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8765806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6.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件:9-肾的排泄机能(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 肾的排泄机能肾的排泄机能(EXCRETORY FUNCTION OF THE KIDNEY)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Introduction)一、一、 排泄排泄(Excretion) 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 呼吸器官:CO2 、 H2 2O 2 大肠:胆色素、无机盐 3 皮肤:水、汗腺分泌 4 肾脏:尿液二二 、肾的功能、肾的功能 (General functions of the kidney) 1 排泄代谢终产物: 含氮物质、电解质、水 2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 产生多种生物活性

2、物质: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Vit D3等尿生成和排泄尿液的理化性质尿液的理化性质n n颜色:淡黄色透明液体n n比重:1.0151.025n n渗透压:比血浆高n nPH:5.0 7.0n n尿量:1000 2000ml 多尿:2500ml 少尿:400ml 无尿:100ml三、三、 肾的结构特点肾的结构特点 fig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dney)(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Nephron and collecting duct) fig(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fig(三)球旁器 (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3、 球旁细胞:分泌颗粒 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的变化 fig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肾单位(Nephron)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远曲小管髓袢细段(降支和升支)近曲小管 集合管近球小体髓袢降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四四 肾血液循环特征肾血液循环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renal blood circulation)(Characteristics of renal blood circulation)(一)(一) 肾的血液供应特征肾的血液供应特征: 1 1 血液供应丰富血液供应丰富 1200ml/min 20-30%120

4、0ml/min 20-30%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2 2 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 figfig(二)(二)肾血流的调节肾血流的调节 1 1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动脉血压在8080180mmHg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仍然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仍然 保保持相对恒定。持相对恒定。 肌原学说、管肌原学说、管- -球反馈学说球反馈学说 2 2 神经和体液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肾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 E E和和NE NE 体液因素:体液因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NO PGNO PG两种两种肾单肾单位比位比较较皮皮质肾单质肾单位位近髓近髓肾单肾单位位分布外

5、皮质层和内皮质层内皮质层数量多,占85%90%少,占10%15%肾小球体积 体积小 体积大血管口径入球小动脉口径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口径=出球小动脉第二次Cap网分布在皮质部分的肾小管周围不仅分布在邻近的近曲或远曲小管,还形成直小血管髓袢短,只达外髓质层长,深入到内髓质层球旁器有无交感神经丰富少肾素含量多少1.肾小球过滤肾小球过滤Glomerular Filtration: 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 超滤液超滤液, 原尿原尿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原尿原尿中的营养物质,中的营养物质, 水,电解质水,电解质血浆血浆Reabsorption in the rena

6、l tubule and collecting duct: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Secretion in the renal tubule and ollecting duct: 血浆中的物质血浆中的物质 尿液尿液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过程一、肾小球滤过率一、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 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 (每分钟每分钟) )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体表面积体表面积1.73 m1.73 m2 2个体个体 125ml/min125ml/min 双肾每天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双肾每天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80

7、L180L二、滤过分数二、滤过分数二、滤过分数二、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filtration fraction。FF)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 125/660 X 100% = 19%125/660 X 100% = 19%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球的滤过机能三、有效滤过压三、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 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有效滤过压= 45 -(25+10)=10 mmHg 45 -(35+10)=0 mmHg 入球端出球

8、端: 变量: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血浆(血浆(血浆 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四、四、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Glomerular filtration membrane and permeability)(Glomerular filtration membrane and permeability) 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层 小孔小孔 70-90nm70-90nm 带负电荷蛋白质带负电荷蛋白

9、质 唾液酸蛋白等,唾液酸蛋白等, 基膜层基膜层 网孔网孔 2-8nm 2-8nm 带负电荷物质带负电荷物质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足细胞的足突足细胞的足突(球囊脏层)(球囊脏层) 网孔网孔 4-11 nm4-11 nm 组成组成:双肾总滤过面积 1.5 m2 物质过膜能力大小取决于其分子量和所带电荷分子有效半径 小于2nm 中性物质 易通过 大于4.5nm 不易通过有效半径为3.6nm 白蛋白(MW 9.6万) 很难通过 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难通过,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较易通过。 e.g.五、五、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一)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

10、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sure, EFP)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sure, EFP) 1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如高血压肾病如高血压肾病 2 2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低蛋白血症、大量输等渗液低蛋白血症、大量输等渗液 3 3 囊内压囊内压: : 尿路结石、肾脏肿瘤尿路结石、肾脏肿瘤(二)肾小球滤过膜二)肾小球滤过膜二)肾小球滤过膜二)肾小球滤过膜(Glomerular filtration membrane)(Glomerular filtration membrane) 1 1 通透性

11、通透性: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2 2 面积面积: : 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免疫性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免疫性病, ( (三)三)肾小球的血浆流量肾小球的血浆流量肾小球的血浆流量肾小球的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 RPF)(Renal plasma flow, RPF) RPF RPF对对GFGF影响较大。主要是改变滤过平衡点。影响较大。主要是改变滤过平衡点。 RPFRPF大大 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缓慢;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缓慢; 反之,上升快反之,上升快病理情况下病理情况下病理情况下病理情况下,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 , RPF RPF

12、,GFGF作题练习第三节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一、一、 物质转运方式物质转运方式 被动被动被动被动:扩散,渗透,:扩散,渗透, 易化扩散(载体)易化扩散(载体) H H2 2O- O- 渗透压渗透压 溶质溶质-电化学差电化学差 电解质,电解质,H H2 2OO,尿素,尿素 原发性主动原发性主动原发性主动原发性主动: Pump (H: Pump (H+ +、NaNa+ +、CaCa2+2+) ) :ATPATP 继发发主动继发发主动继发发主动继发发主动:ATP ATP 转运体(膜上不同位置)转运体(膜上不同位置) NaNa+_+_葡萄糖同向转运体葡萄糖同

13、向转运体 (氨基酸)(氨基酸) NaNa+ _ + _ H H+ + 和和NaNa+ +- K- K+ +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 NaNa+ +- K- K+ +- 2Cl- 2Cl- - 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uu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转运到血液中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转运到血液中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转运到血液中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转运到血液中uu 分分分分 泌:泌:泌:泌:将自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将自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将自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将自身产生的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二、二、 物质转运途径物质转运途径 跨细胞途

14、径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 基底膜基底膜管腔膜管腔膜三、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三、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近曲近曲近曲近曲髓髓髓髓 袢袢袢袢远曲远曲远曲远曲集合管集合管集合管集合管降粗降粗降粗降粗降细降细降细降细升细升细升细升细升粗升粗升粗升粗NaNa+ +70%不通透不通透共共共共20%20%主动主动1010 % Na-H % Na-H 交换交换Cl-70%不通透随Na+10 %H2O70%20%不通透低通透需ADH 有AQP2 HCOHCO3 3- -80-85%10-15%K K+ +70%25-30%25-30%吸收吸收/ /分泌分泌 Na-K Na-K 交换交换

15、CaCa2+2+ 70%20%20%10%10%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100%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100%OtherOther尿素中度尿素中度通透通透尿素高度尿素高度通透通透近端小管重吸收近端小管重吸收n nNaNa+ +、 ClCl- -、 HCOHCO3 3- -、水,葡萄糖,氨基酸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重吸收n n近端小管前半段近端小管前半段近端小管前半段近端小管前半段 NaNa+ +与与H H+ +分泌、分泌、 葡萄糖,氨基酸转运耦联葡萄糖,氨基酸转运耦联NaNa+ + 和和H H+ + : 钠泵钠泵-胞内胞内NaNa+ -+ -小管液中的小管液中的NaNa+ +入胞内,入胞

16、内,H H+ +分泌到小管液中(分泌到小管液中(NaNa+ +-H-H+ + 逆向交换体逆向交换体)。基膜钠泵泵)。基膜钠泵泵到组织间液中,再入血。到组织间液中,再入血。葡萄糖葡萄糖:NaNa+ +- -葡萄糖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入胞入胞 易化扩散入血易化扩散入血 氨基酸氨基酸:NaNa+ +- -氨基酸氨基酸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入胞入胞 易化扩散入血易化扩散入血 氨基酸有多中转运体氨基酸有多中转运体HCOHCO3 3 - - 重吸收机制同后半段(见后)重吸收机制同后半段(见后)H2ONaClNaCln n 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 NaNa+ + 重

17、吸收重吸收 与与H+H+、HCO3HCO3- -、ClCl- -耦联耦联 HCOHCO3 3- -: NaNa+ +-H-H+ +逆向交换体逆向交换体(同上)。(同上)。 H H+ +与小管与小管液中液中 HCOHCO3 3- -生成碳酸,后者分解为生成碳酸,后者分解为COCO2 2和水和水, CO, CO2 2弥散入弥散入胞,最后以胞,最后以 HCO3HCO3- -入血(碳酸酐酶作用)。入血(碳酸酐酶作用)。 ClCl- -: ClCl- -HCOHCO3 3- -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 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 另外,由于前半段小管液中另外,由于前半段小管液中NaNa重吸收多,重吸收多,ClCl

18、- -不被重不被重吸收,因此小管液中浓度较高,在后半段则部分吸收,因此小管液中浓度较高,在后半段则部分ClCl- -顺梯顺梯度差经细胞旁路入血。度差经细胞旁路入血。 NaNa顺电位梯度经旁路入血,顺电位梯度经旁路入血, 因此,一部分因此,一部分 NaClNaCl被动重吸收(经旁路)被动重吸收(经旁路)。 此段小管主要重吸收形式此段小管主要重吸收形式 主要形式主要形式n n 近端小管(前和后)近端小管(前和后)近端小管(前和后)近端小管(前和后) H H2 2OO在近端小管靠渗透压梯度被动重吸收(跨细胞在近端小管靠渗透压梯度被动重吸收(跨细胞和旁路)。随浓质一起重吸收,如和旁路)。随浓质一起重吸

19、收,如NaClNaCl。 K K+ + 主要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主要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逆浓度差主动转运逆浓度差主动转运? ( (小管液小管液4mmol/L 4mmol/L 胞内为胞内为150mmol/L)150mmol/L) CaCa2+2+溶剂拖拽方式重吸收溶剂拖拽方式重吸收 4/54/5经细胞旁和经细胞旁和1/51/5跨细胞跨细胞 HCOHCO3 3- - 见上文见上文髓袢重吸收髓袢重吸收n n髓袢重吸收髓袢重吸收20% 20% NaClNaCl 和和 15% 15% 水水n n降支细段对降支细段对NaNa+ +通透性低,通透性低, 对水通透性高。对水通透性高。 水重吸收水重吸收n n升

20、支细段对升支细段对NaNa+ +通透性高,对水不通透。通透性高,对水不通透。n n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NaNa+ + K K+ + 2Cl 2Cl- -同向共转运载体同向共转运载体 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基膜上基膜上NaNa泵泵 降低胞内钠浓度。降低胞内钠浓度。n n升支粗段对对水通透性低升支粗段对对水通透性低 水没有重吸收水没有重吸收 n n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HCOHCO3 3- -, 机制同近端小管机制同近端小管n n髓袢升支粗段能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能重吸收CaCa2+2+n n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ClCl- -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经通道和同转运

21、)(经通道和同转运)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 n远曲小管初段:对水仍不通透,仍主动重吸收远曲小管初段:对水仍不通透,仍主动重吸收NaClNaCl 管腔膜上有管腔膜上有NaNa+ +和和 ClCl- -(共转运)。逆电化学差(共转运)。逆电化学差 重吸收重吸收 NaNa+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 n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泌泌H H+ +,泌,泌K K+ +泌泌NHNH3 3 主细胞主细胞 钠泵钠泵 维持小管液低维持小管液低NaNa+ +,负电位驱使,负电位驱使ClCl- -经旁路重吸收,经旁路重吸收,K K+ +分泌分泌决定肾脏排

22、决定肾脏排K K+ +量。量。 主细胞主细胞管腔膜上有管腔膜上有AQPAQP,基膜上有,基膜上有AQPAQP和和受受ADHADH调控调控 闰细胞闰细胞 质子泵质子泵泌泌H H+ +NHNH3 3:来自谷氨酰胺脱氨。来自谷氨酰胺脱氨。NHNH3 3为脂溶性,或扩散进入小为脂溶性,或扩散进入小管液,也可扩散进入组织液。管液,也可扩散进入组织液。NHNH4 4+ +是水溶性离子。是水溶性离子。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 n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重吸收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重吸收HCOHCO3 3-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H H+ +同时,重吸收同时,重吸收HCOHC

23、O3 3- -,细胞内,细胞内反应与近端肾小管相同。反应与近端肾小管相同。 排出的排出的+ +可与可与COCO3 3- -结合形成水和结合形成水和COCO2 2, 后者再进后者再进入细胞;入细胞; 也可与也可与NHNH3 3结合,形成结合,形成NHNH4 4+ +,或与,或与HPOHPO4 42-2-结结合,生成合,生成H H2 2POPO4 4- -, , 从而降低小管液中的从而降低小管液中的pH. pH. 尿液酸化相尿液酸化相关关。n n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酸保碱,维持酸碱平衡很重要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酸保碱,维持酸碱平衡很重要 全部glucose, amino acid大部分Na+,Cl-,

24、 H2O,K+,HCO3-H+H2ONa+尿素Na+Cl-K+,H+,NH3Na+,H2O,HCO3-K+,H+,NH3Na+,H2O, K+return尿素n n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160180mg/dl)(160180mg/dl)n n渗透性利尿: 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导致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导致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为渗透性利尿。n n糖尿病病人常常会多尿? 血糖增加血糖增加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多,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多,超过肾糖阈近

25、曲小近曲小管不能全部重吸收管不能全部重吸收多出的葡萄糖在小管液中浓度增加多出的葡萄糖在小管液中浓度增加小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管液的渗透压升高阻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阻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水在小管水在小管内积存内积存尿量增加。尿量增加。n n利尿药物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43NaCl 共转运子 醛固酮拮抗剂 阻断Na通道,抑制Na-K交换(保钾) 重吸收小结重吸收小结重吸收Na+n n99% 99% 重吸收重吸收n n大多数在近球小管大多数在近球小管 (6570%), 10%(6570%), 10% 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 其余其余在髓在髓袢(降支细段为袢(

26、降支细段为0%0% )。)。n n NaNa+ + 重吸收机制重吸收机制n n 近球小管前半段近球小管前半段:Na:Na+ +-H-H+ + 交换交换n n 近球小管后半段近球小管后半段: : NaNa+ +, Cl, Cl- - 细胞旁路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被和跨上皮细胞被动重吸收动重吸收n n 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NaNa+-+- K- K+ +- 2Cl- 2Cl- -共转运载体共转运载体 被动重吸被动重吸收收n n远曲小管初段:远曲小管初段:NaNa+ +和和 ClCl- -的主动重吸收的主动重吸收 (共转运)(共转运)n n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逆电化学差重吸收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

27、管:逆电化学差重吸收 NaNa+ +, 通过钠通道通过钠通道 主细胞主细胞重吸收H2O 被动重吸收n n99%99%重吸收重吸收 (180L/day(180L/day1.5L/day1.5L/day) )n n近曲小管近曲小管6570%6570%与溶质一起重吸收与溶质一起重吸收( (渗透作用渗透作用) )n n髓袢髓袢1015% 1015% n n远曲小管远曲小管1020% 1020% 和集合管和集合管1015% 1015% 受抗利尿激素受抗利尿激素 (ADH)(ADH)影响影响n n 升支粗段没有重吸收升支粗段没有重吸收glucosen n100%100%近曲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重吸收n n与

28、与NaNa+ +继发性主动转运、载体蛋白有关继发性主动转运、载体蛋白有关重吸收HCOHCO3 3- - 8085% 8085% 近球小管近球小管 , 以以COCO2 2形式形式 与与 H H+ + 分泌密切相关分泌密切相关 K K+ + 90% 90% 重吸收重吸收 67% 67% 近球小管主动重吸收近球小管主动重吸收 ( (逆电化学差逆电化学差) ) 27 27 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8 8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ClCl- -n n 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近球小管近球小管 与与NaNa+ + 重吸收密切相关重吸收密切相关n n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髓袢

29、升支粗段n n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和和 NaNa+ + 共转运共转运 肾脏的分泌作用肾脏的分泌作用n nH H+ +:主动分泌主动分泌,与,与HCOHCO3 3-的重吸收和酸碱平衡的重吸收和酸碱平衡 1. 1.近球小管:近球小管:NaNa+ +-H-H+ + 交换交换 2. 2.远球小管、集合管:闰细胞远球小管、集合管:闰细胞 泌泌 H H+ + n nK K + +的分泌的分泌 被动转运:主细胞被动转运:主细胞 K K+ +- -NaNa+ + 交换交换 顺着顺着NaNa+ +吸收形吸收形 成的电化学梯度进入小管液成的电化学梯度进入小管液 n n NHNH3 3的分泌的分泌 : NHNH3 3

30、的分泌与的分泌与H H+ + 分泌有关分泌有关 自由扩散,促进酸的排出,自由扩散,促进酸的排出, 尿液酸化尿液酸化break第四节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尿的浓缩和稀释 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对比而确定的。 如果机体缺水,尿的渗透压比血浆高,即尿被浓缩。 称为高渗尿, 反之,如果机体水过剩,尿的渗透压比血浆的低, 即尿被稀释。称为低渗尿return通过(逆流倍增)机制建立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逆流交换逆流倍增M1 水不通透。但有钠泵。不断将乙管Na泵入甲管。M2 对水通透。丙管中水入乙管。丙管渗透压递增。NaCll逆流倍增和逆流交换逆流倍增和逆流交换(c

31、ounter current multiplication & exchange)l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机制100100Heat source30507090806040BA肾小管各段通透性和肾小管各段通透性和Na+转运转运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通透性NaNa+ +主动主动主动主动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HH2 2OONaClNaClureaurea髓髓袢袢降支细降支细+0 00 00 0升支细升支细0 0+ +0 0升支粗升支粗0 0+ +0 0+远曲小管远曲小管0 00 00 0+集集合合管管皮质部皮质部+*+* 0 00 0+外髓部外髓部+*+* 0 00 0+ +内髓部内髓部+*+*0 0+

32、*+*+* ADH 作用下尿素再循环皮皮质质 外外髓髓质质内内髓髓质质30030030040060060040080010008001000120080060040020010010020012001200120010008006004003003003004006008001000300300Na+K+H +Na+H2ONa+Na+Na+H2OH2OH2OH2OH2ONa+H2OH2OH2ONa+Cl-Na+Ureareturn58外髓部组织间隙高渗是 NaCl主动重吸收形成。该段膜对水不通透也是重要条件。内髓部组织间隙高渗的形成,与NaCl重吸收和尿素再循环密切相关。尿素再循环:从集合管-

33、间隙-再进入升支细段。尿液浓缩:ADH 存在 水被高渗髓质吸出,高渗尿。 尿液稀释:ADH减少, 水不易被吸收。稀释尿。小结:59肾髓高渗梯度的维持肾髓高渗梯度的维持n n通过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实现n n直小血管对溶质和水通透性较大n n降支任何平面,组织渗透压都高。组织间液中溶质进入血管。血管中水进入组织间液。二者渗透压趋于平衡。越向内髓。渗透压越高。n n升支任何平面渗透压增高于组织间液。溶质向组织间液扩散。水向血管内渗透。因此使髓质高渗环境得以维持。R直小血管降支升支因此,直小血管内血浆的渗透压无明显改变因此,直小血管内血浆的渗透压无明显改变;61第五节第五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脏

34、泌尿功能的调节一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一) ADH和合成、释放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 ,沿神经轴突运送至垂体后叶(神经垂体)贮存,当神经冲动刺激兴奋时释放入血。(二) ADH的作用部位 远曲小管、集合管 (三)ADH的生理作用和机制 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作用机制fig(四)ADH分泌调节w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ADH ADH eg eg 出汗出汗 ADHADH eg eg饮清水饮清水w循环血量的改变: ADH ADH ADHADH wAng II, 精神因素 ADH fig next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血

35、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位于视上核周围) 容量感受器(位于腔静脉和右心房处)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尿量65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血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大量出汗、呕吐大量失血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血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大量饮清水大量输液水利尿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水利尿水利尿发生部位发生部位近球小管近

36、球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远曲小管、集合管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小管中溶质浓度小管中溶质浓度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 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小管内渗透压高于小管内渗透压高于血管内渗透压血管内渗透压大量饮水,血浆晶大量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体渗透压 刺激感受器刺激感受器无无晶体渗透压感受器晶体渗透压感受器重吸收方式重吸收方式水的被动渗透水的被动渗透主动调节水重吸收主动调节水重吸收二、醛固酮(二、醛固酮(aldosterone)(一)(一)合成、分泌部位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二)(二)作用部位作用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三)(三)生理作用生理作用: 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

37、对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Na+的通透性,促进的通透性,促进Na+Na+的的重吸收,同时可排出重吸收,同时可排出K+K+。(四)(四)醛固酮分泌的调节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肾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血血Na+Na+浓度降低或血浓度降低或血K+K+浓度升高浓度升高 (五)(五)肾素的分泌调节肾素的分泌调节 血量减少,血压降低:血量减少,血压降低:肾A血压下降致密斑钠负荷减少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 (近球细胞)(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 I 髓质分泌E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 II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III肾素肾素氨肽

38、酶氨肽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AC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醛固酮 收缩血管收缩血管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醛固酮 收缩血管收缩血管醛固酮作用机制三、心房尿钠肽心房尿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抑制集合管重吸收NaCl cGMP 关闭管腔膜Na通道使入球小A和出球小A舒张(后者明显)。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抗利尿素分泌 尿钠肽包括心钠素,脑钠素和C型尿钠肽。受体有NPRA,NPRB和NPRC三型。(不是对应关系)ANP 作用机制7374第六节第六节 肾功能常用检测肾功能常用检测一、血浆清除

39、率(一、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定义:定义: 指双肾1分种清除某物质的血将毫升数。 计算:计算:C =U V/ P C P =U V(某物尿排出量) U=尿中浓度(mg/100ml) V=每分钟尿量(ml/min) P=血中浓度 (mg/100ml)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测定测定GFR 菊粉的清除率(C) = GFR 测定肾血流量(测定肾血流量(RPF) 尿中排出浓度( P=U V )=血浆中浓度 RPF 推测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推测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全部重吸收(葡萄糖)。尿为0. CGFR 肾小管分泌 尿液在膀胱中贮存达一量时,引起反射性排尿。尿液在膀胱中贮存达一量时,引起反射性排尿。排尿反射:排尿反射:主要由膀胱内压增加引起主要由膀胱内压增加引起。第七节第七节 尿的排放尿的排放 (micturition)膀胱神经支配:膀胱神经支配:排尿反射过程排尿反射过程NaCl 共转运子 醛固酮拮抗剂 阻断Na通道,抑制Na-K交换(保钾) CA抑制END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