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325820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48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p1-2 (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2)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含儿童发展心理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在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和规律; 比较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个体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是在儿童发展

2、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发展而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所研究的儿童具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大约指从出生到17、18 岁的儿童。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4-5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或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p6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

3、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p7-10 (1)绝对决定论:单方面决定,完全否定另一因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代表: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基因决定 , 环境与教育仅是引发作用 环境决定论(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健康婴儿 , 特殊培养世界 , 训练成任何职业(2)共同作用论: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辐合论”代表:斯腾鲁克森伯格成熟优势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研究:两个双胞胎(同卵)在不同时间内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到达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 遗传与环境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4、的。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如:具有精神分裂症潜在倾向的个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个体遇到的环境压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遗传与环境是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的。A:遗传影响或改变环境如:RH溶血病B:环境影响或改变遗传如:苯丙酮尿症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在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p11-12 (1)新生儿期(出生 1 个月)(2)乳儿期(一个月 1 岁)(3)婴儿期( 1 岁 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3 岁 6、7 岁)(5)童

5、年中期( 6 岁 11、12 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 11、12 岁 14、15 岁)(7)青年期( 14、15 岁 17、18 岁)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1)关键期:是一个有时间限制的时期,在此期间,如果发展中的机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 就会展示生来固有的某种发展模式,过了这一关键期, 再给予同样的刺激是没有持久效应的。(2)最早起源于劳伦兹对于动物印刻的研究。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1、科学儿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1882年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出版儿童心理一书2、我国最早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研究方法 p19

6、-20 (1)横向研究定义:又称横断研究, 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的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成本低,省时省力;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 ,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复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纵向研究定义:又称追踪研究, 指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 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能系统的、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量,练

7、习效应和厌烦情绪;时间长,成本高,且易出现同辈效应。(3)跨文化研究定义: 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优点:会使心理学家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更好地概括规律, 更好地确定哪些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发展模式只是特定文化因素的产物。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1、遗传疾病 p31-35 (1)原因、分类及对应疾病基因突变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软骨发育不全症,多指畸形,杭廷氏舞蹈病等)B.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苯丙酮尿症 pku:及早饮食干预;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

8、黑蒙性白痴等)C.伴性连锁显性遗传()D.伴性连锁隐形遗传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 :人工流产( 16周羊膜穿刺)性染色体变异 :XXX XYY XXY XO (2)措施:禁止近亲结婚;优生学研究;产前检查;遗传工程研究,提高基因水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展p41 (1)遵循原则头尾原则(头至尾)次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远近原则 (近及远)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 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2)特点:波浪形(3)淋巴系统最早发育,也最早衰退

9、;生殖系统发育最晚;(4)脑和神经系统发展最快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P44 (1)脑电波发展趋势:新生儿:多为 波5 个月:出现 波1-3 岁: 波减少, 波增多,同时出现 波4-7 岁:波减少, 波增多8-12 岁:波开始从 O 、T、P 中消失, 波(人脑活动的最基本的节律)占主要地位13岁:基本达到成人水平(2)成熟顺序为:枕叶( O )颞叶( T)顶叶( P)额叶( F) ps:P-F为儿童脑组织学材料的一种假想(3)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5-6 岁:标志着枕叶 波与波间斗争最剧烈的时期13-14 岁:标着着除额叶以外几乎整个皮质的波与波间的斗争基本结束4、脑的反射活动(基本活动)P45

10、(1)儿童几种特有的反射(消失时间为 神经系统 是否 成熟 或有无 障碍指标 之一)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的颈反射(吃奶的最好姿势)(2)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抑制性反射的形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5、动作发展的规律p47 (1)从上至下: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2)由近及远: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动作越早发育;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大肌肉、大幅度粗动作小肌肉精

11、细动作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57-58 (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A: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如果隔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发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成为习惯化。B: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 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 表明个体能够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范茨)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

12、发展1、空间知觉 p66-71 (1)形状知觉 :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喜欢曲线、弧线图案;喜欢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案观察时间:靶心图、线条图棋盘图正方形掌握形状的次序: 圆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长方形 - 半圆形 - 梯形 - 菱形 - 平行四边形(2)大小知觉6 周的婴儿已显示了大小知觉的视觉恒常性(鲍厄实验)视觉恒常性: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深度知觉定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

13、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视崖实验 :使用由吉布森和瓦尔克精心设计的装置,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 深 、浅 两侧招唤婴儿, 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 吉布森和瓦尔克通过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其结论是: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4)方位知觉A:定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以及东南西北的

14、知觉。B: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阶段5-7 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7-9 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 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2、儿童观察力的发展p73 A: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B: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所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C:观察力的四种品质: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D:发展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从笼统、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

15、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1、思维的起源 p78( 儿童智慧的起源结构主义)(1)相互作用论:思维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儿童的动作(2)儿童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如轻重、硬软、粗细等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产生的(3)S R 刺激和反应是双向的2、思维的结构 p79 (1)定义:认知的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2)组成(动作)格式:最基本单元,来自无条件反射(思维)运算: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3、思维的机制 p80(适应与组织,同化与顺应)(1)适应(

16、思维的本质)与组织机能紧密相连A:含义:是不断地运用和修正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我们越来越准确地表征外部世界的过程。B:两个过程:(与食物消化过程类似)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即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即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同化 顺应:儿童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歪曲事实,如象征性游戏顺应 同化:儿童会完全按照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如模仿性游戏(过家家)顺应 同化:达到平衡状态,儿童能有效适应世界(2)组织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

17、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过程概括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状态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平衡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种过程, 当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同化与顺应取得平衡,主体具有一定的思维结构或表现某种特定的智力特征时,我们说平衡是一种状态。当我们认识到平衡不是最后的平衡,一种平衡的建立意味着新的不平衡的开始时,可以说平衡是一种变动的过程。儿童的思维就

18、是不断地从一种平衡向高一级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 .这就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 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1、阶段划分 p82-89 (1)感知运动期( 0-2 岁)A:六个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 -1 个月)习惯动作时期( 1-4、4.5 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5-9 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 个月) :出现智慧动作第五分阶段( 11、12 个月-1.5 岁)感知动作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的时期(1.5-2 岁)B: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约一周岁)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19、2)前运算时期( 2-7 岁)A: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岁) :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是标志。直觉思维阶段( 4-7 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以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具体运算阶段( 7、8 岁-11、12 岁)A:运算的含意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具有一种收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

20、变的特点是一个系统,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B:显著特点获得了守恒性(守恒即儿童认识到物体的量不会随物体的外形、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获得标志:可逆性的出现(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群集结构的形成: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 儿童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2、评述皮亚杰思维理论p90-91 (1)贡献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法的因素,重视以往一直被忽视的儿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作用。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

21、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2)不足深受机能主义影响, 在研究思维中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语言作用。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 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晦涩,容易使人误解。皮亚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临床法把许多变量混淆, 影响结果真实性, 一些测验和实验是抽象的,不能全面反映儿童的实际推理能力。有人指出皮亚杰认为的形式运算思维并不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瑞吉尔认为在形式运算之后还存在一个辩证运算阶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

22、,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 认知单元(掌握概念) p93-96 1、图式:它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2、映像,也叫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产生。3、概念或范畴:是第三个认知单元,是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可用信息加工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儿童是用概念还是用映像来思考。4、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是用来确定事物之间关系的思维形式。第二节 信息加工过程1、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复述:不同年龄儿童复述的策略是不同的,年幼儿

23、童的复述策略水平较低。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之前还不会使用组织策略。精加工 (ppt ) :要到 11 岁左右才会使用。元记忆:是儿童对记忆过程的认识。信息加工水平: 深加工的信息比浅加工的记忆更容易恢复,年幼儿童倾向于浅水平的信息加工。提取:提取线索至关重要。2、记忆测量:再认重组回忆3、元认知 p106-10 计划 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监控学习 控制分心和焦虑 评定结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简析信息加工的认知

24、研究p108 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还是对各个认知过程的描述,要超越这个水平必须有一个解释的理论构架。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模式,但它们毕竟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中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尽管一些研究也描述了发展变化,但这方面的积累还是太少。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第一节语言准备期1、语言产生的准备p109-111 两个阶段:反射性发声阶段牙牙语阶段( 5个月左右):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到的声音。2、单词句的特点 p120 和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 , 语音不清晰(成人需根据非语言情

25、境和语调线索才能推断意思)词性不确定3、儿童话语的发展的特点p123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早期具有表达感情、意动的(语言动作结合表意愿)和指物的功能,最初紧密结合,而后逐渐分化。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语用技能的发展p127-128 语用技能:指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技能。(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吸引听者的注意(2 岁

26、) ,讲话内容和方式适应听者的水平和需要( 4 岁) ,并能根据听者的反馈以及不同的交谈情境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等。(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从直接和间接的语言中推断出说者的意图,能对所听到的消息的可靠性和明确性做出判断和估计,并能及时反馈。5、语言获得的理论(1) 环境论:模仿说;强化说(2) 先天决定论;先天语言能力说p132-133,自然成熟说先天语言能力说提出者:乔姆斯基主要观点: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学习和经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人类有一个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 ,其中包含一个普遍的语法规则;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

27、来的;语法是生成的,从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换是由LAD实现的;每一个句子都有深层结构(意义) 和表层结构 (具体的句子 , 语音等),两层结构可相互转换。根据:儿童在 4 岁内完成语言获得;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即先天普遍语法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贡献: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热潮,根本改变了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了儿童本身的特点。(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社会相互作用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28、- - - -第 13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一节 智力的一般理论1、对智力的一般理解p137-138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2、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因素分析)p139-141 (1)二因素说:代表人物:斯皮尔曼观点: G 因素(一般因素)和S 因素(特殊因素)(2)多因素说:代表人物:塞斯顿观点:言语理解(V) 、词的流畅(W) 、计数(N) 、空间关系(S) 、联想记忆(M) 、知觉速度( P) 、推理( R)(3)层次结构模式代表人物:阜南观点:g 因素为最高层次;第二层分语言

29、及教育方面和操作及机械方面两大群因素;两大群因素有份若干小因素群,每个小因素群下又有许多特殊因素。第二节智力测验1、常见的智力测验p146-151 (1)比纳西蒙量表(提出智龄概念)A: 创立者及时间: 1905 年,比纳量表; 1908 年,比纳 -西蒙量表B:特点:项目的种类繁多,包括逻辑谬误、实际能力、数字记忆、注意测验等项目的排列由浅而深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2)斯坦福比纳量表( SB 量表)1916,推孟发表,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商概念,作为比较聪明程度的相对标准, IQ=智力年龄 /实足年龄100 扩充成人组测验严格规定测试编制标准,提高量表可信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30、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特点:从整体智力出发,把智力分言语和操作两部分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IQ=100+15 (X-X)/S (4)婴儿的智力测验: 格塞尔发展程序表:包括动作、适应、语言、个人和人们交往行为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包括心理量表、动作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第三节智力的发展、变化1、智力的成长曲线p152 4 岁之前的智商分数对成年期并无预测作用4 岁后的智商对后期有较可靠的预测性2、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p159 (1)智商的稳定性存

31、在较大的个别差异:聚合式,发散式智力成长变化模式:聚合式、发散式(2)智商的分布与智力的分类(3)水平差异(4)类型差异(5)表现早晚差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1、情绪的组成成分p167 (1)情境:当前的事件、回忆、思考,甚至先前的情绪体验都能引起儿童情绪(2)身体状态:身体活动变化,表现为躯体的、神经的和生化变化,不是简单一一对应(3)情绪表现: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发声等,有些表情与特定情绪有先天联系(4)情绪体验:有意识情绪体验在一个人

32、知觉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是发生关键2、婴儿的微笑(第一个社会性行为)P172 (1)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 周) ,又称内源性微笑(2)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 周起)(3)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 个月起)3、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2)系统脱敏法: 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 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3)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

33、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情绪。(4)认知疗法( A-B-C ) :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关键帮助儿童根据事实分析其想法与现实的差异。4、道德感的发展 p183 从形式上,分:(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趋势: (1)从体验的内容或范围看是越来越丰富(2)从产生道德感的条件看,是从由成人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评价与成人的情绪表现所引起到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为榜样,与榜样的具体行动所比较所引起,再到自觉的以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34、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1)人格结构的形成p191 本我(马):遵循快乐原则,代表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着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方面。 * 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自我(骑士):遵循现实原则,有意识的、理智的,既满足本我的本能需求,又抑制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超我:遵循至善原则,是自我的一部分,是监督的自我。(2)人格发展的阶段p192-193 A: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弗洛伊德的“性”:包括生殖活动、吮吸、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B: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35、(按性感带不同划分)口唇期( 0-18 个月)肛门期( 8 个月-4 岁)*肛门排泄型: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肛门便泌型:固执、小气、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性器期(俄狄浦斯情结,3-7 岁)潜伏期( 5-12 岁)生殖期(俄狄浦斯情结,12-20 岁)(3)里必多(性本能表现得力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危机固着:一部分里必多停滞在较初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里必多倒流到初期的发展阶段固着的点越多,倒退的可能性越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36、ppt/ 书 p194 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推动了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把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部分, 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这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或无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贡献。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 强调早期的口腔期、 肛门期和生殖期冲突能够可靠预测成年期人格, 夸大了性的作用, 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研究结论源于对一小部分有情

37、绪障碍的成年人的分析,有些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新精神分析派)p195 (1)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弗强调本能的作用, 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强调自我的作用, 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弗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 儿童- 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

38、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发展阶段冲突发展任务口腔的感知的基本的信赖与不信赖培养儿童信任感肌肉的肛门的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发展自主性运动的生殖的(游戏期)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潜伏期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掌握社会和学习技能发育期、青春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分散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年轻的成年期亲密对孤独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成年期繁衍与停滞繁殖成熟自我整

39、合与绝望(3)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pt/ 书 p200 论述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似乎抓住了生命的主要问题。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且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缺乏对发展动因的清楚阐述,尚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说。各个阶段主要矛盾尚需要大量跨文化研究来验证其普遍性。第二节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p201-202 1、因素(1)最初的个性或气质“容易护理的”“困难的”“慢慢活跃起来的”(2)体貌与体格的影响(3)成熟速率的影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三节个性发展

40、的社会化动因家庭1、因素 p206-210 (1)家庭的管教活动权威型父母控制 +爱专制型父母控制 +不爱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2)家庭结构:单亲,核心,三代同堂(3)家庭的物理环境:经济状况、图书、噪音、家庭环境规律可预测(4)电视的影响:暴力攻击性,利弊皆有(5)网络的影响第四节自我意识的发展1、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p211-212 A: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阿姆斯特丹的 “点红实验” 证明 2 岁婴儿已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B: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依从性和被动性:认知水平限制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带主观情绪2、学龄初期自我评价的特点:p213

41、 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转折年龄9 岁左右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有了一定的批判性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的、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3、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p213-215 A:青少年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1)生理原因:生理发育的巨变(2)心理原因:反省思维能力的获得(3)社会原因:进入高一级学校,家庭和学校地位的提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

42、而精思B: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的分化主我和客我(3)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4)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性别差异的表现p220-222 (1)身体动作方面:身体、神经系统发展的速度;对疾病的敏感性和期望寿命(2)认知方面: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智力;男女智力的不同优势领域:语言(男 - 语言叙述和操作,女 - 语言使用) ;感知(男 - 视,女 - 听痛) ;思维(男 - 逻辑,女 - 形象) ;记忆(男 - 理解和抽象记忆,女 - 机械和形象记忆)(3)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男孩对物更感兴趣

43、;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女孩合作活动比男孩多。2、生物学因素的影响p226-231(看)(1) 荷尔蒙的影响(2) 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 (3) 染色体遗传性对智力的影响:性染色体畸变对男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第一节 依恋 p232 1、含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地感情联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依恋的发展过程(1)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 :对人

44、无差别的反应阶段(2)第二阶段( 3 到 6 个月) :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第三阶段( 6 个月到 3 岁) :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3、依恋的表现:(1)依恋对象最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2)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3)有依恋对象在旁边,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4、依恋的测量和类型A:测量:艾斯沃斯的陌生人情境测验B:类型 p234 (1)回避型。 20% 母亲在不在场影响不大。(2)安全型。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 当母亲离开时, 他们的探索行为会受影响, 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 当母亲重又回来时,

45、 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3)反抗型。 1015% 在母亲离开之前,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 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究的基地。 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显得有点发怒的样子。4、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p235 (1)有机会与一个或一些照料者建立亲密关系是十分重要的。(2)和善的敏感的抚养会增加依恋安全感。(3)婴儿对依恋关系起着积极作用。(4)家庭环境也影响依恋的发展。家庭的紧张气氛,父母之间充满愤怒的交往和不适宜的照料安排。(5)父母的内在工作模式。有主见的/

46、安全的(母亲内在工作模式)安全的(婴儿的依恋类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5、依恋的理论 p237 (1)习性学理论提出者:鲍尔贝观点: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他认为母亲已经在生物学上作好了对婴儿反应的准备,就像婴儿被预先地安排好如何对照顾者为他们提供食物、形象、声音时如何作出反应一样。 依恋无须学习, 它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地合适地刺激所激起。他特别指出,哺育不是依恋的基础,相反依恋有着强大的生物学基础。强调物种进化的作用。受到劳伦兹(Konrad Loren

47、z )的“印刻说”的影响。(2)心理分析理论观点: 调哺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 对于发展孩子与哺育者之间关系起着核心作用。出生后的头两年, 嘴是满足本能需要的源泉, 由于母亲为婴儿提供食物, 于是母亲便成为与满足需要相连结的对象,也自然地成了依恋的对象。(3)社会学习理论观点:早期的社会学习理论很强调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由于照顾者总是与满足婴儿的食物需要相联结, 减少了饿这个基本的内驱力, 从而使照顾者获得了二级强化,成了婴儿满足需要的客体,于是,婴儿就产生了与母亲的依恋。哈洛的实验 修改了这一假设。(4)认知理论观点:强调婴儿必须获得某些认知能力才能够形成依恋。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

48、不同的人, 若缺乏这种能力, 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对专门人的依恋, 也不会在见到陌生人时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性的能力。6、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p239 (1) 对照料者 (父母)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2)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 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49、- - -第 23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 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 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 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第二节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1、同伴的作用 p241-242 (1) 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范型(3) 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5) 同伴是社会化动因2、赛尔曼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五个阶段p245 (1)第一阶段(

50、37岁) ,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2)第二阶段( 49岁) ,单向帮助阶段。(3)第三阶段( 612岁) ,双向帮助阶段。(4)第四阶段( 915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5)第五阶段( 12 岁开始) ,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3、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p248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自我中心观点社会信息的角色采集自我反省相互角色采集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集(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4、游戏的种类 p251-252 A: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51、 - - - -第 24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B: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1)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2)简单动作模仿的游(3)象征性游戏:过家家(4)创造性游戏:搭积木C:按社会化程度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2)旁观者行为(3)单独一人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性游戏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A:研究方法(1) 临床法(谈话法)(2) 对偶故事法(3) 规则研究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的规则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B: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52、(1)前道德判断阶段( 1.5 岁7岁)集中于自我时期( 1.52 岁)与感知动作思维相对应,所有的感情都集中于身体和动作本身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从集中于儿童自身,转向集中注意权威。(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好或坏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26 页

5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与权威和同伴处于互相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C: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1) 道德不成熟有两个原因:一是认知上的局限;二是对权威的服从。(2) 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去自我中心和道德实在论倾向D: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评价: (1) 皮亚杰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遍性(2)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当偶然犯错和故意犯错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时,即使是学前儿童也能够考虑行为的动机,皮亚杰有低估儿童能力的倾向。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A: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B: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详情见p265 表)C: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p268 (1)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2)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比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要深刻(3)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假设的情景,存在评分偏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2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