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444256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根本模式等做了一些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前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开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2、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根底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穿插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根底,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开展。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更有助于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21 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小学

3、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开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开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开展,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 21 世纪的来说,根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

4、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外表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

5、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根本原那么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的一个有

6、机组成局部,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缺乏,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效果,使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事。对于来说,信息技术那么是一种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穿插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成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根本要求。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

7、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目标的。2信息技术作为的根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效劳于具体的任务。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3能力培养和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的“信息素养”。利用

8、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方案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4“教师为主导、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5个别化和协作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

9、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的精神。同样,在现代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根底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根本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

10、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根本课程模式。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的对象(Learnabout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信息技术的根本技能和根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fromIT)。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效劳。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首先

1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承受了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反应。整个教学的根本过程如下列图所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表达,这样的教学气氛十分有利于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进一步调动的积极性。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工具(LearnwithIT)。作为积极主动的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

12、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那么。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框架,它按照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

13、地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地开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列图。四、三种整合模式的区别和实践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进行驱动,使我们从表象上不能马上就区分出它属于哪一类课程。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所需的必备技能等都不一样。下面,我们就以“羊城八景”(要求用 Word 或 PowerPoint

14、完成作品)作为相同的整合任务,举例说明三种模式的区别。模式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必备技能课前准备评价重点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 3信息加工、的能力。1根本写作技能。2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3PowerPoint或 Word 的使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引擎的网站。作品内容与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模式二语文(作文课)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1会浏览网页。2Word 的使用。3会清楚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容。教师提供“羊城八景”网页。1文

15、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2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3组织材料地能力。模式三研究型课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2信息分类、加工处理。3以一位广州导游的角色介绍广州八景和畅游八景路线图4体会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引导通过亲身体会,加强环境保护,热爱广州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2信息分类的根本方法。3根本的写作技能。4PowerPoint 或 Word 的使用。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准备材料。2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在课内外进行。1课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2每位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3作品是否切

16、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教学概述:从网络上(或实地调查)有关广州八景的资料,或者有关“广州八景的景观,历史,人文,交通”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理解广州,再用 Word 或 PowerPoint 以作文、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讨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那么与模式二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模式教学目标和必备知识的相对应,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在模式一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写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相应的评价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而模式二中,写作技能作为主要训练工程,而

17、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到习作要求上。而模式三中,侧重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一般要求是必备技能(),或者能够自学的知识。五、结束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方式,必将成为 2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开展的“信息素养”,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 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开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