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019123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中政治总复习 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关于联系关于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整体部分部分区区别别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地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作用、功能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世界的物质

2、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区别区别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联系联系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承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世界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属性、形式和机能的联系。没有物质的统一,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2.2.关于发展关于发展量变与质变量变与质变常见的错误观点解析有了量变就会有质变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当量变没有

3、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超过这个程度时,都可能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事物发展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前进。事物的质变就是发展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 ,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质变有两种性质: 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即发展;另一种是后退的、下降的质变,不是发展。(续表)常见的错误观点解析只有质变才有意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前提和准备,质变是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

4、变,因此,一定程度的量变对于事物的质变很重要;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当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只有改变事物性质才能促进事物发展时,就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题目观点割裂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运动、变化、发展运动、变化、发展运动运动变化变化发展发展区别区别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变化变化是侧重于运动中的状态、性质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没有规定性质和趋势发展规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前进上升)联系联系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运动变化的整体前进和上升的趋势和方向性。发发展展的的实实质质、发发展展的的状状态态、发发展展的的趋趋势势之之间间的的关系关系 A A发展的实

5、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至于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B B发展作为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内容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状态和形式上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动力和原因上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矛盾;最后从趋势和途径上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 3关于矛盾关于矛盾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对立性

6、对立性统一性统一性区别区别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联系联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 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

7、转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区别别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辩证法)侧重点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强调矛盾特殊性,反对“一刀切”联系联系(1)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

8、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区别别外外延延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内内涵涵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 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作用用主要矛盾决定事

9、物的发展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续表)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区别别方方法法论论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侧重强调的是“做”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侧重强调的是“评价”。联系联系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二者都要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主要矛盾中包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

10、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区分区分二者二者的方的方法法主次矛盾侧重于办事情,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于看问题,常表述为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等词语。正确把握联系、发展、矛盾的联系正确把握联系、发展、矛盾的联系 A A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 B B.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A

11、A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构成矛盾关系。 B B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矛盾 C人们不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4.4.关于创新关于创新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区别辩证否定

12、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加于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关系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一切否定,要么一切肯定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哲学依据哲学依据角角度度唯物论唯物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辩证法辩证法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13、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认识论认识论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人们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热点链接:热点链接: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

14、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 与 互 联 网 相 连 接 , 进 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

15、”,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了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在2010年6月举行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三家电信运营商展示了多项物联网应用服务:出门前,按一下手机,就可以预约要去的商场附近的停车位;身体不适,便携式监护仪会实时将心电等生理数据传输到医院的后台服务系统,并向亲友发送报警短信;参观世博会不带门票和皮夹,用手机在闸机前一晃就能入园,还能在商店购物消费每个普通人都能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里,感受到某种变化正在悄悄发生而这些

16、变化后面的主角,正是物联网。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 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1 1.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小王同学通过“物联网”购买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学习用品。这一过程反映了“物联网”的使用()构成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在主观愿望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创新为动力 构成了自在事物的联系A B C DC 该题的立意是要求考生对联系的相关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表述错误,人们在

17、事物固有的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是自然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解析解析】2.2.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材材料料一一: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材材料料二二: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创新为动力。(1)如上图所示

18、,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请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解读物联网实现的联系。(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1)(1)材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参考答案参考答案】(2)(2)相关主体应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应的生产关系的部分和环节;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不断发现和建立新的联系并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该题立意要求考生对唯物辩证法要有整体的把握,对每一部分也要力求记忆+理解;由于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以难度不大,同时编写答案时要注意材料与原理相结合。【解析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