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301174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这里的“ 情” 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 景” 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

2、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 触景 ” 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 万里作客 ” 、“ 百年多病 ”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 “ 艰难苦恨 ” 、“ 潦倒 ”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

3、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 老”“病”“艰难 ” 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 悲秋 ” 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

4、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欧阳修戏答元轸:“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间归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欧阳修青年时,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眼下虽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志向远大,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 乡思 ” 的缠绕,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 野芳虽晚不须嗟” ,暂时受抑仍保

5、持昂扬的胸襟,每句中都有体现。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夫之姜斋诗话)。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

6、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曾在成都担任过严武的幕僚,仅六个月就受排挤而辞职。严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无依,只得携家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再度漂泊,这首诗写于漂泊途中。首联写“ 旅夜 ” 所见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细草拂动,寂静与孤独笼罩一切。颔联写远景,境界阔大雄浑。“ 垂”“涌” 烘托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汹涌。这两句以磅礴开阔的气象反衬了首联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曲笔反语抒写无由施展胸襟抱负的愤懑不平。尾联触景生情,以景自况,

7、用辽阔的“ 天地 ” 反衬 “ 一沙鸥 ” 的孤独无依,沙鸥是孤舟,更是诗人。全诗描写旅途月夜景色,抒发漂泊生活孤凄的苦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成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显景隐情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唐司空图主张要有“ 韵外之致 ”“象外之象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中。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

8、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写滁州城西郊野西涧的风情景物。乍读此诗,感觉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但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单是写景,而且有所寄托,只不过情感隐蔽罢了。韦应物是中唐前期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为自己无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敛繁苛赋税而内疚惭愧。他思归田园,羡求山水,当他来到西涧时,一景一物都令他怜爱共鸣。他为何“ 独怜 ” 涧边的幽草?因为涧边幽草生机勃勃而又自甘寂寞,显示了诗人无意哗众取宠而甘于安贫守节的恬淡胸襟。他为何钟情树间啼唱的黄鹂呢?黄鹂除了反衬幽草的处幽守默外,还有自由自在、不受尘世

9、羁绊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纵横于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诗人生当风雨飘摇的乱世,无所用其才的忧伤情怀。诗人将自己无奈的处境和思慕隐居的心声悄无声息地糅入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加以表现,意蕴深厚而又了无痕迹,使此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情,达到了“ 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构成了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的无穷意境,给人特殊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五、显情隐景直抒胸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

10、使用诗歌的本质属性是抒情。创造意境的多种手法中,显景隐情体现了抒情的间接性;而显情隐景则更多体现了抒情的直接性。显情隐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须是长期郁积于胸随时可能因外界激发而迸发的情,而不可无病呻吟,做作雕饰;2)情要有所依托,仍要有物象、场景、环境等作为抒情的支点,情不能无缘无故、无依无托地爆发。如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此诗是悼念亡妻韦惠丛所作。沧海深广,看过之后,别处之水,就再难引起注意。巫山云霞蒸蔚,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别处的云黯然失色。信步走过花丛,懒于回顾,除了爱妻之外,绝不再会眷恋他“ 花” 。为什么

11、懒回顾呢?一半是因为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是因为失去所爱。其实前一半也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寄托。这首诗既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对亡妻的忠贞不渝和深深的怀念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深沉蕴藉。显情隐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内心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激发联想,形成意境。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词情与景处理方法上,往往综合多种方法,特别是较长的作品里面。单纯的某种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诗或词有强烈感人的效果。【全国卷】 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地用)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 “ 景” 和 “ 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明白 “ 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道理,解答此题容易入手:这首诗写了作者“ 春行 ” 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 花自落 ” 、“ 鸟空啼 ” 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

13、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 “ 琵琶起舞换新声” 与 “ 边愁 ” 是否矛盾?为什么?(2 “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两题都扣住了此诗的妙处。曲调随舞蹈换新,别情与边愁依旧,这并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学生对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是了解的,解答(1小题不难。解答(2 小题的两问相对难一些。仔细阅读可以看出: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诗人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14、“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 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壮阔而悲凉的景象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全国卷】 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区用)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简析 “ 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很欣赏此题。白居易的诗歌老妪也能懂,学生自然无大碍。(1 题要求 “ 披文以入情 ” :“ 抱膝 ”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 灯前 ” 自然引出 “ 影 ” ,而 “ 伴 ” 字又将“ 影” 和“ 身” 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 影” 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

15、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学生熟悉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诗句,明白形影相吊意味孤独寂寞。【江西卷】 16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 情味 ”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桃花尽、野梅酸、蛙声歇、东风寒,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湖南卷】 16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两诗都写到了“ 山” 。李诗曰 “ 青山留人 ” ,是面

16、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 尖山似剑 ”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试卷为学生答题做了应有的铺垫,并规定了答题的方向,要求同中求异。前半部分提供了思考的参照和语言表达的模式。前半部分暗示学生有3个要点:借 “ 山” 表达了什么情感?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具有什么特点的情感?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方向明确。【江苏卷】 14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17、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李益和苗发、司空曙彼此是诗友,都名列“ 大历十才子 ” 。李益的这首诗,扣住“ 闻风 ” 构思,以巧取胜。“ 微风 ” 是诗中最活跃的形象。入夜露重,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滴落的露水渐渐润泽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这样的氛围应该是清冷、幽静 清幽、静谧),作者的心情应该是孤单、寂寞。【浙江卷】 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18、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此题第一问要求异中求同,由“ 绿荷相倚恨 ” , “ 回首背西风 ” ,“ 细草摇头 ” , “ 荷花愁热 ” ,“ 低面深藏 ” 等,可以看出两首诗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则要求同中求异。杜诗为即兴之作 江宁夹口三首( 其三 宋 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 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 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 两首诗如此相似,实有缘由

19、。方惟深比王安石晚生近20年。王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方居长洲今江苏苏州),相距不远,方常登门拜见。中吴纪闻云:“ 子通 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深)最长于诗,凡有所作,王荆公读之,必称善,谓深得唐人句法。” 方惟深舟下建溪诗, “ 荆公爱之,尝书坐右,后人误入荆公集中”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 ”“心绪 ” 各2分。)【天津卷】 16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

20、其六)南宋 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 “ 大江东去水悠悠” 与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的不同情感。此题甚好。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其心情可想而知。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教材要求背诵的作品,两相比较,“ 大江东去水悠悠” 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这样课内外结合,有利于平时的教案。【湖北卷】 16题: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

21、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 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 分语文读本第四册有汉宫秋第三折。适当从语文读本选材,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读本的重视有不少学生忽视)。这段曲词是汉元帝的唱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 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表现了汉元帝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