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864316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讲义讲义李恩平2015年5月8日主要内容导论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进展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建模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与可能的拓展方向导论城市:概念和特征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区域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自然地理依赖:沿海?沿江?矿区?市场依赖: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经济学的视角:一般性规律、必然的趋势城市规模对绩效的影响:即集聚经济效应为什么人口和城市会特别的集中,而不是均匀的分布?世界城市分布中国城市群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广东省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是否存在路径依赖?不同时期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城市集聚导致更好的发展绩效?城市

2、化与发展绩效2011年黑龙江省地级城市的人口和人均GDP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显然,城市形成和发展,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存在明显的经济规律:(1)不同于农村,城市本身具有自动的集聚增长动力,城市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不断的规模增长趋势;(2)新城市的产生也往往更容易围绕老城市展开,(3)城市规模增长也往往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经济学很早就关注城市集聚效应,斯密、马歇尔、杜能近代的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科学perrouxFrancois增长极理论GunnarMyrdal循环累积因果理论JohnFriedmann核心与边缘理论1980年代以后,主流经济学开始为城市集聚现象寻找微观经济基

3、础,试图把城市集聚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研究Krugman.Paul等新经济地理论中心外围互动二、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Marshall(1890)的归纳城市集聚经济的三个来源:源自劳动市场的相互作用,源自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源自知识外溢。这种来源划分尽管容易理解但难于作为理论分类。DurantonandPuga(2004)区分三种类型的微观基础,即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分别体现在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城市整体层面(一)共享1、不可分商品和设施的共享2、多样性收益的共享3、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4、风险(防范)的共享(二)匹配失业与空位的匹配质量与价格的匹配技能与工资的匹配专用性资产和技

4、能使用(雇佣)契约的再谈判和被要挟(三)学习与创新知识产生和创新形成知识扩散知识累积三、集聚经济的具体形式1集聚经济的形式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通常意义的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本地经济效应)行业之间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城市化经济效应)后两者也常称之为范围经济可贸经济活动较易位移经济活动难位移经济活动不可位移经济活动小城镇大城市都市区都市区中心城区卫星城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建模1、基本工具生产函数,又可以分为:最终产品函数和中间投入品函数消费函数风险、不确定的概率函数CD函数、CES函数概率期望函数2、规模报酬递增的切入视角层次划分:层次划分:个人层面(劳动者);企业层面行业层

5、面;城市整体层面环节划分环节划分:投入品生产环节、;最终产品生产环节;消费使用环节建模举例建模举例1:来自多样性收益的共享:来自多样性收益的共享基础文献来源:Ethier(1982);DurantonandPuga(2004)模型特征:最终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来自多样性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优势,这些中间投入品被设定为张伯伦式的垄断竞争产业生产。基本模型上述模型属于典型的部门层次总体收益递增,递增的原因是劳动投入增加会导致中间投入品生产商增多,即共享更大的中间投入品多样性建模案例建模案例2: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基础文献来源:Duranton(1998)

6、;HendersonandBecker(2000)DurantonandPuga(2004)模型特征:完全竞争行业,规模递增体现在企业层面,企业通过一系列任务生产一种最终产品,不变替代弹性生产技术,中间投入品种固定,通过任务变化导致递增。建模案例3:风险共担建模案例建模案例4:提高匹配的质量:提高匹配的质量建模案例4:动态外部性知识累积四、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四、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与可能的拓展方向与可能的拓展方向(1)各模型均只能解释集聚效应的一个方面,缺乏对总体效应集聚模型(2)仍然未能克服完全竞争均衡中普遍性的酬递减和特殊情况下的报酬递增关系(3)引入考虑供需均衡的模型中未能给出有效的显性均衡解,D-S函数假定太不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