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02794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文人护法文学(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文人护法文学一、佛教对文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二、谢灵运与佛教文学三、王维与佛教文学四、柳宗元与佛教文学五、白居易与佛教文学六、苏轼与佛教文学七、李贽、袁宏道与佛教文学一、佛教对文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创造出巨大成绩、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作家,大体都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佛教的影响。如谢灵运、沈约、杜甫、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洵、苏辙、苏轼、黄庭坚、李贽、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龚自珍、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 佛教影响于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1、是对佛教教理、教义的接受和理解 早期,中国人把佛教和中国传统的神仙方术混同地接受,随着佛典被

2、更准确地翻译,也随着中国本土佛教“义学”研究的深入,佛教的教理、教义作为对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补充,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学术。 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为中国人接受、信仰佛教大开了方便之门。“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耳。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耳。” ” 晋朝文人孙绰晋朝文人孙绰“ “孔、老、如来,虽三训殊途,而习善共辙。孔、老、如来,虽三训殊途,而习善共辙。” ” 刘宋文人宗炳刘宋文人宗炳 儒家理论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治国”的理论根据。儒家理论缺乏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生的根本意义等重大问题,即所谓“生死大事”的关注,而这后一方面

3、正是佛教所要解决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士大夫一般接受的是儒家经典的教育,他们读书、做官,以儒家思想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而佛教有着丰富的伦理内容,这一点又与儒家有很多相通之处。2、佛教对于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最终目的等问题,提出了与中国传统观念全然不知的新鲜解释,大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学而优而仕”的人生理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追求。但这些主要是外在的事功。 而佛教作为宗教信仰,对“终极关怀”有着热切的探究。只有超越生死的价值追求,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 有经数十万,以虚无为宗,苞罗精粗,无所

4、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而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 袁宏后汉纪卷十3、是文字的因缘,佛教经典包括佛教文学对文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文人与僧人来往密切。形成了中国一方面,文人与僧人来往密切。形成了中国僧团高度的文化传统;同时,文人多参与佛教活僧团高度的文化传统;同时,文人多参与佛教活动,对佛教的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动,对佛教的发展是很大的推动。 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晋、宋以来,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晋、宋以来,有道林(指支遁)、道安、远法师(指慧远)、有道林(指支遁)、道安、远法师

5、(指慧远)、休上人(指汤惠休),其所与游则谢安石(指谢休上人(指汤惠休),其所与游则谢安石(指谢安)、王逸少(指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安)、王逸少(指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之徒,皆时之选。由是真乘法印,与儒典并鲍照之徒,皆时之选。由是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而人知向方。用,而人知向方。 柳河东集柳河东集卷二五卷二五 注:桑门即沙门,上首指高僧。注:桑门即沙门,上首指高僧。 另一方面,佛典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即使另一方面,佛典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即使从表达艺术的角度看,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中从表达艺术的角度看,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中国文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文人喜读佛典,

6、潜移默化国文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文人喜读佛典,潜移默化中接受佛教思想观念的影响。中接受佛教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佛教作用于文人的状况看,对具体人情形是不从佛教作用于文人的状况看,对具体人情形是不同的。大体说来,有信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同的。大体说来,有信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字表现等不同层面。字表现等不同层面。n n 就信仰而言,高层次的是树立起坚定的信仰心;低就信仰而言,高层次的是树立起坚定的信仰心;低层次的是在思想观念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的熏染。层次的是在思想观念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的熏染。n n 就思想观念而言,在佛教广泛传播之后,没有人在就思想观念而言,在佛教广泛传播之后,没有

7、人在观念上不或多或少地留有佛教影响的。观念上不或多或少地留有佛教影响的。n n 就活方式而言,结交僧侣、游览寺院乃古代文人普就活方式而言,结交僧侣、游览寺院乃古代文人普遍的生活习俗,一些人供佛、斋僧、读经、坐禅、吃遍的生活习俗,一些人供佛、斋僧、读经、坐禅、吃斋,过一定的宗教生活。斋,过一定的宗教生活。n n 就文字表现而言,从文字的内容到表现方法,从典就文字表现而言,从文字的内容到表现方法,从典故到词汇的运用,佛教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入。故到词汇的运用,佛教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入。 4、儒、释、道三者兼容是中国文人接受佛教的重要特点。 典型的说法是“儒以治国、道以治身、佛以治心”。 也就是说,儒家学

8、说提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道家、道教讲神仙飞升、炼形养身,追求“长生久视”之道;而佛教则提供“安身立命”的心性修养之术。三者都缺一不可。 “儒以治外”、“佛以治内”。二、谢灵运与佛教文学 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深受佛教影响而又在文学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深受佛教影响而又在文学创作上作出巨大成绩的是谢灵运,他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创作上作出巨大成绩的是谢灵运,他是山水诗的开创者。 1、谢灵运(385433),东晋东晋末年末年刘宋刘宋初年的初年的文学家文学家,诗人。浙江会稽始宁(今浙江,诗人。浙江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上虞 )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太康)。祖父谢玄,晋车骑)

9、。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将军;父谢瑍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之王羲之外孙女。因从外孙女。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 “谢客谢客” ”。1818岁袭封康乐公,故又称岁袭封康乐公,故又称“ “谢康乐谢康乐” ”。宋文帝时在朝。宋文帝时在朝不得志,然恃才傲物。后以叛逆罪流放广州,密谋使人不得志,然恃才傲物。后以叛逆罪流放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十年,终年四十九岁。 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

10、人。诗与诗的诗人。诗与颜延之颜延之齐名,并称齐名,并称“ “颜谢颜谢” ”。2、谢灵运与僧人 早年结识释慧远。自述“志学之年,希为门人”。慧远曾请其写佛影铭序。 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市)和始宁(今浙江上虞县)时,与释昙隆交往密切。3、谢灵运在佛教上的贡献 一是和著名高僧慧严、慧观等一起修订了北本涅槃经,使文字更加精美。“手把足蹈,得到彼岸”“运手动足,截流而度” 二是作辩宗论,支持竺道生的新说。4、谢灵运的山水诗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

11、,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5、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n n“ “以赋法入诗以赋法入诗” ”,即把赋的铺陈之法,用于诗歌创,即把赋的铺陈之法,用于诗歌创作。胡适云:作。胡适云:“ “谢灵运谢灵运受赋的影响太深了,用受赋的影响太深了,用骈偶的句子来描写山水,故他的成绩并不算好骈偶的句子来描写山水,故他的成绩并不算好(他)只能把自然界的景物,更裁割成骈俪的(他)只能把自然界的景物,更裁割成骈俪的对子,远不如陶潜真能欣赏自然的意义。对子,远不如陶潜真能欣赏自然的意义。” ”(见(见白话文学史白话文学史)n n对谢灵运而言,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声对谢灵运而言,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

12、声(声音)色(色彩)的追求。(声音)色(色彩)的追求。n n谢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谢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的一个玄言的尾巴。所以近人末尾谈玄说理,拖着的一个玄言的尾巴。所以近人黄节云:黄节云:“ “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而结之以情理” ”。 三、王维与佛教文学1、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诗人,祖籍山唐朝诗人,祖籍山西祁县。人称西祁县。人称“ “诗佛诗佛” ”。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可见他对这位大菩萨以及佛教的信仰。可见他对这位大菩萨以及佛教

13、的信仰。 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即表现出杰出的才华。后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即表现出杰出的才华。后来到首都长安作官,受到宰相张九龄的器重。因唐玄来到首都长安作官,受到宰相张九龄的器重。因唐玄宗任用奸臣李林甫等,张被罢免回乡,王维也受牵连宗任用奸臣李林甫等,张被罢免回乡,王维也受牵连贬官,退居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贬官,退居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的叛军的叛军占领长安,王维被俘,并被叛军授以官职。官军收复占领长安,王维被俘,并被叛军授以官职。官军收复长安,王维被从宽发落,授以闲职,最后寂寞死去。长安,王维被从宽发落,授以闲职,最后寂寞死去。 王维多才多艺,有名诗书画,精通音乐,精通

14、佛王维多才多艺,有名诗书画,精通音乐,精通佛学。其受禅宗影响很大。学。其受禅宗影响很大。2、王维与僧人 王维的佛教信仰,有着家庭的渊源。其母崔氏是王维的佛教信仰,有着家庭的渊源。其母崔氏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是著名的大照禅师普寂的门第子。虔诚的佛教信徒,是著名的大照禅师普寂的门第子。表明其自幼年即受到佛教的熏染。表明其自幼年即受到佛教的熏染。 “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请施庄为寺表表 开元年间,王维与北宗禅僧如普寂、义福等来往开元年间,

15、王维与北宗禅僧如普寂、义福等来往颇多。但同时又与华严宗、密宗、律宗等僧侣有颇多。但同时又与华严宗、密宗、律宗等僧侣有交往交往交往交往。特别是曾师事道光禅师十年,思想上受到过较多的影特别是曾师事道光禅师十年,思想上受到过较多的影响。响。 天宝年间,随着南宗顿教的北传。王维又与南宗天宝年间,随着南宗顿教的北传。王维又与南宗僧人有所接触,如神会、瑗公等。僧人有所接触,如神会、瑗公等。 但也并未疏远北但也并未疏远北宗僧人。终王维一生,一直与北宗禅僧有来往(如与宗僧人。终王维一生,一直与北宗禅僧有来往(如与元崇、舜阇黎的交往,即在晚年。)元崇、舜阇黎的交往,即在晚年。) 王维晚年住终南山,日饭名僧数十人

16、,过着焚香王维晚年住终南山,日饭名僧数十人,过着焚香打坐的修道生活。打坐的修道生活。 3、王维与禅宗文献、诗歌n n能禅师碑,是王维所写的关于慧能的最原始的可靠材料之一。这篇碑文,和后来柳宗元、刘禹锡所作的慧能的第二碑、第三碑是唐代文人所写南宗禅的重要文献,具体表明了当时文人和南宗禅的密切关系。n n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最主要的成就在山水田园诗,这类作品正表现出对佛理的深刻体会。在创作中,他以一念净心对待外境,在描摹自然景物时,把理、事俱如、圆通无碍的清净自性体现其中。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叹白发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不知

17、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香积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是国务院确注:香积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土宗祖庭。 结尾用结尾用涅槃经涅槃经典故,毒龙比喻贪、嗔、痴典故,毒龙比喻贪、嗔、痴“ “三毒三毒” ”。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南山,

18、指终南山。 鹿柴(zhai,去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宋代严羽赞扬盛唐诗歌之语: 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四、柳宗元与佛教文学1、柳宗元(773-819),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 他年少才高,起初仕途相当顺利,在朝廷很快得到晋

19、升。后卷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受到牵连,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过了10年囚徒的生活。晚年又被派到柳州(今广西柳州)作地方官,最后死在那里。 他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2、柳宗元与佛教 柳宗元柳宗元“ “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应与家,应与家庭环境有关系,其母卢氏信佛。他到永州后,起初庭环境有关系,其母卢氏信佛。他到永州后,起初住到佛寺里,并结交龙兴寺住持天台宗弟子重巽住到佛寺里,并结交龙兴寺住持天台宗弟子重巽(xunxun,去声)。柳宗元信仰佛教,而且钻研佛理。,去声)。柳宗元信仰佛教,而且钻研佛理。他写的他写的永州龙兴

20、寺西轩记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永州龙兴寺修净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土院记,可以佐证。,可以佐证。 中国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迦牟尼如来示中国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曰:现之地。彼佛言曰:“ “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毒八难,众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毒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

21、所其言无所欺也。欺也。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 柳宗元的佛教信仰有两个特点n n第一,柳宗元反对灾异鬼神迷信之说,猛烈抨击一切荒唐之言。为此,佛教义理成为他的进步思想的理论依据。n n第二,柳宗元发挥“儒、释调和”观念,进一步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 柳宗元和韩愈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他一方面强调佛教有其有价值的内容,“有以佐世”。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佛家的义理与儒家相一致。 儒者韩退之(韩愈字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言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shi)然,不与孔子异道。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者,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

22、“髡(kun)而缁(zi),无夫妇父子,不为农蚕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yun)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 送浩初序送浩初序,柳河东集柳河东集卷二五卷二五3、柳宗元的佛教作品n n表现坚定的净土信仰,如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n n宣扬禅宗的,如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n n表现禅理禅境的诗作。 “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诗文解释:诗文解释: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

23、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注:贝叶经,指佛经。注:贝叶经,指佛经。 真源:指诸法实相。因为实相无相,所以了无真源:指诸法实相。因为实相无相,所以了无取。取。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ji)清

24、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注:西岩,湖南永州西山。注: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楚竹,即湘竹。相传舜死于苍梧,他的二妃娥楚竹,即湘竹。相传舜死于苍梧,他的二妃娥皇、女英追至,哭泣甚哀,泪染于竹,斑斑如血,皇、女英追至,哭泣甚哀,泪染于竹,斑斑如血,故楚竹又称湘竹、湘妃竹。故楚竹又称湘竹、湘妃竹。 欸乃,摇橹的声音。欸乃,摇橹的声音。 五、白居易与佛教文学1 1、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乐天,河南新郑(今郑州,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人。晚年长期居住在)人。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洛阳香山,故号“ “香

25、山居士香山居士” ”。 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 ”,主张,主张“ “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世称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世称“ “元白元白” ”。其诗歌。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的诗不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响。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

26、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长恨曲,胡儿能唱曲,胡儿能唱琵琶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著有著有白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叙事诗中七十一卷。叙事诗中琵琶琵琶行行长恨歌长恨歌卖炭翁卖炭翁等极为有名。等极为有名。 2、白居易与佛教的因缘(1) (1) 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使其向佛教寻找精神解脱。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使其向佛教寻找精神解脱。 白居易幼年亲经战乱,饱受流离之苦。白居易幼年亲经战乱,饱受流离之苦。2929岁岁时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三年至五年,担

27、任左拾遗时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三年至五年,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上书抨击朝政,但却遭受冷遇。(谏官),多次上书抨击朝政,但却遭受冷遇。元和六年,元和六年,白居易经受丧母之痛,守丧期间又痛经受丧母之痛,守丧期间又痛失爱女金銮儿。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加上至亲失爱女金銮儿。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加上至亲去世,白居易开始向佛教寻找精神解脱。去世,白居易开始向佛教寻找精神解脱。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自觉自觉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弹

28、劾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获罪,被贬江州司马。原本是仗义执言,却无端受过,使人心中更加愤懑,同时也使他进一步向佛教寻找精神寄托。在江州任上,他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草堂,参禅礼佛,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唐武宗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退休,时年71岁,从此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迷路心回因向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教信仰之中。诗人闲居洛阳,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白居易一生综合着儒、释、道三家的色彩。晚年白居易一生综合着儒、释、道三家的色彩。晚年更是禅、道并重,以至更是禅、道并重,以至“ “庄禅合论庄禅合论” ”成为其思想重心。成为其思想重心。 n n 外服儒

29、风,内宗梵行。n n 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n n 委身逍遥篇,心付头陀经。n n 游悟真寺诗 大抵宗庄叟,私心事竺乾。 浮荣水划字,真谛火生莲。 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 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2 2)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使其急切地寻求)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使其急切地寻求“ “来生之计来生之计” ”。白居易用诗来表白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彭生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赠王山人 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白发 瘦觉腰金重,衰怜鬓雪繁。将何理老病,应付与空门。白发注:腰金,指朝廷大官佩带的金鱼带。 白居易的诗中有华严、牛头禅、净土等思想,并白居易的诗中

30、有华严、牛头禅、净土等思想,并不拘泥一宗一派,但其中以不拘泥一宗一派,但其中以“ “洪州禅洪州禅” ”对其影响最大。对其影响最大。 白居易往来僧徒极多,其中宗派承衍确切可考者有白居易往来僧徒极多,其中宗派承衍确切可考者有智常智常(南岳派马祖道一传人)(南岳派马祖道一传人) 、惟宽(、惟宽(马祖系弟子,可马祖系弟子,可归属禅宗荷泽系归属禅宗荷泽系)、神凑)、神凑(道一弟子)、(道一弟子)、寂然寂然(无宗系)、(无宗系)、宗密宗密(可归属禅宗荷泽系)、(可归属禅宗荷泽系)、神照神照(昆昙宗空法师弟子,(昆昙宗空法师弟子,摄论宗系)、摄论宗系)、如满如满(禅宗南岳下第三世法嗣(禅宗南岳下第三世法嗣)

31、等。)等。 六祖慧能及其弟子神会以后,到中唐,马祖道一提出六祖慧能及其弟子神会以后,到中唐,马祖道一提出“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 ”,把禅所追求的,把禅所追求的“ “清净心清净心” ”和和“ “平常心平常心” ”等同起来。马祖晚年住在洪州等同起来。马祖晚年住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今江西南昌市),这这一派禅就被称为一派禅就被称为“ “洪州禅洪州禅” ”。白居易早年即学习禅观,。白居易早年即学习禅观,实践坐禅,更多次向马祖弟子兴善惟宽等请益,对洪州实践坐禅,更多次向马祖弟子兴善惟宽等请益,对洪州禅有深刻的领会。他把这种领会体会在人生践履中,在禅有深刻的领会。他把这种领会体会在人生践履中,在

32、诗歌创作中讴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境界。诗歌创作中讴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境界。n n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常见今之人,其心或不然。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如是用身心,无乃自伤残。n n心了事未了,饥寒迫于外。事了心未了,念虑煎于内。 我今实多幸,事与心和会。 内外及中间,了然无一碍。 所以日阳中,向君言自在。 n n心静无妨喧处寂,机忘兼觉梦中闲。是非爱恶销停尽,唯寄空身在世间。 白居易修习净土,特别是到晚年,更住在洛阳龙门香白居易修习净土,特别是到晚年,更住在洛阳龙门香山寺修习净土业。诗歌中也表现出追求西方净土的热忱。山寺修习净土业。诗歌中也表现出追求西方净土的热

33、忱。 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生宜知止足,次要悟浮休。 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题西方帧记题西方帧记 六、苏轼与佛教文学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学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辙并称“ “三苏三苏” ”。眉州(今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眉山)人,祖籍栾)人,祖籍栾城。其诗、词、赋、城。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书法和绘画,是和绘画,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

34、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辛;书法名列;书法名列“ “苏、黄、苏、黄、米、蔡米、蔡”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画派。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元丰三年(1080108

35、0年)因年)因“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借诗(借诗讽刺王安石新政)受诬陷被贬黄州讽刺王安石新政)受诬陷被贬黄州( (今湖北黄冈今湖北黄冈) )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种田,故自号“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 ”。 哲宗即位后,新党被打压,苏轼任翰林学士、哲宗即位后,新党被打压,苏轼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元祐八年(1093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惠州、儋(贬惠州、儋(dand

36、an)州。后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州。后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在常州,葬于河南郏( (jiajia) )县,追谥县,追谥( (shishi) )文忠公文忠公。 2、苏轼与佛教的因缘 苏轼出身于奉佛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母亲程氏苏轼出身于奉佛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母亲程氏都笃信佛教。其母卒后,他曾将其生平爱玩遗物施之都笃信佛教。其母卒后,他曾将其生平爱玩遗物施之佛寺,并为之写佛寺,并为之写阿弥陀佛颂阿弥陀佛颂: “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与与与与我佛同。深得净土宗真趣。我佛同。深得净土

37、宗真趣。” ”其弟苏辙也是佛教信仰者,兄弟两人的唱和诗有其弟苏辙也是佛教信仰者,兄弟两人的唱和诗有“ “老去在家同出家,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楞伽四卷即生涯。四卷即生涯。” ” 其继室王闰之好佛,死时遗言,让儿子画阿弥陀其继室王闰之好佛,死时遗言,让儿子画阿弥陀佛像供奉丛林,苏轼为之并作佛像供奉丛林,苏轼为之并作阿弥陀佛赞阿弥陀佛赞: “ “丈六长身不为大,方寸千佛夫岂小,此心平处丈六长身不为大,方寸千佛夫岂小,此心平处是西方,闭眼使到无魔娆。是西方,闭眼使到无魔娆。” ” 其妾王朝云也学佛,随之到海南岛,弥留之际颂其妾王朝云也学佛,随之到海南岛,弥留之际颂金刚经金刚经的的六如偈六如偈,苏轼为之

38、制铭:,苏轼为之制铭: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 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八窍风。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后集卷十六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l

39、ei)江月。注:表达“如梦”主题。“如梦”,大乘十喻之一。 苏轼经常表现对人生苦、空的意象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存心。七、李贽、袁宏道与佛教文学1 1、李贽(、李贽(152715271602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26岁通过乡试为举人,以后即不再参加进士考试。直到54岁,在各地作小官。然后退居湖北黄安,在麻城龙湖立芝佛院,过着亦儒亦僧的生活。最后终于遣妻别嫁,断然出家。晚年往来南、

40、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2、“童心说童心说”与禅宗与禅宗“心性本净心性本净”说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心说,焚书卷三 李贽学佛,后剃度,皈依佛门。他受禅宗“心性本净”说的影响,强调人性平等,肯定个人价值,“人人皆可以为圣”,以此反对儒学权威,反对现实统治体制。3、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

41、、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氏兄弟都好佛。其中,宏道与李贽交往,两人商谈甚洽。宏道的佛学造诣主要在净土。他对庞蕴极为推崇:“白首庞公是我师。” 庞蕴,字道玄,唐衡阳人。“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贞元初与石头和尚、丹霞禅师为友。举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随马祖参承二年,其后机辩迅捷,声名远播。 万历二十七年以后,袁宏道对佛教以修净为主,反对所谓“禅学之弊”。首先他反对“狂禅之滥”,万历三十一年前后,又转向对“小根魔子”的否定,认为“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禅。” “默照禅”的倡导者曹洞宗的宏智正觉强调寂然静坐,息虑静缘,处于无思虑的直觉状态之中。与此相对立的临济宗大慧宗杲则攻击其

42、为“闭眉合眼,做死模样” ,是“鬼家活计”。宗杲倡导的“看话禅”则要求从古德话头中参悟。 自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宏道基本的学术取向是禅净合一。这与明末佛教界提倡禅净双修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和江进之寒山寺之作(袁宏道) 一榻书和卷,三生钵与衣。 尘劳方未已,合掌愿皈依。 宿僧房(袁宏道) 觉路昏罗縠,禅灯黑绛纱。 早知婴世网,悔不事袈裟。注:縠(hu,阳平) :有皱纹的纱。4、“性灵”说与禅宗“心性本净”说 “性灵说”,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诗歌主张。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 “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43、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代袁宏道等,即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而清代袁枚,则力倡“性灵说” 。 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答李元善 “ “从自己胸中留出从自己胸中留出” ”正是禅宗语言。正是禅宗语言。“ “性灵说性灵说” ”由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阶级偏见,大大提高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袁宏道就说: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袁宏道就说:“ “今闾阎妇

44、人孺子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所唱擘破玉擘破玉、打草竿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真人所作,故多真声。” ”(序小修诗序小修诗)具有积极)具有积极意义。意义。 注:擘(注:擘(bobo,去声),去声) 八、龚自珍、谭嗣同与佛教文学1 1、龚自珍(、龚自珍(17921792年年18411841年)年)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

45、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他开始寄幻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他开始寄幻想于佛教,自称想于佛教,自称“ “震旦佛弟子震旦佛弟子” ”。n n助刊助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刷印一百,刷印一百二十部,流传施送;二十部,流传施送;n n将中国古代高僧的著作,编为将中国古代高僧的著作,编为支那古德遗书支那古德遗书,并抄录二百本施送给各寺庙;并

46、抄录二百本施送给各寺庙;n n在北京时,他还为龙泉寺募捐造藏经楼,写了在北京时,他还为龙泉寺募捐造藏经楼,写了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以作广告。以作广告。 四十二岁时,龚自珍接触了天台宗的书,并四十二岁时,龚自珍接触了天台宗的书,并转而喜好天台宗。天台教理更能满足他对佛教形转而喜好天台宗。天台教理更能满足他对佛教形而上的探求。他四处搜求天台宗的书籍,诗中也而上的探求。他四处搜求天台宗的书籍,诗中也多次提到天台宗,如多次提到天台宗,如“ “我说天台三字偈我说天台三字偈” ”、“ “重重礼天台七卷经礼天台七卷经” ”。他说:。他说:“ “自达摩至惠能,有出自达摩至惠能,有出于吾天台

47、宗之外者欤?于吾天台宗之外者欤?” ”因而他又自号因而他又自号“ “天台裔天台裔人人” ”,居室称,居室称“ “礼龙树斋礼龙树斋” ”。 1837年,也就是龚自珍四十六岁那年的“九月二十三日夜,不寐,披衣起,菊影在扉,忽证法华三昧。”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诗: 狂禅辟尽礼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 不是瓶笙花影夕,鸠摩枉译此经来。 记录了开悟后的欣喜之情。他另有一诗 题梵册 儒但九流一,魁儒安足为。 西方大圣人,亦扫亦包之。 即以文章论,亦是九流师。 释迦谥“文佛”,渊哉劳我思。 不仅大胆地贬抑儒教,而且推崇佛教,认为佛学却不仅大胆地贬抑儒教,而且推崇佛教,认为佛学却能囊括九流,可以为九流师。此外,龚

48、自珍还用佛能囊括九流,可以为九流师。此外,龚自珍还用佛法解决自己的感情矛盾。他有诗:法解决自己的感情矛盾。他有诗: 后游后游 我闻色界天,意痴离言说。我闻色界天,意痴离言说。 携手或相笑,此乐最为极!携手或相笑,此乐最为极! 天法吾已受,神亲形可隔。天法吾已受,神亲形可隔。 持以语梅花,花颔略如石。持以语梅花,花颔略如石。 这里的色界天,应作欲界天,龚自珍误记。在佛教这里的色界天,应作欲界天,龚自珍误记。在佛教欲界天的上界,异性只要相互握手或相视一笑,就欲界天的上界,异性只要相互握手或相视一笑,就可获得满足。龚自珍通过这样的可获得满足。龚自珍通过这样的“ “天法天法” ”,为自己,为自己找到了

49、解脱的法门,也为他的精神恋爱找到了理论找到了解脱的法门,也为他的精神恋爱找到了理论依据,这使他从常人难以排解的痛苦中走了出来,依据,这使他从常人难以排解的痛苦中走了出来,恢复了内心的平静。恢复了内心的平静。 2、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通眉比丘,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

50、嗣同与佛教的因缘始于1896年,此年他来到金陵(今南京)为官(江苏候补知府),结识金陵刻经处的杨文会居士,受其影响开始研究佛学。以至日常生活有了佛学情趣。如赠同乡友人刘淞芙诗:“辘轳(汲水的工具)一转一回顾,多罗三藐三菩提”。1898年赴北京参与光绪帝的新政,临行前与妻王闰结婚十五周年纪念诗: 戊戌北上留别内子(谭嗣同) 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迦陵毗迦同命鸟,可以互贺矣。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双修福慧。 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偶书(谭嗣同)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念不如少一念。生死如梦幻,天地尽虚空,平时勤学道,病时不怕死。想到来

51、生,则现在草草光阴无不可处之境,真无一事足劳我之心思者。偶然书此,实皆名言正理,不可不深信之。谭嗣同儒释融合的“仁学”思想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名之曰“以太以太”。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

52、 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 注:谭嗣同认为佛教的注:谭嗣同认为佛教的“性海性海慈悲慈悲”,与儒家的,与儒家的“仁仁”、基督教的、基督教的“灵魂灵魂”、墨家的、墨家的“兼爱兼爱”,以,以及科学家所说的及科学家所说的“吸引力吸引力”等一样,都是一种被称等一样,都是一种被称为为“乙太乙太”的的“本体本体”的的“用用”或具体表现。这是或具体表现。这是其融合儒释的哲学基础。其融合儒释的哲学基础。 临刑前题诗一首(谭嗣同) 望门投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注:张俭、杜根,东汉时人。注:张俭、杜根,东汉时人。这首诗有这首诗有“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菩萨献身精的菩萨献身精神。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