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768086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 ll国际贸易纯理论是用那些高度抽象的研究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最一般问题的国际贸易研究。“纯”字说明其有许多假设条件:即只考察国际贸易中物物交换关系,不考察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国际间的货币、价格和支付问题。但国际贸易纯理论所揭示的一系列基本结论都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石。l 这些理论主要研究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国际贸易的流向是怎样的?国际贸易的规模如何把握?国际贸易条件怎样确定?国际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等五个问题。l第一节绝对成本论l第二节比较成本论l第三节相互需求论l第四节资源赋予论第一节第一节 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 l一、产生

2、的背景l殖民贸易使英国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很高的利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此时,英国已不担心自由竞争,相反,自由竞争已成为进一步战胜贸易对手的最好方法。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英国资产阶级需要一种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学说反对国家干预,发展资本主义。l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又名国富论、原富)猛烈抨击了保护贸易理论,大力鼓吹自由放任。其中,在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二、国际分工与绝对成本理论二、国际分工与绝对成本理论 l对成本理论的内容蕴含在斯密的论证中l1、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l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交换是由人类本性决定的一种自然现

3、象。l2、交换产生分工l要交换就要生产能交换的物品,每个人都各自生产一件物品,就产生了分工。且分工能提高生产率。3、分工的原则是各自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l其结果是,他们都会从这种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多得多的利益。l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l 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巨大地增加社会财富。数字分析:(数字分析:(1 1:1 1的交换比例)的交换比例) l交换前:交换前:l酒产量劳动毛呢产量劳动l英国1120170l葡萄牙1801110l按绝对成本分配生产后:按绝对成

4、本分配生产后:l酒产量毛呢产量l英国02.7(190/70)l葡萄牙2.375(190/80)0l交换后:交换后:l酒产量毛呢产量l英国11.7l葡萄牙1.3751总结:总结:l 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产品来说处于绝对优势,就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l 如果一国在另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产品来说处于绝对劣势,就不应该进行该种产品的生产,本国所需应从对方国家进口。其结果是参加贸易的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l三、简评l贡献:贡献:l1、指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l2、阐明了国际贸易不

5、像重商主义者所说只能是进行的某一方得到贸易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得到利益l3、反映和代表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l缺陷:缺陷:l1、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利已主义在经济学上的集中表现l2、完全撇开国际生产关系而只用自然条件或其他客观条件来说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形成l局限性:局限性:l 只说明了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所以它只说明了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论 l一、斯密二难与比较成本理论提出l起源背景:l谷物法存废之争中大卫李嘉图发现了“

6、斯密二难”(从现实国际贸易的参加国来看,有些国家所在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都绝对高于其贸易伙伴,而这些国家却没有被排斥在国际贸易之外),并提出了比较成本论。这是对亚当斯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l二、李嘉图模式及其前提条件l9个假设:个假设:l1、2+2模型l2、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l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l4、不存在运输费用l5、生产要素在国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不可以l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l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l8、贸易方式是物物交换方式l9、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数字分析:数字分析

7、:数字分析:数字分析: l英葡分工生产前:英葡分工生产前:l毛呢酒l葡萄牙9080l英国100120l英葡分工生产后:英葡分工生产后:l毛呢酒l葡萄牙(80+90)/80=2.125l英国(100+120)/100=2.2l英葡相互交换后:英葡相互交换后:l毛呢酒l葡萄牙1.12.125-1.1=1.025l英国2.2-1.1=1.11.1三、简三、简评评l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l1、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全面、更深刻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l2、比较成本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对外贸易利益的来源l3、深刻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好处l4、还暗含结论:双方互利贸易关系存在于一个有一定幅度的范

8、围内l缺陷与不足:缺陷与不足:l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l2、未能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l3、所揭示的比较利益是静态和短期的利益l4、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对国际贸易的阐述,在实践中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情况l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按其学说,欠发达国家节约的时间比发达国家多。这与现实中存在贸易中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价值转移(富国剥削穷国)不符l比较成本说基础劳动生产率差异。差异越大,更易发生贸易,以此类推,贸易应该更容易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但事实是现今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l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存在各类贸易保护壁垒,这与理论叙述不符l5、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

9、大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 l相互需求论是西方庸俗经济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前的国际贸易论。约翰穆勒(是李嘉图的学生),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了重要补充,提出相互需求原理。而马歇尔是用几何数学的方法,对相互需求论做了进一步的均衡分析。我们主要介绍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原理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l一、产生的前景l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补充。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为决定一个国家的何种商品在国际上进行交易有利可图提供了理论基础,甚至这一理论还暗示了互利的交换幅度,但它并没有也不能解决了这些交易商品将按什么样的实际比例进行交换,以及何种机制决定了这一比例等国际贸易中的核心问题。因此,比较成本论只是论证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

10、及贸易利益之所在,而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因为比较成本论只看到供给,而没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l 穆勒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穆勒用贸易条件对“价值”研究,实际上指的是交换价值)二、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二、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总体概括: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了互利贸易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益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l(一)互惠贸易的范围(一)互惠贸易的范围l 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

11、(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以数字例子表述:以数字例子表述:(假设两国投入等量劳动各可生产(假设两国投入等量劳动各可生产不同的棉布和亚麻布的数量)不同的棉布和亚麻布的数量) l分工前:分工前:l棉布亚麻布l英国1015l德国1020l注:穆勒使用的是比较优势的概念(等量劳动不同产出量),而不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概念(等量产品不同的劳动投入)。l分工后:分工后:l按比较利益学说:德国生产亚麻布,英国生产棉布。l英国国内交换比例是1:1.5。即英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换底线是1: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是1:2。即德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换底线是1:2。l综上所述

12、,两国内棉布与亚麻布的交换比例必须介于1:1.51:2,即介于英、德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从贸易中获利。图例图例l棉布ll英国不交换区l英国国内交换比例(1:1.5)l两国互利交易区l德国国内交换比例是1:2lll德国不交换区l0l亚麻布l(二)贸易利益分配(二)贸易利益分配l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说明本国从贸易中取得的利益越来越大地超过它分工和贸易前本国独立生产的水平。l如国际交换比例为1:1.6英国只多换0.1单位亚麻布,德国节约了0.4单位亚麻布,德国获利。l 如国际交换比例为1:1.9英国就可多换0.4单位亚麻布,德国仅节约了0.1单位亚麻布,英国获

13、利。l(三)相互需求法则(三)相互需求法则l贸易条件在互惠交易区“摆动”的原因是:相互需求法则l 该法则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即较少的产品换对方较多的产品,贸易条件有利;相反贸易条件不利),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如果两国需求强度发生变化,贸易条件或两国商品交换比例必然发生变化。四、评价四、评价l贡献:贡献:l1、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问题l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l不足:不足:

14、l1、抛弃了劳动价值论l2、缺乏充分的说明力,并与事实不符补充内容:补充内容:出口贫困化增长出口贫困化增长l出口贫困化增长: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l原因:l1、出口国经济单一l2、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l3、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 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其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下降而要用大量出口来弥补损失图例图例(三条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三条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国际价格曲线。)国际价格曲线。) l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蓝线)外移

15、,说明生产能力扩大,但由于国际价格线(红线)较平坦,对出口不利,结果出口增长,而价格下降,而该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即绿色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向圆心移动)。l评价:l1、发展中国家产品结构单一,在走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中,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从要长远看要予以调整。l2、出口贫困化增长只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普遍现象,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定阶段。(如中国成衣出口、钨矿砂出口便是一例)第四节第四节 资源赋予论资源赋予论 l现实中的贸易理论不仅要看到劳动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矿产等)的重要性。贸易还应反映各国资源差异。l李嘉图学说,用国际间生产

16、的特点不同和要素生产率不同,解释了比较成本的差异;资源赋予论则从各国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和各国生产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并假设各国劳动生产率相同来解释了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l狭义的资源赋予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l广义的资源赋予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赫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与资源赋予论一、赫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与资源赋予论l 赫克歇尔首先提出了资源赋予论 l 的基本观点。代表作是对外贸l 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奥林师承l 赫克歇尔,创立了资源赋予论。l 所以资源赋予论又称为“HO原l 理”。奥林的代表作是域际贸l 易与国际贸易,1977年获得诺l 贝尔经济学奖。

17、萨缪尔森用数学的方法论证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其于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一版再版,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有把资源赋予论称为“HOS理论”。二、与资源赋予论有关的几个概念二、与资源赋予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l(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l生产要素是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l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劳动、资本和l企业家才能)l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租l金、工资、利息和利润)l(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l指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的比例的大小。(劳动密集型l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l(三)资源赋予和要

18、素丰裕(三)资源赋予和要素丰裕l资源赋予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l 要素丰裕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 l 例大于别国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l 要素的相对价格。(总量法或价格法)三、资源赋予论的主要基本假设条件三、资源赋予论的主要基本假设条件l1、2+2+2l2、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l3、不存在规模效益,消费偏好相同l4、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能够自由转移,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l5、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l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四、资源赋予论的基本内容四、资源赋予论的基本内容 l(一)要素供给比例论(一

19、)要素供给比例论l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l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l2、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l商品的价格等于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导致商品相对价格差异l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l 相对供给充裕的要素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稀缺的要素相对较高 结结 论:论: 一国出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了l 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l 产品,进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l 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l 商品。l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

20、轻工产品等。用一般均衡框图分析资源赋予论用一般均衡框图分析资源赋予论 l商品相对价格ll生产要素价格ll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ll最终产品需求lll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消费偏好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l不同国家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利益和贸易类型l但在两国偏好相同,技术水平相同及收入分配相同,从而对最终产品和要素需求相似的假设前提下,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便是商品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l(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说(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奥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奥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

21、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l结论: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同时,奥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l五、评价l积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l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HO学说比李嘉图学说更加深入和全面。l2、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结合构成的价格,对一国贸易起重要作用。l缺陷:缺陷:l1、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和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l2、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重视,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