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64891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7 新人教版必修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考点归纳:近代“衣”“食”“住”“社会风俗”的变化;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社会生活发生巨变;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也产生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情景导入旧式结婚仪式即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一般说来,旧式结婚讲求的是所谓“花红财礼”“明媒正娶”,旨在把婚姻关系合法化,同时通过某些仪式,对新婚夫妇进行祝福,盼望他们婚后生活美满,子孙兴旺。其程序可以概括为“保亲”(介绍婚姻)“合婚”(生辰八字是否相符)“

2、放定”(订婚)“迎娶”“闹洞房”“回门”(回娘家)等6个步骤。到了近代,在城市中普遍盛行“文明结婚”,它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如以鞠躬代替跪拜,盛行喝交杯酒等。请思考:近代结婚仪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政治运动的推动等。教材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_与_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_生活。_后,孙中山设计了_。20世纪二三十年代,_、_、_、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2)食:出现_、面包房、咖啡店,_成为有钱人的时尚。(3)住: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3、。(4)社会风俗:维新派:主张“_”“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_。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和_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变得_,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_,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2)_、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 : 从 _色 调 走 向 五 彩 缤 纷 , 从 单 一 的 款 式 走 向_。(2)食:到_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_,政府还倡导“_”。(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4)风 俗 习 惯 :

4、 _成 为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的 一 部 分 ,_、讲究卫生、_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基础存盘:一、1.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习俗2.西方文化(1)城市百姓辛亥革命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旗袍(2)西餐馆吃西餐(3)西方建筑样式(4)断发易服婚姻制度反清革命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二、1.(1)逐步改善票证(2)勤俭节约2.实现小康(1)灰蓝多样化(2)1987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3)安居工程(4)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赈济灾区自我测评1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D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后,西

5、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习俗开始发生变化,故选A 。答案:A2(2011台州高一检测)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A北京四合院B上海石库门里弄C山西乔家大院D福建土楼答案:B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 BCD解析:20世纪初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不是一个概念,专制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含的选项即可。答案:B4(2011南京高

6、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应选A。答案:A5(2011年湛江模拟)以下说法属于近代中国民居发生的变化有()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建筑在南方城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在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ABC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全面分析建筑风格之“变”,即

7、可答出答案。答案:A6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A流行语言B基因工程C菜篮子工程D安居工程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变迁的表现,网页尚且缺少语言方面的内容,故选A。答案:A对点解读知识点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提示:(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随之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

8、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同时封建统治较为薄弱。近代主要的社会改革和革命也多发生在这一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变动剧烈,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在这里发育较早,力量也较为强大。(3)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的冲击,个性比较自由。2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的特点有哪些?提示:(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

9、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3西服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4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性影响。提示:(1)消极性: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

10、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积极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知识点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后衣着的变化反映的问题。提示: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国力在增强。2建议同学们用列表法简要比较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提示:近

11、代现代衣“洋装”“洋布”“断发易服”、西服、中山装,五花八门由灰蓝单调到五彩缤纷,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由生活水准低到解决温饱问题到注重吃好住西式建筑、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3.从文明史来看,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提示:(1)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要重视发展科技和社会经济。(2)要开放,向世界文明靠拢。(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社会才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巨变。考向探究考向一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表现【典例1】 (2011大连高一检测)中国

12、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所述现象及其出现的时间与地点,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西方的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出现了许多西餐馆。另外A项中“资产阶级”、C项中的“同化”、D项“对中国人更有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或过于绝对。答案:B策略点津:因果型选

13、择题的解答技巧: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对于较简单的可以根据对背景知识的准确掌握和对题干的准确理解,直接选择合适的答案。【变式1】 (201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

14、社会生活新旧并存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答案:B考向二理解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原因【典例2】 (2011临沂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个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和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观察两图反映的现象并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后的深层次问题。图片反映的现象是人们穿着打扮由传统、保守到开放、潇洒。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答案:C策略点津:现象和实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

15、的外在的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实质(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实质(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比较上题中人们的穿着服饰如何变化是我们直接能够看到的,这就是现象。穿着服饰不同的原因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是需要根据有关知识分析后才能认识的,这就是实质(本质)问题。【变式2】 (2011潍坊模拟)某酒的广告词“80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90年代我们喝的是品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喝的是健康”,这则广告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B我国政府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C广告事业有了蓬勃发展D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

16、就答案:D随堂反馈一、选择题1以下饮食现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的是()A玉米B大米C汉堡包D张裕葡萄酒答案:C2“女学生周,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北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八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周有同等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上述广告评论正确的有()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BCD答案:D3(2011江苏学业水平检测)下列服装不属于中国传统服装的是()ABCD.答案:D4(2011广东六校模拟)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

17、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BCD答案:D5(2011郑州高一检测)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袋的军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以上关于我国人民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C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是一致的D建国后,中国人在“穿”的

18、方面不受西方影响答案:D6(2011淄博模拟)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6.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剧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账本记载内容的变化体现了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市民收入有了巨大增长,选A。答案:A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各种商品货价折合金圆券出售。到194

19、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到130多万亿元,超过初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起初发行的金圆券最大面额为100元,后来发行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钞票。1937年,100元钞票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拿着票证排队购买商品。材料三琳琅满目任人选购的商品与喜笑颜开的购物者。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2)材料二反映当时怎样的经济特点?你认为这一经济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综合分析上述三则材料人们生活的变化,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答案:(1)社会状况:国统区货币急剧贬值,物价飞涨,人们生活困苦。(2)经济特点:计划经济。主要原因: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物资匮乏;受苏联影响。(3)变化:物资丰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因: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或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的经济政策极大地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