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8579554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2.4《邵公谏厉王弭谤》精品课件(2套)新人教版必修1召公谏厉王(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国语国语国语 国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史,时代大代大约在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周语鲁语齐语晋晋语郑语楚楚语吴吴语越越语八部分,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周贞定五十定五十六年共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左丘失明,厥有国国语。”从此一般都从此一般都认为国国语乃左丘明所作。由于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国国语在内容上在内容上比比较接近接近左左传,又具有同,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的史料价值,所,所以以国国语又有又有春秋外春秋外传

2、之称。之称。国国语的文的文字字质朴朴简练,文学成就,文学成就虽不及不及左左传,但也是先秦,但也是先秦时期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召公(召公(sho)弭弭谤(m)川壅而川壅而溃(yng)彘(彘(zh)瞽献曲(瞽献曲(g)瞍瞍赋(su)矇矇诵(mng)耆(耆(q)隰隰(x)阜(阜(f) 正字音正字音全文分三段。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写第一段,写厉王弭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第二段,写召公第二段,写召公谏弭弭谤,从正反两面反,从正反两面反复复阐明不可明不可“防民之口防民之口”,恳切有力。切有力。第三段,写弭第三段,写弭谤

3、的的结果,果,“流王于彘流王于彘”,完全,完全应验了召公的了召公的谏言。言。学生一读课文,理解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学生一读课文,理解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1、召公、召公谏厉王弭王弭谤 谏谏:动词,劝说,劝告。(告。(邹忌忌讽齐王王纳谏) 弭弭:消除,阻止:消除,阻止 谤谤:公开批:公开批评指指责别人的人的过失失 译文:召公文:召公劝说厉王消除公开批王消除公开批评职责别人的人的过失失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目:用眼睛看看,名: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表示敢怒不敢言。 译文:老百姓都不敢文: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

4、神,也只是以眼神示意。示意。3、是障之也、是障之也 障障:防水堤:防水堤坝,名,名词用作用作动词,堵塞、阻隔。,堵塞、阻隔。 译文:文:这是阻塞人是阻塞人们的言的言论啊。啊。 4、是故、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者宣之使言。 为为:治:治 译文: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文: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通流淌;治民的人也的人也应开开导他他们,使他,使他们畅所欲言。所欲言。 5、近臣尽、近臣尽规,亲戚戚补察察 亲戚亲戚:古今异:古今异义。古:族内外的。古:族内外的亲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关系的

5、家庭或它的成员。 译文:文:让进臣尽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王室成员弥弥补天子的天子的过失,失,监察朝政。察朝政。学生二读课文,翻译全文学生二读课文,翻译全文学生二读课文,翻译全文学生二读课文,翻译全文 周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王说:“人民忍受不了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的暴政了!”厉王王发怒了,怒了,找来找来卫国的巫国的巫师,派他,派他监视那些指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国巫巫师的的报告,告,厉王就把被告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了,在路上遇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也只是以眼神示

6、意。 周周厉王高王高兴了,告了,告诉召公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的指责议论了,人了,人们再也不敢再也不敢说什么了。什么了。”召公召公说:“这是阻塞人是阻塞人们的言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开导他他们,使他,使他们畅所欲言。所欲言。所以天子所以天子处理政事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公卿以至列士进献献讽谕诗,让盲盲乐师进献献乐曲;曲;让史官史官进

7、献史籍;献史籍;让太太师进献献劝谏的箴言;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各种乐工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平民百姓把他们的的话传上来;上来;让进臣尽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王室成员弥弥补天子的天子的过失,失,监察察朝政;盲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天子;让国内元老将国内元老将这些意些意见加以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用度都从这里里出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

8、、低平之地、水;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里出产。人民用嘴。人民用嘴发表意表意见,政事的好,政事的好坏就列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的事能说出来,就出来,就应照着照着实行,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会关心政事呢?” 周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了。过了三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

9、到彘地去了。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学生三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学生三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一、分析第一段一、分析第一段1、请找出描写找出描写厉王的王的词,分析,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王的性格特征“虐、怒、杀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暴虐凶残、残忍昏庸2、正由于、正由于厉王的行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从文中找出原句。原句。谤王谤王道路以目道路以目3、“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俯首听命了吗?”没有,而是即将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

10、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前的死寂。1 1、召公、召公对厉王弭王弭谤的方法有何批的方法有何批评?(原文)?(原文) 是障之也是障之也。2 2、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 直接的:直接的: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瞽献曲,史史献书,献书,师箴,师箴,瞍赋,瞍赋,曚诵,曚诵,百工谏。百工谏。 间接的:接的:庶人传语,庶人传语,近臣尽规,近臣尽规,亲戚补察,亲戚补察,瞽、史教诲,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耆、艾修之 3 3、结合本段,合本段,说说天子听政天子听政为什么要广开言路?什么要广开言路?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即民之即

11、民之“口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分析第二段分析第二段分析第二段分析第二段4、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第一第一处比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川”喻“民之口民之口”。第二第二处比比喻,

12、以,以“土之山川土之山川”和和“原隰衍沃原隰衍沃”来比来比喻“口之宣言口之宣言”。“山川山川”“”“原隰衍沃原隰衍沃”生生产出人民出人民赖以生存的以生存的“财用用”“”“衣食衣食”,可,可见“山川山川”“”“原隰衍沃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之重要,那么民之“口口”能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好的,防范人民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衰的大事。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第一个比第一个比喻说明民明民“谤”不能消极被

13、不能消极被动地地“防防”。第二个比第二个比喻说明明“民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不但不能消极地“防防”,还须积极主极主动地地“宣宣”。前一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是从积极方面极方面进行行比比喻,看似两,看似两喻并列,并列,实则后一后一喻乃是前一乃是前一喻的深入。的深入。分析第三段分析第三段分析第三段分析第三段 召公如此精辟的召公如此精辟的论断,收到了断,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有的效果吗? 明确: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明确: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学生四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四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周厉王的人物形象:文章起笔用

14、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虐”面对国人的“谤”厉王有哪些反应?一“怒”一“杀”。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国人莫敢言”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道路以目”中,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喜”小结厉王形象小结厉王形象小结厉王形象小结厉王形象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虐”、“怒”、“杀”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下文的一“喜”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这一切都注定了他

15、“流亡于彘”的悲剧命运。( 2)召公的人物形象:)召公的人物形象: 第一次第一次进谏:“民不堪命矣民不堪命矣”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厉王的王的“怒、怒、杀”而告而告终。 召公的第二次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方法?如何表方法?如何表现他的他的远见卓卓识的?的? 情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利害,一针见血指出血指出“是障之也是障之也”。然后用。然后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的比喻,恰当地,恰当地说明明

16、厉王弭王弭谤的危害性,可的危害性,可谓振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具体说明了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受到伤害的人一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人民讲话,也必然会,也必然会引起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似江河决堤泛滥那那样的的严重后果。那么就自然重后果。那么就自然引出了引出了结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让老百姓把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政者的

17、正确途径。这一一观点可点可见召公的召公的远见卓卓识。归纳召公形象归纳召公形象归纳召公形象归纳召公形象 召公即召穆公,召公即召穆公,厉王的卿士。他重江山社稷王的卿士。他重江山社稷识大体。看大体。看到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直言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直言进谏,两次,两次设喻,深入浅出,深入浅出,词锋犀利,滔滔不犀利,滔滔不绝。或委婉。或委婉进言,或点明危害,言,或点明危害,表表现一个有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良苦用心和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卓识。他的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的观点,点,虽然是站在然是站在统治治阶级的立的立场上,上,为维护周王朝周王

18、朝统治者的利益服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重的,但他重视人人民群众的意民群众的意见,反,反对镇压,在当,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步意义。小结小结小结小结 召公召公谏厉王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主义名篇。名篇。文章描写了周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本加厉地地对人民人民进行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于“流王于彘流王于彘”,也从,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大,从而揭示出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史规律。更向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者提出一个真理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个真理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听不同的意见,只有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才能有利于促进我我们学学习、工作、事、工作、事业的的顺利利健康健康发展。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