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8200153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复习教案物理复习教案2011-20122011-2012第第 1 1 课时课时运动的世界教案运动的世界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3.课本 P20 图 2-6 和图 2-7。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

2、【基础回顾】第1、2 题。【基础回顾】1参照物参照物结合“ 【方法阐释】 1.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 “动与静”的问题。提问: 物理上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举例说明什么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对静止。【基础回顾】2、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 2、3 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 【方法阐释】2 掌握估测的方法。【基础回顾】4复习速度的概念复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明确物理学中的速度采用 “相同时间比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

3、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路程即:速度=如果用符号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时间sv写成计算公式:。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t【基础回顾】6、7速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速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速度的单位换算学生容易出错,强调计算时单位要统一。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怎样用刻度尺正确的测量长度和记录结果?3.怎样粗略的估计长度与时间?4.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公式是什么?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

4、【随堂练习】1 至 4 题学生展示第 5、6 题突出平均速度计算中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声现象”的“复习导航” 。第第 2 2 课时课时声的世界教案声的世界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速的大小规律 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噪声的防治 4.超声和次声 5.课本 P35 图 3-6 和图 3-7。二、学案导学

5、(约 18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3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3、4 题。【基础回顾】1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通过本题落实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问题拓展: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思维方法叫什么方法?小球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的作用。这叫做转换法。【基础回顾】2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落实:v固v液v气v气=340 m/s 。8与电磁波传播特点进行比较:是否需要介质;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 m/s。【基础回顾】3、4复

6、习声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复习声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方法阐释】从定义及影响因素上来区分响度、音调、音色。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音调声音高低的程度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只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有关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是响度与音调,也有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混淆音调和音色。可以让同学之间讨论,相互举例说明,理解声音的三要素。【基础回顾】5噪声的防治噪声的防治使学生了解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并能判断具体实例中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基础回顾】6超声和次声超声和次声了解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超声的应用,次声的危害

7、: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很强的“破碎”能力;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中较简单的点到为止。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什么?2.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3.在生活中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减弱噪声?4.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四、 【随堂练习】 (约 14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6 题学生展示第 7 题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复习导航” 。第第 3 3 课时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教案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

8、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光的直线传播2、光速3、光的反射定律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5、平面镜成像特点6、P54 图 4-15 和 P56 图 4-17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5、9、10 题。【基础回顾】1光源光源通过 1 了解什么是光源,加深对光源的理解。提问:什么样的物

9、体可以称为光源?【基础回顾】2、3、4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通过 2、3 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光速关系。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小孔成像特点。提问:真空中的光速为多少?【基础回顾】5、6光的反射定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通过口诀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同时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够区分常见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提问: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基础回顾】7、8、9、10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平面镜成

10、像特点及实验通过作图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并重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2.不同光学现象的产生原理都是什么?3.光的反射遵循那些规律?4.怎样画反射光线?5.怎样画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四、 【随堂练习】 (约 12 分钟)共 10 题,学生深化练习。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光的折射” 。第第 4 4 课时课时光的折射教案光的折射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

11、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 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的色散课本 p60 图 4-26p61 图 4-27p62 图 14-31 14-32二、学案导学(约 25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20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 题。【基础回顾】1 题结合课本 p59、 61 的插图区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现象,【基础回顾

12、】2、3 题第 2 题 学生展示并结合实际作图情况改错,落实光的折射规律。找 3-4 名学生提问:光折射时的几种情况?从空气射入水,从玻璃射入空气,垂直入射等。第 3 题 学生讨论分析做出答案的过程,再次落实反射、折射规律。【基础回顾】4、5 题复习中的难点。结合【方法阐释】分析讨论看水中的像变浅的原因,此过程再次落实光的折射规律并加以应用。推广:从水中看岸上物体时的高度会变高了。提问:此时看到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以结合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来考虑。【基础回顾】6、7 题提问:组成白光的七种颜色?结合课本p62 插图。通过题目学会判断物体颜色的方法。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能不能

13、认识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3.能不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这些折射现象?4.你知道白光是由什么色光组成的吗?5.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四、 【随堂练习】 (约 8 分钟)【随堂练习】所有练习学生展示。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复习导航” 。第第 5 5 课时课时凸透镜成像教案凸透镜成像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内容:1.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

14、的画法;2.探究实验的要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3.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远视的校正。二、学案导学(约 27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12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 :【基础回顾】1、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结合“ 【方法阐释】1”和例1,进一步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问题。【基础回顾】3、4、5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及规律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及规律通过第 3 题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的要点。 强调: 高度的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强

15、调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表格、 光路作图等方式加强记忆,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通过第 4 题结合“ 【方法阐释】2 中例 2、例3 明确“已知焦距、物距判断成像情况”解题方法;通过第 5 题明确“如何调节所成像大小”解题方法。【基础回顾】6眼睛及视力矫正眼睛及视力矫正结合第 6 题和例 5,明确眼睛的视物原理、近视、远视的成像特点以及校正方法。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4.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四、 【随堂练习】 (约 5 分钟)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的

16、“复习导航” 。第第 6 6 课时课时熟悉而陌生的力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及学案。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课本梳理本章的重点知识, 小组讨论形式提出对本课时知识中存在的疑问及难点。【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概念:1.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 5.弹力的概念 6.弹簧秤的原理 7.弹簧秤的使用 8.重力 9.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0.增减摩擦力的方法重要插图:P78 图 51,P79 图 52,P80 图 53 和图 54,P82 图 57 、图

17、 58 和图57,P85 图 514,P92 图 528。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重点点拨对力的理解和滑动摩擦力的决定因素。结合“ 【方法阐释】物体受不受推力?”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问题。提问:谈一谈你对物体间“作用”的理解你是怎样看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举例说明什么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基础回顾】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第 2 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 力作用在物体上后, 物体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效果。 结合生活中的其他的力的现象再次落实力

18、的作用效果。【基础回顾】3弹簧秤的使用弹簧秤的使用通过图 1 介绍弹簧秤的使用, 建议:让学生用弹簧秤进行一次实际的测量, 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基础回顾】4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1)正确理解力的概念特点:力就是作用,自然现象中的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 一个是施力物体, 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力作用的结果,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维持不是靠力,而是由于物体的惯性。【基础回顾】5重力(

19、让学生感受重力(让学生感受 1N1N 的大小,学会估测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学会估测物体的重力)建议学生在黑板上对重力的计算题进行演练一次可进行 6 人。在计算的过程中,质量的单位换算还有部分学生容易出错,强调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时间可与做基础回顾的时间同步)【基础回顾】6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建议引导学生阅读P93 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完成基础回顾6。【基础回顾】7、8增减摩擦力的方法增减摩擦力的方法结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对生活中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有效引导。三、 【我的收获】 (约 7 分钟)重在方法的归类和总结1、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

20、是什么?3、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方向和物体重心的位置分别是什么?4、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用到了什么科学方法?5、增大或者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随堂练习可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课上处理。五、 【小测验】 (约 3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力与运动”的“复习导航” 。第第 7 7 课时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

21、注本课的探究实验及插图。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及结论 2惯性定义 3惯性的利用及预防:课本P103-104 图 6-7 至图 6-11。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2、3、4、7【基础回顾】1、2、3 牛顿第一定律结合“ 【方法阐释】 1. 惯性和惯性定律” 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对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实验的结论吗?牛顿第一定律适用的对象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通过此问题扩展物体受平衡力时情况)如何判断当物体不受

22、力时会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基础回顾】4、7通过 4、7 题结合“ 【方法阐释】2、惯性现象及其解释”复习落实惯性的内容。理解惯性时注意: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物体受到的某种作用。惯性的具有不需要条件。外力能改变物体的速度等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的惯。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等无关。解释惯性现象时, 需注意提醒学生 “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让学生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惯性,它就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展示第 7 题时,可多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危害的例子。并多让学生利

23、用惯性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结合 2、5 题,可进行力和运动关系的梳理,本知识可放到本节也可调整到力的平衡课时,可根据时间灵活安排。物体受力情况物体所处状态说明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是什么?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你对定律的理解是怎样的?3、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何区别?4、会解释生活中的哪些惯性现象?其中哪些惯性对我们有利?哪些惯性对我们有害?四、 【随堂练习】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学生先展示,第3、4、5、8 题教师重点点评,适当讲解。五、 【小测验】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力的平衡”的“复习导航” 。第第 8 8 课时课时力的平衡教

24、案力的平衡教案备课学校:燕山中学执笔人:杨惠课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与学案。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合力和分力的定义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3、平衡力的概念 4、二力平衡的条件5.课本 P107 图 6-16、图 6-17,课本 P108 图 6-18,课本 P111 图 6-23、图 6-24,课本 P112图 6-26。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

25、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3、5、6。【基础回顾】1、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重点讲解“ 【方法阐释】1 中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的实验,强调它们之间的“等效”关系(通过讨论“用一个测力计拉弹簧时,为什么仍要将弹簧A 端拉伸到 O 点再读数?”这个问题进行强调) ,进而提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 。提问: 同一直线上同向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 同一直线上反向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基础回顾】3、4平衡状态平衡状态通过 4、5 两题复习落实“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处于平衡状态” 。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称为平

26、衡力(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 。通过课本 P112 图6-26 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结合“ 【方法阐释】2 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例2 拓展“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进一步可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基础回顾】5、6、7如何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如何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结合“ 【方法阐释】3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 ,强调相互作用力是“互相作用于对方,两个受力物体” ,而平衡力只作用于一个物体【基础回顾】8、9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把握平衡条件应用。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把握平衡条件应用。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 什么是合力

27、和分力?2、 同一直线上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3、 二力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4、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5、 力与运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2、3、4、5 题学生展示,第 6、7 非平衡状态,适当给以点拨,第8 重在理解每一步实验的目的,第 9 重在联系实际,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密度”的“复习导航” 。第第 9 9 课时课时密度教案密度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4 分钟)【学生活动】结合课

28、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1.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2. 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和体积。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特性。3. 密度的计算公式,灵活应用共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7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3、4、6【基础回顾】1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提问:关于属性与特性的问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密度鉴别物质。【基础回顾】2对物体的质量的估测。提问:对质量的理解,简单估算物体的质量。【基础回顾

29、】3、4密度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问:对密度基本概念的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基础回顾】5、6天平、量筒的读数,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求出物体的密度。提问:计算物体的密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三、 【我的收获】 (约 4 分钟)1.如何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2.怎样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怎样正确使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4.为什么要建立密度的概念?5.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4 题学生展示,简单讲解。第 5 题:注重计算题的格式和灵活应用。

30、五、 【小测验】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浮力”的“复习导航” 。第第 1010 课时课时浮力教案浮力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和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2.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 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会用平衡法求浮力。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31、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1、4【基础回顾】1称重法测量浮力,物体的浮力方向的判断,影响浮力的因素称重法测量浮力,物体的浮力方向的判断,影响浮力的因素提问:浮力的方向向哪?怎样通过称重法测量浮力?【基础回顾】2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提问: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同一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在不同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基础回顾】3 3、4 4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结合结合【方法阐释】1 1 阿基米德原理,提问阿基米德原理,提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阿基米德原理对气体浮力是否成立?【基础回顾】5

32、 5称重法与阿基米德原理相结合的题目称重法与阿基米德原理相结合的题目结合“ 【方法阐释】2 称重法在测密度时应用称重法在测密度时应用” 此方法适合于那类物体? 怎样知道物体质量? 怎样知道物体体积?三、 【我的收获】 (约 3 分钟)1 浮力的方向向哪儿?2 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4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3 题学生展示,4、5 题教师重点点评,适当讲解。五、 【小测验】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密度与浮力的应用”的“复习导航” 。第第 1111课时课时密度与浮力的应

33、用教案密度与浮力的应用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1.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比较浮力与物重;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2.比较浮力大小的方法:在同种液体中;在不同液体中。3.计算浮力的三种方法:称重、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二、学案导学(约 27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3.5.9.【基础回顾】1、2、3物体的浮沉的判断物体的

34、浮沉的判断提问:怎样通过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怎样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其适用条件是什么?【基础回顾】4、5、6、9浮力大小的比较浮力大小的比较提问:在同一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在不同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基础回顾】7、8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问: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盐水选种的原理各是什么?三、 【方法阐释】 (约 5 分钟)强化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四、 【我的收获】 (约 3 分钟)1.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2.漂浮和悬浮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3.若一个物体在两种液体中都能

35、漂浮,如何比较它在两种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4. 若一个物体在两种液体中都能下沉,如何比较它在两种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五、 【随堂练习】 (约 5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4 题学生展示第 5 题:在计算浮力前应先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然后再根据状态选择计算浮力的的方法。六、 【小测验】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压强”的“复习导航” 。第 12 课时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一、基础回顾(约 20 分钟)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约15 分钟)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1、2、3 题。【基础回顾】1回顾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

36、提问:压力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个因素有关?目的: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如何探究压力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如何探究受力面积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引导学生明确压强的定义和公式。【基础回顾】2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题目解释: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增大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减小压强?【基础回顾】3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对比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特点目的: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基础回顾】4 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连通器同时提醒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连通器?【基础回顾】5 压强的计算目的:进一

37、步理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压强,规范学生的计算习惯。二、我的收获(约 3 分钟) (学生自己总结并回答)1.压力一定与重力有关吗?压力的方向一定向下吗?2.学习了“压力”概念为什么还要引入“压强”呢?压力和压强是一回事吗?3.在生活中怎样增大压强?怎样减小压强?4.液体内部压强有何特点?5.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计算公式是什么?6.连通器有何特点及应用?三【方法阐释】 (7 分钟)例 1.求固体压强的基本方法: 先确定要研究的受力面; 并沿受力面的垂直方向找到压力的大小,再找出受力面积的大小(要特别注意是实际受力面积, 还要把受力面积换算成平方米) ,最后再用公式 PF/S 计算

38、压强。例 2.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也可以通过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例 3. 研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要做到控制变量,如:深度、液体密度、方向等等。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1 至 7 题考察学生对压强和液体压强概念的理解,8.9 题突出控制变量法的意识去理解固体液体压强,10 题突出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规范学生做题。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与流速”第 13 课时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一、基础回顾(约 20 分钟)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

39、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约15 分钟) :【基础回顾】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提问:大气压和气压一回事吗?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体现大气压的存在?【基础回顾】2了解大气压强的证明实验【基础回顾】3会应用转化法测定大气压强大小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液体横截面积大小有关吗?水银面上大气压的大小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间有怎样的关系?讨论【基础回顾】3 中哪些情况会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基础回顾】4会从众多的现象中正确区分大气压强的应用 对比分析“用针头吸药液”和“将注射器针管中的药液注入人体”的不同;对比分析“人如何才能将新鲜的空气吸入肺泡?” 和“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潜水服的目的是

40、什么?” 。【基础回顾】5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证明大气压存在?【基础回顾】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济南市和拉萨两个地区烧水,哪个地方所烧水的沸点高?为什么?结合方法阐释 1 明确沸点与气压、海拔高度间的关系。【基础回顾】7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结合方法阐释中的例 2 明确: 流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对比液体压强、固体压强特点。二、我的收获(约 3 分钟) (学生自己总结并回答)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哪个?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2.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哪个?3.一个标准大气压有几种表示方法?4.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5.流体的流速与压强有什么关系?三

41、【方法阐释】 (7 分钟)例 1.学会寻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例 2.学会利用压强公式粗略的测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例 3.明确大气压强的大小与大气密度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高度变化对大气压强的影响。例 4.“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好理解,但问题的关键是把握准哪个地方流速大, 为什么流速大。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1、2、7 题考察学生对大气压强概念的理解,3、4、5、6 题考察学生对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8 题考察学生对大气压强影响因素的理解,9 题考察大气压强的粗略测算。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机械与人”第第 1414 课时课时

42、简单机械教案简单机械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应用 4.定滑轮和动滑轮 5.滑轮组及其特点6.课本 P155 图 9-2、P157 图 9-4 和 P160 图 9-14、9-15、P161 图 9-16、9-17。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

43、左右) :【基础回顾】1、2力臂的画法力臂的画法通过 1、2 题落实力臂的画法。提问: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动力臂、 阻力臂是怎样定义的?如何画出动力臂、 阻力臂?【基础回顾】3、4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 3 题让学生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并能应用进行简单计算。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应是力和相应力臂乘积的平衡。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不是力的大小的平衡。【基础回顾】5杠杆的应用杠杆的应用结合“ 【方法阐释】1.判断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思路”掌握杠杆的分类方法,进一步总结不同类别杠杆的特点。根据省力、费力杠杆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第5题,学生就可以根据

44、生活经验判断这些杠杆的分类。【基础回顾】6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通过第 6 题知道定滑轮的特点,进一步提问动滑轮的特点,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基础回顾】7、8、9滑轮组及其特点滑轮组及其特点结合“ 【方法阐释】2.判断使用滑轮组时用力多少的一般思路”让学生掌握“使用滑轮组拉动物体时,有 n 段绳子分担物重,则拉力就是物重的n 分之一即:拉力n”中的 n 如何判断。进一步提问: (1)滑轮组中如果只有一个动滑轮,n 最大是多少?如果有两个动滑轮呢?(2)如果还要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则拉力应该是多少?(3)使用滑轮组拉动物体水平前进时,如何判断拉力大小?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

45、1什么是杠杆以及它的五个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公式?3杠杆是怎样分类的?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分别属于哪一类?你能举例说明吗?4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5怎样判断使用滑轮组能省多少力呢?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5、7 题学生展示第 6、8、9 题,突出各个力对应的关系。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功、功率”的“复习导航” 。FG物第第 1515 课时课时功功 功率教案功率教案备课学校:济南五中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

46、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2.机械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3. 功率的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4.课本 P95 图 9-13、图 9-14 和图 9-16。二、学案导学(约 20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4、6、7 题。【基础回顾】1、2、3、4做功的条件做功的条件结合“ 【方法阐释】1. “运用功的公式 W=FS 求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是否做功

47、”的问题。提问: 物理上如何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举例说明什么是三种不做功的情况?重点举例说明什么“垂直无功” 。【基础回顾】5、6区别做功的快慢与多少区别做功的快慢与多少通过 2、3 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功率的表示做功的快慢。功和功率的单位及换算。做功的多少与功率和时间有关W=Pt。【基础回顾】7、8复习功和功率的计算复习功和功率的计算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两种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并明确物理学中的动率采用 “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来比较做功快慢。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功和功率的计算要注意: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做功的多少由功率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功的计算公式 W=FS 与功率的

48、计算公式 P=W/t 中各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字母 W 在公式中代表 “功” , 在单位中代表 “瓦特” 是功率的单位, 这点要特别注意。对于功的计算 W=FS 强调:只要力 F 相同,通过的距离 s相同, 那所做的功就一定相同,与其它因素(如地面的阻力)无关。另外,在计算的过程中,功(J)和功率(W)的单位学生容易混淆,强调它们的区别计算时单位要统一。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如何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了呢?2计算对物体做功的公式是什么?功的单位?3做功多少和做功快慢是一回事吗?功率是用来表示什么的?4计算功率的公式是什么?功率

49、的单位?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5 题学生展示其中第 4、5 题突出功率的计算与估测和生活的联系。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机械效率与机械能、小粒子大宇宙”的“复习导航” 。第第 1616 课时课时 机械效率与机械能、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机械效率与机械能、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有用功、额外功的含义 2. 机

50、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4.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及转化 5.课本 P171 图 9-33、P172 图 9-34、P173 图 9-38、P174 图 9-39、40和 P183 图 10-15、P184 图 9-16、17。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2、3 题。【基础回顾】1、2计算机械效率计算机械效率结合“ 【方法阐释】1. 计算机械效率”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计算机械效率”的问题。提问: 滑轮组竖直悬挂时W有=?

51、滑轮组水平放置时W有=?总功在这两种情况下指的是什么?。【基础回顾】3机械效率的测量机械效率的测量通过第 3 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如何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基础回顾】4复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复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结合“ 【方法阐释】2.让学生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它们; 在转化适应怎样考虑这些因素。 最好把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考虑进去,如打滑梯的例子。学生举例说明质量和速度影响动能大小、 质量和高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 内内和机械能的转化。【

52、基础回顾】5、6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学生回答: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基础回顾】7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学生回答:物质的组成(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 你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了吗?2. 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是什么?3. 怎样计算机械效率?组装好的滑轮组的效率是不变的吗?4.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那些呢?5分子动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观点?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7 题学生展示,第 8、9 两题突出

53、机械效率的计算。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从水之旅谈起”的“复习导航” 。第第 1717 课时课时从水之旅谈起教案从水之旅谈起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2.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其区别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4、液体沸腾的条件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6、熔点、凝固点、沸点的含义 7、液化的两种方法8.课本 P5 图 11-9和图 11

54、-10。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4、5 题。【基础回顾】1、2、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结合“ 【方法阐释】1. 利用定义判断物态变化”进一步总结判断各种热现象物态变化地方法。【基础回顾】3、4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注意让学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并记住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了解图像特点。【基础回顾】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加快蒸发吸热及减慢蒸发吸

55、热的例子。【基础回顾】6、7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并掌握液体沸腾的实验。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2.汽化的两种方式?3.熔点、凝固点、沸点的定义?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6.汽化的两种方法及区别?7.晶体熔化的条件?8.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19 题学生展示,其中第17、18 题为综合性题目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内能与热机”第第 1818 课时课时

56、内能与热机(内能与热机(1 1)教案)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1、区别“温度” 、 “内能” 、 “热量”2、理解比热容;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什么。3、物体吸、放热的公式4、计算燃料燃烧放热的公式。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3、4、6 三题【基础回顾】1、2、3、4改

57、变内能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分别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基础回顾】5、6比热容比热容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并知道生产、生活中利用水比热容大的实例。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如何区别“温度” 、 “内能” 、 “热量”?2.改变内能的方式及各种能量的转化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7 题学生展示;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内容第第 1919 课时课时内能与热机(内能与热机(2 2)教案)教案备课学校:执笔人: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

58、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 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3. 燃料的热值定义及单位4热量的计算公式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及炉子的效率二、学案导学(约 20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6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 题。【基础回顾】1,、2. 比热容的概念结合【方法阐释】 1.2.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其大小决定于物质本质, 与物体的质量大小、 温度改变的多少以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基础回顾】3、4、5、6汽

59、油机的工作循环,结合【方法阐释】3【基础回顾】7、8、9复习热值的概念单位及热量的计算公式结合【方法阐释】4三、 【我的收获】 (约 4 分钟)1 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热量的计算?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3.热值定义、单位及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10 题学生展示,第 11 题热量的计算,突出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五、 【小测验】(约 7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的“复习导航” 。第第 1919 课时课时内能与热机(内能与热机(2 2)教案)教案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

60、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 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3. 燃料的热值定义及单位4热量的计算公式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及炉子的效率二、学案导学(约 20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6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 题。【基础回顾】1,、2. 比热容的概念结合【方法阐释】 1.2.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其大小决定于物质本质, 与物体的质量大小、 温度改变的多少以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基础回顾】3、4、5、6汽油机的工作

61、循环,结合【方法阐释】3【基础回顾】7、8、9复习热值的概念单位及热量的计算公式结合【方法阐释】4三、 【我的收获】 (约 4 分钟)1 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热量的计算?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3.热值定义、单位及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10 题学生展示,第 11 题热量的计算,突出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五、 【小测验】(约 7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的“复习导航” 。第第 2121 课时课时探究电路(探究电路(1 1)教案)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完成。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6 分钟左右)

62、【学生活动】 (约 3 分钟)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让学生再次领悟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师生共同活动】 (约 3 分钟)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答。同时,老师强调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影响电阻大小的几个因素(实验探究)2.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3.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二学案导学(约 15 分钟)1.让学生完成【基础回顾】部分。 (10 分钟左右)2师生共同讨论(5 分钟左右) 。【基础回顾】1、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基础回顾】4、5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基础回顾】6科学探究欧姆定律。【基础回顾】7欧姆定律公式的理解。三 【方法阐释】 (8

63、 分钟左右)1 【学生活动】 (5 分钟左右)完成方法阐释中的例1 和例 2。2 【师生共同活动】 (3 分钟左右)共同讨论例1 和例 2。四 【我的收获】 (5 分钟左右)1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1)一上一下(2)两种接法3电路中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2)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4欧姆定律:I=U/R五 【随堂练习】 (5 分钟左右)完成后,对答案即可。六 【小测验】 (5 分钟左右)七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复习导航” 。第第 2222 课时课时探究电路(探究电路(2 2)教案)教案课前:提前

64、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础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和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 串并联电阻的表示 2、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3、伏安法测电阻二、学案导学(约 20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作完【基础回顾】部分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左右)让学生讨论【基础回顾】题目【基础回顾】1.2串联分压、并联分流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结合【方法阐释】1.理解串联电路电阻与电压的分配关系及并联电路电阻与电流的关系采用公式推导,

65、让学生结合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相等推出串联分压公式; 同理推出并联分流公式1 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根据 U=IR,U1/U2=I1R1/I2R2,因为 I1=I2,所以 U1/U2=R1/R2,这就是说:在串联电路中, 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的分配跟它们的电阻成正比, 由此还可以得到: U1/U总=R1/R总,U2/U总=R2/R总。2 2)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根据 U1=U2,U=IR 得到 I1R1=I2R2,因此有 I1/I2=R2/R1,这就是说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的分配跟它们的电阻成反比。 由此还可以得到 I1/I总=R总/R1, I2/I总=R总/R2。【基础回顾】3电路中电流

66、电压的变化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通过下面例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出3 的答案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在滑片P 从变阻器的 A 端向 B 端滑动的过程中各表变化分析:分析:电阻 R1与变阻器 R2串联,电流表测的是电路中的总电流,电压表测的是变阻器R2两端电压。方法一:方法一:滑片 P 从 A 向 B 滑动时,R2,由串联总电阻 R=R1+R2可知总电阻 R,因为总电压 U 不变,根据 I=U/R 可得总电流 I,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小。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1=I,R1是定值电阻,根据公式U1=I1R1,由于电流 I1,使 R1两端电压 U1,根据串联电路中 U=U1+U2,电源电

67、压 U 保持不变,得出变阻器两端电压 U2,可以判定电压表的示数变大。应该注意: 在判定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时, 不能用 U2=I2R2,这是因为 I2而 R2,从而无法判定 R2两端电压 U2如何改变。方法二:方法二:利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的关系。因为R2,它两端电压 U2也将,U1将,再用公式 I1=U1/R1,得 I1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基础回顾】4安全用电安全用电通过本题训练,让学生巩固“安全电压的概念” 、 “家庭电路中人体触电的原因” 、 “如何有效防止人体触电”等知识。【基础回顾】5、6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对这个实验的具体要求是:(1)要明确它的实验原

68、理: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用欧姆定律的导出公式 R=U/I 计算导体的电阻。(2)会画实验的电路图。(3)会按电路图用导线将实物元件连接起来。(4)在连接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开关应是断开的。电流表、电压表要先检查它的接法是否正确,它的正、负接线柱是否连接正确,量程是否恰当,并将电表指针调零。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是否接对, 在闭合开关前,要把滑片放到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会检查并能排除简单的电路故障,在检查电路无误的情况下,先用开关试触,观察电表指针的摆动情况,选择电表的量程。会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出正确结果。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 在做实验时要移动变阻器的滑

69、片的位置, 测出多组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值, 根据每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算出电阻, 再求它们的平均值。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如何表示?2、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3、自述伏安法测电阻的步骤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方法五、 【小测验】 (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电功率基础知识第第 2323 课时课时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1)教案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5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

70、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电功的计算公式和相应单位 2.电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3.课本 P90 例题。4。实验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5。课本 P95 迷你实验室: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电功率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3、4、5 题。【基础回顾】1、3P=W/t结合“ 【方法阐释】1.计算电功率公式”进一步通过练习讨论的方式总结“单位使用”问题。【基础回顾】4额定功率和

71、实际功率通过 2、3 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根据铭牌上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我们可以求出额定电流和电阻。根据 P实=U实2/R 算实际功率。亮度与实际功率关系,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等知识结合“ 【方法阐释】2 掌握实际功率的求解方法。【基础回顾】5复习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掌握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的原理, 电路图,实物图的连接,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表格等知识。注: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注: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电流做功的实质?2.电能表的作用是?如何读数?单位?3.电功

72、的公式及单位。4.电功率的公式及单位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2”的“复习导航” 。第 24 课时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2)教案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 。【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1、怎样理解电功这

73、个物理量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如:内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的过程。电功的计算公式 W=UIt 是电功的基本计算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根据 W=Pt,也可以U2t只适用计算电功,但是,根据I=U/R 推出的电功的两个计算公式:W I Rt和W R2于计算将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的电功。电功的单位是焦耳,常用的电功单位是千瓦时(度) 。1 千瓦时=3.610焦耳2、怎样理解电功率这一物理量电功和电功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物理量。 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即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公式 P=UI 是计算电功率的基本公式。另两个公式P=I2R,P=U2/R,这两个公式是根据

74、 P=UI 结合欧姆定律 I=U/R 推出的, 仅适用于将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或电路。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用电器上标出的正常工作时, 应接到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称为额定功率。例如“220V、100W”表示这个用电器接在额定电压220V下工作时,发挥的功率是100W。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某一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它随用电器的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时, 实际功率就等于额定功率。 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小于或大于额定电压时, 实际功率就小于或大于额定功率, 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允许的,使用用电器时, 必须使加在用电器两

75、端电压等于或接近于额定电压, 这样用电器才不至于损坏。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判断灯的亮度要看灯的实际功率。首先利用灯上的名牌,计算出灯的电组;如果两灯串联,则利用 P=I2.R 判断,电阻大的实际功大,即灯较亮。如果两灯并联,则利用 P实=U实2/R来判断,电阻小的实际功率大,即灯较亮2电热器的档位问题,关键电源电压不便,利用P实=U实2/R来计算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6第第 2525 课时课时 磁是什么教案磁是什么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

76、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不同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作图方法。 1.磁性、磁极、磁化等基本概念;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磁感线的分布。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3 题。【基础回顾】1、2磁性、磁极间相互作用磁性、磁极间相互作用通过 1、2 两题综合复习磁性、磁体的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并能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基础回顾】3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通过本题复习落实

77、以下内容: 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周围放置小磁针,小磁针的指向。结合“ 【方法阐释】1 掌握磁感线分布与小磁针指向判定方法。【基础回顾】4、5磁感线与磁场的关系磁感线与磁场的关系对磁场与磁感线,有些学生容易混淆, 把磁感线当成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物体, 但是实质上是没有磁感线的,只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理想模型。【基础回顾】6地磁场地磁场针对地磁场,学生能说出:地磁场的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相反,且不完全重合即可。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什么是磁性、磁体、磁极、磁化?2、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磁针为什么总指南北?3、从什么事实可以知道磁体的周围存

78、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4、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是怎样的?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 至 7 题学生展示,其中第3 题由学生讨论交流叙述分析过程,第8 题由学生板演,重点强调根据磁体的南北极可以确定磁感线的方向, 同理,也可以根据磁感线的方向确定磁体的南北极。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电流的磁场 电动机”的“复习导航” 。第第 2626 课时课时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 电动机教案电动机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3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

79、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课时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实验、结论及课本上的重要插图。 1.奥斯特实验;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安培定则; 3.电动机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 4.课本 P102 图 16-8、P103 图 16-9 和 P107 图 16-20。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 10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约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3、4 题。【基础回顾】1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结合“ 【方法阐释】1. 奥斯特实验”重现实验过程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奥斯特实验表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

80、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基础回顾】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安培定则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安培定则通过本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它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极。 利用安培定则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确定磁极或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或根据磁极或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及电源正负极。结合“ 【方法阐释】1”掌握安培定则的应用。【基础回顾】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本题复习电磁铁,渗透转化法和控制变量法。【基础回顾】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过 4 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

81、磁力的作用, 这就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其中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只有一个改变时, 导体的受力方向就改变。 其能量的转化为: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三、 【我的收获】 (约 5 分钟)1、从什么实验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3、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受力的方向跟什么方向有关?4、电动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工作时能量转化是怎样的?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随堂练习】1、2、3、4 题学生展示突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安培定则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及应用。

82、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电从哪里来”的“复习导航” 。第 27 课时电从哪里来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一、 基础知识回顾: (3 分钟)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电池、发电机的重点在于掌握其中的能量转化过程。2、电磁感应现象重点在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118 页的图 1714。要求学生记住主要的实验装置。3、注意区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二、学案导学: (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

83、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 题【基础回顾】1能量转化强调充电、放电两个能量转化过程。【基础回顾】2电磁感应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118 页的图 1714。要求学生记住主要的实验装置。结合方法阐释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理解“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1)电路应该是闭合的。 (2)要有一部分导体(而不是整个电路)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基础回顾】4电和磁的联系这是电和磁知识的综合。 通过此题复习奥斯特实验、 电磁铁、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磁感应现象。注意;一定要求学生将他们的思考

84、过程说出来,表达清楚。 (注意中后的学生)强调思路:原来。 。 。 。 。 。后来。 。 。 。 。 。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 【我的收获】 (5 分钟)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提问。以巩固以上所学。1你知道的电池有几种?它们对外供电时能量是怎么转化的?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3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何应用?4远距离输电为何要高压输电?四、 【随堂练习】 (约 10 分钟)内容由学生交流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方法阐释的解题思路将思考过程讲出来。五、 【小测验】 (5 分钟)复习下一课时。第第 2828 课时课时信息信息材料材料能源教案能源教案复

85、习目标复习目标: : 1.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 了解半导体、 超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4.能结合事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德育目标: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3.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一、基本知识回顾(约 6 分钟)

86、【学生活动】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和知识1.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材料物理性质的应用 3.能量转化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二、学案导学(约 22 分钟)【基础回顾】学生活动(约 5 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 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4、8 两题【基础回顾】2、3电磁波的种类以及应用电磁波的种类以及应用结合【方法阐释】1 掌握正确区分电磁波与声波的方法提出下列问题: 电磁波和声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举例说明超声波有哪些特点以及应用?举例说明常见的电磁波有哪些以

87、及应用?电磁波的波速、 频率和波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基础回顾】4、5、6、7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半导体、超导材料的应用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半导体、超导材料的应用结合【方法阐释】2 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半导体超导材料的应用落实以下内容: 怎样区分材料的弹性、 硬度和延展性?半导体二极管具有什么特性以及应用?超导材料具有什么特性以及应用?【基础回顾】8、9、10、1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方法阐释】3 让学生知道并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正确分析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情况落实以下知识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常见的能量转化的例子有哪些?在火力发

88、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的途径有哪两种?太阳能的使用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做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直接点明答案。三【基础回顾】 (约 5 分钟)1常见的电磁波有哪些?各有哪些应用?2怎样区分材料的弹性、硬度和延展性?超导材料具有什么特性以及应用?3在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4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太阳能的使用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四、 【随堂练习】 (约 7 分钟)【随堂练习】1、2、4、7 题学生展示,4、5、6 题重点突出半导体材料和超导材料的应用以及光纤传播的特点。五、 【小测验】约 5 分钟)课后作业:整理第一轮复习学案和测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