园石塘石塘桥头集桥头集长临河长临河草庙、梁园、石塘、桥头集、长临河草庙、梁园、石塘、桥头集、长临河61.861.81 1南环南环环湖北路、环巢湖公路东段、环湖北路、环巢湖公路东段、环巢湖公路西南段环巢湖公路西南段跨南淝河大桥、环湖北路、严店跨南淝河大桥、环湖北路、严店38.138.1不含环湖北路不含环湖北路1 1横一横一杜集杜集义井义井义井、朱巷、杜集义井、朱巷、杜集38.3538.352 2横二横二杨庙杨庙广兴广兴下塘、费集、响导、陈集、广兴下塘、费集、响导、陈集、广兴89.789.72 2横三横三元瞳元瞳古城古城杨店、八斗、王城、龙山、古城杨店

49、、八斗、王城、龙山、古城35.635.62 2横四横四梁园梁园界牌集界牌集梁园、张集、杨塘、古城、广兴、界牌集梁园、张集、杨塘、古城、广兴、界牌集38.738.72 2横五横五紫蓬紫蓬铭传铭传紫蓬、聚星、铭传紫蓬、聚星、铭传39.139.12 2横六横六袁店袁店清平清平袁店、新仓、四合、丰乐、清平袁店、新仓、四合、丰乐、清平38.438.42 2纵一纵一高店高店山南山南高店、江夏、铭传、山南、袁店高店、江夏、铭传、山南、袁店48.448.42 2纵二纵二高店高店袁店袁店高店、官亭、聚星、山南、袁店高店、官亭、聚星、山南、袁店49.949.92 2纵三纵三合淮大道合淮大道蒙城北路、下塘、罗塘、水

50、家湖蒙城北路、下塘、罗塘、水家湖55.555.51 1纵四纵四合水路合水路罗集、下塘、陶湖、朱巷、左店罗集、下塘、陶湖、朱巷、左店46.246.22 2纵五纵五肥东店埠肥东店埠朱巷朱巷店埠、牌坊、白龙、青龙、造甲店埠、牌坊、白龙、青龙、造甲55.655.62 2纵六纵六陈集陈集栏杆集栏杆集陈集、杨塘、栏杆集陈集、杨塘、栏杆集32.132.12 2合计合计772.5772.5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4 4)乡道骨架网)乡道骨架网重点考虑中心村、新农村建设点居民出行权力,对中心村、新农村中悬点和孤点进行连通。各类旅游景点、农业产业园区,乡道连通后将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是农村发展经济路,

51、在连通前提下,提高道路等级,达到三级。年份肥东肥西长丰合计20201077106172448772030128212739675542各县乡道里程预测表(km)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4 4)乡道骨架网)乡道骨架网肥东县2020年乡道总里程1077公里,增加里程227公里;2030年乡道总里程1282公里,增加里程407公里。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4 4)乡道骨架网)乡道骨架网肥西县2020年乡道总里程1061公里,增加里程212公里;2030年乡道总里程1273公里,增加里程401公里。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5 5)乡道骨架网)乡道骨架网长丰县2020年乡道总里程724公里,增加里程201公里;2030年乡道总里程967公里,增加里程444公里。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三、道路规划(5 5)城乡一体化道路衔接)城乡一体化道路衔接对于分期实施道路,近期公路横断面要与远期市政化道路断面做好衔接,预留市政管线空间。以近期双向四车道公路为例,远期进行市政化改造时,车行道保持不变,将硬路肩、土路肩部分改造成慢行一体部分,并将所有市政管线放入慢行一体下层,实现道路断面近远期衔接。远期市政道路断面近期公路断面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