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7338163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8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解剖与生理学整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剖与生理学绪论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human anatomy 人体解剖学 :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2、human physiology人体生理学 : 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3、gross anatomy 大体解剖学 : 用肉眼观察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的科学。如观察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4、histology 组织学 : 用显微镜研究组织细胞的细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研究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问答题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哪几个水平?各水平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答:人体生理学的知识绝大部分由哺乳动物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所提供。生理学的研究可大致分

2、为三个不同的水平:(1)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对象是细胞及其物质分子的运动规律。这方面的生理学知识称为细胞分子生理学。(2)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阐明各个器官与系统的功能,它们的活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们对整体的生理功能有什么意义。这个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器官和系统。这方面的生理学知识称为器官生理学。(3) 整体水平的研究:阐明完整机体各个系统之间、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整体生理功能调节和适应的规律。这个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完整机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3 页2、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

3、业的需要,阐述学习工程生理学的意义、目的。答:工程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功能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该课程是学习医学概论、 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 心血管动力学、 医学传感器原理及测量、医学仪器及设备、医学检验分析仪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学、医

4、学成像技术、医学图象处理、医学超声学、生物医学材料等课程的基础, 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各专业课程关系密切,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为后续课程如医学概论、 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细胞学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cell 细胞:人体形态结构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基本单位。2、simple diffusion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转运。精选学习资

5、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3 页3、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 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分为载体介导 (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4、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转: 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移动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过程。5、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依从性通道( chemically gated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 :由化学物质决定其开启或关闭的离子通道

6、,能特异性地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 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6、voltage-dependent channel电压依从性通道( voltage-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 由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决定其开启或关闭的离子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 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7、receptor- membrane channel system受体-膜通

7、道系统: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和其特异性配体结合后, 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引起附近的离子通道蛋白开放,这种蛋白质系统为受体 - 膜通道系统。问答题1、细胞膜的功能。答:细胞膜( plasma membrane )的功能很多,比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3 页1)保护细胞,起到屏障作用,将细胞和环境隔离开来,防止细胞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防止细胞内物质随意外流。2)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使细胞内外物质有选择性地进行跨膜转运,从而摄取或排出某些物质,比如参与吸收、分泌。3)参与吸收,吸收营养物质、药物等进入血液

8、。4)参与分泌,从腺体或其他相关的组织细胞分泌激素、神经递质、酶、自身活性物质等。5)接受刺激、传递兴奋等。6)参与跨膜信号传递,细胞膜中的一些嵌入蛋白质构成细胞膜受体、通道、载体、G蛋白、膜的效应器酶,感受细胞环境中的理化因素变化(外来信号),通过细胞膜中这些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细胞膜的电变化或细胞内其它功能的改变,完成跨膜信号传递。2、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答:物质的跨膜转运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被动转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转运所需能量来源于浓度差或电位差造成的势能(位能),不消耗ATP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过细胞膜,

9、进行转运,比如O2、CO2 、微生素 A、巴比妥类能以此方式进行跨膜转运;2)滤过:非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细胞膜中的滤孔进行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如尿素、乙醇能以此方式进行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某些水溶性小分子比如葡萄糖、氨基酸、铁剂在载体帮助下进行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3 页2、主动转运:物质在泵的介导下,依靠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泵:Na+ 、 K+-ATP酶 (钠钾泵)、 H+-K+ 泵、Ca+ 泵、NH4+ 泵。适

10、用于: Na+ 、K+、H+ 、Ca+ 、NH4+ 、大多数药物。3、继发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间接利用 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完成的物质转运, 如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Glu、 AA 。 需要特殊的转运蛋白。4、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大的分子、团块、异物等进出细胞的过程。1)入胞endocytosis (内吞):血细胞吞噬细菌;2)出胞 exocytosis(外吐,胞裂外排):神经轴突未稍分泌神经递质、腺体的分泌、外源异物消化物的排出。基本组织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endothelium 内皮: 被覆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扁平上皮。2、mesot

11、helium 间皮: 被覆在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面及一些内脏器官表面的上皮。3、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变移上皮: 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随着器官的收缩与膨胀而改变, 叫变移上皮。 主要分布于输尿管与膀胱的腔面。如当膀胱缩小时,上皮细胞多至58 层,基层细胞近于立方形,中层细胞为梨形,盖细胞较大,呈长方形、多角形等多种形状。膀胱充尿膨胀时,上皮细胞往往只有23层,且各层细胞均变为扁平。4、sarcomere 肌小节: 肌原纤维中相邻 Z线之间的距离,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12、页,共 43 页5、unipolar neuron单极神经元: 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但在一定距离后又分为两支,一为树突,一为轴突,故又称假单极神经元,如脊神经节的神经元。6、b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 由胞体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如耳蜗神经节的神经元等。7、multipolar neuron多极神经元: 由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如脊髓等中枢神经内的神经元多属此类。8、nerve fiber神经纤维: 是指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外面包着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的髓鞘, 许多神经纤维常常集合成束。 如脑和脊髓的白质及周围神经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组成的。

13、基本生理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resting potential (Rp)静息电位: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值。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值。2、action potential (Ap)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可扩布的、快速电位倒转和复原的电位变化。3、local potential局部电位: 给予细胞阈下刺激,使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Na+通透性轻度增加,有少量Na +内流,膜内电位轻度上升,但尚达不到阈电位的水平。4、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兴奋- 收缩耦联: 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

14、起来的中介过程。实现该中介过程的关键结构部位是三联管结构,实现该中介过程的关键物质是Ca2+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43 页5、homeostasis 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各项生理活动都维持在适宜的稳定的范围内进行。问答题1、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种类及其信号转导过程。答:1. 化学门控通道蛋白: 化学物质(递质、激素) 膜上通道型受体蛋白 形成通道、允许离子通过,故称促离子型受体。2. 电压门控通道蛋白:改变膜电位 通道型蛋白质构型改变 通道开、相应离子易化扩散。3. 机械门控通道蛋白:存在于

15、内耳毛细胞。内耳淋巴液振动 毛细胞受切向力弯曲 通道开 离子易化扩散 毛细胞兴奋( Ap) 沿神经传至听中枢。2、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答: 静息时,细胞膜 K+通道开放,膜内高浓度的K+向膜外流出,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有机物却不能随之向膜外流出,细胞膜Na+ 通道关闭,膜外高浓度Na+ 也不能向膜内流入与K+交换,因此,造成了膜内外电位差, 膜外为正, 膜内为负。由于离子浓度差,促使膜内K+向膜外透出,而由于电位差,则促使膜外K+向膜内透入。 当 K+向膜外透出与向膜内透入的速度相等时,两者形成 K+电- 化学平衡,电位差不再变化,此时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K+电- 化学平衡电位)。3、简述动

16、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答: 当细胞受到足够的电刺激时, 膜钠快速通道开放, 对 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加,膜外高浓度的 Na+ 快速内流,以致暂时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形成“除极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43 页扩散到膜内的 Na+ 形成阻碍 Na+ 扩散的正电场力,形成Na+ 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锋电位,这是产生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原理。然后膜内正电刺激膜钠通道关闭、 钾通道开放,膜对 Na+ 的通透性又复下降,而对 K+的通透性迅速增加, K+快速外流,直至细胞内电位降为负,恢复到原先的极化状态,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

17、的下降支,这过程构成“复极化”。细胞经过一次除级 - 复极之后,膜内 Na+ 增多而 K+减少,因此激活膜中钠钾泵,分解 ATP ,主动转运 K+和 Na+ ,即将膜内 Na+ 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K+泵入膜内,恢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为下次动作电位的爆发准备离子浓度差。4、阐述细胞兴奋期间兴奋性的变化。答:可兴奋细胞兴奋( Ap)期间的兴奋性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一个兴奋周期分为四个时期:A、 绝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为零 , 膜 Na+ 通道关闭,遇到刺激不发生新的兴奋。B、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较小,低于静息期, 膜 Na+ 通道部分恢复开放,遇到阈上刺激可发生新的兴奋。C、超常期(相当于负

18、后电位):细胞的兴奋性略高于静息期, 膜 Na+ 通道恢复开放,遇到较低刺激即可发生新的兴奋。D、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细胞的兴奋性略低于静息期, 膜 Na+ 通道准备恢复正常,遇到较强刺激可发生新的兴奋。5、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答:细胞某一局部因受到刺激使这局部发生兴奋,膜表面变为负电位, 膜内变为正电位,但邻近静息部位的膜外仍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这样,细胞表面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43 页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有电荷移动, 细胞内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也有电位差,也有电荷移动

19、,这就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这种局部电流回路又可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去极化,发生动作电位,使兴奋向前传导,而已兴奋的部位则依次复极。无髓鞘神经纤维 Ap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有髓鞘神经纤维 Ap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发生在郎飞结。6、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答:1. 支配肌肉的神经兴奋,神经末梢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引起Ca2+内流, Ca2+流入神经轴突末梢:降低轴浆的粘滞性、增加囊泡的可移动性、中和接头前膜的负电荷,使囊泡易与前膜融合等。2. 在 Ca2+的作用下,轴突末梢中大量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20、并融合,发生出泡作用,向间隙释放足够的Ach,并扩散到终板膜表面。3. Ach 与终板膜上的化学门控通道N2受体结合。4. 使该通道蛋白质变构,离子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对K+、Na+、Cl-通透性增加,主要是 Na内流和 K外流, Na+内流 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5.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以电紧张的方式扩布到周围的肌细胞膜,叠加达阈电位, 使肌膜产生 AP(电压门控 Na+通道) , 此动作电位随即向整个肌细胞膜进行“全”或“无”式的传导,从而完成了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全过程。7、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21、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43 页答:1、化学性兴奋传递: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要依赖释放化学物质( Ach)来实现。2、单向传递: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传向终板膜,因为只有接头前膜才能释放 Ach,而终板膜只能接受Ach的作用。3、时间延搁: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递要慢,因为传递时需要前膜释放Ach, Ach 扩散到终板膜等过程,这些均需要较长的时间。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由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是化学性传递所决定的。8、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答:当肌纤维发生兴奋时, 肌膜的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入肌

22、纤维内部,横管膜的兴奋,促使 Na+ 内流,内流的 Na+ 和肌质网中贮存的Ca+ 相互作用,使终池中贮存的 Ca+ 释放出来,使肌浆中的Ca+ 浓度升高。于是 Ca+ 到达位于细微丝上的肌钙蛋白, 与肌钙蛋白结合, 导致原肌凝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使肌纤蛋白微丝上的作用位置暴露出来, 与横桥末端的作用点相结合,横桥向 M线方向摆动, 拖动肌纤蛋白微丝向内滑行,产生收缩。兴奋过去后,肌膜通过离子的主动转运将Na+ 排出细胞外,肌质网又将肌浆中游离 Ca+ 吸聚贮存。肌浆中Ca+ 浓度回降, Ca+ 和肌钙蛋白的结合解除,原肌凝蛋白构型复原, 位阻效应恢复, 肌纤蛋白与横桥重新分开, 肌纤蛋白微丝回

23、位,肌节恢复原长而舒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43 页皮肤和运动系统练习题简答题:简述真皮的分层、真皮各层的结构特点。答:真皮由浅入深分为乳头层、网状层。乳头层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乳头层的浅部伸向表皮深面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即真皮乳头,真皮乳头和表皮相互镶嵌,结合牢固,增大乳头层和表皮的接触面积, 使乳头层内丰富的毛细血管、感觉神经末梢和表皮接触, 造成对表皮供血和感觉的有利条件。网状层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排列成网状, 在网状层含有大量粗细不等的结缔组织纤维束,纵横交错,排列成紧密的网状结构,使皮肤具

24、有很大的弹力、韧性,在网状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汗腺、皮脂腺、毛囊、平滑肌等结构。简述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的主要分布。答:1、长骨:长管状,分为骨干和骺,骺肥大,其关节面与邻近的骨构成关节,主要分布在四肢;2、短骨:近似立方形,多位于需承受压力又需活动的部位,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3、扁骨:板状,构成骨性腔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顶骨;4、不规则骨:如椎骨。阐述长骨的结构。答:长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43 页骨膜 periosteum覆盖在骨的内、外表面,分为

25、骨内膜、骨外膜,分别为一层结缔组织。骨外膜 external periosteum覆于骨的外表面,较厚,分内层、外层。骨外膜外层较厚,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含粗而密集的胶原纤维束, 有些胶原纤维束横向穿入外环骨板中,称为穿通纤维,其作用为固定骨膜;骨外膜内层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富含小血管、神经,起营养作用。骨内膜 endosteum 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衬于骨髓腔面、 骨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内表面,纤维细而少,内含较多的骨原细胞,常排列成一层,颇似单层扁平上皮,细胞间有缝隙连接,与相邻的骨细胞突起也有缝隙连接。骨质由骨松质、骨密质组成。骨松

26、质 Cancellous(Spongy) Bone由骨小梁trabeculae构成,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压力方向一致。骨密质Compact Bone内有骨板 lamella和管道,骨板的类型为向心骨板、 环骨板和间骨板, 管道包括中央管和穿通管,中央管Central canal 亦称为哈弗斯管,与骨的长轴平行,穿通管 Perforating canal亦称为福尔克曼管Volklnam cand ,与骨的长轴垂直 , 与中央管相通连,中央管和内含物构成骨单位Osteon,亦称为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骨单位将环骨板与骨细胞连结起来。骨髓 bone marrow充填于骨髓腔、骨松

27、质内,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 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 成人骨髓腔内的骨髓, 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而髂骨、胸骨、椎骨、肋骨、股骨等的骺侧骨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43 页简述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附属结构。答: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为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为构成关节的两个骨面,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 为透明软骨, 能减少磨擦、震荡和冲击。关节囊为结缔组织附着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形成的囊腔,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滑膜层,能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外层为

28、纤维层。关节腔是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含少量滑液。滑膜关节的辅助结构为关节韧带ligament 和关节盘 articular disk ,关节盘呈半月形,称为半月板。关节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布在关节囊外、 囊内,分别称为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关节韧带连结相邻的两骨,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关节盘 ( 半月板 ) 由纤维软骨构成, 位于两骨的关节面之间, 可以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使两骨关节面更适合地接触。简述椎骨的结构。答: 每个椎骨包括椎体和椎弓二部分, 二者之间为椎孔。上下椎体以椎间盘相连,椎弓的上、 下有关节突, 分别与上下椎弓的关节突组成关节。椎弓与椎体相连处较细叫椎弓根, 二

29、个相邻椎骨的椎弓根之间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另外椎骨还有韧带加强。阐述脊柱的组成、生理弯曲和运动。答:脊柱由椎骨和椎骨连接组成。椎骨 vertebra包括 7 个颈椎骨 cervical、12个胸椎骨 thoracic、 5 个腰椎骨 lumbar、 1 块骶骨 sacrum (5 个骶椎骨 sacral )和 1 块尾骨 coccyx(4 个尾椎骨 coccygeal )。椎骨连结包括椎间盘、关节突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43 页节和韧带,可以牢固连接各相邻椎骨,使脊柱结构稳固,支撑身体,又能完成各种

30、躯体动作。 椎间盘由外部环形的纤维环及内部髓核组成,有弹性,可以承受压力减少震荡, 还允许脊柱作各种方向的运动,故在运动范围较大的腰部最厚。关节突关节由椎弓的上、 下关节突分别与相邻椎弓关节突形成。脊柱韧带包括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后纵韧带、前纵韧带、黄韧带。脊柱由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少行走时对头脑的震荡。由于脊柱具有椎骨连结和生理弯曲,使脊柱既结构稳固, 又可以执行各种运动,适应身体活动的需要。阐述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分布及结构特点。答:透明软骨 Hyaline Cartilage广泛分布于鼻、喉、气管

31、、支气管的软骨、肋软骨、关节软骨等。其结构特点为:新鲜时为淡蓝色半透明;基质内的胶原原纤维交织排列,与基质的折光率一致;透明软骨质脆、弹性差、易折。弹性软骨 elastic cartilage主要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其构造特点为:弹性软骨新鲜时呈黄色;间质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互相交织成网;坚硬、具有很大的弹性;其余结构与透明软骨相似。纤维软骨 fibrous cartiinge存在于需要承受很大压力的关节部位,比如椎间盘、耻骨联合、膝关节、颌、腰带间等处。其结构特点为:基质很少,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 软骨细胞单个、成对、 成单行排列于纤维束间,软骨陷窝周围可见软骨囊;稍微

32、可压缩,非常坚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43 页血液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红细胞沉降率) :指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沉管中的沉降距离,是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erythrocrit红细胞比容: 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百分比,约55。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颗粒或细网状,称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数值的变

33、化,可作为衡量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multipotent hemopoietic stem cell多能造血干细胞: 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的细胞团血岛,具有多向分化能力。问答题失血 30%以下时,血液的自我补充措施?答:1、调运贮存血量,及时补充循环血量;2、水分、无机盐由组织渗入血管,12 小时恢复血浆量;3、肝脏加速合成血浆蛋白,一天左右恢复;4、造血器官生成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一个月内恢复。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答: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当肝脏合成蛋白减少或尿中大量排出蛋白时,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引起全身水肿。精选学习资料

34、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43 页2、参与免疫功能,(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血浆中的补体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异物。3、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 运输这些物质, 一些激素、维生素、Ca2+、Fe2+可与球蛋白结合在血液中运输,许多药物、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在血液中运输,血液中的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转氨酶等也在血浆中运输。4、营养功能,正常成人有3L 左右血浆,含 200g蛋白质,起营养贮备作用。5、缓冲作用,血浆白蛋白及其钠盐组成缓冲对,无机盐缓冲对,稳定血液pH。6、凝血

35、、抗凝血,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起凝血作用,血浆中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促进纤维溶解的物质起抗凝血作用。简述体外延缓凝血的措施。答:1、把血液置于极为光滑的容器内(在玻璃容器内涂一层石蜡或硅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因子的激活;2、 把血液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 (510), 减慢凝血反应的速度, 延缓凝血;3、使用抗凝剂,如柠檬酸钠、肝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草酸铵、草酸钾。简述促进凝血的措施。答:1、手术中常用纱布、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使血浆中凝血因子与粗糙面接触形成 a, 发生一系列的凝血连锁反应, 形成小血块,堵塞小血管创伤而止血;2、适当加温能加速凝血反应速度,加速凝血过程;3、云南

36、白药、三七、仙鹤草等中草药具有止血或加速凝血作用;4、电凝,例如在脑外科手术中使用电凝器高频电刀进行切割和凝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43 页简述输血的原则。答:输血的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要求输同型血, 输血前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作配合试验,均不能凝集。循环系统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优势传导通路: 心房内存在的比心房肌兴奋传导速度更快的通路,可以使窦房结的兴奋同时到达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的同步收缩。心指数: 单位体表面积

37、的心输出量,用于比较不同个体的心功能。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约5560%。心功能曲线:心室充盈压和心脏搏功之间的关系,表明心脏做功能力的大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机体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暂停,此时在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一压力数值为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常值为 0.93kPa(7mmHg)。减压反射: 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问答题心脏内的血流方向?答: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肺半月瓣 肺动脉、肺循环、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半月瓣主动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38、 - - - - - - -第 17 页,共 43 页体循环的血流方向?答:左心室射血 主动脉、各分支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小静脉、大静脉 汇集到上、下腔静脉 回流到右心房。肺循环的血流方向?答:右心室射血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简述心的传导系统组成。答: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 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的右束支和左束支、 Purkinje纤维网组成。简述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答:1、升支与降支不对称;2、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3、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波幅不同。比较心肌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答: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速度快,振幅大,

39、复极过程缓慢并分为几个期,兴奋传导快;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速度慢,振幅小, 复极过程缓慢且无明显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简述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的特征、形成机制。答:0 期(去极化 ):心肌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发生兴奋,离子基础: Na+快速内流;1 期复极化 (快速复极化初期 ): 动作电位达顶峰后, 除极化立即转入复极化。离子基础: K+外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43 页2 期复极化 (平台期):速度缓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电位水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离子基础: Ca+内流和 K+外流相

40、对平衡;3 期复极化 (快速复极化末期 ):复极化速度加快,完成复极化,离子基础:K+外流随时间递增;4 期(静息期或自动除极化 ):膜电位恢复,非自律细胞静息期,自律细胞自动除极化,离子基础: Na+-K+交换,主动转运,钠通道部分开放,钠离子缓慢内流。简述心肌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的特征、形成机制。答:1)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比快反应细胞低;2)0 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3)不出现明显的 1 期和平台期;4)Ca+内流引起 0 期去极化, Ca+内流减少、 K+外流增加,引起复极;5)4 期缓慢除极是由离子净内流引起:K+外流进行性衰减, Na+内流进行性增强, Ca+缓慢内流。心脏内兴

41、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答:途径: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网心室肌特点:心房内存在兴奋传播的优势传导通路,心肌各部的传导速度不同,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0.4m/s,心房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使窦房结的兴奋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的同步收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43 页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最慢0.02m/s,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产生房室延搁;普肯野纤维网的传导速度4m/s 高于心室肌 1m/s,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很快到达左右心室,引起左右心室同步收缩。简述房室延搁的意义。答:房室交界是

42、正常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房室延搁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 有利于发挥心房的初级泵、 心室的主力泵作用, 使两者完成协调一致的泵血功能。心电图的各波及时段的生理意义?答:P 波代表心房去极化, QRS 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 而 T 波代表心室复极化。PR间期( PQ 间期)指从 P 起点到 QRS 波起点之间的过程,代表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兴奋从心房传导心室所需的时间;QT 间期指从 QRS起点到 T 波终点的过程,表示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兴奋在心室传导所需的时间;ST 段指从 QRS波群终点到 T 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心室去极

43、化完毕, 复极化尚未开始的等待时间。试述中等量以下失血,血压回升的机制。答:人体急性中等量以下失血(失血量占总血量20以下),造成血液总量减少,使血压下降, 但机体可通过各种代偿机制使血压回升。根据这些代偿性反应出现的先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四期:(1)神经反射期: 出现最快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使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失血初期,动脉血压尚无改变时,首先是由于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当失血量继续增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43 页循环血量减少到引起动脉血压下降时

44、,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压力刺激减弱,如果血压降到8.0kPa(60mmHg)以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所受的刺激也增强。 这样,通过降压反射减弱和化学感受性反射增强,使心搏频率加快,心缩力量增强,呼吸运动加强。结果,动脉血压下降趋势得以缓冲。另一方面, 脑和心脏以外的许多器官, 特别是腹腔脏器的小动脉强烈收缩,除可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外, 还可以使循环血量重新分配,优先供应心、 脑等重要器官。此外,容量血管收缩, 使在血量减少的情况下仍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血量。交感神经兴奋也同时促使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经血液运送,参与增强心脏活动和收缩血管等调节过程。(2)

45、组织液回流期 : 第二个比较早期的反应是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大约在失血后 1h 内发生。由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毛孔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孔血管血压降低, 并且毛孔血管前阻力和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大于生成,水分吸收入毛细血管。 这一反应对血浆量的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3)体液调节期: 机体在失血约 1h 后出现的比较延缓地第三个代偿反应,是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生成增加。这些液体因素除了有缩血管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以利于血量恢复。血管紧张素还能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以增加细胞外液量。(4)血液补充期: 出血后最为缓慢的

46、反应过程是血液中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的补充。血浆蛋白由肝加速合成,在1d 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渐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需数周方能完全恢复。在急性中等量以下失血时, 通过上述各种代偿性反应, 血量和循环功能可望逐渐恢复正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43 页呼吸系统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 bronchial tree 支气管树:肺内支气管不断分支变细, 呈树状,称为支气管树。共分为 23 级,116级为导管部, 1723 级为呼吸部,最后一级为肺泡囊。2、compliance 肺的顺应性 :单位压力变化引

47、起肺或胸廓容积的变化,表明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变形的难易程度。3、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血氧饱和度: 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4、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氧离曲线: 表明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5、haldane effect 何尔登效应: O2 和 Hb 结合可促使 CO2释放。6、pulmonary strenth reflex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反射。分两部成分: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问答题1、简述呼吸系统的功能。答:呼吸系统

48、的主要功能为:1、气体交换功能,氧化从大气进入血液和二氧化碳离开血液排入大气;2、调节血液 pH,通过改变血液二氧化碳水平,改变血液的pH 值;3、产生声音,空气在气道移动通过声襞形成声音和讲话;4、参与嗅觉 olfaction 的形成,当空中传播的分子飘入鼻腔时,发生嗅觉;5、保护作用,呼吸道防止微生物进入和消除体内的微生物,起到抗菌的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43 页2、简述肺循环的特点。答:肺循环是一种低压力、低阻力、大流量的血管系统,肺动脉平均压1.7kPa,主动脉平均压的 1/8, 肺血管阻力也只

49、有体循环的1/8, 肺毛细血管平均压 0.92kPa,肺静脉的终点左心房平均压为0.25kPa;肺循环的毛细血管压力远远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吸入毛细血管的力量较大;肺泡组织液为负压, 使肺泡膜和毛细血管紧密相贴,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肺泡内液体的吸收,使肺泡内没有液体积聚。3、简述呼吸的过程。答:呼吸过程包括互相联系又同时进行的四个环节是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通过肺通气,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肺换气过程中, 肺泡中的氧气分压高于肺部静脉血,而肺部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肺泡, 因此肺泡中的氧气顺浓度差跨过呼吸膜扩散进入肺部的血

50、液中,同时肺部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顺浓度差跨过呼吸膜扩散进入肺泡中;在气体运输阶段, 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各自的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方式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液旁的毛细血管中;内呼吸即组织换气阶段, 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 消耗氧气, 产生二氧化碳,毛细血管中的氧气分压高于组织液、细胞,而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组织液、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所以毛细血管中的氧气顺浓度差跨过血管壁扩散进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43 页组织液,再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同时细胞内的二氧化碳顺浓度差跨过细胞膜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穿过血管壁进入

51、毛细血管中。消化系统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 上消化道 : 消化系统中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之间的消化管称上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2、brain-gut peptide 脑-肠肽 :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P物质、生长激素、神经降压素等20 余种。3、basal electric rhythm (ber)基本电节律: 胃肠平滑肌细胞自发产生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电位变化, 称为基本电节律, 由于其发生频率较慢而被称为慢波电位,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电位只

52、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4、生电性钠泵: 钠泵的活动实际上受到膜内外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调控,细胞兴奋时由于钠离子在膜内过分蓄积而使钠泵的活动增强,泵出的钠量明显超过泵入的钾量,使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此时的钠泵称为生电性钠泵。5、胃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胃壁肌肉的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6、小肠的分节运动: 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地推送到小肠的远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53、 - - - - - -第 24 页,共 43 页7、头期胃液分泌: 由食物刺激头面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问答题1、肝内血液循环途径?答:肝内有两套血管,存在两套血循环,即功能性循环(肝门脉循环)和营养性循环。功能性循环:肝门静脉肝小叶间静脉肝终末门微静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营养性循环:肝动脉肝小叶间动脉终末肝微动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2、肝脏的功能?答:1、生产胆汁 Bile production ,胆盐乳化脂肪,中和胃酸;储藏在胆囊中;胆固醇沉淀可以形成胆结石。2、存储作用 Storage ,糖原 ,脂

54、肪,维生素 ,铜和铁。3、营养物的互变作用。4、解毒作用 Detoxification ,除去氨并转化为尿素 (由肾脏在尿中排泄 )。5、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除去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一些细菌。6、合成作用 Synthesis ,合成血液蛋白 Blood proteins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43 页3、阐述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答: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己的特点。(1)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较骨骼肌为低。收缩的潜

55、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的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2)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较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3)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即具有一定的紧张性。消化道各部分, 如胃、肠等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同平滑肌的紧张性在重要的关系; 紧张性还使消化道的管腔内经常保持着一定的基础压力;平滑肌的各种收缩活动也就是在紧张性基础上发生的。(4)消化道平滑肌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作为中空的容纳器官来说,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它的消化道有可能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5)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则特别敏感,

56、轻微的刺激常可引起强烈的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的这一特性是与它所处的生理环境分不开的, 消化道内容物对平滑肌的牵张、 温度和化学刺激是引起内容物推进或排空的自然刺激因素。4、阐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答: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形式比骨骼肌复杂得多,其电生理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种,即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1)静息膜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膜电位很不稳定,波动较大,其实测值为-60-50mv,静息电位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但Cl-、Na+、Ca2+以及生电性钠泵活动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2)慢波电位,消化道的平滑肌细胞可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去极化,以静息膜电位为基础的这种周期性波动,

57、 由于其发生频率较慢而被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 rhythm,ber ) 。 消化道各部位的慢波频率不同, 在人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43 页胃的慢波频率为 3 次/min,十二指肠为 12 次/min,回肠末端为 8-9 次/min。慢波的波幅约为10-15mv ,持续时间由数秒至十几秒。在通常情况下,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的纵行肌, 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环行肌。由于切断支配胃肠的神经, 或用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后, 慢波电位仍然存在, 表明它的产生可能是肌源性的。慢波本身不引起

58、肌肉收缩, 便它可以反映平滑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慢波可使静息膜电位接近于产生动作电位的阈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 膜上的电压依从性离子通道便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3)动作电位,平滑肌的动作电位与神经和骨骼肌的动作电位的区别在于: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平滑肌的动作电位不受钠通道阻断剂的影响,但可被 ca2+通道阻断剂所阻断,这表明它的产生主要依赖ca2+的内流;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复极化与骨骼肌相同,都是通过k+的外流,所不同的是,平滑肌 k+的外向电流与 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位的幅度低,而且大小不等。由于平滑肌动作电位发生时ca2+内流的速度已足以引起平滑肌的收缩,

59、 因此,锋电位与收缩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每个慢波上所出现锋电位的数目,可作为收缩力大小的指标。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可简要归纳为: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 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电位本身虽不能引起平滑肌的收缩, 但却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能量代谢和体温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respiratory quotient呼吸商 :是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 产量与耗氧量之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43 页

60、2、physiological thermoregulation(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生理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通过各种生理调节机构的活动来维持体温稳定,如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颤栗等。3、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行为性体温调节: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调节体温,如增减衣着、创造人工气候等。问答题1、试述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若干倍,占总产热的7580,产热增加的程度与肌肉活动的强度有关:如步行时较安静状态增加约3 倍,而剧烈运动时,可增加 1020 倍,从事繁忙脑力劳动时,通过神经

61、途径,加强肾上腺的分泌、骨骼肌的肌紧张,增加产热;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产热额外增加。蛋白质食物额外增加产热 30,糖类、脂肪食物增加产热46,进食普通混合食物时,每日增加产热 600800kJ;3、环境温度: 2030时,能量代谢最稳定,气温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产热量均有所增加, 当人体受寒冷刺激时, 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增加, 继而出现寒战反应,使机体产热提高45 倍;气温为 3045时,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产热有所增加;4、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素能促使氧化代谢增强,肾上腺素也可使细胞内氧化反应增强,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血糖利用增强,使产热增加;5、精神活动:精神紧张、

62、情绪激动可提高能量代谢速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43 页2、简述机体的散热方式。答: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是物理方式:辐射 radiation ,机体通过发射红外线而散热,辐射散热量与皮肤温度、环境温度、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40;传导 conduction , 机体通过传递分子动能的方式而散发热量,如临床上用冰帽、冰袋冷敷等方式给高热病人降温;对流 convection ,通过空气分子流动散热,最接近身体的一层空气被体温加热而上升, 周围较冷的空气随之流入, 空气不断地对流, 体热

63、就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对流散热量的大小,取决于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风速;蒸发 evaporation ,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是唯一散热途径,其方式有不感蒸发、发汗。不感蒸发指人体皮肤角质层、粘膜不断渗出水分,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已汽化,不形成汗液,不被人感觉,与汗腺无关。发汗: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外界温度超过30时,人体开始发汗,在非常炎热的条件下,每小时发汗量 1.6L,如全部蒸发可散热3600kJ 。3、试述循环系统对散热的调节反应。答: 机体的散热量取决于皮肤和环境的温度差,皮肤的温度决定于皮肤的血流量,皮肤的微循环有大量动 -静脉吻合枝、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静脉丛等,使皮肤血流量可以

64、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皮肤和皮下组织导热性小, 起着隔热层的作用, 环境温度的变化可以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通过反射性活动使皮肤血管舒缩。在热环境下,交感神经紧张度皮肤小动脉舒张皮肤 A-V 吻合枝开放皮肤血流量散热;在冷环境下,交感神经紧张度皮肤小动脉收缩皮肤 A-V 吻合枝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43 页关闭皮肤血流量散热;在温和环境下,交感神经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皮肤血管适度舒缩皮肤具有一定的血流量正常散热。4、试述体温调节中枢及其作用。答: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 是体温调节的基本部位。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热敏神经

65、元和冷敏神经元,分别调节散热和产热反应。下丘脑以外的脑细胞也有类似的两种神经元存在。体温调节是涉及多方输入温度信息和多系统的传出反应, 因此是一种高级的中枢整合作用。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既能感受它们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又能过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因此,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可通过皮肤的温、冷觉感受器的刺激,将温度变化的信息沿躯体传入神经经脊髓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外界温度改变可通过血液引起深部温度改变,并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脊髓和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也将温度信息传给下丘脑前部。通过下丘脑前部和中枢其它部位的整合作用, 由下述三条途径发出指令调节体温:通过交感神经系

66、统调节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和汗腺分泌;通过躯体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时的寒战等;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率。有人认为,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主要调节皮肤血管舒缩活动和血流量;而深部温度改变则主要调节发汗和骨骼肌的活动。通过上述的复杂调节过程, 使机体在外界温度改变时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5、阐述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0 页,共 43 页答: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有个调定点,即规定数值(如37)。如果偏离此规定数值,则由反

67、馈系统将偏离信息输送到控制系统, 然后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的恒定。通常认为,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中的 温度敏感神经元 可能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例如,此学说认为, 由细菌所致的发热是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因受到热原(pyrogen )的作用而升高,调定点上移(如39)的结果。因此,发热反应开始先出现恶寒战栗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 39以上时才出现散热反应。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 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就继续在此新的体温水平上保持着平衡。应该指出的是,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阻碍,而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才被调节到发热水平。6、体温相对恒定有何重要意义?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

68、?答:体温相对恒定对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机体的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 外环境的温度刺激, 通过有关传导通路把温度信息传达到体温调节中枢, 经过中枢整合后,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流量、竖毛肌和汗腺活动等; 通过躯体神经调节骨骼肌的活动,如寒战等; 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机体的代谢率。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体温调节是生物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包括调定点(set point )神经元在内,属于控制系统。它的传出信息控制着产热器官如肝、骨骼肌以及散热器官如皮肤血管、汗腺等受控系统的活动, 使受控对象 机体深部温度维持一个

69、稳定水平。 而输出变量体温总是会受到内、 外环境因素干扰的(譬如机体的运动或外环境气候因素的变化,如气温、湿度、风速等)。此时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1 页,共 43 页通过温度检测器 皮肤及深部温度感受器 (包括中枢温度感受器) 将干扰信息反馈于调定点, 经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整合, 再调整受控系统的活动, 仍可建立起当时条件下的体热平衡,收到稳定体温的效果。泌尿系统练习题答案名词解释1、nephron 肾单位: 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2、 tubulo-glomerular feed

70、back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增加,致密斑发生信息, 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至正常。 相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就下降,致密斑发生信息,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至正常水平。这种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管 -球反馈是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自身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3、肾糖阈 : 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4、glomerulo-tubular

71、balance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为球管平衡。5、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里(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6、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变) +肾小囊内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2 页,共 43 页8、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平衡: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 血浆中蛋白浓度就会

72、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有效滤过压则不断下降,当其下降为0 时,没有滤过液再生成,称达到了滤过平衡。9、排尿反射: 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到400-500ml 时,膀胱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 冲动沿盆神经传入, 到达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中枢,再经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与此同时,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使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从膀胱排出,此为排尿反射。问答题1、简述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其生理意义。答: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 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 平均每分钟 1200ml血液流经双肾, 占心输出量的 1/51/4,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但肾脏血供分

73、布不均,肾脏皮质占 94,肾脏外髓部占 56, 肾脏内髓部小于 1;肾脏具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肾动脉入肾门后, 在肾窦内分支; 经叶间动脉 弓状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 经过两次毛细血网, 然后汇集成静脉, 由小叶间静脉 弓状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

74、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3 页,共 43 页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答: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 个环节: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排泄。肾小球的滤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3、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

75、么变化?为什么?答:大量饮水后,大量水吸收进入血液,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压增高,促进肾小球滤过,使尿量增加;大量饮水后, 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 抑制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减少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 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大量饮水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增加, 刺激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兴奋,减少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减少肾小管对 H2O 的重吸收, 使尿量增加;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增加, 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增加,使肾素释放减少,使尿量增加。汗液是低渗性液体, 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

76、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H2O 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4 页,共 43 页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引起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 增多,肾小管对 H2O 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使尿量减少。4、试述抗利尿素和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答:抗利尿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77、重吸收, 减少排尿量。循环血量的改变可以刺激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素的释放。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减少排尿量。 循环血量和血压的改变可以调节醛固酮的释放。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是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使小动脉收缩,同时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使血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神经系统练习题 1 答案名词解释1、灰质: 在神经系统的中枢部,灰质泛指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集聚区域,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2、白质 :在中枢部,白质是泛

78、指神经纤维的集聚地点,在新鲜标本,髓鞘色泽白亮,如脊髓白质。3、皮质: 指分布在脑表面的灰质,如大脑皮质、小脑皮质。4、髓质: 分布在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5 页,共 43 页5、脑干网状结构: 位于脑干灰、白质的交界区,由纵横交错的纤维和散在的神经核团组成的区域称为网状结构。6、hippocampus 海马结构: 在端脑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有一呈弓状的隆起,称海马。7、基底神经核: 为大脑半球基底壁内的灰质团块,靠近脑底,故称为基底神经核。其由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组成,纹

79、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核,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杏仁体属于边缘系统, 主要与内脏活动有关, 屏状核功能不清。8、synapse突触: 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又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种。9、electrical synapse 电突触: 是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电传递,促进不同神经元同步放电。1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超极化,而引起的膜电位变化。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 并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整个神经元,此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80、。12、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指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放神经递质, 通过递质弥散而发挥作用, 这种作用不同于经典的突触,所以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6 页,共 43 页问答题1、简述突触传递的特征。答: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改变,后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可塑性。1、单向传递:指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后神经元单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进行。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起前膜释放出来。2、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

81、触传递时,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 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 相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扩布来说,耗时较长,因而称之为突触延搁。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0.3-0.5ms。所以在反射活动中,兴奋通过的突触数量越多,反射所需时间较长,此现象被称为中枢延搁。3、总和:突触传递是通过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来完成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包括时间性总和和与空间性总和。突触后神经元如何活动则决定于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的结果。4、兴奋节律的改变:指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节律存在差距,在反射活动中, 传出神经 (突触后神经元 )发放的冲动频率与传入神

82、经(突触前神经元 )发放的冲动频率不同的。突触后神经元对多途径传来信息的整合显然会使其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不同。突触神经元传入通路中还存在中间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和联系方式的差异也与兴奋节律的改变有关。5、后放:突触前神经元停止释放递质后, 突触后神经元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产生反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7 页,共 43 页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例如缺氧、 二氧化碳增多以及某些药物等都可作用于突触传递的某些环节而影响突触传递。7、突触还存在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经一系

83、列刺激后,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2、试述突触的分类和传递过程。答: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前末梢的 Ca2+促使突触小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 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电突触的传递: 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 两层膜的距离很近,膜的电阻很

84、小,局部电流和EPSP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3、试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和特点。答:(1)突触性化学传递 (经典突触 ):是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在不同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进行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其特点是: 有典型的突触结构: 存在突触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8 页,共 43 页对一的传递关系;有突触延搁,传递时间为0.30.5ms;突触后膜上有与前膜释放递质的相应受体;为单向传递。(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突触结构 ):是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但信息传递并非通过典型的突触结构, 而是由曲张体释

85、放递质向周围扩散而实现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其特点是: 非典型突触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传递关系;支配范围广,作用距离远,传递时间大于1S;递质弥散到邻近细胞是否产生传递效应取决于细胞膜上是否有相应受体。(3)直接电突触 (缝隙连接 ):以电信号沿两个细胞间有胞浆相连的通道直接传递信息方式。其特点是: 两膜紧贴,间隙较小,约2-3nm,阻抗小; 电传递速度快,无潜伏期;可双向传递; 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放电。4、简述中枢神经元四种联系的生理意义。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辐散Divergence 、聚合 Convergence 、中间神经元链锁状 Chain 联系和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 联系

86、。它们的生理意义是: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聚合的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链锁状联系的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环状联系的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神经系统练习题 2 答案名词解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9 页,共 43 页1、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有时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可发生在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

87、区,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皮肤疼痛。2、motor unit 运动单位: 由一个 alph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其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增大其面积。3、锥体系: 起源于大脑皮层椎体神经元,发起随意运动的下行运动传导通路,包括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皮层脑干束。4、锥体外系: 协调随意运动的下行运动传导通路,主要有四条下行传导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5、upper motor neuron上运动神经元: 脑内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

88、那些神经元。如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6、lower motor neuron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7、自主性神经系统: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心肌、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系统。因这些活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8、边缘叶: 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脑干周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穹隆、扣带回、海马回等。问答题1、简述牵涉痛的产生机制,并说明有何生理意义? 答:由于内脏疾病引起特定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1)产生机制:会聚学说: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与患病内脏部位有一定的解剖关系:它们受同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89、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0 页,共 43 页脊髓节段的后根神经支配, 由于患病内脏与相应皮肤区域进入脊髓的神经末梢投射到同一脊髓神经元, 经同一上行纤维上传至脑, 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意识到的是来自皮肤刺激产生的痛觉, 所以把同一神经通路传入的来自患病内脏的痛觉传入冲动,误认为是来自相应体表区域。易化学说:痛觉过敏是由于某内脏与某皮肤区域的传入神经,在脊髓的同一区域的灰质内更换神经元, 亦即它们的脊髓中枢是在同一区域的,由患病内脏传入的冲动将会提高相应的脊髓中枢兴奋性,从而影响邻近中枢, 以致由皮肤传入的冲动能引起更大的兴奋由此上传的冲动增强,这可能是痛觉过敏

90、的原因。(2)生理意义:临床上当病人主诉体表某部位疼痛时,医生应考虑到由内脏疾患引起牵涉痛的可能性,以免误诊。2、简述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答:基底神经节参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的调节;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3、何谓皮质诱发电位?它的产生机制是什么?有何意义?答: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皮层诱发电位是指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皮层诱发电位是皮层电位的后发放,是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 是皮层与丘脑感觉接替核团之间环路活动的结果。皮层诱发电位用于临床中枢病变定位诊断,如视觉诱发

91、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用于科学研究,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4、试述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意义及脑电波形成机制?答:(1)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及其意义为:脑电波按其振幅和频率分为 、 、 、 四种基本波形。一般认为快波 ( )是新皮层处于紧张性活动状态的主要脑电活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1 页,共 43 页表现,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的表现,慢波( 、 波)是睡眠状态下的主要表现。临床上应用脑电图的特殊变化和结合有关资料,来诊断癫痫和皮层的占位性病变等疾病。(2)脑电波形成的机制:当大脑皮层浅层的神经组织产生兴

92、奋性突触后电位时,即出现突触后膜去极化时, 皮层表面呈现负波; 当浅层的神经组织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即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时, 皮层表面呈现正波。 皮层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其顶树突互相平行且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电活动在同步时易于总和而形成强大的电场,从而改变皮层表面的电位。某些自发脑电形成的同步机制,如 波的自发脑电活动, 是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间的交互作用。一定的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作用, 扰乱了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与皮层间的同步化环节时,脑电便出现激活状态,即呈现出去同步化的快波。5、阐述睡眠时相的表现及生理意义。答:睡眠

93、时相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动眼睡眠),成年人睡眠时,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持续约80120min,转入异相睡眠;异相睡眠持续约2030min 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在慢波睡眠时相,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视、嗅、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占优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尿量减少、体温下降、代谢水平下降、瞳孔缩小、呼吸变慢、胃液分泌增强、发汗功能增强。慢波睡眠的意义:生长素分泌增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2 页,共 43 页在快波睡眠时相, 脑电图呈去

94、同步化快波; 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 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 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做梦。快波睡眠的意义:异相睡眠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虽减少, 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 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 新突触联系的建立, 促进精力的恢复; 异相睡眠期间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易导致某些疾病(如心绞痛、哮喘、脑血管病等)的发作。6、何谓学习?学习的形式有哪些?答: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的形式有两种。( 1)非联合型学习:即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包括习惯化和敏感化。(2)联合型学习: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包括: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3 页,共 4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