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767155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5.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5(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野外工作方法一、野外工作方法二、多次覆盖技术二、多次覆盖技术三、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7.3 7.3 地震法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地震法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二)、二维观测系统(二)、二维观测系统(三)、三维观测系统(三)、三维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1 1、地震法简介、地震法简介人工地震法按照野外施工方法可分为地面地震法和人工地震法按照野外施工方法可分为地面地震法和VSPVSP法;法;-地面地震法包括二维地震法和三维地震法;地面地震法包括二维地震法和三维地震法; 二维地震方法二维地震方法是针对地下目标体设计地震是针对地下目标体设计地震测线、

2、实施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获得地下测线、实施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获得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方法。地质信息的地震方法。 -二维测线一般与地下地质构造的走向垂直,二维测线一般与地下地质构造的走向垂直,即沿着地质构造的倾向布设。即沿着地质构造的倾向布设。 -沿测线按照一定方式布置炮点和等间隔排列沿测线按照一定方式布置炮点和等间隔排列的检波器。检波器用来接收炮点激发、经地下反的检波器。检波器用来接收炮点激发、经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震源每激发一次,炮点位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震源每激发一次,炮点位置和与该炮点相关的检波器向前挪动一次,直至置和与该炮点相关的检波器向前挪动一次,直至覆盖整条测线。覆盖

3、整条测线。 -二维地震方法获得的是反映测线下方垂直平二维地震方法获得的是反映测线下方垂直平面内地震信息的二维地震成果剖面。面内地震信息的二维地震成果剖面。 二维地震方法示意二维地震方法示意 三维地震方法三维地震方法是在地表一定面积内沿地是在地表一定面积内沿地下地质构造的倾向布置若干条相互平行的测线,下地质构造的倾向布置若干条相互平行的测线,实施对地下某一区域内的多个反射点的地震信实施对地下某一区域内的多个反射点的地震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息进行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 -通常,每条测线上的检波器等间隔布置,通常,每条测线上的检波器等间隔布置,并在垂直测线方向布设炮线,炮点一般等间隔并

4、在垂直测线方向布设炮线,炮点一般等间隔分布于炮线上。分布于炮线上。 -震源激发时,多条测线的检波器同时接收,震源激发时,多条测线的检波器同时接收,可获取地下某一面积内的多个反射点的地震信可获取地下某一面积内的多个反射点的地震信息。随着炮线与测线的规律移动,所涉及的反息。随着炮线与测线的规律移动,所涉及的反射点可覆盖整个三维工区。射点可覆盖整个三维工区。 三维地震方法示意三维地震方法示意2 2、观测系统的概念、观测系统的概念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把激发点和由检波点组成的接收排地震勘探中把激发点和由检波点组成的接收排列的相对位置关系叫做观测系统。列的相对位置关系叫做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可

5、分为观测系统可分为二维观测系统和三维观测系统;二维观测系统和三维观测系统; 二维地震观测系统示意二维地震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二)、二维观测系统(二)、二维观测系统(三)、三维观测系统(三)、三维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叫做道间距,一般用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叫做道间距,一般用 1 1、观测系统的相关术语、观测系统的相关术语道间距道间距表示。表示。 每一每一激发点激发时,所有与之对应的等间隔排列的检波器构激发点激发时,所有与之对应的等间隔排列的检波器构成接收排列。成接收排列。 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检波器的

6、距离叫做排列长度,用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检波器的距离叫做排列长度,用L L表示。如表示。如果工作中确定了某种型号地震仪的接收道数果工作中确定了某种型号地震仪的接收道数N N以后,那么排列长以后,那么排列长度度L L为:为:排列长度排列长度炮点炮点检波点检波点 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叫做偏移距,一般用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叫做偏移距,一般用X X1 1表示。表示。 原因:原因:在实际地震工作中,由于炮点井口喷出物及面波对在实际地震工作中,由于炮点井口喷出物及面波对炮点附近(捶击也一样)的几道检波器都会产生严重的干扰,炮点附近(捶击也一样)的几道检波器都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一般情况下

7、端点不设置检波器,即紧挨震源的检波器离开因此一般情况下端点不设置检波器,即紧挨震源的检波器离开震源一定距离。震源一定距离。 一般说来,偏移距的长度不应小于最浅的目的层深度,一一般说来,偏移距的长度不应小于最浅的目的层深度,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 偏移距偏移距 炮检距:炮检距: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离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叫做最大炮检距离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叫做最大炮检距,一般用,一般用X Xmaxmax表示。表示。 最大炮检距的确定:最大炮检距的确定: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并受地形、地质及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

8、,并受地形、地质及地层波速的影响。地层波速的影响。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至少要为目的层或新鲜基岩深度的至少要为目的层或新鲜基岩深度的5 57 7倍以上,如果长度倍以上,如果长度不够便不能掌握深部基岩状况,甚至导致错误的解释推断;不够便不能掌握深部基岩状况,甚至导致错误的解释推断;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与目的层深度相近,一般在深度的与目的层深度相近,一般在深度的0.7-1.50.7-1.5倍之间。倍之间。最大炮检最大炮检距距覆盖和覆盖次数:覆盖和覆盖次数: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9、a.a.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 如左图示,如左图示,O O1 1,O,O2 2O O5 5是激发点。是激发点。 -O -O1 1激发,激发,O O1 1O O2 2地段接收:观测反射段为地段接收:观测反射段为A A1 1A A2 2; -O -O2 2点激发,点激发, O O2 2O O1 1地段接收:观测反射段为地段接收:观测反射段为A A2 2A A3 3; -移动排列在移动排列在O O2 2O O3 3地段观测,分别在地段观测,分别在O O2 2、O O3 3处激发,可探测处激发,可探测A A3 3A A4 4和和A A4 4A A5 5段界面;段界面; -如此不断

10、地移动接收点和激发点位置,就如此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激发点位置,就可连续追踪界面可连续追踪界面R R,且界面上的每个反射点仅覆,且界面上的每个反射点仅覆盖一次。盖一次。 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所得的地震剖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所得的地震剖面为单次覆盖剖面。面为单次覆盖剖面。2.2.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及其图示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示意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示意 - -把测线上的激发点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 O1 1、O O2 2、O O3 3按一定比例标在水平直线上,然后从激按一定比例标在水平直线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45度角的斜线,度角的斜线

11、,组成坐标网。组成坐标网。 -在测线上某点激发、在某一地段接在测线上某点激发、在某一地段接收时,用该接收段在通过激发点的收时,用该接收段在通过激发点的4545度度的斜线上的投影线段表示接收地段。该的斜线上的投影线段表示接收地段。该投影线段在测线上的投影段则是所观测投影线段在测线上的投影段则是所观测的反射界面段。的反射界面段。 例如在例如在O O1 1点激发,在点激发,在O O1 1O O2 2地段接收,地段接收,可用斜线段可用斜线段O O1 1A A来表示,来表示,O O1 1A A在测线上的在测线上的垂直投影垂直投影O O1 1A A1 1就是所反映的反射界面就是所反映的反射界面R R1 1

12、R R2 2的长度;同理在的长度;同理在O O2 2点激发,同一地点激发,同一地段接收,可用斜线段段接收,可用斜线段O O2 2A A来表示,相应来表示,相应的反射界面为的反射界面为R R2 2R R3 3。综合平面图综合平面图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示意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示意b.b.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所以又称为双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所以又称为双边激发(双边放炮)观测系统。边激发(双边放炮)观测系统。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示意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示意根据震源与接收排列的位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可以分为:根据震源与接收排列的

13、位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可以分为: 单边激发观测系统示意单边激发观测系统示意 单边激发观测系统:单边激发观测系统: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移动一次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移动一次( (半个排列长度半个排列长度) ),这种观,这种观测系统叫做单边激发测系统叫做单边激发( (单边放炮单边放炮)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中间激发(放炮)观测系统示意中间激发(放炮)观测系统示意 中间激发观测系统:中间激发观测系统:震源位于排列中间,即在激发点震源位于排列中间,即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观测系统叫做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

14、接收,这种观测系统叫做中间激发中间激发( (中间放炮中间放炮)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 为了避开激发点附近强干扰的影响,接收排列的第一道检为了避开激发点附近强干扰的影响,接收排列的第一道检波器与激发点间隔一定距离,这种观测系统称为间隔连续观测波器与激发点间隔一定距离,这种观测系统称为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又称偏移观测系统。系统,又称偏移观测系统。间隔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示意间隔单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示意3.3.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如右图所示,在如右图所示,在O O2 2点激发,在点激发,在O O1 1O O2 2地段接收反射波,对反射

15、界面地段接收反射波,对反射界面R R2 2R R3 3进行了一次观测。如果又在进行了一次观测。如果又在O O1 1点激发,在点激发,在O O2 2O O3 3段接收,可用斜线段接收,可用斜线段段ABAB表示该接收地段,这时对反射表示该接收地段,这时对反射界面界面R R2 2R R3 3又进行了一次观测,即重又进行了一次观测,即重复观测了两次,同理,可对复观测了两次,同理,可对R R2 2R R3 3段段进行更多次的覆盖,将这种可对整进行更多次的覆盖,将这种可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叫做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统叫做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示意多次覆

16、盖观测系统示意4.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参数:观测系统参数: 覆盖次数覆盖次数n=6n=6; 接收道数接收道数N=24N=24; 道间距道间距x x; 偏移距偏移距X X1 1= x= x ; 炮检距炮检距2 x2 x; 炮点位于排列一端,每炮点位于排列一端,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一起向前移动2 2道,组成道,组成6 6次次覆盖观测系统。覆盖观测系统。 炮点炮点检波点检波点反射点反射点将所有炮点将所有炮点O O1 1、O O

17、2 2 标在标在同一水平线上。同一水平线上。 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条与炮点呈4545的直线,将同一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排列上的2424道分别投影到这些道分别投影到这些4545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个排列。投影投影段在测线方向的投影就是段在测线方向的投影就是地下水平界面上对应的反射段。地下水平界面上对应的反射段。炮点炮点检波点检波点反射点反射点 O O1 1OO6 6六炮获得六炮获得6 6次覆盖的次覆盖的4 4个共反射点个共反射点A A,B B,C C,DD。若继续放若继续放OO7 7、OO8 8则可以获则可以获得一张

18、连续的得一张连续的 6 6 次覆盖剖面。次覆盖剖面。自自A A点以后,每一个反射点的点以后,每一个反射点的信号都可以在六个相应的记录信号都可以在六个相应的记录上找到记录到该点信息的地震上找到记录到该点信息的地震道。道。共反射点:共反射点:由例子中可看出,由例子中可看出,O O1 1炮的炮的第第2121道,道,O O2 2炮的第炮的第1717道,道,O O3 3炮的第炮的第1313道,道,O O4 4炮的第炮的第9 9道,道,O O5 5炮的第炮的第5 5道,道, O O6 6炮的炮的第第1 1道都接收到道都接收到A A点的反射,将点的反射,将A A点叫做点叫做共反射点。共反射点。 共反射点道集

19、:共反射点道集:分别从分别从6 6炮记录中选炮记录中选出第出第2121、1717、1313、9 9、5 5、1 1道构成的道集道构成的道集为为A A点的共发射点道集。点的共发射点道集。 从例子中可看出,炮点连线与共反射从例子中可看出,炮点连线与共反射点叠加道连线是相互垂直的,其交点就点叠加道连线是相互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共反射点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野外施工时,每放一炮,炮点和排列向前移动的道数为:野外施工时,每放一炮,炮点和排列向前移动的道数为: n n:覆盖次数;:覆盖次数; N N:接收道数;:接收道数; S S:单边放炮时为:单边放炮时为1 1,双边放炮时为,

20、双边放炮时为2 2;1 1、2424道接收,道接收,3 3次覆盖,一端放炮,炮点移动几道?次覆盖,一端放炮,炮点移动几道?思考题:思考题:2 2、画出、画出4848道、道、1212次覆盖、中点放炮综合平面图(参数同上)次覆盖、中点放炮综合平面图(参数同上) 3 3、设计一个放炮,、设计一个放炮,6 6次覆盖系统,实现桩号次覆盖系统,实现桩号10101111公里区间公里区间满足满足6 6次覆盖,排列次覆盖,排列V=24V=24,X X1 1=200=200, =50=50米。米。 5 5、海上二维观测系统、海上二维观测系统海上二维观测系统示意海上二维观测系统示意6 6、地震数据的四种道集、地震数

21、据的四种道集炮点炮点检波点检波点反射点反射点(1 1)共炮点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与此炮点对应的一个斜线代表与此炮点对应的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共炮点线;有共同的炮点,称共炮点线;(2 2)共接收点线:)共接收点线:从接收点出从接收点出发的斜线,在此线上所有道是发的斜线,在此线上所有道是在同一地面点接收的,称共接在同一地面点接收的,称共接收点线;收点线;(3 3)共炮检距线:)共炮检距线:与炮点线平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上,各接收点炮检行的水平线上,各接收点炮检距都相等,此线称为共炮检距距都相等,此线称为共炮检距线;线;

22、(4 4)共反射点线:)共反射点线:垂直共炮检垂直共炮检距线方向的线上,各点接收到距线方向的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称为共反射点线;为共反射点线;观测系统中的四种线观测系统中的四种线6 6、地震数据的四种道集、地震数据的四种道集(1 1)共炮点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与此炮点对应的一个排列,在此代表与此炮点对应的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共炮点线;共炮点线;(2 2)共接收点线:)共接收点线:从接收点出发的从接收点出发的斜线,在此线上所有道是在同一地面斜线,在此线上所有道是

23、在同一地面点接收的,称共接收点线;点接收的,称共接收点线;(3 3)共炮检距线:)共炮检距线:与炮点线平行的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上,各接收点炮检距都相等,水平线上,各接收点炮检距都相等,此线称为共炮检距线;此线称为共炮检距线;(4 4)共反射点线:)共反射点线:垂直共炮检距线垂直共炮检距线方向的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方向的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称为共反射点线;一反射点的反射称为共反射点线;地震数据的各种道集记录地震数据的各种道集记录(1 1)共炮集记录:)共炮集记录:某一炮点激发,某一炮点激发,接收排列上所有道地震记录数据构成的接收排列上所有道地震记录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

24、称共炮点道集记录;数据集合,称共炮点道集记录;(2 2)共接收道集记录:)共接收道集记录:某一接收某一接收点接收的所有地震记录构成的数据集合,点接收的所有地震记录构成的数据集合,称共接收点道集记录;称共接收点道集记录;(3 3)共炮检距道集记录:)共炮检距道集记录:所有具所有具有某一炮检距的各道地震记录构成的数有某一炮检距的各道地震记录构成的数据集合,称为共炮检距道集记录;据集合,称为共炮检距道集记录;(4 4)共反射点道集记录:)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来自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地震数据构成的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地震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称为共反射点道集;据集合,称为共反射点道集;6 6、地震数

25、据的四种道集、地震数据的四种道集(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二)、二维观测系统(二)、二维观测系统(三)、三维观测系统(三)、三维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三、观测系统二维偏二维偏移剖面移剖面三维偏三维偏移剖面移剖面 炮(点)线:炮(点)线:是这样一是这样一条线,沿该线炮点以一定条线,沿该线炮点以一定的、规律的间隔排列。的、规律的间隔排列。 炮点距:炮点距:相邻炮点之间相邻炮点之间的距离称之为炮点距;炮的距离称之为炮点距;炮点距通常等于该方向共中点距通常等于该方向共中心点面元的两倍。心点面元的两倍。 炮线距:炮线距:相邻炮线之间相邻炮线之间的距离称为炮线间距。的距离称为炮线间距。

26、1 1、观测系统的相关术语、观测系统的相关术语炮(点)线:炮(点)线: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 接收线:接收线:接收线是这样接收线是这样一条线,检波器沿该线一条线,检波器沿该线以规则的间隔布置。以规则的间隔布置。 检波点距:检波点距:相邻两个检相邻两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称为检波器之间的距离称为检波点距,通常等于该方波点距,通常等于该方向共中心点面元的两倍。向共中心点面元的两倍。 接收线距:接收线距:相邻两条接相邻两条接收线之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之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收线距。 接收线:接收线: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 将位于炮点和检波点连线的将位于炮点和检波点连线的正中点称为中点。

27、正中点称为中点。中点(中点(Midpoint) CMP CMP面元是一个小的矩形面元是一个小的矩形面积。通常一个面元的大小等面积。通常一个面元的大小等于检波点距于检波点距/2/2炮点距炮点距/2/2,所有位于这个面积(或面元)所有位于这个面积(或面元)内的中点都被认为属于同一个内的中点都被认为属于同一个共中心点。即位于同一面元中共中心点。即位于同一面元中的所有各道都将是的所有各道都将是CMPCMP叠加道,叠加道,从而对覆盖次数有贡献。从而对覆盖次数有贡献。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CMP面元(面元(CMP Bin)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子区(子区(Box):): 由两条相邻的震

28、源线和由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的区域。排列片(排列片(Patch):): 三维勘探中,将与任意三维勘探中,将与任意一个炮点有关的所有的检一个炮点有关的所有的检波点称为排列片,它通常波点称为排列片,它通常是由若干平行的接收线形是由若干平行的接收线形成的矩形,资料采集时,成的矩形,资料采集时,排列片沿采集区块移动。排列片沿采集区块移动。 在一个在一个CMPCMP面元内被叠面元内被叠加的中点个数。加的中点个数。覆盖次数(覆盖次数(Fold)线束(线束(Swath):): 通常谈及布线方法时,通常谈及布线方法时,它描述的是有数据的那些它描述的是有数据的那

29、些线的地下位置,而不是与线的地下位置,而不是与其有关的地面线。当采用其有关的地面线。当采用放炮观测,考虑片区向前放炮观测,考虑片区向前移动时,线束描述的是排移动时,线束描述的是排列滚动一次的接收线数;列滚动一次的接收线数;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 与接收线平行;与接收线平行;纵线方向(纵线方向(Inline线)线)横线方向(横线方向(Xline线)线) 与接收线垂直;与接收线垂直;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 是最大的那个连续记录的是最大的那个连续记录的炮检距,它与放炮的策略和炮检距,它与放炮的策略和排列片的大小有关。通常,排列片的大小有关。通常,XmaxXmax是排列片的对角线距

30、离是排列片的对角线距离之半。为了记录深层反射,之半。为了记录深层反射,需要较大的需要较大的X Xmaxmax。 是指子区对角线的两个检是指子区对角线的两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为了记录波器之间的距离,为了记录道浅层反射,需要使用较小道浅层反射,需要使用较小的的X Xminmin。三维观测系统示意三维观测系统示意最小炮检距最小炮检距(Xmin)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Xmax) 将将多多道道检检波波器器等等间间距距地地布布置置在在若若干干平平行行线线上上(检检波波线线距距可可与与检检波波点点距距相相同同),炮炮线线与与接接收收线线垂垂直直布布置置。通通过过改改变变检检波波点点线线的的排排列列方方式式和

31、和激激发发点点线线距距离离,则则可可以以形形成成不不同同的的覆覆盖盖次次数。数。 AB AB、CDCD和和EFEF是相隔一是相隔一定距离的三条接收线,定距离的三条接收线,MNMN为炮线,其上各激发点进行为炮线,其上各激发点进行激发,获得分布在激发,获得分布在ABAB、CDCD两直线之间的许多平行线上两直线之间的许多平行线上的反射点资料。随着的反射点资料。随着MNMN线线的移动,就可以实现对地下的移动,就可以实现对地下反射点的多次覆盖。反射点的多次覆盖。 线束状观测系统示意线束状观测系统示意2 2、线束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线束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覆盖次数的计算覆盖次数的计算纵向覆盖次数接收道数纵

32、向覆盖次数接收道数道间距道间距/ /(2 2沿接收线的震源间距)沿接收线的震源间距)横向覆盖次数接收线数横向覆盖次数接收线数/2 2总覆盖次数纵向覆盖次数总覆盖次数纵向覆盖次数横向覆盖次数横向覆盖次数例如:接收线距例如:接收线距 360m;检波点距;检波点距60m;接收线数;接收线数10; 每条接收线检波器个数每条接收线检波器个数 72; 震源线距震源线距360m;震源点距;震源点距60m;则:则:纵向覆盖次数纵向覆盖次数(7260)/(2360)6 横向覆盖次数横向覆盖次数 10/25 总覆盖次数总覆盖次数 6530船船震源震源海上拖缆海上拖缆道间距(道间距(mm) 12. 5m12. 5m

33、 道数道数 320震源间距震源间距50.0m50.0m拖缆间距拖缆间距100mCDP线线3 3、海上三维观测系统、海上三维观测系统 海上三维采集是采用多条电缆和多震源排列实现的,某些海上三维采集是采用多条电缆和多震源排列实现的,某些测量采用测量采用1212条电缆,更普通的是采用带双震源的条电缆,更普通的是采用带双震源的4 48 8条电缆条电缆排列,即线束状观测系统。排列,即线束状观测系统。 右图为右图为1212条电缆条电缆和双震源排列的海上和双震源排列的海上记录观测系统,每个记录观测系统,每个震源电缆组合都得震源电缆组合都得到沿着地下测线的中到沿着地下测线的中心点位置,同时该观心点位置,同时该

34、观测系统得到测系统得到2424条地下条地下测线。测线。海上海上多电多电缆双缆双震源震源记录记录观测观测系统系统电缆羽状偏离电缆羽状偏离 实际上,接收排列往往不实际上,接收排列往往不是直的、并相互平行的。相反,是直的、并相互平行的。相反,接收排列相对于理想电缆有一接收排列相对于理想电缆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叫羽状偏离。定程度的偏离,叫羽状偏离。 电缆羽状偏离是由横向海电缆羽状偏离是由横向海流引起的,实际电缆位置与炮流引起的,实际电缆位置与炮点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羽状点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羽状角,该角度即使沿着每个电缆角,该角度即使沿着每个电缆和炮点也不总是相同的。和炮点也不总是相同的。六条电缆和一个

35、震源排列的海上记录六条电缆和一个震源排列的海上记录实际电缆形状实际电缆形状; ;图中有八个炮点位置图中有八个炮点位置; ;(1 1)震源)震源电缆组合的电缆组合的中点离开了地下的直测中点离开了地下的直测线,中心点在阴影区域线,中心点在阴影区域内离散。内离散。海流的方向和力量决定海流的方向和力量决定了中心点分布的横测线了中心点分布的横测线宽度,理想的零羽状角宽度,理想的零羽状角情况下,中心点分布具情况下,中心点分布具有零横测线宽度。有零横测线宽度。-准确确定接收器在电准确确定接收器在电缆上的位置及炮点位置,缆上的位置及炮点位置,来尽量确定中心点的准来尽量确定中心点的准确位置;确位置;羽状偏离的影

36、响及解决措施:羽状偏离的影响及解决措施:(a a)一个双电缆()一个双电缆(RC1RC1、RC2RC2)和一个震源()和一个震源(S S)的海上记录观测系统简图;(的海上记录观测系统简图;(b b)一个双电缆()一个双电缆(RC1RC1、RC2RC2)和双震源()和双震源(S1S1、S2S2)的海上记录观测系统。)的海上记录观测系统。电缆轨迹上带箭头的圆圈表示用于电缆定位的罗盘电缆轨迹上带箭头的圆圈表示用于电缆定位的罗盘4 4、其他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其他三维地震观测系统(1 1)条带状观测系统)条带状观测系统(2 2)砖墙式观测系统)砖墙式观测系统(3 3)非正交观测系统)非正交观测系统(4

37、4)奇偶式观测系统)奇偶式观测系统(5 5)FlexiFlexi面元或细分面元式观测系统面元或细分面元式观测系统(6 6)环形观测系统)环形观测系统 砖墙式观测系统砖墙式观测系统 由直线法观测系统改进由直线法观测系统改进而来,即交替地把相邻接收而来,即交替地把相邻接收线之间的炮点群移动线之间的炮点群移动“半条半条线线”的位置而形成的。的位置而形成的。砖墙式观测系统示意砖墙式观测系统示意特点:特点:拥有较小的拥有较小的Xmin,炮,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比较合理;检距和方位角分布比较合理;但需要无障碍;但需要无障碍; 非正交观测系统非正交观测系统非正交观测系统示意非正交观测系统示意 对砖墙式进行改进

38、对砖墙式进行改进而来,炮线与接收线斜而来,炮线与接收线斜交。交。特点:特点:保留了炮检距保留了炮检距方面的优势,更易野方面的优势,更易野外实现。外实现。 奇偶式观测系统奇偶式观测系统奇偶式观测系统示意奇偶式观测系统示意砖墙式观测系统的砖墙式观测系统的特例特例特点:特点:保留了炮检保留了炮检距方面的优势,更易距方面的优势,更易野外实现。野外实现。 细分面元式观测系统细分面元式观测系统细分面元式观测系统示意细分面元式观测系统示意 要求炮线距和接收要求炮线距和接收线距不是检波点距的整线距不是检波点距的整数倍。数倍。特点:特点:分辨率高,分辨率高,信噪比低,炮检距和信噪比低,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可方位角分布均匀,可减少采集费用。减少采集费用。 环形观测系统环形观测系统 环形放炮:用在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中,即一条船拖着环形放炮:用在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中,即一条船拖着一组电缆,沿同心圆航行,这些同心圆有些重复,即一组一组电缆,沿同心圆航行,这些同心圆有些重复,即一组由船的航线形成的圆逐渐沿固定方向移动,直到三维观测由船的航线形成的圆逐渐沿固定方向移动,直到三维观测区域被一系列的圆形行道覆盖。区域被一系列的圆形行道覆盖。环形观测系统示意环形观测系统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