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376863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辨析题( 4*10 分)自己整理的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错。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 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

2、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2)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

3、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

4、 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3)科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A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B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C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D 社会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技术

5、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 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 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

6、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2.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的。该观点是错的。马克思提出科学在是“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真正的知识” ,这一点是对的。 但是科学的真理性并不是绝对的和不可证伪的,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的。科学具有可错性, 科学的真理性总是有条件的,有适应的范围,科学理论超出其使用的范围,就会转变为错误; 科学的真理性在于它能够被证伪,不能证伪的理论是没有真理性的,一个理论或科学定律是可证伪的;同时,科学的正确性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具有历史局限性。3.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正确。马克思主义

7、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方面。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4.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发展的。错误。这是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的观点,虽然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但有其局限性,强调否认旧的,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这是错的。科学不是一味的否定来推翻旧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而应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8、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新的飞跃,引起科技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5.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正确。在演绎法中,一般性知识(前提)一般都来自于归纳法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所以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法本身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所得到的结论不是绝对可靠的。而演绎方法,我们无法推出超出前提他范围的结论,其局限性就在于无法确

9、定前提是否可靠。那么, 如何保证前提是可靠的,能不能从归纳法确定,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所以从归纳法得到的前提也是不可靠的。因此,由归纳的结论作为前提的演绎,其真理性也是得不到保证的。6.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错误, 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会收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中性的观察不存在,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也就是观察渗透理论。精选学习资料 -

10、-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7.科学与技术的理论规范是一样的。错误。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科学活动规范有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技术活动的伦理规范原则是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 尊重环境, 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因此,这两者的伦理规范并不是完全一样的。8.科学活动不能算作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错误。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马克

11、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9.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正确。江泽民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一论断,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用,因此是正确的。10.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12、的基础型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错。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以下 5 个考到的概率低:1、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来源于物质中内力的作用。错误。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而不是内力的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

13、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 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质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2、 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正确,它们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必然。3、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正确。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的思维特性,他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所以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4、数学模型是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

14、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正确。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和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是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5、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附属品,科学实验本身没有独立的生命。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20 分)1, 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自然观方面)1)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它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生态实践

15、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类的利益, 人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自然立法。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要树立生态自然观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具体看旧书103)答: 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以及所在的环境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

16、态文明,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4)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答: 1.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活,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持续性原则包括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A 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考虑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试

17、用自然资源和考虑环境成本。B 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文明精神。C 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得以实现的机制。自然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性是基础,社会持续性是目的,他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公平性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两个方面。A 代际公平 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B 代内公平 强调任何地区、 任何国家的发展, 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

18、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着眼点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包含这样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全球行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要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而作出的一项共同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过

19、程中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重要哲学基础。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观)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 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

20、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3)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

21、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 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在当今社会的

22、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3)科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A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B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C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D 社会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技术的本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23、 - - - -第 5 页,共 11 页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 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 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 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5)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第一,研究目的

24、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系统。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化学、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第三, 研究核心不同。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而关于技术的知识泽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第四,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

25、,属于全人类的。技术是有国界的, 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科学是长期的、 广泛的社会协作的产物。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侵犯他人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 甚至违法的。 当然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也有共同的规范,例如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 竞争性的合作精神,为全人类造福的精神即科学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协调时,社会利益优先原则是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也是新时代的技术精神和技术规范。6) 科学的发展模式(欧美哲学的,可参考书P37)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科学知识是真命题的集合,源于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是知识的渐进积累,没有中断、革命。?科学与非

26、科学的划界标准是陈述的经验内容。?经验、观察、事实是中立和客观的。?缺点: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逻辑实证主义: 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科学划界的标准=意义的标准 :可证实性?科学发现和科学辩护的区分:科学哲学不关心科学实际发展的历史,只关心科学的逻辑重建?逻辑和数学:无经验内容的重言式,真值传递。?形而上学和宗教:无意义的命题,概念诗,只表达情感,无认识意义。?缺点可证实性标准,即过分严格,排斥了许多公认的科学命题;又过分宽松,容纳了许多公认的非科学命题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27、: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否认旧的,创造新的)合理因素: 动态分析, 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把“ 问题 ” 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 ;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局限: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 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 在证伪与证

28、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 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3,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方法论方面)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实施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为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 指引理论的发展;

29、同样,理论一旦建立, 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下面的为相关知识点的补充:一、辨析题:观察渗透理论。正确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这是对的,因为观察是一种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感知活动。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 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在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二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么?答:肯定观察渗透理论这个命题,并不可以随意夸大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只是认为在观察过程中, 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在

30、处理信息时,会受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中性的观察不存在,但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因此,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指出观察完全是主观的。三、观察的客观性的含义一般来说, 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2)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的方法1、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2、要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3、观察中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察技术3)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对机遇的理解: 机遇是偶然性

31、与必然性的结合机遇的出现反应的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机遇往往只为最后的科学发现提供线索而非完整的答案。把握机遇的条件: 深厚的理论功底踏实的工作作风开阔的头脑、自由的心灵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四、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答: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 。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A 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要有正确的认识。机遇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有些人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只是一种绿纯粹的偶然,对它置之不理。然而,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32、 - - - - -第 7 页,共 11 页性的统一 。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然就会留心意外之事。能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作出重大的发现。B 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当然,要形成敏锐、深刻的洞察力,需要观察者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开放的思路和活跃的思想。辨析题“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由一些偶然事件产生的,但机遇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偶然性背后可能会

33、有某种必然性。 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做出重大发现。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充分认识,并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识别能力。4,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社会论方面)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

34、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型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呈现升级,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和环境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探讨,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

35、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补充: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1、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构成性原则,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 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 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2、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

36、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相关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社会的支撑,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提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也认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37、 -第 8 页,共 11 页5,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1)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2)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 投入占 GDP 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3)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以企业为主体、 产

38、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补充: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路径(一)通过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加大创新投入2.增加创新产出3.加强自主创

39、新4.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二)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2.优化创新合作环境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 、通过国家职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活动作用。为此要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行为有所规定或限制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还要使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建制变革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迅速完成由模仿创新向率先创新的转变。2.加大创新精神培育3. 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划的重点额外补充:一、归纳法的定义: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特点:从个别一般

40、;结论是未经证实的,具有或然性结论属性: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归纳法的问题: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因为在归纳推理中,存在着两个逻辑的跳跃:一是从实际观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潜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二是从过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现在的经验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而这两者都没有演绎逻辑的保证,因为适用于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并且将来可能与过去和现在不同。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例如根据归纳法在实践中的成功去证明归纳,这就要用到归纳推理,因此导致无穷倒退或循环论证;3)归纳推理要以

41、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对待归纳法的态度: (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归纳论证本质是不保真的论证;( 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3)在科学认识中, 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使用归纳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演绎 :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的问题1)在于前提的正确性没法得到保证2)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创造性小,单

42、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三、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获得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演绎是归纳的指导,演绎得出的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归纳的事实来源。恩格斯: “ 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依赖着的。人们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人们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四、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探索的目的是由问题引起的。科学研究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而观察的目的,又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所确定的。科学问题的来源:A: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

43、B: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C: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从问题开始,促使科学家思考。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测,即假设和理论各种理论之间激烈竞争,相互批评,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在检验中消除谬误,并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的问题。六、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具有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 加和性关系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

44、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 因此, 在系统中, 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即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启示 :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系统的根本特性是非加和性。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2)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有

45、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八、为什么说结构决定功能?A 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B 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C 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以上分析说明,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本。 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