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7283967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实验与中考改革盐城市教科院 吴兆虎主要研究的问题一、新课程对中考改革的基本要求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三、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的基本设想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影响市中考改革的主要因素1、当代国际社会及我国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3、国家关于中考改革的意见与对各地中考试卷的评价。4、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内容。5、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重大改革与成果。6、我市高中、中专、职中招生政策。7、上年我市中考命题的成功与不足。8、外地中考改革与优秀试题的启发。一、新课程对中考改革的新要求-认真贯彻教育部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意见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

2、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诊断、反思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评价应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对课程方案、执行情

3、况及实施效果,要进行周期性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不断完善的有效机制。 一、新课程对中考改革的新要求1、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的关怀,杜绝出繁难偏旧试题。 2、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不能让死记硬背的学生拿高分。 3、增强探究性,试题要灵活适度地开放,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正确提取信息的正确方法。 4、提高综合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综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分析处理问题。 5、注重教育性,以正面材料为主,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6、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与人类重大问题。一、新课程对中考改革的新要求-对各学科命题要求 语文:要

4、加强文化结累考查;阅读题要重整体感知,现代文阅读题重人文性可读性与欣赏性;作文题要淡化文体要求,让学生有话说,说真话。 外语:重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考查,淡化语法考试,选材料多样;阅读题重整体感悟考查;加强书面表达,考查,减少限制性。 数学:突出基本计算能力,应用题要突出思想方法、图形转换能力;重运用性试题考查。 物理:加强基础题,联系实际,知识运用,现象分析中得出结论,重实验考查,设计能力、探究能力。 化学:用知识与方法认识自然现象,生活中化学,开放性题要有科学依据,重实验考查。 政治:避免成人化,取材要短小,鲜活,关心重大时事。鼓励学生创新。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体现在中考

5、命题的指导思想中1、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2、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3、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5、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促进我市高中事业的健康发展。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常局长对2003年中考命题人员的基本要求 1、推动教师参与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调动教师学习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积极性; 2、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 3、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推动全市初中教育质

6、量提高,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5、推动全市高中教育事业发展,调动学生参加高中学习积极性; 从总体上分析,近几年我市中考学生及格率不高,这要引起中考命题人员人重视。及格率不高,是我们出题目的人不行,把题目难了?还是全市初中教师和学生不行,整体教育质量不高?我认为主要是中考命题人员的难易度未能掌握好,要保护大多数初中学生、教师、校长的积极性,最起码要让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各学科及格,让他们有信心参加高中学习。当然,在努力提高所有学科的及格率基础上,试题也要有一定的梯度,有能拉距离的题目,让尖子学生考出高分。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本次考试是“两考合一”,

7、既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所有考生,通过考试来巩固和拓展义务教育的成果,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 严格控制难度系数,杜绝偏、难、怪、繁的试题,遵循“低头翘尾”的原则,先易后难,难点分散,合理安排,逐项把关。 大部分综合题也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整合,凸现出基础化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适当控制题量,留给学生充足的复查时间。 题型稳中出新,平稳过渡,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发挥最佳水平。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注重教育性 各科试题把人文教育与文化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心生活,力求

8、把思想教育寓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考题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科命题的教育功能。 政治学科注意选取有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生动事例作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语文学科精心选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积极影响的素材命题,强化熏陶渐染。 数学学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化学学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注重能力考查 在重视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中考命题改革的要求,与课程改革接轨。 英语学科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检测,听力由去年的20分增至25分,增加了

9、一篇短文理解,要求学生不仅能听懂两人所交谈的内容,而且要能够从对话内容推断出交谈的场所或双方的身份,从而加大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力度。 物理、化学学科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设计、分析的考查,引导教学重视物理学基本素养的提高。 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各科试题都注重从当前社会生活中捕捉鲜活材料,让考生感受到社会脉搏的跳动。 如政治学科联系重大时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反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取材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引导广大学生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在语文实践中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化学学科以

10、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为背景来命题,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化学。 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注重学科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注重知能情意的融会贯通,整体育人。注重学科内外的交融渗透,体现综合性。试卷不仅有学科内的综合,还重视学科间的综合。 如语文试卷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考查,又加强了与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的联系,在整合中开阔视野,考察语文实践能力。 物理学科的第10题考查物态变化中吸放热情况,却让学生阅读一段精美的文字,在诗的意境中体验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11、 -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注重个性体验,体现开放性。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中,注意让学生作出个性解答,向学生个体开放,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放。 如语文阅读题中有多道让学生自主表达、发表创见的题目,答案不求唯一,鼓励多角度表达。 如物理学科第34题要求学生添加必要的器材 ,做几个限制实验并说明物理现象或规律,这种答案不求唯一的题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热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考试情况分析 全市120387考生参考,人均分482.29,优秀率14.61,及格率56.88。 1、合格率比之往年有较大提高,今年总分及格率为56.88,超过

12、往年近10个百分点。但部分学科仍偏低(数学、外语、化学分别为43.52、48.21、54.63)。离市局提出的要让让80%的考生得到及格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低分段总人数过多。360分以下的人数为30484,占考生总人数的25.32%。这说明我们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着力不够。 3、地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严重。优秀率有的县达20.96,有的县仅为7.18;合格率有的为66.92,有的为49.41,均分差为84.19.近几年来市学科均分年份年份总分总分(770)语文语文(150)数学数学(150)外语外语(150)物理物理(120)化学化学(100)政治政治(70+30)2001年

13、年435.3199.0072.8175.4672.5561.4654.08(70)2002年年461.7599.7377.2890.5458.362.4673.06(100)03模考模考420.44104.876.2469.7065.5056.3047.90(70)03目标目标95-10580-9090-10072-8260-6575-85(100)03中考中考482.29106.6275.0185.6976.5961.1476.64年份年份全市全市语文语文数学数学外语外语物理物理化学化学政治政治2001年年41.376.1936.5349.6855.2549.7287.692002年年55.

14、0076.3746.0453.1635.4658.5986.252003县县82.5043.4038.1043.0044.5074.1003目标目标75-8555-6560-7060-7060-7080-9003中考中考56.8881.2243.5348.2161.1454.6389.06近几年来市学科及格率近几年市学科优秀率年份年份语文语文数学数学外语外语物理物理化学化学政治政治2001年年7.147.8622.322.2826.8149.942002年年2.575.3517.765.1723.4816.972003县县18.9010.4012.6016.2022.9027.8003目标目标

15、03中考中考14.615.6819.5327.2830.4333.11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答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本分析依据两次随机抽样分析,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答题粗枝大叶、敷衍潦草、随意性大,该得的分因不良习惯而丢失。比如语文的名句默写中错字、漏字多;数学不写单位、少加括号;外语字母书写不工整;物理作图不准确;解题步骤不规范、证明不严密等。 2、学生基础不牢固。各科试卷的第一部分往往都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的考查,得分率也仅有60%左右。语文学科的识字写字得分率为65%,外语学科单词识记、基本句型掌握得分率为70% ,数学、物理学科有多题的失分是因为计算错误、读图不

16、准、单位误用。二、2003年中考试题中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答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学生仅记教条而不能灵活应用,表述不得要领。外语学科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失分较多。各科答题中,学生迁移能力、想象能力、综合能力等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 4、语言理解与表述功夫不实。语言的理解与表述直接关系到审题的准确、答题的质量。学生读不懂语言材料,捕捉不住试题中信息要点,语言表述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数学、物理等科表述不严谨;化学学科对实验操作的叙述条理不清、表意不明。 5、思维僵化,视野狭窄。不少学生答开放性试题教条主义明显,学生喜欢按老师或书本设定的路径答题。作文

17、的取材老套而缺乏个性,以“真”为题却写不出真情真意的文章,立意、构思少有新意。 2003年中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命题的反映主要是试卷的高分段较多,一些学科15%的难题没有发挥应有的区分作用,对文化学习的优等生与中等偏上生区分度较小。 2、阅卷的主要问题:掌握评分标准,阅卷教师有的过宽,有一份试卷中一题应得分为4分,而阅卷老师给了考生14分, 有两个县作文的批阅偏松;有的过严如应给9分只给了2分,有一个县作文批阅偏紧;县区学生的语文书写分松紧落差2分。少数阅卷者不规范,有的县区大部分试卷核分人、核总分栏没有签名,有的县区试卷小题不填得分,也无签名;有些县区签字母代号,或签汉语拼音;有些县区

18、赋分方式不统一;有些县区在试题的错误处不留任何标志。语文语文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欠牢固。字词题、文化常识题、背诵默写题原设想得分率95%左右,但学生失分多。 2语言运用能力训练不过关,学生的迁移能力差。 3文言诗文基础不扎实。浅易的词句不能疏通翻译,文言诗文教学浮躁,架空分析多,落实字词、诵读体味工夫少,侧重于押题、猜题。 4综合阅读分析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对文章整体的感受领悟不够。比如第20题、26题、28题、31题等。 5语言表述功夫欠缺,离命题人的初衷有很大距离。学生表述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连天。 6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行文上都存在问题

19、。文体“四不象”的情况较严重。语言毛病较多。一部分作文也体现出平时的训练中存在误区,开头结尾议论抒情,中间来段故事凑一凑的作文在试卷中出现较多。作文缺少对场面、氛围、心理的具体描写。事件、人物往往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 初中数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1)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平时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如第4、7、10、20、23题得分率均不高。 (2)学生运算能力差。二次根式化简,不等式组,代数式恒等变形,解方程等使应得分失去。 (3)学生对动手操作题无所适从。如16题折纸题得分率不高: (4)学生的思维深刻性训练不够,19题,学生化简时忽略了题中隐含条件,“

20、X2”。 (5)解题不够规范、严谨。如22题,部分学生不写解集;几何证明题中学生证明不规范等。 (6)识图能力较差,在复杂的图形中,找不出基本图形的影子或对基本图形的性质掌握不好。 28、29、30题得分率较低。 (7)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如26题有一大部分学生谈不懂题意,以致无法解题。 (8)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迁移能力,如30题中考外语学生答题中主要问题1、词汇部分第34小题应填worth而不少考生误写成教材中的新词rewarding;第40小题因多数考生未能灵活运用give up一词而造成得分率仅为22.5%;单词拼写基本功不扎实,如第57题将find的过去分词误拼成finde

21、d或founded; 2、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第72、77、86、98题错误率较高反应出考生缺乏应有的归纳、分析、推断、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3、书面表达题,考生的字迹模糊、潦草、书写极不规范。基本词汇、简单句型表达不能准确自如。另外不少考生作文要点不全,用词不当,如“在某校读书”应用study,而很多考生写成read,所有这些均说明考生平时缺乏最基本的笔头翻译训练。 初中物理教与学的主要问题问题 1、教师更多关注英才教育,对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得不够。108分以上的人数占22%,而96分以下的人数就占41%; 2、教师更多侧重于物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

22、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如第39(3)(4)两小题,38题请学生测出金属柱体横截面积的实验性设计题,答对率只有26%, 3、学生更多倾向于书本知识的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第19题、第5题、第37题,简单的速度计算题,很容易的估计质量题,采用了贴近生活实际的背景材料,答对率只有49% 、66%、42%。 4、教学中仍然以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方式为主,忽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富有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凡教师没有讲述,学生没有见过或经过适当包装的“新鲜题”,答对率就低。化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优秀率虽达30.5%,而及格率只有55%。反映出

23、教学目标还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顾及尖子学生过多,提高合格率的教学举措还不得到位。 2、题目立意新,区分度大。反映出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背景窄,提供的学习材料少,知识迁移的范围小,知识综合应用的视角小。 3、基础题得分不高,技能题得分又低。反映出教与学过程中“三基”要求不到位。学法指导不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技能训练方法单一,规范要求不严。 4、体现学科素养的题目得分不高。主要表现为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对题意的理解不够透彻;表述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论不准确,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计算数据处理能力较差,对图表数据分析有偏差。反映出教与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训练不足,方法指导马虎,知识与技能和过

24、程与方法的教学不能学科物质化。 中考政治学生答题中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基础知识理解实际不到位;史地知识缺乏;客观上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概括说明问题能力差;缺乏审题能力;答题不规范,欠条理性、全面性;文字表达能力差。具体表现在: 1、选择题(1-20题)。第3、8、18题答错率高的原因是学生对书本中常规的基础知识理解差。第4、10、14、16题出错率高的原因在于审题不清。 2、简答题(21-25题)。21题得分率仅为51.8%,不少考生得了零分,原因是考生忽视基础知识。第22题得分率为44.28%,主要原因是考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对第2小问的审题不严密。第23题得

25、分率为55.15%,出错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题目中讲话精神理解不全面;第24题得分率68.9%,第25题得分率为78.8%,失分主要原因脱离材料组织答案。 3、阅读分析题。第26题得分率为73.93%,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案例的全面综合评判能力;第27题得分率为71.96%,不少考生把试卷上的背景材料抛到一边,“畅所欲言”。三、2004年中考改革的几点设想。 1、加大中考命题与新课程接轨的力度,在试题的人文性、开放性、创新性方面再进一步。 2、继续坚持面向全体的命题原则,维持合理的难易梯度,使面上的整体合格率再提升一点。 3、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双重功能,确立合理有效的试题区分度。努力使15%左右的难题具

26、有较好的区分度,让尖子学生考出高分。 4、加大阅卷监控力度,提高阅卷质量,确保中考的信度。 5、引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历史、地理、生物将以合卷形式列入中考科目,力争折算为30分计入中考总分。 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市加强初中教学工作研究的主要设想 1、采取公开竞争方式建立全市初中各学科研究中心,成立市新课程学科研究指导小组,组织学科带头人与教学能手先行一步。 2、举办全市乡镇中心初中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班,为2004年秋学期多数县区进入初中新课程实验做好准备。 3、改革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研究制定看起点比进度的评价方案,努力调动不同层次学校办学积极性。 4、组织全市大规模的

27、初中教学视导活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5、定期召开市、县实验初中校长教学工作研究会,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28、,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兴趣 落实基础教学,要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提高他们规范作业的水平。 科学地处理好教学的深浅与难易的问题。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并做到深浅合度。要提优、补差、促中并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反对不顾学生实际盲目地讲深题、训难题的做法,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知识教学要精要有效,要为培养能力服务。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丰富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完成由知到能的转换。要

29、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 实施开放教学,提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灵性,培养创新精神。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与情境,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训练能力、拓宽视野、提高素养。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积极的批判精神与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正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 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

30、,校外教学研究机构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老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学习和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智慧。 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应该对一些误区加以澄清。例如,有学校的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不仅让广大教师对教学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 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校本教学研究的灵魂也就丢掉了,“学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怎样做校本教

31、学研究 一、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二、 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 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行动”在于创造性地执行设计方案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学研究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

32、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 “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四、在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中“反思”。 教师所讲述的教学故事本身虽然不是教育理论,但它蕴涵了教育理论,“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学会用“教育案例”进行教师培训 所谓教育案例,是指对教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包含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段引人人胜的生动故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与后果,引发人们反思。在形式上,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教育实践

33、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或困惑的记录,还可以是师生交往的曲折经历。 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促使受训学员分析、反思。 案例学习就是通过生动故事的呈现和描述,激发受训学员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行多方面的研讨和分析,来理解和提炼有关的教育理论。这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种有效形式。 案例学习不同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前者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而后者则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 案例学习也不同于“评优课”。前者强调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与技能,而后者则是运用已有理论去分析、设计和推广。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应具有的特点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理念。 2、启发性。案例要生动有趣,有一定的戏剧冲突,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 3、真实性。案例虽说是一个故事,是一件文学作品,可读性强,但它描述的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虚构(当然,在细节上可作必要的文字加工和整理)。 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