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7275966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8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上)第一章绪论( 4 学时)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 课时)一、什么是认知(重点掌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

2、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二、认知心理学(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科学。当一个外界的刺激(例如文字、 声音、影像) 经由感觉器官输入,经由一连串的处理后,你做出了对刺激的反应。“一连串的处理”,牵涉到两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知识是如何被储存,以及储存为怎样的

3、形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另一方面,知识是如何地被运作,也就是历程的问题。而结构和历程就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三、认知心理和各学派关系(一般掌握)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 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 结构等原则, 反对行为主义心理

4、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在方法上,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 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

5、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控制论、 信息论、 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 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

6、新途径。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被行为主义切断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今天,认知心理学延续了这一方向,同时又保持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的假设演绎法,增加了机器模拟法。这就在认识过程的分析方面扩大了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 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 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

7、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课时)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重点掌握)唐德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 三种反应:第一类反应称A 反应( A-reaction) ,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 (见图 315) 。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被试者对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唐德斯称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 ) ,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第二类反应称为B反应

8、(B-reaction) ,又称选择反应 ( choice reaction) (见图 316) 。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也就是说,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第三类反应称为C反应( C reaction) ,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 反应和 B反应有相同点: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C 反应和 B反应也有区别之处:C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而其余刺激是不要求作出反应的,即不要求做任何事。那么是

9、不是C反应不需要心理操作呢?不是的。 B反应既有刺激的辨别,还有反应的选择。而C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但没有反应的选择。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这种分析,称之为唐德斯的减数法。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的实验:20世纪 60年代以来, 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通常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 是以

10、听觉形式来编码的。但是70年代初波斯纳等人(Posner et al.,1990)的实验却表明,这种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他们所依据的就是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的结果。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者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 ) ;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 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 0.5 秒和 1秒, 或1秒和 2秒等。 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 对的

11、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 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 AA 对和 Aa对的反应时的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这个差别就很小,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一般掌握)20 世纪,斯顿伯格提出了相加因素法实验。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相加因素法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相加因素法实验的逻辑是: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

12、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这样, 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三、 “开窗”实验(了解)减数反应时和相加因素法实验难以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且还要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确认。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这

13、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四、出声思考(了解)五、计算机模拟(一般掌握)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1课时)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一般掌握)1. 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学派,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方向,更多的人则赞同库恩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新“范式”。库恩把科学中新旧范式的更替称为科学革命。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看

14、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掌握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 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15、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 个性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2. 外部因素:临近科学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一语言学等。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了解)给心理学本身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普通心理

16、学和实验心理学,同时也对一些邻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1课时)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了解)控制论、 信息论、 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 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被行为主义切断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今天, 认知心理学延续了这一方向,同时又保持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的

17、假设演绎法,增加了机器模拟法。这就在认识过程的分析方面扩大了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 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 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也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水平上的类比。二、关于加工方式(一般掌握)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

18、工第二章知觉与模式识别(6 课时)第一节知觉信息和知觉过程(2 学时)一、知觉的概念演变(了解)在古典哲学文献中,知觉与感觉是混淆的,17 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感知的区别,认为感觉是单纯观念,而知觉是复杂观念。18 世纪苏格兰心理学家李德(Reid )明确将感知划分开来。他指出, 感觉是在意识中经验到的感觉器官的活动,属于心灵; 而知觉依赖于感觉, 又不同于感觉。 知觉者不仅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经验,而且具有被知觉物体的概念,并对物体的客观存在具有“瞬间发生的”、 “不可克服的信念” 。例如,玫瑰花作为一种感觉, 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作为一种知觉,它增加了玫瑰花的概念和“确信它” 的存在

19、。李德的这一划分,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对研究知觉的重视。18 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受原子论的影响(代表人物詹姆士. 穆乐)把感觉看成心理现象的元素,这些简单元素通过联想作用而构成复杂观念。19 世纪德国构造心理学的先驱者,冯特把意识经验分析为各种元素(感觉、感情、意象) ,这些元素按一定规律构成包括知觉在内的各种复杂心理现象。在经验的要素问题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冯特认为直接经验的元素包括感觉和情感,它们是直接经验中同时产生的不同方面。感觉由某种情感的质相伴随,情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感觉可

20、以由形式、强度、持续时间来分类,情感可以根据愉快- 不愉快、 紧张 - 放松、 兴奋 - 压抑之间平衡的三维来识别。冯特根据他自己的内省观察发展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实验用一个节拍器,在一组有节律的嘀嗒声结束时,一些节奏型比另一些节奏型听起来好像较愉快或较悦耳。于是, 构成这种经验第一部分的便是愉快 - 不愉快的主观情感。第二类情感也是在听到嘀嗒声时发觉的。当等待每一相继的嘀嗒声时出现紧张的情感,当所期待的嘀嗒声发生后就产生松弛感。于是, 构成这种经验第二部分的是紧张- 放松的主观情感。第三类情感是当嘀嗒的速率增加时会引起适度的情感,而当速率减少时则引起较沉静的情感。于是, 构成这种经验第三部分

21、的是兴奋- 压抑的主观情感。元素主义内在矛盾是无法说明知觉的意义性,为了摆脱这一矛盾, 冯特提出乐统觉学说,并用元素来解释知觉过程。(统觉是指主观自生的内部创造力,各种心理元素通过统觉的创造性综合,而组成新的复合体,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统觉实现的。)冯特统觉学说认为,当我们看现实世界时,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知觉的单元。例如,我们把树看作一个单元。我们看不到对它进行观察的人在实验室所报告的亮度、色调、 形状等各种各样的感觉。我们的视觉神经把树 领会 为一个单元, 而不是 领会 为构成树的无数基本感觉和情感的每一种要素。意识经验的总和是怎样由基本的组成部分复合或构成的呢?冯特假设了一个统觉学说来

22、说明我们统一的意识经验。他把各种要素联合成为一个单元的实际过程称作创造性综合 原则或 心理合成律 。依靠这种创造性综合的过程把很多基本的经验组成一个整体。这样,要素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特征。冯特说过: 每一个心理复合物的特征决不是这些全部要素特征的简单相加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冯特的这一观点类似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进化论的影响下,机能主义心理学把知觉看成一种活动过程,并强调它在机体适应性行为中的作用。 它把感知觉分成两个阶段,即注意与解释, 前者保证了对感觉材料的选择和清晰的感觉,后者使知觉获得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研究方面有过重大贡献,它强调知觉整体性,认为知觉经验是一个

23、整体, 一种完形式格式塔,而不是个别感觉元素的总和。但格式塔把整体性看成是知觉组织的先天特性。而不是过去经验影响知觉的结果。行为主义是最不重视知觉的一个学派,在其著作中,找不到知觉的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觉的一般看法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D.H.Schuster ,1964,不可能图形)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第三: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知觉的理论(一般掌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24、二战后,知觉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是吉布生(J.J.Gibson)提出的直接理论,一是以布鲁纳(J.S.Bruner)和 Neisser等人为代表的认知理论。Gibson 的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 。Gibson 认为,周围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它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当环境信息作用于感觉时,即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知觉是刺激模式的函数,只要现实提供了一定的刺激模式,相应的知觉就会产生。Gibson 著名的结构密度级差

25、实验充分说明了他的直接理论。在传统的知觉理论中,人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被理解为视觉和触觉的联合,当这种联合建立后,人们就可以单独根据视觉线索判断物体深度和距离,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推理过程。与这种解释相反,Gibson 认为,当人们观察周围物体时,物体表面的纹理密度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均匀的、有纹理的表面与视线垂直, 纹理密度为零。 如果物体表明与视线倾斜级差将上升。这种远密近疏的结构密度级差会引起视网像的密度变化,使人产生深度和距离知觉。这种知觉不依赖于感觉的联合,也不依赖于无意识的推理。Gibson 的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性质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并把知觉者的主动探索看成知觉的重要条件, 对知觉理论的发

26、展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他反对内部过程在知觉中的作用,反对把知觉分解成较小的单元,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家,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家的反对。另外,他的理论解释不了错觉现象。知觉的认知理论是当代知觉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这种理论认为, 知觉是一个积极建构过程。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当前的刺激和知觉内部过程(如需要、兴趣、期待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认知理论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所谓知觉的假设考验说。(如Bruner ,1957 和 Gregorg ,1970)这种学说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

27、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照这种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 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而形成各种假设。知觉包含假设与检验假设过程,知觉概括感觉资料提出假设,然后又由感觉资料加以检验。当感觉信息激活长时记忆的知识时,这种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经验的范围,期待和推测可能发生的事情。认知理论的另一种倾向是强调感觉资料在知觉中的意义。认为知觉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认知外部世界中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什么地方,人的知觉系统怎样从这些特性中推导出外部世界的结构。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人的知识经验不起作用。三、知觉的加工过程

28、(重点掌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认知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与内部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它认为知觉的过程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 (Bottom up)加工和自上而下 (top down) 加工。 Lindsay和 Norman(1972)将这两种加工分别称作数据驱动加工(Data Driven Processing)和概念驱动加工。 (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一)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

29、觉单元进行加工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达到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如根据图形的直线、曲线、边角等信息知觉图形。(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运用已有的一般性知识概念对当前的信息加工,在这种加工中,知觉依赖的是自身的信息,由此可以形成知觉期待,对知觉现象作出解释。(三)两种加工的交互作用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的知觉过程中是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 如果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则会由于需要识别的特征总量很大,使得加工的负担过重。2、两种加工可以相互补偿的。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于感觉输入的直接作用,自上而下地加

30、工作用就会减弱;相反,知觉条件困难,人们则更多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对感觉信息的直接依赖程度降低。3、在两种加工的实际进行中,前面地加工可以为后面的加工所应主义的对象提供信息。反之,后面的加工过程可以使人确认前面的加工对象。另外, 还可以从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来研究知觉的加工过程。二者同时进行, 但是并不排除两者启动时间上的先后。四、知觉的组织(一般掌握)知觉的组织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信息的分组构造方式。如知觉单元是整体的还是部分的,组织的原则又怎样?这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些问题。(一)知觉组织单元(一般掌握)知觉物体时,是把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知觉,还是先知觉其各个部分,然后再将其综合为一个整体?这涉及

31、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论。按照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改变而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时,整体的意义不变。现代认知心理学用实验的方法对整体性原则进行了研究。(二)知觉的组织原则(了解)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研究中有突出贡献。最早提出了图形组织原则。主要有:接近律、相似律、良好连续律、封闭律、共同命运律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这些组织原则描述了什么条件下环境中的刺激成分有可能被知觉为有组织的整体。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些原则带有描述的性质,缺乏解释的力量。第二,这些原则只适用于

32、两维空间的知觉组织,而不完全适用于三维空间。第三, 这些原则并没有揭示出脑的组织过程。知觉的理论:直接理论;Gibson 的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Gibson 认为,周围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它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当环境信息作用于感觉时,即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认知理论(假设考验说;认知理论) 知觉的认知理论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所谓知觉的假设考验说。(如 Bruner , 1957 和 Gregorg ,1970)认知

33、理论的另一种倾向是强调感觉资料在知觉中的意义。认为知觉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认知外部世界中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什么地方,人的知觉系统怎样从这些特性中推导出外部世界的结构。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人的知识经验不起作用。认知心理学依据信息加工观点对人的感知觉做了新的解释,认为感觉是对信息的觉察,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及其意义的解释,知觉的解释来源于过去经验的作用,即信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处理产生知觉。第二节模式识别( 2 课时)模式识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的计算速度比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慢的多,但人的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过

34、计算机。人怎样识别一个刺激模式?它有哪些特点?计算机能否模拟人的模式识别能力?这些问题激励着心理学家对模式识别的问题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探讨。一、模式识别及其过程(重点掌握)(一)什么是模式识别(重点掌握)1、定义: “模式” 是指刺激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或说由若干元素按一定关系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如视觉模式、听觉模式、嗅觉模式等。一个物体、一个单词、一种语音,甚至一种特定芳香都是模式。复杂的模式往往由若干元素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一种结构。模式识别就是确认模式是什么,并把它同其它模式区分开来,或说把输入模式的信息同长时记忆中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2、人的模式识

35、别的特点(了解)(1) 、对言语识别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也能进行模式识别,如分辨有害和无害刺激、选择伴侣、 构筑巢穴,但这些模式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别都是低级的, 只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人由于能识别语言,因此可以进行人的劳动和创造。(2) 、人的模式识别具有复杂性人能区分各种不同的模式,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物体形状,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到人类自身, 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人类能识别的刺激模式,其数量是无法估量的。人还能在模式出现广泛变异的情况下完成识别任务。如邮局里分

36、信的工作人员,能识别千差万别、形状、大小各异的文字。(二)模式识别过程(重点掌握)模式识别过程包括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基本环节。分析: 识别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分析。即把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把字母A分解成左斜线、 右 xiexian和一条水平线三个组成部分。这种分析过程非常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根感觉记忆中内容没有什么变化。比较:模式识别的第二个阶段。即把分析阶段抽取出来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比较的方式有两种串行加工和平行加工。串行加工(序列加工) :即输入的模式与长时记忆中的编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比较,然后再确定与哪一个编码匹配的最好。这种加工是耗

37、费时间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的模式识别往往进行的很快,因此,识别系统把刺激与记忆编码比较时,可能采取了另一种加工方式。平行加工(并行加工) :是指许多独立的比较同时进行,就是说,在模式识别中,刺激可以同时地与许多内部记忆编码进行比较,而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差不多等于刺激与单个记忆编码进行比较的时间。这种加工方式是节省时间的,如在众多物体中识别自己熟悉的一个物体往往采用平行加工。决策: 模式识别的第三个阶段。即判定哪个记忆编码同刺激模式是最佳的匹配,决策之后就达到了对模式识别的完全识别。这时,一般地可给刺激“命名”,如看到“大”这个刺激模式时,给出它的发音。如图:模式识别的简单模型可以很清楚的说

38、明模式识别的过程。(三)模式识别过程的两种加工(难点)在模式识别过程中,信息的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它既依赖于外部的刺激模式,又依赖于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即它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所谓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人脑直接接受由感觉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 产生各种内部表征。所谓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组织和调节外部输入的信息。人的模式识别就是两种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模式识别中自下而上的加工,可以用特征提取来说明。在知觉几何图形时,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完成句子中所缺的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39、- - - -第 10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在模式识别过程中,两种加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偿的。在模式识别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起重要作用,而在后期阶段,自上而下的加工起主要作用。二、模式识别的理论(重点掌握)为了进一步描述的模式识别,人们的模式识别时使用的记忆编码及这些编码的使用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三种假设,这三种假设是:模板匹配假设、原型匹配假设和特征分析假设(一)模板匹配说(重点掌握)这种假设认为, 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的该模式的表征相匹配。这种表征叫该刺激模式的模板。当刺激模式与模板完全匹配或重叠时,该刺激模式就被识别了。这就是

40、模板假设的内容。通俗地说,墨半如同“拷贝”,它与刺激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对我们识别的刺激来说,都有一个用来与它进行匹配的内部拷贝。 根据这一假设, 刺激的感觉形象经过第一阶段的分析后,基本上不变的被传送到第二阶段去加工。 在这个阶段上,与长时记忆中的许多模板进行匹配。通过比较,某一模板可能与刺激感觉形象匹配的最好。于是,决策过程把这一获得最佳匹配的模板选出来。这时,模式也就被识别了。比如说:我们识别一个“大”字,根据模板假设的规定,在长时记忆中有了一个拷贝(模板) ,每当“上”字作为一个刺激呈现时,它的视觉形象就与长时记忆中的许多模板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记忆中关于“上”字的模板获得

41、最好的匹配,因此,人们就把这个模式识别为“上”。模板匹配假设比较容易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例如银行使用的提款机卡、图书借阅卡、饭卡等就是根据模板匹配的原理设计的。模板匹配假设过于朴素和简单,难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从这一假设本身来看,它认为为了识别每一个在形状、大小或方位上稍有变化的模式,长时记忆中就应该具备一个相应的模板。从人识别模式实际情况来看,人能在模式的物理属性广泛变化了的情况下进行模式识别。比如说,人可以识别不同手写体的字(汉王、计算机、手机手写板),当字形在大小、方向、 清晰度等方面出现某些变异时,识别似乎困难。按严格的模板匹配假设,这只有在头脑中事先存储了各种模式的模板,识别才能进行

42、, 由于模式的变异较大,因而建立了相应的模板,其数量必然很大,依靠这种方式来识别的模式是不经济的。为了克服模板匹配假设中的这一缺点,有人对模板匹配假设提出了修正,当刺激模式与模板不完全吻合时,必须经过一个预处理过程,将输入的信息加以调整,使之“正常化”,这就大大减少了某一刺激模式在头脑中相应的模板的数量。如图:识别一个不规则字母A。修正后的模板匹配假设遇到了一个逻辑问题,如果要纠正刺激模式的方位和大小,就必须知道合适的方位是什么样子的。这就等于说“已经”知道刺激相当于什么模式了。这不是匹配之前预处理要做的事情,而恰恰正是模式识别本身要做的事情,即它应该是模式识别的结果,而不是识别的过程。当然,

43、如果刺激模式变异过大,如A变异成 R,此模式就会被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成一种不相识的模式而遭到拒绝。为了克服模板匹配假设的局限性,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匹配假设。二、原型匹配说(重点掌握)(一)什么是原型匹配假设原型( prototype)是指头脑中存储着代表一组物体关键特征的表征,即表示一组物体基本成分的一种抽象的形式。如:树的原型可能是树干、树枝和树叶, 狗的原型可能是两只眼睛、四条腿、尖的牙齿、身上有毛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原型不仅是对一类刺激的概括,也是这类刺激在头脑中的

44、最优代表。原型匹配假设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与刺激模式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模式识别就是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同原型相匹配,如果匹配了,这个物体就被识别出来了。(二)支持原型匹配假设的实验(难点)1971 年,弗兰克斯(J.J.Franks)和布兰斯福德(JDBransford )用实验证明了人的模式识别可能存在着原型匹配的过程。他们用一些稽核图形构成的原型,然后经过左右位置互换、内外位置互换、删掉一个几何图形等形式改变原型,这些改变了的图形即为变型,如图所示。 实验时, 先给被试呈现这些变型,然后让他们进行再认测验,测验的项目有些是被试看见过的变型, 另一些是

45、被试没有见过的新变型,以及这些原型本身,要求被试指出哪些项目是以前见过的并评价自己的确信度。结果发现, 尽管被试以前没有见过原型,但对它的确信度评信度最高。这一实验表明,被试从一组有关模式的经验中,抽取了这组模式的原型,同时,也可以看到,被试在识别那些变型时,利用了这个原型,是把它们与原型进行比较。三、特征分析假说(重点掌握)(一)什么是特征分析假设(重点掌握)特征分析假设认为,各种刺激在长时记忆中的表征是一张表,表上登记着该种刺激所具有的那些特征的名称,这种表叫做 “特征表”。人的识别系统在接受一个输入刺激的信息后,首先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输入刺激具有哪些特征,然后把它们与长时记忆中的各

46、种特征进行比较。 一旦长时记忆中的某种特征表征与刺激特征获得最佳的匹配,这个刺激就被识别了。(二) “群魔堂”模型(重点掌握)1959 年,塞尔弗里奇(O.G.Selfridge)提出了一个计算机模型,即群魔堂模型,形象的说明了模式识别的特征分析系统。这个模型认为,识别一个模式要通过几个阶段或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些小鬼,他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工作,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一层小鬼叫图像鬼, 它的作用是把外界信号登记下来,第二层小鬼叫特征鬼,它对图像鬼保留下来的映像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的各种特征,以对字母的特征分析为例,有的特征鬼负责分析垂直线,有的负责分析水平线, 有的负责分析角一个特征鬼发现了

47、正在寻找的某一特征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它就喊叫起来。 或发出信号,这个特征鬼分级的,第三层小鬼是认知鬼,认知鬼相当于前面说的特征鬼, 认知鬼的任务是注意来自特征鬼的信号,寻找由特征组成的某一特定模式,因此,认知鬼代表一种模式,认知鬼如果发现许多作出反映的“特征鬼”是源于自己的特征,就大声地叫喊;否则叫喊的声音就小,或者不作声。例如:识别字母Q时,同时叫喊起来的认知鬼有QOR 等,其中 Q的喊声音大。 第四层小鬼交决策鬼,它要来自所有认知鬼的呼声,并决定谁发出的信号最多,因而识别出

48、环境种出现的模式,还如上说, 由于认知鬼Q的呼声最高, 而 OR的呼声次之,因而识别出环境种出现的模式,还如上说,由于 Q贝选中被认知出来,群魔堂型它似乎不够严肃,但有它合理的地方。(三)特征分析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难点)1. 特征分析的生理学依据感受野的研究感受野( receptise field), 在感觉系统种,能够引起某一神经细胞反映的受刺激的区域,就是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1928 年 E.D 阿林瑞恩在研究皮肤感受中提出感受野的概念。1940 年 H.K Harfline的研究又发现,刺激蛙的视网膜的某一特定区域时,与之有联系的神经纤维产生电反应,于是他把视网膜上这一特定区域,称为

49、这个神经纤维的感受野。60 年代由于微电极技术的发展,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H.K休伯尔和T.N. 威瑟尔在研究猴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时,把大脑皮层细胞区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他的发现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有的对直线反应,有的对角反应, 有的对线条方向反应命他的把这些具有特征觉察功能的脑细胞称为特征觉察器。根据休伯尔和威塞尔的研究,视觉系统是个特征分析系统,在视觉系统的不同层次或水平上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觉察器。它的从外部输入的刺激中,提取不同的特征信息,实现对模式的识别。2. 特征分析的心理学证据(难点)认知心理学的许多实验支持了特征分析说。(1)Neiss er (19

50、63-1965 )进行的视觉扫描实验,为特征分析说提供了证据,让被试快速扫描一系列的字母(每行6 个共 22 行) ,并尽快搜索出靶字母如E 。材料分成两组(据靶字母与组内其它字母的相似程度):第一组低相似组;第二组高相似组。结果发现,在第一组材料中搜索靶子字母比第二组快,说明被试在扫描时使用了特征信息,只需确定某个字母是否具有曲线特征,就能确定它是不是E,这一实验结果时推翻模板说,因为如果被试对靶字母的识别时模板匹配,那么对两组材料来说,搜索靶字母的时间应该时相等的。(2)王甦固定网像实验(了解)上述研究表明, 特征是知觉的单元,一些特征和单元的结合构成我们所识别的模式,特征的抽取和结合往往

51、是意识不到的。(四)特征分析说的特点及问题(重点掌握)特点: 1. 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就可以部受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他细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是识别具有更大灵活性和适应性,2. 同样的特征可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必然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3. 由于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的信息,即抽取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在加以综合, 才能识别,这使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问题: 特征分析说只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缺少自上而下的架构,使一个典型的从局部加工到

52、整体加工的理论。第三节结构优势效应(2 学时)一、字词优势效应(了解)对字词优势效应的三种解释。1、语境的推论作用。Rumelhart和 Siple (1974)强调语境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认为WOR ) 已经构成语境,只要探测到) ,就能判断出它是D 。而对单个字母D,即使看到了 ) ,也不一定能判断它就是D,因为 B、C、Q 、D都有这一特征。2、编码说。根据Mezrich ( 1973) ,Johnstard McClelland (1973)的研究,字词是语言编码的, 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言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53、3、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说。字词为整体,其中的字母为局部,整体加工不受局部因素的影响。二、客体优势效应(了解)第三章注意( 6学时)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2学时)注意的选择是人们熟悉的一个重要事实,问题是人们怎样处理同时遇到的各种信息,即选择一种信息而放弃另外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一、什么是选择性注意(一般掌握)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只选择其中的一种信息进行加工,而对其它的信息不进行加工。1953年彻里 (E.C.Cherry )开始对选择性注意进行研究。他首先研究了鸡尾酒会效应。鸡尾酒会的效应说明人在选择输入信息时,是和一系列

54、条件有关的。有哪些条件影响人们的选择信息呢?首先,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影响信息的选择。如:非追随耳的材料改为外文或顺序颠倒时,被试很少注意到,但是插入一个纯音或男声变为女声时,能注意到。(1953年Cherry 的实验)其次,个体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信息的选择。奈塞尔的选择性阅读实验。课文用两种颜色印刷,如一行红色一行蓝色。要求只读其中一种颜色, 结果被试对这种颜色课文的理解好,对另一种颜色的内容一无所知,但后一种课文中若有自己的名字则能发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再次,两种作业的相似性对信息

55、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二、选择注意模型(重点掌握)怎样解释注意的选择性?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从50年代以来, 人们通过研究假定了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叫做 “瓶颈”(bottleneck)的装置,它对输入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选择。(一)过滤器模型(The filter model) (难点)该模型最早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 于1958年提出。是关于注意的一个较早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后来被Welford 称为单通道模型。实验设计: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但每只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息是不一样的。如左图所示。通过实验考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耳接受信

56、息的关系。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特点。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 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6 ;2,9.正确率为 20% 。实验者认为,被试注意到一只耳朵的信息时,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被过滤掉。实验描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当两种输入的信息同时到达加工系统时,其中一种信息将受到选择,而决定信息选择的条件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为了解释这一实验结果,Broadbent 提出了过滤器模型。他认为,当大量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 由于信息量超出了知觉系统容量,因而需要一种过滤的机制(即过滤器)加

57、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负担不致过重。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 即接通一个通道,这个通道的信息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与此同时,另一通道信息被这个“闸门”全部阻断在加工系统的外面。过滤器不能在两个通道之间作出尽快转换,当一个通道的信息被提取并输送到单通道时,另一通道的信息就不能被提取。由于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这是在知觉水平上的信息选择,因此, 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所以过滤器模型又称早期选择模型。另外, 输入通道的数量比较多,但从过滤器到高级分析系统的通道只有一条,故应称之为单通道模型。过滤器模型有四个明显的缺陷,因此有人提出了新的模型。第

58、一:只适用同一种感觉通道之间的信息选择。第二: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的选择作用。第三:人能进行语义加工,因此将过滤器设在知觉之前是没有道理的。第四:单通道的思想是不符合实际的。Grayy和 Wedderbain 的工作对 Broadbent 的模型提出了疑问, 而Treisman 则对其作了更实质性的检验。(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 (重点掌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960年,特立斯曼( A.M.Treisman )用追随技术对“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

59、,提出了衰减模型。实验设计: 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在放音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某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利用这种复述技术使被试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该耳朵叫追随耳)。而另一只耳朵就叫非追随耳。例如: 给右耳呈现信息 “一座房子理解单词” ( There is a horse understand the word) ,同时给左耳呈现“在山上的知识”(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被试报告听到了“在山上有一座房子” ,这是因为非追随耳中的“山上”与追随耳中的“房子”有语义的联系。根据实验, Treisman 提出了衰减模型,模型认为, 在信息的传输通道上存在着某

60、种过滤器,由它实现着对信息的选择,但这种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允许信息从受到注意的通道 (追随耳) 中通过, 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通道(非追随耳) 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Treisman 引入了阈限的概念来解释受到衰减的信息是如何被识别的(p83-84 ) ,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能更好的预测人的行为。它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尽管两个模型的工作方式上有差别,但它们之间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 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同过滤器调节。第二: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与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发

61、生在反应选择的阶段。 由于它们的这些共同点,人们常把这两个模型合并起来。称为过滤器选择模型(或 Broadbent Treisman 过滤衰减模型。 )也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1971年Broadbent接受了部分信息被衰减的思想,因而逐渐接近了Treisman 的观点。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2学时)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Election Model) (重点掌握)1、格雷和韦德博恩(J.A.Gray&A.Wedderburn )的反应选择模型几乎与 Treisman 同时提出的模型 ( 1960) ,Gray&Wedderburn报告了他们的另一个实验发现,他们对 Br

62、oadbent 的实验稍作了改进,呈现给被试的听觉刺激不是一对对数字,而是词和数字构成的组合对。例如:耗子和8,2和吃,奶酪和5,呈现方式如下:结果:被试报告的顺序不是象Broadbent 所设想的那样,先左耳,后右耳,而是耗子吃奶酪,8 2 5,这一结果表明,来自外界的所有信息都被登记并保持下来,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这些信息全部进行了知觉分析,知觉分析的的结果被存储在记忆之中,当知觉分析的结果被重新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以便得到一个反应的时候,某种选择过程发生了。可见, 注意并不是在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而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选择,因此可把它称为选择反应理论。2、相关模型(了解)精选学习资料 - -

63、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Gray&Wedderburn把与注意有关的选择过程设立在整个信息加工的相当晚的阶段上,即在知觉系统之后,持有这种观点的其他心理学家还有J.A. 德尤奇和 D.德尤奇(J.A.Deutsch&D.Deutsch,1963)和诺曼( D.A.Norman,1968) 。Deutsch&Deutsch 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知觉阶段都得到充分分析,而选择作用只发生在观察者对刺激做出的反应的阶段。换句话说,反应模型承认“瓶颈”的存在,但把它设立在更接近加工系统的反应端。Deutsch&D.

64、Deutsch 还认为,信息之所以被反应选择,是因为它同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发生着某种关系相关,与长时记忆的表征相关的信息则被选择和组织,否则很快就被遗忘了。诺曼修订和发展了Deutsch&D.Deutsch 的模型。进一步强调了“相关”的重要性,认为对信息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感觉输入的强度,而且取决于每一种感觉输入的重要性或相关。( 查阅诺曼的相关模型)影响选择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种刺激与加工分析的相关。期待、语境、语法和语义决定了这种相关。在上面介绍的注意选择三种模型中,前两种模型 (即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认为注意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可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65、它认为有些信息没有被注意到,因而没有被传送到下一阶段进行进一步加工。后一种模型 (选择反应模型)认为注意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后,可称为后期选择模型,他认为,全部信息都经过了知觉分析,然后,注意的选择机制发生作用,对少数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1课时)尽管不同的注意模型认为过滤器(瓶颈)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位置不同,但它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必须由某种过滤装置加以调节。70年代以来, “瓶颈”理论受到了不少批评,心理学家们开始从另一角度来研究注意,把它看成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某种可分配的资源或者容量。一、双作业操作(一般掌握)研究加工容量最常用的方

66、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日常生活中双作业操作的现象很多,如,当你和一位朋友散步时,如果你突然问她,179等于多少?他在认真进行心算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这表明,尽管行走地动作已经“自动化,似乎他仍然需要人地某些注意和“管理”。我们再来看认知心理学地实验是如何运用双作业操作来研究加工容量的。约翰斯顿(Johnston )和海因斯( Heinz )1978年用一系列( 5个)实验测量了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容量的大小。 其中的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给被试安排两种作业,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主要作业是选择性倾听,次要作业是在听的过程中对随机呈现的光信号尽快的做反应

67、(按键)。主要作业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无主作业, 一是有主作业; 有主作业又分一种主作业和两种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作业。一种主作业如双耳都听同样的单词(自己的理解);两种主作业按作业的数量和性质再分成两种形式:一是被试追随的是音高。实验使用男声刺激或女声刺激,让被试追随其中一种声音说出单词(被试使用早期的感觉选择模式,因这两种信号是物理上的差别)另一组被试双耳听的是同一种声音(如男声)说出的两类不同的单词(如追随耳为城市的名称,非追随耳为职业名称) ,要求被试报告追随耳的内容(这些

68、被试不得不使用晚期的、语义的选择模式,因为为了将这些单词分类,必须要知道这些词的意义)。实验结果见下表:作业的数量与性质反应时和错误率无一种二种男女声二种语义(男)(光信号)反应时310 370 433 482 错误率1.43 5.3 20.5 平均反应时为310ms ,当主要作业为一种时,对光信号的反应时为370ms ,当主要作业为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别为物理性质时(男女声音)的差别时,反应时为433ms ,最后,当主要作业为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异为语义差异时,反应时为482ms 。随着主要作业数量与性质的变化,被试者觉察光信号的错误率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分别为上表所示。约翰斯顿认为: 第一,

69、 被试完成两种主要作业时对光信号的反应时长于完成一种主要作业的反应时, 说明注意是需要容量的,证明了实验的预测:选择性倾听这种主作业占用的容量越多,监控光信号的容量就越少,因此它的反应时增长。第二,对语义线索的注意比对物理线索的注意需要更长的时间,说明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上,对容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为了提高注意的广度,就必须消耗更大的容量或降低选择的精确性。奥而波(教材P91)的实验说明,在同一感觉通道内进行双作业操作,分配注意困难,在不同的感觉通道分配注意则比较容易。二、中枢能量以及分配模型(一般掌握)怎样解释双作业的各种发现?从70年代以来形成了两种比较著名的理论模型。(一) Kahnem

70、an (1973)的容量分配模型1973年卡恩曼( Kahneman )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注意的容量理论模型,他假定,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使人们有必要把有限的容量,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地活动或统一活动地不同方面去。卡恩曼的容量理论可以用下面地模型来说明。该模型包含了两个主要成分,即分配策略和对容量需求地评价,模型上方的方框内的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纹线表示觉醒和有限容量是可变的。卡恩曼认为注意的分配策略由四个因素控制:第一是引起不随

71、意注意的持久倾向。例如将容量分配给新异的信号,突然运动的物体、自己的姓名被人提起等,持久倾向反应了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第二是当前的注意,它反映了在一特定时刻我们的特定的目的,如倾听右侧耳机的声音, 寻找一个朋友等。第三是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如果两种活动所要求的容量超出了现有的容量, 那么只能完成一种活动。第四是觉醒的作用,有效容量的大小与觉醒水平有关。人处于中等觉醒水平时,有效容量比较多, 觉醒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会干扰当前的操作。觉醒水平还受到来自企图满足当前活动的需要的反馈的影响。卡恩曼的注意分配模型是一个单一中枢容量理论模型,它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是:由于中枢容量是严格有限的资源,在这个有限的

72、范围内,两项同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于每项作业使用了多少紫云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的要求没有超出中枢所拥有的总容量,人就能顺利地同时进行这两项活动。相反,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地要求超出了中枢地容量,那么,两者就必须相互干扰,其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地分配方式,而与作业地相似性无关。(二) Norman和Bobrow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卡恩曼的理论模型是对注意分配地定性描述。为了探讨注意分配的定量分析途径,Norman和Bobrow在 1975年提出了 “资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基本观点是,在人类的信息加工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用于加工外界信息地资源,这些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当人们同时

73、进行两种活动时,必然导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也就是说限制了注意的分配。 随着资源分配增多,人们的操作水平就会提高,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但是资料限制加工过程,由于受到资料(如操作任务)本身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给它很多的资源,人的作业操作水平也不会再进一步提高。Norman 和Bobrow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见下图。其理论也称为POC 曲线(作业操作曲线) 。Norman 和 Bobrow的作业操作曲线(Performance Operation Curve)已被许多心理学家用来在实验中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某一特定任务在加工中所需的资源量。该图表示: 在资源限制区,随资源分配数

74、量的增加,作业成绩逐步上升。但上升到最佳点之后,再增加资源分配,成绩再也不会提高了,这是资料限制区。如果通过增加努力可以提高作业操作水平,这是资源限制任务。(三)多重资源理论纳旺( D.Navon)和戈菲尔(D.Gopher)扩展了 Norman和Bobrow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操作水平的关系,提出了多重资源理论。1979年,纳旺等人提出多重资源理论或多重容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每个感觉通道都有自己的容量, 它在单位时间内存储、转换和加工信息的数量是有限度的,如果同时进行的两种作业 X 和 Y,那么,它们的资源可能有四种:第一:某些资源能为作业X所使用,但不能为Y所使用;精选

75、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某些资源能为两种作业共同使用;第三:某些资源能为作业Y所使用,但不能为X所使用;第四:某些资源与两种作业都无关系。因此,如果通过资源的不同结合,即可以完成某种作业,也可以完成两种作业,那么,最佳的策略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包含在两种作业中相同地资源;如果每种作业所需地资源有重叠,那么就可能平行地完成这些作业。多重资源理论虽然克服了中枢容量理论中某些简单化的缺点,并解释了作业相似性对完成作业的影响。 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第一,它没有说明多重资源的性质和种类;第二:

76、它过分强调了不同加工机制的独立性,因而取消了中枢控制与中枢调节的作用;第三: 当两种作业都比较复杂时,完全不相似的作业也常常会相互干扰,这是用多重资源理论难以解释的。近年来,艾森克(Eysenck,1982)主张把以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他设想,加工系统是一种层次结构,层次的顶端是种树大额加工器,它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而它的下层是比较特异化的加工资源,人们依靠整个系统来完成面临的各种作业。中枢容量理论与选择注意模型的比较,见教材P9798。共同点:加工容量有限。不同点:前者着眼于过程的整体,后者着眼于过程的内部。讨论: 如何构建注意的综合模型?总体上受中枢资源分配的决定,如何分配, 哪个阶段需分

77、配多少资源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系统的功能状态、作业类型与难度、持久的倾向性等。第四节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1课时)一、有意识的注意与自动化加工(了解)70年代中期,波斯纳(Posner )和史莱德( Snyder )通过实验区分了有意识注意和自动化加工。实验过程: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是用字母匹配作业,给被试呈现一个启动刺激,如“+”号,或一个字母A或B,再呈现一对字母,如AA。要求被试尽快确定字母对是否与启动刺激物相同。实验分三种情况,当启动刺激为“+”号,属于控制组,由于它和后面的字母没有关系,因此其结果可以作为基线,用来估计启动字母的促进或干扰作用。当启动刺激为A时属于期待组,启动刺激与后面

78、的字母相同,因而具有期待作用。当启动刺激为B时属于非期待组,启动刺激与后面的字母不相同,因而没有期待作用。实验还控制了启动刺激与字母对的匹配概率,它们分别是80% 和20% 。实验结论:这一实验证明了波斯纳和史莱德的预测。(1)启动刺激会自动激活记忆中的相应的表征。因此,当字母对与启动刺激相同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这种表征对字母匹配的成绩起促进作用;当字母与启动刺激不相同时,这种表征不起作用。(2)在不同概率的条件下,有意识的注意的作用亦不同。当一个期待的事件发生时,有意识的注意会

79、提高决策速度;而当非期待的事件发生时,将降低决策的速度;如果没有形成特定的期待,那么,有意识的注意对操作没有影响。二、控制化加工与自动化加工(一般掌握)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是Schneider&Shiffrin(1977)提出的。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运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自动加工是不受一是控制的加工,它无需注意资源,加工容量较大,而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Schneider&Shiffrin视觉搜索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给被试识记1至4个项目(识记项目),然后在视觉呈现1至 4个项目(再认项目),让他们判定,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一个是以前识记过的,作出相应的反应。识记

80、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安排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使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另一种是全部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同属一个范畴。实验结果:这些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多。相同范畴条件下是进行控制性加工;不同范畴条件下是平行的自动加工三、特征整合理论(了解)第四章记忆结构( 6 课时)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 ) 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开创了记忆研究新纪元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

81、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Ebbinghaus 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Bartlett对记忆材料如何保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容量有限的几个项目被控制、 保持的现象短时记忆,突破了过去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单一整体,提出了两种记忆说。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又研究保持时间更短的感觉记忆,产生了多重存贮说。同时,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模型等。从上面对记忆研究的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记忆结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近百年来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变化。第一节两种记

82、忆说( 2 课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重点掌握)(一) 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 个音节, 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 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 (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能意识到并能忠实地重现刚刚知觉到地事件。初级记忆

83、具有暂时地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泾阳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 Waugh和 Norman借用了 Jame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二)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Waugh和 Norman 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 )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二、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了解)1、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经验表明, 许多脑损伤者常常不能回忆出受伤前几秒发生的事情,但对受伤前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能很好的回忆出来。这种逆向性遗忘说明短时记忆受到

84、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到影响。后来Lyuch 和 Yarnell (1973)研究脑受伤运动员的遗忘情况。他们跟脑受伤的运动员谈话,一次是受伤后30 秒内进行, 一次是受伤后35 分钟进行, 并每隔 5 20 分钟进行一次。以未受伤的球员做对照。结果发现,30 秒内谈话时,受伤球员能够准确地回忆出他当时地比赛情景,但 5 分钟后, 他们就不能回忆了,这表明,刚刚受伤之前发生地事情只能被暂时贮存下来,之后立即遗忘,没有转入长时记忆。临床还发现, 癫痫病患者被切海马后,病人出现了有趣地记忆丧失模式,他对术前发生地事情记忆得很好,但是不能记住新东西,如不认是新结识的朋友,每次见面都要重新做自我介绍。在

85、这个意义上,这位病人只能生活在过去。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资料,高等动物被摘掉海马以后,原来已经习得的反应保持无损,但是新的反应难以形成或者保持。一些电休克实验也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2、自由回忆实验(难点和重点掌握)Free recall是 Ebbinghaus 首先发展出来的,Murdock(1962)让被试听一个由30 个词构成的词表, 每次呈现一个词,每次1 秒,然后进行自由回忆,根据结果得到一条系列位置曲线。 P108 系列位置效应是说被试对起始部分(首因效应)和结尾部分(近因效应)的内容回忆成绩较好,而对中间部分的内容回忆较差。对此结果的两种解释:抑制说和两种记忆说。P108应综

86、合起来看待这一问题,比如首因效应既是由于没有后摄抑制所致,又因为起始部分得到了较多的复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根据系列位置效应提出的两种记忆说仍是一种假设,需要用实验进一步予以证实。如果存在两种记忆, 那么通过实验可以使系列位置中的一部分内容的记忆改变不影响另一部分的记忆。这样可做出两个预测:(1)增加刺激的呈现时间,使被试通过更多的复述,使更多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但不影响短时记忆; (2)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被试回忆,以此干扰短时记忆,降低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长时记忆。Murdock(

87、1962)的实验证实了第一个预测。Glanzer 和 Cunitz (1966)的实验证实了第二个预测。此外, Baddeley 和 Warrington (1970)研究了健忘病人在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 结果发现健忘病人与常人有相同的近因效应,但其首因效应较差。这一结果也支持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区分开来。1977 年 Campione和 Brown 还发现智力落后儿童通常有近因效应,但无首因效应。两种记忆说的出现,不仅引出了记忆结构问题的研究(如后来提出了信息加工三级加工模型) ,还促进了记忆机能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如容量、编码、保持时间、工作记忆等。第二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2 课

88、时)两种记忆说的一个缺陷就是认为信息直接进入短时记忆,然后进入长时记忆,实际上人必须首先通过感知获取外界信息,才能将其存贮, 所以记忆系统不应从短时记忆开始,而应有一个更早的记忆阶段:Sperling (1960)证实了感觉记忆的存在,这样两种记忆说得以发展,出现了多存贮模型,或说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特性:容量,9 个项目或者更多;持续时间短,图像记忆280ms ;编码方式是刺激的其他模式或资本,即直接编码。)一、 Atkinson Shiffrin的记忆系统模型(重点掌握)这是多存贮模型的代表模型,他们把记忆分成三种贮存:感觉登记、 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区分的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

89、念。前者指保持信息,后者指保持记忆信息的结构成分,即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多存贮模型的基本思想:1、记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2、信息的流程,从感觉记忆短时贮存长时贮存,也可直接从感觉登记到长时贮存模型,长时贮存的信息可以被提取到短时贮存中以处理当前的信息。3、短时贮存是一个工作台,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是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从感觉记忆来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贮存中暂时保持。短时贮存就是一个缓冲器,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可以在此保持1530 秒,信息随复述而得以保持下来,这样就可以把缓冲器称作复述缓冲器。第二是短时贮存是一个信息加工器,可以使短时贮存中各槽道的信息进入长时记

90、忆。见图p124。槽道是指短时贮存的空间结构,短时贮存的容量有限,因此,槽道只有几个。进入短时贮存的信息占据槽道,新来的信息可以挤掉槽道中原有的信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信息从一个贮存转到另一个贮存,多半是受人控制的,如从感觉登记中选择信息使之进入短时贮存;可把注意转向新的项目,可依据长时记忆的信息,对进入短时贮存的信息进行归类等等。二、模型的扩展(难点)Shiffrin和 Atkinson (1969)对他们自己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扩展。首先,三个记忆系统均受意识的控制,控制的内容

91、是多种多样的。其次,三个贮存都可以引起反应。再次,长时记忆是一种自寻址记忆(self addressing memory ) ,自寻址记忆是指长时记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存储地,只要找到信息原来地存储位置就可以把所需内容提取出来。最后, 据新地研究成果,特别是 Tulving等人地批评, 即认为长时贮存的信息是不会消退的,因此在扩展模型中没有再画出长时贮存的信息遗忘。Musson(1990)将记忆信息地流动和信息控制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模型,如下图。注意知觉复述提取编码三、典型地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重点掌握)复述信息丧失信息丧失这是 Shiffrin和 Atkinson模型的简化。感

92、觉输入感觉登记短时(工作)记忆中心加工:产生映象、图式、概念、命题决定行动长期(永久)贮存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环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对这一模型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强调结构,由3 个加工阶段构成;二时强调加工过程,离开了原义。讨论: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加工水平说(2 课时)70 年代以来,以Craik&Lockhart(1972)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对多存贮模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们认为将记忆区分为几个阶段,不但将事物简单化,而且回避了更有意义的问题加工水平问题。如果

93、说多存贮说是从记忆结构出发,来说明信息加工的操作和过程,那么, Craik 等人则正好相反,他们是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说明记忆系统,由此推出了加工水平说。一、加工水平说(一般掌握)加工水平说总的设想是:进入加工系统的信息受到一系列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 较复杂的、 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如同 “鬼蜮” 模型中特征鬼的作用,进行的是特征分析,较深水平的加工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提取。加工水平越深, 越会进行更多的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比如, 对一个 “词” 的识别, 在开始阶段,是对这个词的物理特征的分析,然后将这个词语储存的信息(过去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后

94、认识这个词的意义。按照加工水平说,记忆实质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层分析,与长时记忆信息进行精细联想的项目会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且可持续较长时间,反之亦然。Craik和 Tulving(1975)的不随意学习实验支持了他们的理论。从反应时和再认正确率可以看到( 1)加工越深,所需时间就越多;(2)加工越深,在人成绩就越好。这证明了记忆痕迹是加工深度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另一些心理学家如Bower&Karlin(1974)、Rogers(1977) 等的实验也支持了加工水平说。二、关于复述(重点掌握)复述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多存贮模型

95、中, 它是联结短时存贮和长时存贮的一个必要条件。(一)复述的功能1、保持功能 2 、转换功能(二)保持复述和精细复述加工水平说对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关于复述的转换机制提出了质疑,认为复述前不能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或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Craik 和 Lockhart(1972)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复述,既保持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细复述 (elaborative rehearsal)。保持复述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加工活动,它不能把正在加工的信息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

96、,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来;精细复述是一种深层的加工活动,是将保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同长时记忆的信息结合起来。 Craik和 Lockhart认为,保持性复述不能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只有精细复述才能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提高长时记忆的保持量。三、加工一致性在 Craik 和 Tulving (1975)的不随意学习实验中(p131 图 415)可以看到,语言、语义中做“是”反应地记忆成绩优于做“否”反应的记忆成绩。从加工深度来说,“是”和“否”两种反应是一样的,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地再认成绩呢?Craik和 Tulving(1975)认为, 记忆寄过不仅依赖于对项目本身的加工,而且依

97、赖于对项目语境地加工。在上述实验中,对语音和语义问题作出“是”反应的词与问题(语境)是不一致的,要分开来存储,故记忆效果差。在结构问题中,呈现的词与问题没有在意义上加以整合,因此“是”反应并不优于“否”反应。可见,项目与语境的一致性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愈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愈精细,记忆的效果就愈好。四、关于加工序列(了解)加工水平说的核心思想是把信息加工的深度或水平看作是影响记忆的决定性因素,它主张的是一个记忆, 只不过它有不同的加工水平。但这由浅到深的不同加工是否包含着一系列加工阶段呢? Craik 和 Lockhart (1972)原先认为, 在加工过程中包含着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98、一系列加工阶段。后来Craik (1973、1976)放弃了原来的看法,提出了一种侧向扩散(Lateral Spread)的观点。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加工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横向扩展开来。Craik ( 1979)所举的一个阅读的例子,可以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如校对阅读是在表浅水平上扩散,而要点阅读则需要精细的语义加工,在较深水平上扩散开来。加工水平说受到了不少批评,主要有:(1)加工水平说没有提出加工深度、客观的、独立的指标, 不能进行严格检验; (2)加工水平说在加工深度与记忆效果之间做的是一种循环论证; (3)加工水平说虽然想回避加工阶段问题,但实际上它的不同

99、加工水平已经涉及到了记忆结构。第五章短时记忆( 6 课时)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 ,又称初级记忆、工作记忆、活动记忆等。短时记忆是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 1530 秒,最长不超过1 分钟。初级记忆是James(1890)从意识经验的角度来区分出来的一种记忆, 它是指直接意识到其内容的记忆,它提供感知到的事物的忠实图像,一点也离不开当前意识。Waugh和 Norman(196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记忆说。工作记忆是由Baddeley 和 Hitch (1974)提出来的。它指当前正在使用着的记忆,它精选学习资

100、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如同一个工作台,在这里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活动,如学习、决策、问题解决、推理等。Anderson (1980)强调短时记忆的活动状态类似于工作记忆,可以说是一种活动记忆。短时记忆的名称虽然很多,但它的基本特点主要是信息储存具备的短暂性,与意识相联系,处在操作活动之中。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短时记忆是记忆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目前工作记忆的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第一节短时记忆容量( 2 课时)一、容量有限:72(重点掌握、难点)许多实验证明,短时记忆

101、中能够保持的项目数量是有限的,其平均数为7。1956 年, 乔治. 米勒在其著名论文“神奇数字7 加减 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些限制”中,明确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即一般为7,在 5 9 之间波动。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说,短时记忆中大约有7 个槽道,每一个槽道可以放入一个单独的项目(如一个无意义音节),当所有的槽道被填满后,其余的项目就没有地方存放了,因而不能被保持在记忆中。如果信息占据槽道,就会将过去的信息挤掉。二、短时记忆的单位:组块(重点掌握)(一)什么是组块1956 年,乔治 . 米勒发表了一篇 “神奇数字7 加减 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些限制”的著名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

102、提出了短时记忆容量应以“组块”为单位来表示。它的容量是 7 加减 2 个单位,即5 到 9 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认知单元,也指将若干个单元编码为更大的一个单元,这是信息加工过程。 一个字母可以看作是一个组块,一个单词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词组看作一个组块。组块的大小是以人的经验,即对每一单元的熟知程度决定的。如STM ,对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可能是三个组块,而对心理学者来说这不过是一个组块。(二)组块的作用组块可以通过减少STM中信息所占据槽道,增加每一槽道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扩大短时记忆地容量, 提高短时记忆地加工信息能力。米勒引用史密斯关于二进制重新编码材料,说明将信息重新编码较大的组

103、块就能增加短时记忆地广度。史密斯通过训练自己地重新编码能力,一次能回忆40 个二进位数字,例如,按二进制101 就是十进制5,如果知道乐二进制,那么这三个数字地回忆只会需要一个槽道(5) 。(三)扩大组块的两种形式第一、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接近发生地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当某些项目作为时间(或空间) 组出现时,就容易把他们组合成一个单元。如有节奏地呈现一组项目,这些项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就容易被记忆。在这种组合中,各个项目不一定是有意义地联系,王甦将之称为p144。第二、 在意义上

104、把若干个项目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已知的、单独的组块。这种扩大组块地方式利用了长时记忆中地信息。如把C、A和 T结合成一个单词cat 。(四)组块与知识经验经验和实验都证明,知识经验是影响人们将刺激材料组织成熟悉组块的重要因素。丹麦心理学家和象棋大师A.D.de groot(德格鲁特)最早进行了对棋局复盘的经典性研究,并于 1965 年出版了思维与下棋中的选择一书。他在实验中给象棋大师和新手看一真实的棋局 5 分钟,然后将棋子移开,让他们复盘, 直到正确复盘或122 次尝试后停止。 结果发现,象棋大师第一次复盘时就能将90的棋子正确复位,新手只能回复40。但如果是一个随意放置的棋子, 二者之间将棋

105、子正确复位的数目都很少,而且无差异。 这些说明, 奕棋的熟练技能和丰富的只是经验,使大师能将一些棋子有效地组块,从而取得复盘的好成绩。Chase Simon(1973)在 de Groot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知识经验对组块能力的影响。在他们的一个实验中,被试为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新手各一人。给他们呈现一个真实的棋局, 要求他们对着这个棋盘在并排的另一个棋盘上将它们摆出来,分别记录他们扫视时间和复盘时间,结果见p142 图 51。从图上可以看出,大师、一级棋手和新手在扫视时间上无差别,但大师的复盘时间明显少。ChaseSimon 还计算了复盘时,一个个地摆棋子的时间间隔, 将 2 秒以上看

106、作组块间的间隔,将少于 1 秒的看作组块内各成分的间隔。结果表明,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新手,在每次实验中的平均组块数分别为7.7 、5.7 和 5.3 ,每个组块中棋子的平均数为2.5 、2.1 和 1.9 。这说明,技艺水平高的棋手使用的组块多,而且每个组块所包含的成分也多。三、容量有限的性质(了解)如何解释容量有限的性质:一是槽道说贮存空间说(Waugh&Norman ,1965;Atkinson&Shiffrin, 1968)二是 Baddeley 的说法:容量的值不固定,取决了复述所需时间的长短,需要复述时间多的项目容量就小,反之亦然。三是 Klatzky (1975)的木工的工作台说

107、。四、汉语字词的记忆容量第二节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1 课时)一、听觉代码与AVL (一般掌握)心理学家常常以被试回忆的错误类型来分析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方式。1964 年康拉德进行了这方面德经典性研究,他发现,不论以听觉的形式,还是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的材料(p148 两个表),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为语言代码,即使看到的是视觉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象,也必须转换成声音,才能在记忆中保持下来,换言之,在短时记忆中发生了形音转换。二、视觉代码(一般掌握)关于短时记忆中视觉代码的问题,Posn

108、er 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视觉呈现两个字母, 三种水平AA 、Aa、AB或 Ab,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为0、0.5 、1、1.5 和 2。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的读音是否相同。根据实验设计,“反应时”由三部分构成: (1)知觉字母所需的时间(2)比较字母的时间 (3)决定字母异同并按键反应的时间。实验结果如图。P8 从图中可以看到,字母呈现的间隔时间小于2 秒时,对音形均相同的字母的反应时快于音同形异的反应时, 实验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于被试者根据字母的视觉形状就可以作出“相同”的判断,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命名,只有当两个字母形状不同(但音同)时,才需要对它们进行命名比较这

109、两个名称。它比前者多了一个环节,即把 a 转换成 A再进行比较,因此反应时增加了。简单的说, 等同匹配是以视觉代码为基础的,而名称匹配则是以语音代码为基础的。实验还发现, 当字母呈现间隔时间大于2 秒时, 两种匹配的反应时没有差异,说明视觉代码保持2 秒钟后就消失了。因此,可以说,至少在部分时间里,本实验中为2 秒内,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三、语义代码(一般掌握)舒尔曼( Shulman,1970,1971,1972)在一系列实验中,确定了短时记忆中的语义代码。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个时间表(如10 个单词),接着呈现一个探测词,要求被试指出它是否与词表中的某个单词相匹配。有时进行同一

110、匹配(判断探测词是否与词表中的一个词相同) ,有时进行同义匹配(判断探测词是否与前面词表中的一个词意思相同)。结果发现,被试出现了许多语义的混淆,即在同一匹配时。 。 。 。 。同一匹配,如将探测词heap(一堆、堆积)混同于词表上上的一个词pile (堆) ,这表明,短时记忆中也有信息的语义代码。第三节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2 课时)一、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重点掌握)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 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 斯虅博格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

111、1 6 个数字、 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 秒,呈现完毕后2 秒,进行测验。 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斯虅博格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 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

112、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 “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斯虅博格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二、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重点掌握)斯虅博格推断, 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

113、,在这种情况下, 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按斯虅博格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 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 被试在发现某个记忆项目与测验项目相匹配以后,加工过程就停止下来,这种搜索比较方式称之为“自行停止”。其意义是指每当被试发现记忆项目中某个项目与测验项目相匹配时,就终止扫描。 第二种可能是, 将测验项目与记忆中的某个项目相匹配时

114、,被试的比较总是要“穷尽”整个记忆项目,这是“否”反应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中,“是”反应的测验项目均匀地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因此,平均说来, 如同把测验项目安排在整个记忆项目的中间。根据自行停止的假说,这就意味着,当作出一个“是”反应时,被试只需搜索比较记忆项目的一半,在中途停下来(平均而言),但在作出“否”反应时,被试将搜索比较全部记忆项目,搜完整个路程,因此,如果被试在进行搜索比较时,是自行停止的话,那么,对“是”反应来说,他只需进行(N1)/2次的比较,它的反应时是:RTer 【 (N1)/2 】 C,重新安排这几项,使RT表示为N的函数,即可得到:RT( e r c/2 )c/

115、2 )/N,从这里可以看到;反应时作为记忆项目多少的函数,在“是”反应的情况下,其斜度大约是“否”反应函数斜度的一半。同时,根据完全扫描的假设“是”反应和“否”反应是没有差别的,它们的反应时函数的斜度没有差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0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实验结果支持了“完全系列扫描”的假设(重点掌握)斯虅博格的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反应还是“否”反应,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二者的直线斜率基本相等,约为38ms,换句话说,记忆项目中每增加一个项目,反应时就会增加约38ms,

116、 这就意味着进行一次搜索比较花费了38ms的时间,也就是说扫描的速度为每秒25 个项目。因此,完全系列扫描速度极快。这一实验结果是非常有趣的。“完全系列扫描”似乎与我们的直觉背道而驰。这是因为,从我们直觉判断,在“是”反应的情况下,被试在发现匹配后,还要做许多不必要的比较,是令人不可理解的。怎样解释完全系列扫描的过程呢?斯虅博格认为,可以把上述记忆扫描任务中的搜索比较过程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搜索比较行动本身;二是对比较结果作出决策。从实验结果的反应时RT 39738N来看,被试用来比较测验项目和记忆项目的时间非常快,而判断是匹配还是不匹配的时间即决策过程相对地慢。因此,如果是自行停止系列扫描

117、地话,那么,对记忆项目地扫描过程将是比较、决策、比较、决策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完全系列扫描”的话,那么,对记忆项目的扫描将是比较、比较. 决策,也就是说,当记忆项目被穷尽时,才作出决断。因此,如果被试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比较,而作出决策相对地慢,那么,完全系列扫描将是一种方便而有效地方式,。四、斯虅博格经典研究引起的反响(重点掌握)斯虅博格的研究在心理学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相继利用不同材料、不同被试、 进行同一感觉通道和交叉感觉通道的研究,得到了与斯虅博格相一致的研究结果。卡瓦诺(1972)统计了不同材料条件下,一个项目的加工时间,或者说扫描一个项目的平均时间,从图上看是指拟合线的斜率合相应

118、的短时记忆的容量。见 p160,表 54。从表中可以看出,加工速度随记忆容量的增大而提高,记忆容量越大的材料,扫描越快。斯虅博格的模型也遭到了一些批评。(1)Carblallis等人( 1972)认为,斯虅博格实验用的数字最多为6 个,项目太少容易得到反应时和识记项目的线形关系。识记项目多, 就会出现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项目提取的就快些。(2)Morin 等( 1976)认为斯虅博格实验中刺激的呈现速度太慢。快速出现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解释为可以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扫描。搜索到所需项目后, 即可自行停止。(3) Townsend(1972)从加工容量有限的观点出

119、发,认为从斯虅博格的实验结果得到的不是完全系列扫描的结论,而是平行扫描的结论。他们解释是, 随着记忆项目增多,平均分配给每个项目的加工容量就少,因此,即使同时比较,反应时也要相应增加。五、直通模型(一般掌握)系列加工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都认为,短时记忆是通过比较或搜索来进行信息提取的,可称为搜索模型。后来,威克尔格化(1973)提出了一个直通模型。他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提取的, 而是从短时记忆的位置上直接提取,短时记忆中各个项目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1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是直接提取的依据。

120、人有一个内部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时,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作出 “否”反应。当熟悉值愈偏离这个标准,即熟悉值愈高或愈低,则作出“是”或“否”反应愈快。六、双重模型(一般掌握)思考: 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合理的一面和不足之处。是比较提取,还是直接提取, 取决于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Atkinson和 Juola (1973)将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结合起来,提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双重模型仍使用直通模型的两个概念:熟悉性和判断标准。他们认为,知觉代码(每个字词的知觉维量)和概念代码(字词的意义)构成一个概念语,每个概念都有不同的激活水平或熟悉性,经常或新近受到激活的字词,熟悉值

121、或激活水平就高。另外,人的内部还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高标准 (c1) ,如果一个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高于这个标准,人就迅速的作出“是”反应;另一个标准(c0) ,如果一个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低于这个标准,就迅速的做“否”反应。这是一个直通过程,其特点是快速的、平行的扫描过程,对于一个中等熟悉的探测词,要进行系列比较或搜索,才能作出反应,其特点是系列的,慢速的扫描过程。见p163 图。人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除了依赖于项目的熟悉值和人的判定标准外,还受情景因素的制约。 如果情境强调反应的速度,两个标准的间距会减小,更多地进行直通提取。如果强调反应地正确性, 两个标准地间距就会增大,人将更多地进行

122、慢速搜索。斯虅博格的完全系列扫描只是双重模型的一个特列。第四节短时记忆的遗忘( 1 课时)一、遗忘进程(了解)L.R.Peterson和 M.J.Reterson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若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二、遗忘的原因(一般掌握)关于遗忘得原因有两种学说:消退说和干扰说。消退说认为如果短时记忆得信息得不到复述,其记忆痕迹将自然减弱以至消退。干扰说认为, 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受到了其他信息得干扰造成的。要把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这两种因素时间和干扰区分开来,需要心理学家设计巧妙的实验。Waugh和 Norman (1965)设计了将这两种因素分开的实验,他们使用探测法。 实验程序:给

123、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 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个数字就是探测数字。 这个数字前面只出现过一次。被试听到声音, 就把这个探测数字后面的一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2 页,共 3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数字报告出来。如呈现数字系列3917465218736528* ,8 是探测词, 7 是要报告出来的数字。从要报告的数字到最后一个数字叫间隔数字也是干扰数字,本例中的间隔数字为5。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叫间隔时间。实验自变量:间隔数字的多少或间隔时间的平均可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正确再现的百分数为了研究单一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必须将这两个变量分开。这样才能了解到正确回忆量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还是随间隔数字干扰数字的增多而减少。为此, 他们使用了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 个数字, 慢速呈现为每秒一个数字。 这样在间隔数字,即干扰项目数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研究间隔时间这个单一变量对正确回忆量的影响;同理,也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间隔数字,研究它对正确回忆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了干扰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3 页,共 3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